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巢湖派 蒙宗俞氏讨论
楼主: yujialin
go

蒙宗俞氏讨论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11#
发表于 2011-1-8 20:08 |只看该作者
(4415, 48, 1807, 0, '俞星星', 31, '', 1244259275, '俞廷玉 (智全子,婺源俞氏十三世)\r\n字隐儒,幼随父任茬濠巢博学不仕,元季,明太祖起兵驻和县久谋渡江苦无舟辑,公遣子通海等由巢湖率众万船千艘佐太祖南渡以定王业。太祖即吴王位嘉其功,书赠开业功臣,无双盛世,文章第拜检枢密院事不受,卒封河涧郡公。生元大德甲辰殁明洪武丙辰,寿七十二。妣胡夫人、继妣崔夫人同脏溪南辛山异向,生子三 通海、通渊、通源……可以看出,俞廷玉的父亲就是俞智全,为元代的巢湖、凤阳周边的邑校官,大概就是老师的角色。……大约是在元代初期,俞廷玉的父辈或祖辈从婺源溪西迁至安徽巢湖、濠州一带居住。\r\n——————————————————————————————————\r\n以上资料与正史记载不相符,俞廷玉是不是一个叫俞智全的人的儿子正史中无记载,不过巢湖与濠州相隔千里,并非同一地区,巢湖属于长江流域,濠州属于淮河流域,何来俞廷玉的父亲俞智全为元代的巢湖、凤阳(濠州)周边的邑校官之说?据明史和清康熙《巢县志》记载,俞廷玉、通海父子是安徽濠州人,即今凤阳地区人,在元朝顺帝后至元四年以后才因为避祸的原因而辗转迁徙到巢湖定居,后因元末政化不行,而招集义旅保卫乡曲,至正十四年入巢湖结水寨,明年五月和阳归附太祖朱元璋。俞廷玉后战死,死的时候才五十多岁,此时尚在元末,明朝还未建立,“至正十八年四月,又克栅江营,获元将赵牛儿、伪池州元帅洪均等人船,进江南枢密院佥事,太祖倚为肱股。时太祖驻池州,双刀赵普胜引兵争之,为太祖败走。未几,普胜复扰沙子港,诸将皆不敌。九月,太祖谴廷玉领水陆大军攻之,普胜自安庆至枞阳设伏,潜横铁索于水中。十九日,廷玉督舟师至,船挂索不能行,为普胜所败,偕从官、卫士等俱殁于阵。赠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葬安庆八卦门。吴元年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妻黄氏,”\r\n注:后至元     三字乃是元朝的一个年号,元朝年号有前至元和后至元之分,某些不熟悉元史的同志往往将两个年号混为一谈,而把后至元三字作为病句处理\n\n[ 本帖最后由 俞星星 于 2009-6-6 11:46 编辑 ]', '222.214.62.211', 0, 0, 0,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12#
发表于 2011-1-8 22:32 |只看该作者
(4229, 24, 283, 0, '太和堂', 337, '', 1241401367, '我处家谱完整记载了俞廷玉上下各代的脉络世系情况。从我们的家谱记载来看俞廷玉不可能是蒙宗的后代,原因很简单,宋代扬州太守俞君选就是廷玉公的曾祖,君选公早在宋代就定好了20个字的辈分字派(见南京俞氏专栏里我的帖子),舜、智、廷、通。。。。,一个汉人的后代怎么就成了蒙宗呢', '221.226.193.8', 0, 0, 0, 0, -1, -1, 0, 0, 0, 0, 0);
INSERT INTO `Forum_cdb_posts` (`pid`, `fid`, `tid`, `first`, `author`, `authorid`, `subject`, `dateline`, `message`, `useip`, `invisible`, `anonymous`, `usesig`, `htmlon`, `bbcodeoff`, `smileyoff`, `parseurloff`, `attachment`, `rate`, `ratetimes`, `status`) VALUES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13#
发表于 2011-1-8 22:34 |只看该作者
