- 最后登录
- 2020-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1-29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0551
- 精华
- 164
- 帖子
- 1965
  
|
(2209, 12, 979, 1, 'yujialin', 3, '刘基与俞源村的不解情缘', 1213766039, '(2007-05-09 14:45:10) \r\n\r\n\r\n 内容提要:本文从史料的角度对俞源村有关刘基的传说进行了认真、审慎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刘基为俞源村设计太极河、设计天体星象村的传说缺乏史料依据,但是,刘基与俞源村又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俞氏宗谱》中留下了一段精美的文字。\r\n \r\n 俞源村在浙江省武义县境内,距离县城20公里。俞源村是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是我国较大的俞姓集居地。俞源村自1998年旅游开发以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传奇的文化色彩、庞大的古建筑群而名声大振。俞源村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n 俞源村原为朱颜村,自南宋俞氏先祖俞德迁居于此,已历33代800多年历史。俞源村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其中关于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传说最有影响也最具传奇色彩。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俞源村因刘伯温而闻名。\r\n俞源村有关刘基的传说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n \r\n (1 )传说刘基为俞源村设计了巨型太极河,为俞源村保住了瑞气,避免了水灾,从此,俞源村历600年风调雨顺,永保丰收。\r\n (2)传说俞源村是刘基按照天体星象即十二天岗和二十八星宿设计的太极星象村。具有祈福消灾,永保平安的神奇功能。\r\n(3) 传说刘基与俞涞是同窗好友,因此交往过甚,形同知己,因此才有了刘基为俞源村设计古村落的千古佳话。\r\n 传说终究是传说,无法当正史来看。民间的传说众说纷纭,有的捕风捉影,有的夸大其词,有的无中生有、真假难辩。那么,刘基到底与俞源村有没有关系?这些传说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俞源村作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我们先来欣赏下面一段文字。\r\n “结庐入境而无车马,竹冠野服栖迟其下,我求其人其渊明之流亚乎。不知采菊东篱,仰见南山,其意能俾元善之与我言乎,吾方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这是清同治乙丑重修的《俞氏宗谱》中记载的一段文字,作者为刘基,时间为洪武十一年(1378年)。\r\n 这是作者对俞氏家族第五代先祖俞涞的歌颂之词。显然,刘基对俞涞的人品十分赞赏,把俞涞比喻为在世的陶渊明。\r\n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刘基故里今划归文成县)。元末进士,在天象、军事、政治、文学诸多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曾辅助朱元璋创建明王朝,为明朝开国功臣,官至御史承兼太史令,封为诚意伯,明正德年间追赠为太师,谥文成。\r\n 刘基是俞涞处州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并为俞源设计了巨行太极河,刘基为俞源村设计了一个神秘的天象布局等传说至今未曾有文字记载可以佐证。即便是前面提到的那篇短文,也有疑点需要诠释。因为刘基死于洪武八年(1375年),而该文在《俞氏宗谱》中记载的时间为洪武十一年(1378年)。据笔者推测,显然有两种可能,一是修譜的后人将时间记错了,二则该文是后人的伪作。\r\n 从刘基与俞氏家族的交往情况来看,第一种可能性较大。在道光辛丑年重修《俞氏宗谱》的《俞氏族谱后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至第五世敬一处士涞者因地利籍世,资业擅素封者存康济。时元政衰乱,盗贼蜂起,因命四子纠集民兵保卫郡邑。又尽出其所积以飨卫士,卒赖保全宋括城。石末公宜孙表为义民万户,而处士欿然竟不居之,宁终为布衣。太史公宋濂、苏公伯衡志其墓,记其祠,咸以处士称焉。……若诚意伯刘公基、太中丞章公溢舆,夫一时名公硕士咸相与为布衣交,则其人品可知矣。\r\n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刘基写文称道俞涞是有其根据的。第一,这里记叙了俞涞率四子集合民兵保卫郡邑的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匪寇兵临城下的时候,是俞涞镇定自若,率众击败了敌兵,从而守住了括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石末公宜孙元帅嘉奖其功绩,封其为“义民万户”的时候,他却婉言相拒,仍然过他的田园生活。无怪乎一时名公硕士都纷纷前往与之结为布衣之交。