(4230, 48, 1807, 1, '太和堂', 337, '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渊、俞通源--真的是蒙宗的后代?', 1241410401, '网上关于俞廷玉父子四人是否蒙宗的争论非常激烈,据说还因此弄得俞姓一些宗亲之间不太愉快。个人觉得,关于俞氏宗亲寻根过程中发生的这些争论其实都是很正常的,毕竟俞氏整个宗族跨越了接近4500年左右的历史长河,经历了很多朝代的更替,漫长而又频繁的繁衍和迁徙,分支不断,纷繁复杂,演化到今天,让我们的俞氏后人寻根问祖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有了类似以上那样的争论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俗话说,理越辩越明,争论也并非是件坏事,通过大家的不断考证和研究,终究我们会还原历史的本原!\r\n\r\n好了,言归正传。我们要搞清廷玉公父子的宗脉来源,必然要首先弄清他们的身世和家族来源,通过追根溯源探究廷玉公的神秘身份来源。\r\n\r\n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我们先来看看几个人的情况。\r\n\r\n俞君选(婺源俞氏十世祖)\r\n字柱卿,宋景定壬戌登进士,官扬州太守兼理军事。时扬州泰州真州大饥,公建议赈给,所活数十万人选淮东制幕累避不就,遂乞归婺源田里名其居曰艮为时止时行艮之义也在我当止我何为不乐哉。生绍定已丑葬于元大德甲辰,寿七十六,葬于星溪西祖坟。生有长子 舜民,次子 师鲁。\r\n\r\n俞舜民 (婺源俞氏十一世)。\r\n生宋淳祐丁末死于元元贞乙末葬星溪南,妣周氏葬同穴,生一子,元膺\r\n\r\n俞师鲁 (婺源俞氏十一世)\r\n卓吾挺秀三岁哉奇字知读书日诵数百言大德开举茂材辟使馆编修有政绩辑有春秋注说。生宋开庆已末葬于元泰定年,歿于兄坟右侧同向,生一子 智全\r\n\r\n俞元膺 (舜民子,婺源俞氏十二世)\r\n元至正年间登第授翰林院掌院学士。。。(笔者省去)\r\n生一子 彦诚\r\n\r\n俞智全  (师鲁子,婺源俞氏十二世)\r\n字鑑平,读书有文名至大涧江北濠人士聘为邑校官皇庆间为巢邑教授。生于元至元壬午殁至顺庚午葬于先祖坟右侧,妣贺氏,同穴。生有子一 廷玉\r\n\r\n\r\n俞彦诚 (元膺子,婺源俞氏十三世)\r\n幼师庭训,励志诗书,博通经史,初设教乡里,洪武间绩溪、休宁两邑间交聘为邑校官。殁于溪南安吉村,生子一  通江\r\n\r\n俞廷玉 (智全子,婺源俞氏十三世)\r\n字隐儒,幼随父任茬濠巢博学不仕,元季,明太祖起兵驻和县久谋渡江苦无舟辑,公遣子通海等由巢湖率众万船千艘佐太祖南渡以定王业。太祖即吴王位嘉其功,书赠开业功臣,无双盛世,文章第拜检枢密院事不受,卒封河涧郡公。生元大德甲辰殁明洪武丙辰,寿七十二。妣胡夫人、继妣崔夫人同脏溪南辛山异向,生子三 通海、通渊、通源\r\n\r\n我想读者看到这儿应该已经对廷玉公的家世大概已经有个了解了。\r\n\r\n以上资料均摘自于我处家谱所记载,有些文字笔者加了些符号便于读者阅读。俞廷玉的三个儿子我就不必在一一罗列了,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熟悉他们的情况。可以看出,俞廷玉的父亲就是俞智全,为元皇庆时期的巢邑教授,大概就是老师的角色。他的堂哥就是俞彦诚,和廷玉也是差不多的职业,只是教授于古徽州绩溪、休宁两地,交替被聘为邑校官。\r\n\r\n俞廷玉的父亲俞智全深处残暴统治的元朝,上推到俞廷玉的曾祖父俞君选,乃是扬州太守,因为已经是宋末,加上后来的蒙人入侵,到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后来也回到故里--婺源的星溪地区。作为婺源十世祖的君选公当时的职位相当于扬州市长,在南京六合区横梁镇俞庄的俞氏家谱中记载了君选公当时为俞氏此脉后裔所立的原派20个字的辈分,即舜(十一世)、智(十二世)、廷(十三世)、通(十四世);光(十五世)、宗(十六世)、麟(十七世)、子(十八世);动(十九世)、全(二十世)、嗣(二十一世)、道(二十二世);藩(二十三世)、承(二十四世)、公(二十五世)、德(二十六世);在(二十七世)、文(二十八世)、士(二十九世)、万(三十世)。\r\n\r\n以上资料皆为我处家谱的记载,读者也许会问,我处家谱怎么会有这样的记载?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是这样的,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俞廷玉的曾祖俞君选有两个儿子,俞舜民和俞师鲁,即形成两个分支,俞廷玉当然是次子师鲁的一脉,而笔者则是长子俞舜民的后裔。也就是说,俞廷玉和俞彦诚的关系是堂兄弟关系。俞彦诚的儿子俞通江很显然和俞廷玉的儿子通海、通渊、通源当然也是堂兄关系。只是由于父辈或祖辈迁徙的原因,大约是在元代初期,俞廷玉的父辈或祖辈从婺源星溪迁至安徽巢湖一带居住。至于和我处同属君选公的一脉相传是不容置疑的。\r\n\r\n《四庫全書 新安文獻志》中记载 俞姓俞艮軒(君選)婺源人景定三年進士仕至揚州司理參軍宋亡不仕\r\n俞心逺(臯)婺源人師鼎峯趙良鈞良鈞宗室舉進士教授廣徳軍宋亡不仕臯所著有春秋釋義一守良鈞之說吴草廬序之\r\n俞水村(師魯)字唯道艮軒之族仕終松江府知事著易春秋註說(見行狀)\r\n俞子茂(茂)一名榮休寧溪西人早歲讀書授徒通兵法元末從元帥汪同輯寧鄉邑入國朝從取婺源擣嚴陵授樞密院判官及靖三衢定徳興克樂平江西諸郡以次收服還守南昌擊鄱陽平章貢授武徳將軍守禦永新正千户茂修城池興廟學刻陳定宇三傳通畧李一初文集以示學者\r\n俞樵雲(韶美)休寧千秋南鄉人洪武中以明經舉任黟縣學訓導\r\n\r\n送院判俞子茂進兵番昜\r\n  江東風日晴把酒送君行好慰三千士将收七十城煙花催疊鼓雲騎擁連營山越人爭喜殊方自此清\r\n\r\n大家注意这个俞水村,也叫俞师鲁,在我处的家谱中有明确记载,就是俞廷玉的祖父(爷爷)。\r\n\r\n《四库全书》 是清代官方编修的史记类的书藉,其中的新安文献志编写人叫程敏政,本人就是古休宁簧墩人。应该说记载的真实性不容置疑。\r\n\r\n另外,顺便说说这个俞子茂,起初俞子茂叫俞荣,后来自己更名为俞子茂,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的史料记载证明。他是现休宁县岭南乡溪西村人,其父亲是俞士英,有三个儿子,长子天保、仲子 荣、三子 华,俞荣就是后来的俞子茂。这些从下面的资料可以佐证。\r\n\r\n新安节士俞君墓志铭俞氏为新安世族。其初由黄墩徙婺源之长田原,凡三徙,不出婺源。其后自婺源徙休宁之宏冲坦,凡再徙,乃居溪西,是为溪西俞氏。俞氏之先,自唐三府君而下,世有令人。有擢进士科登显仕者,有以武举得宠秩者,又有以聮姻贵戚领三镇节度使者。其他或以世赏膺爵,或以异等入官,或丰赀厚产,或肥遯髙蹈,累累具载家乗。至节士,盖二十有四世矣。节士名士英,字服膺,以大徳癸夘正月六日生,幼知读书,稍长能为诗赋。性谨厚,事父母以孝闻。处郷党宗族,称为善良平。居终日,言不及生产势利,惟务教子习学业、事耕稼。遇姻戚友朋至,则欵曲谈笑,吟咏至夜不倦。家事悉付阃内,一不以介于懐。至正壬辰,四方兵事竞起,羣盗合党,攻陷城邑。婺源诸县郷井,遭蹂躏荡覆无遗,独溪西处深阻,得不相及者四年。男耕女织,晏然如承平时。至乙未冬十有二月二十有六日,蕲黄冦再陷婺源,势且旦暮相及。节士攘袂奋臂而起曰:“事急矣。吾可以坐受毙乎?”于时徽州路府判兼佥浙东帅府事汪同领义兵驻开化,节士遂裹粮诣其军,陈贼形势,请亟遣兵来杀贼救郷里,且谋复婺源。於是汪帅兵以丙申正月十一日度白济岭,抵婺源之中平遇贼,乗胜肆暴,横戾不可支,遂巻甲还开化。民大失望。节士乃率子侄结郷曲,募义勇,屯于马金岭,期以杜贼,障郷里。十六日,贼至马岭,与贼交战大捷。明日贼复大至,凡四战,力不敌众,遂溃。节士仍力战以死,时年五十有四。以辛丑秋八月,塟婺源考川青莲寺之后。葬后又五年,其仲子荣来镇永新,乃请予为铭其墓。予观节士,当太平盛时,逸居而僻处,无所营於世,恂恂以善良称,此固他人所可能者。及其攘袂奋臂而起,志在杀贼,竟蹈白刃以死,忠愤激烈,见义勇为,夫岂小丈夫所能哉?况当时之为守、为令以莅民者,为军帅以司备御者,为方伯、连率以身任藩阃之重者,皆受国厚恩,宜有以为报。而率不能死战以捍贼,至有望风奔溃,不能与贼交一锋者,视节士何如哉?节士起布衣,无一民一社之责,特以忠义愤发,欲杀贼以保障其郷里,且欲因是以复婺源,事虽不就,而志则可称。吾故谓使节士得守一城、専一职,则必能捍御,无有贰志。一有不幸,犹当骂贼而死,必不肯含糊淟涊,以苟其生而已也。节士娶同县山斗程知县传之女孙。生三男:长天保,仲曰荣,季曰华。天保华皆谨重,能世其业。荣尤慷慨,达事变,以材识见用于时。尝别建青莲寺,於节士之墓左,而买田以供祠祀。为之铭曰: \r\n\r\n  惟皇降衷,若有恒性。见义忘躯,见危授命。嗟嗟节士,遭时孔艰。邑里震荡,烟尘浩漫。其来蜂喧,其聚蚁集。