在这群人中有宋濂、苏伯衡、章溢诸公,刘基也在其列。刘基深深地被俞涞的这种义举所打动,被俞涞的高尚人品所吸引,因此前文那首“赞美诗”便产生了。\r\n 那么,这篇短文的写作年代到底是哪一年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刘基的生活轨迹,或许能够得到些启发。\r\n 刘基是明代初年政界及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明史》赞其貌修伟,虬髯“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有称誉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公濂并为一代之宗。”他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22岁举进士,三年后步入仕途,先后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元帅府都事及总管府判等职,后因与执政者意见不合,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冬,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应朱元璋征召,离家投入应天朱元璋军中,参与机要,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为开国功臣之一。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来,在以他为首的浙东豪绅集团与淮西集团之间邀宠争权的斗争中处于劣势,因而长期郁积填膺,忧愤莫解,于洪武四年(1371年)辞官,八年(1375年)十月病死于故里青田(今文成县南田镇)。\r\n 以前我根据有限的资料推测,俞涞死于公元1357年,而这一年刚好是刘基弃官归隐青田。从时间上分析,那首“赞美诗”即是刘基回青田时所作,年代应该是1357年的冬天。刘基刚刚被夺去兵权,踩着冬天的积雪,心情孤寂而沉重,当他闻说了俞涞不授义民万户之表而宁为布衣的事迹之后,心里激荡起一股暖流,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自然而然地把刚刚仙逝的俞处士看成为渊明之流了。“悠然此中,其意能俾原善(俞涞之子)之与我言乎”。很显然,刘基在得知俞涞的死讯后十分优虑,万分悲痛,从而发出了急切想与之对话的祈求,从而发出了“吾方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的感叹。\r\n 根据刘基研究专家吕立汉先生的考证,刘基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从杭州赴处州与石末宜孙共谋“括寇”。至正十八年(1358年)年底,由于执政者抑刘基军功,仅以儒学副提举授处州路总管府判,乃愤而辞官归里。从时间上看,刘基在处州逗留的时间有三年之久,而且在共谋“括寇”的工作中与俞涞有过交往。因此,刘基为死去的俞涞撰写讼词是极有可能的,也是合情合理的。\r\n万历42年,吴从周撰写的一篇谱序曰:“……俞嗣……是隐其德,不仕者三叶。至第五世敬一处士涞者,因地利藉世资业,擅素封者存康济。时元政衰乱,盗贼蜂起,因命四子纠集民兵保卫郡邑,又尽出其所积以飨卫士,卒赖保全。守括城石末宜孙,表为《义民万户》,而处士欿然竟不居之,宁终韦布。故太史宋公濂志其墓,苏公伯衡记其祠,咸以处士称焉。盖亦有以知其志之所在者耳。然四子诸孙各谙文墨,善吟咏,接贤豪,行高尚事。若诚意伯刘公基,大中丞章公溢舆,夫一时名公硕士咸相与为布衣交,则其人品可知矣。\r\n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刘基文章所写的时间为1357年是比较确切的,至于为什么在吴从周的谱序中没有提到该文,这就算是一个迷,留待后人去解答。我们可以推测,刘基对俞涞的死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与遗憾,故而抒发了深沉的敬仰与赞美。\r\n 此后,及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与宋濂、章溢、叶琛同时被朱元璋征召,从而步入了他人生又一个辉煌的阶段,他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但是,此时此刻,刘基并没有因为朝庭大事而忘了俞涞,吴元年(1362年)以俞涞保障之功,高尚之志向朱元璋力荐俞涞的孙子俞继祖为锦衣卫。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刘基对俞涞的深厚感情,这种发自刘基内心世界的敬佩和崇尚。\r\n 另外,族谱上还记载,自俞涞而下十代的行第是由刘基帮助排定的,其为“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如此看来,刘基与俞涞之交实在是君子之交,刘基对俞涞的尊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因而就有了刘基与俞源美妙绝伦的“姻缘”,因而也就有了文前的那首“赞美诗”。同时,也为今天人们演绎刘基设计太极七星井、刘基设计巨行太极图、刘基设计天体星象村提供了一线仿佛依稀可寻的线索。\r\n \r\n 参考资料:\r\n 《俞氏宗谱》\r\n 《刘基考论》吕立汉著\r\n 《刘基传》吕立汉著', '122.88.27.80', 0, 0, 1, 0, 0, -1, 0, 0, 0,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