如狼斯贪,如虺斯螫。腾山踔空,孰窥其踪。侃侃节士,挺戈与从。扼其要冲,据我巇阻。率我子弟,郷曲邻伍。战既大捷,贼疲困休。旦复来集,亘弥陵丘。以我孤羸,敌彼羣丑。虽有智能,莫措其手。嗟嗟节士,竟捐其躯。功虽不足,义则有余。古之君子,所徇者义。成功在天,死亦何愧。匪爵曷諡,匪徳曷铭。我作铭诗,用昭徳馨。 \r\n\r\n《新安志》:俞荣字子茂,更名茂。元末领父众,从院判汪同辑宁郡邑,后附国朝,累从征伐,授永新千戸。洪武初,赐诰曰:“朕用武以定四方,建卫以司戎政。必选智勇之士,以领千兵。俞茂早以文名,深通武畧,新安来附,从取婺源,即戍其地。既收敌寨,复捣严陵,尝录其功,授之以职。及靖三衢,定徳兴、克乐平,其绩遂著。继而江右列郡以次廓清,还守南昌,力却外侮,击鄱阳平章贡连营,俱拔,安福亦宁。十年之间,功効为多,朕甚嘉焉。维此永新重地,尔尝宣战守之劳,是用晋升,俾之往镇。尔其均劳佚以抚众,士严戍守以賛列营,益展勤能,以期来效,可武徳将军、守御永新千户所正千户。\r\n\r\n\r\n综上所述,俞廷玉是蒙宗还是汉人已经是一览无余了。很显然俞廷玉就是宋代扬州太守,即我处婺源第十世祖俞君选公的后代,当然是汉人的后代,决非蒙宗一说。\r\n\r\n\r\n俞品峰 \r\n南京  2009.5.4\r\n\r\n\r\n\r\n\r\n\r\n\r\n\r\n\r\n\r\n\r\n\n\n[ 本帖最后由 太和堂 于 2009-10-15 12:36 编辑 ]', '221.226.193.8', 0, 0, 0,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14#
发表于 2011-5-9 21:07 |只看该作者
(2894, 45, 1225, 0, '知俞先生', 11, '', 1215737851, '星星对蒙宗俞氏的研究较深,\r\n俞延玉其父葬回河北河间.追封河间郡公.俞廷玉的父亲是谁?\r\n俞通渊的后人定居在甘肃凉州(威武市),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是武将,征战西北,马革裹尸。是否还有别的历史资料来佐证?星星说:俞通渊的后人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阿拉善盟,新疆的木垒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玛纳斯县、精河县等.其余分布全国各地及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r\n这是俞氏在西北分布的不多的记载,作为一个线索,能够进行挖掘研究,这是俞氏融合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重大课题。', '58.246.235.130', 0, 0, 1, 0, -1, -1, 0, 0, 0, 0, 0),
(2895, 45, 1225, 0, '俞星星', 31, '', 1215743346, '知俞先生您好,我昨天已经和提供这个资料的新疆俞元生宗亲做了电话交流,他的原意是说根据甘肃凉州俞氏宗谱的记载,俞廷玉葬回了河间,后来追封为河间郡公,由于其用词含糊不够准确容易被人误读为是俞延玉其父葬回河北河间.但这个说法应该是错误的,因为俞延玉战死于元末,他死时河北河间还在元朝统治之下,他是不可能葬到那里去的.何况延玉公家族并不是来自河间的俞氏.俞廷玉的墓在安徽安庆八卦门,过去在巢湖和南京雨花台有衣冠冢(已毁).据新疆玛纳斯县俞元生宗亲说甘肃凉州的俞氏与四川西昌和攀枝花的俞氏是近支,同为通渊三祖后裔,西昌和攀枝花的是通渊长子后裔,甘肃凉州的是通渊次子之后.甘肃凉州俞氏宗谱中对俞廷玉公的身世\\家庭没有任何记载,只说原来生活在凤阳方向,元末避难来庐阳巢县,为巢县望族,后天下大乱组织地方武装自卫,参加群雄混战,后帅舟师随明太祖渡过长江,东征西战,立功画阁.甘肃凉州俞谱没有记载廷玉公的早年身世和家庭\\家族\\父母\\兄弟情况,也没有交代堂号郡望.', '118.120.7.110', 0, 0, 0, 0, -1, -1, 0, 0, 0, 0, 0),
(2896, 45, 1225, 0, '俞星星', 31, '', 1215746576, '顶楼的这个帖子是我转帖的,由于是原文转帖所以有些错别字不好擅自改动,我也认为该支甘肃俞氏确为俞廷玉\\通渊后人.查有明一代,总兵官一职自始至终。但考诸史料,其间变化颇多,情况也非常复杂。朱元璋起兵之初至建文朝,总兵官之授,专以委任出兵征讨之大将,故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景隆等皆历是职。然兵兴则授,事结则收。镇守一地的专职总兵官之设则始于成祖永乐初,其时尚在建文四年,革除后称为“洪武三十五年”。考《大明会典·兵部九》卷126:“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镇一方者,曰镇守……其总镇,或挂将印或不挂印,皆曰总兵。”据《大明会典》记载,共计设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廷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23镇。然《会典》于其始设之年皆曰“旧设”而无考。洪熙元年颁制谕及将军印于边将。云南总兵官佩征南将军印,大同总兵官佩征西前将军印,广西总兵官佩征蛮将军印,辽东总兵官佩征虏前将军印,宣府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甘肃总兵官佩平羌将军印,交耻总兵官佩征夷副将军印,宁夏佩征西将军印。甘肃右副总兵守凉州.分守参将四人,曰庄浪左参将,曰肃州右参将,曰西宁参将,曰镇番参将.守备十一人,坐营中军一人.', '118.120.7.110', 0, 0, 0, 0, -1, -1, 0, 0, 0, 0, 0),
(2897, 45, 1225, 0, '俞星星', 31, '', 1215746825, '以明代甘肃右副总兵守凉州辖青海西宁参将的史料来分析,青海俞氏的来源可能与此支俞氏有关.\n\n[ 本帖最后由 俞星星 于 2008-7-11 11:31 编辑 ]', '118.120.7.110', 0, 0, 0,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15#
发表于 2011-5-9 21:08 |只看该作者
(2894, 45, 1225, 0, '知俞先生', 11, '', 1215737851, '星星对蒙宗俞氏的研究较深,\r\n俞延玉其父葬回河北河间.追封河间郡公.俞廷玉的父亲是谁?\r\n俞通渊的后人定居在甘肃凉州(威武市),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是武将,征战西北,马革裹尸。是否还有别的历史资料来佐证?星星说:俞通渊的后人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阿拉善盟,新疆的木垒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玛纳斯县、精河县等.其余分布全国各地及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r\n这是俞氏在西北分布的不多的记载,作为一个线索,能够进行挖掘研究,这是俞氏融合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重大课题。', '58.246.235.130', 0, 0, 1, 0, -1, -1, 0, 0, 0, 0, 0),
(2895, 45, 1225, 0, '俞星星', 31, '', 1215743346, '知俞先生您好,我昨天已经和提供这个资料的新疆俞元生宗亲做了电话交流,他的原意是说根据甘肃凉州俞氏宗谱的记载,俞廷玉葬回了河间,后来追封为河间郡公,由于其用词含糊不够准确容易被人误读为是俞延玉其父葬回河北河间.但这个说法应该是错误的,因为俞延玉战死于元末,他死时河北河间还在元朝统治之下,他是不可能葬到那里去的.何况延玉公家族并不是来自河间的俞氏.俞廷玉的墓在安徽安庆八卦门,过去在巢湖和南京雨花台有衣冠冢(已毁).据新疆玛纳斯县俞元生宗亲说甘肃凉州的俞氏与四川西昌和攀枝花的俞氏是近支,同为通渊三祖后裔,西昌和攀枝花的是通渊长子后裔,甘肃凉州的是通渊次子之后.甘肃凉州俞氏宗谱中对俞廷玉公的身世\\家庭没有任何记载,只说原来生活在凤阳方向,元末避难来庐阳巢县,为巢县望族,后天下大乱组织地方武装自卫,参加群雄混战,后帅舟师随明太祖渡过长江,东征西战,立功画阁.甘肃凉州俞谱没有记载廷玉公的早年身世和家庭\\家族\\父母\\兄弟情况,也没有交代堂号郡望.', '118.120.7.110', 0, 0, 0, 0, -1, -1, 0, 0, 0, 0, 0),
(2896, 45, 1225, 0, '俞星星', 31, '', 1215746576, '顶楼的这个帖子是我转帖的,由于是原文转帖所以有些错别字不好擅自改动,我也认为该支甘肃俞氏确为俞廷玉\\通渊后人.查有明一代,总兵官一职自始至终。但考诸史料,其间变化颇多,情况也非常复杂。朱元璋起兵之初至建文朝,总兵官之授,专以委任出兵征讨之大将,故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景隆等皆历是职。然兵兴则授,事结则收。镇守一地的专职总兵官之设则始于成祖永乐初,其时尚在建文四年,革除后称为“洪武三十五年”。考《大明会典·兵部九》卷126:“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镇一方者,曰镇守……其总镇,或挂将印或不挂印,皆曰总兵。”据《大明会典》记载,共计设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廷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23镇。然《会典》于其始设之年皆曰“旧设”而无考。洪熙元年颁制谕及将军印于边将。云南总兵官佩征南将军印,大同总兵官佩征西前将军印,广西总兵官佩征蛮将军印,辽东总兵官佩征虏前将军印,宣府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甘肃总兵官佩平羌将军印,交耻总兵官佩征夷副将军印,宁夏佩征西将军印。甘肃右副总兵守凉州.分守参将四人,曰庄浪左参将,曰肃州右参将,曰西宁参将,曰镇番参将.守备十一人,坐营中军一人.', '118.120.7.110', 0, 0, 0, 0, -1, -1, 0, 0, 0, 0, 0),
(2897, 45, 1225, 0, '俞星星', 31, '', 1215746825, '以明代甘肃右副总兵守凉州辖青海西宁参将的史料来分析,青海俞氏的来源可能与此支俞氏有关.\n\n[ 本帖最后由 俞星星 于 2008-7-11 11:31 编辑 ]', '118.120.7.110', 0, 0, 0,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16#
发表于 2011-8-18 22:02 |只看该作者
我们湖南宁乡、新化、冷江有一支俞姓,家谱上记载俞廷玉公为始祖,但对廷玉公儿子的记载有所不同,在有通海、通源、通渊外,还记载有通江、通汉,而且我们这一支是俞通汉的后裔,不知是怎么回事,请赐教。
http://tieba.baidu.com/p/283019281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1

17#
发表于 2011-8-19 22:5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yujialin 的帖子

           家谱记载,黔中于氏本姓俞氏,原籍安徽濠州钟离人,后迁巢湖为农,二世祖通海,通源 ,通渊,昆季均为明朝开国功臣。封为国公, 公元1398年,洪武30年因明成祖篡建文皇帝位,通海嗣子俞翊假葬凤凰山双落塘,改姓于氏更名旗。先迁辽宁大兴县,后迁贵州避难至今。  我们是 贵州省开阳县禾丰乡三谷庄 于氏家族!!请有兴趣的俞氏宗亲来我们这里  过清明祭祖!   顺便互相交流下!!!

     联 系  人:  于  志
     联系电话: 13312275627        15086044065
     坐       机:  0851-7536030          0851-7536098
     Q         Q: 1658299804

Rank: 3Rank: 3

18#
发表于 2011-10-8 21:16 |只看该作者
腦殘的有關部門!!!
有關部門有干過正常的事情嗎?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0:45 , Processed in 0.07844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