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0-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1-29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0551
- 精华
- 164
- 帖子
- 1965
  
|
(292, 40, 175, 1, '仁者俞', 24, '余姚大俞俞氏渊源稽考(二)', 1198119155, ' 大俞始祖考 大俞始祖徙自嵊州乌坑。据传有嵊东乌坑兄弟二人,翻山越岭来到大溪坑边,以烧碳营升生。他们所带饭包总是挂在小溪边一上一下沿溪种植的银杏、香榧树上,即使到了天寒地冻时节,那饭包也总是暖热如初。是以为生息福地,遂定居于此。生生息息,至今已历整整20世。\r\n据前辈所传,那兄弟二人之父称“祖远公”,为今大俞俞氏始祖,兄弟二人为二世祖,兄谓“广东”,居上墙门,弟谓“广禄”,居下墙门。由此看来,大俞俞氏始祖“祖远公”其实一直定居在嵊州乌坑,从未在“大俞”居住过,甚至从未到过“大俞”,只是兄弟二人尊其父为始祖而已。\r\n另据乌坑前辈所传,上桥祖上曾有兄弟二人迁居“大俞”。盖因有一次修谱时要其出资相助未能如愿,就此在世谱中被略去,至今变得无法在嵊东乌坑俞氏家谱中找到确凿依据,实在可惜、可叹!然而,不管经过了多少年、多少代,血缘之血总是热的、浓的。据说大俞存谱公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到乌坑上桥探祖,同宗好酒好菜好饭相待数日,令存谱公满意而返。当我们一行6人来到乌坑上桥,村长\r\n等热情相待,并即有老者指着村头小溪边一罕见横置坟茔,告诉我们,那就是大俞俞氏始祖之墓。据考证,此墓安葬的是五峰俞氏28世孙友信公、友宾公兄弟,其棺椁横置有其说法,也在谱中有记载。说的是坟茔之地叫黄蛇,如若棺椁直置,好运会被溪水冲走,棺椁横置则可庇祐子孙后代。可怜大俞始祖之用心啊!\r\n按嵊东乌坑《俞氏家谱》记载,兄友宾公有子4人显荣、显富、显福、显昌,其子孙世居乌坑上桥;弟友信公配张氏、续叶氏,共育有8子显通、显华、显贵、显寿、显昂、显盛、显豪、显杰,老大、老二和老七、老八均在谱中有记载,子孙世居乌坑上桥,而独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在谱中无传。当初去“大俞”的仅为兄弟二人,那么,究竟是此兄弟四人中的哪两位?既然谱中无传,现今又无人可知晓,奈何、奈何!当然,如若嵊东乌坑老辈所传及《俞氏家谱》所记确凿,无传兄弟四人中定有二人迁“大俞”,另二人则要么早殀、要么另徙他处而无传。果若如此,权当此兄弟四人为“大俞”二世祖又有何妨?!\r\n另有一条重要线索在此不得不表,那就是记载在乌坑光绪《俞氏家谱》子字号中的“灵溪派”。谱内有关“灵溪派”的线索有:其一,谱载王旭照所撰“文应公派分迁里居考略”曰:“……25世冠石公之大溪,冠豪公之上桥,冠獄公之新屋,冠鼎公之中桥,冠明公之灵溪,冠崙公之花屋是也……故大溪灵溪同祖远十二公……”。 其二,所载“灵溪派世系”,自“五峰俞氏”11世孙文应公后依次为:全泰、佐、天福、元一、远十二、孝友、友杏、忠朋、孝尊、云路、可倍、浪、楙廷(柯廷)、冠明、昌、观二、惟正、如环。在23世“浪”以下,注有“居灵溪”字样;在29世孙“如环”下注有:“生二子盛宗、盛道居灵溪”,此后就再无所传。其三,所记“灵溪派”为:冠望、昌四、观一;冠星、昌八、观八;冠明、昌、观二、惟正、如环如华如亮(如环生二子盛宗、盛道居灵溪);冠达、昌十、昂二昂三、得杰、原进原兴。其四,“文应公派下分居各处祖讳”则又有如下记载:“灵溪,二十五世冠明公自上桥迁居”。就此记录看,一是记述混乱(23世浪“居灵溪”,29世如环“生二子盛宗、盛道居灵溪”,“灵溪,二十五世冠明公自上桥迁居”),二是记述粗糙(冠望、冠星为柯廷子,冠明为楙廷子,3人同为“浪”孙,而冠达以上为桓廷、潮、可佺,与冠望、冠星、冠明同宗云路;如环、如华有线相连,与如亮无连接线)。由此可见,续谱时显然有一种不即不离的无所谓态度在起着作用。“世系”中倒还有灵溪派的寥寥数语记录,而其他则一概销声匿迹,找不出任何可资考究的线索了。\r\n既无所传,“灵溪”又所指何地?现今乌坑诸老者竟也不知其所云。大溪、新屋、花屋等等均有其地,独有“灵溪”无考,究竟为何耶?寻找周遭叫“灵溪”的地方,惟有大俞西山上约10里处有一自然村叫“灵溪”,但彼“灵溪”与俞姓全然无关,绝无可能是此“灵溪”。“大俞”之前,那条大溪坑与“灵溪”有无关联耶(因“刘、阮遇仙”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大溪坑附近的四窗岩,这里以灵、仙闻名于世)?而29世孙“如环”之年代又与大俞“祖远公”恰好相同,并正好有二子迁居他乡,这怎不令人顿生遐思?!\r\n据此,恕晚辈子孙斗胆做一抟测:自“五峰俞氏”23世孙浪公以后,经常带着儿子柯廷、楙廷去一个叫做“灵溪”的地方,以烧碳营生,并会经常做短暂的居住栖息。至25世孙冠明公,则带着他的亲堂兄弟冠望、冠星及远房堂兄弟冠达同赴“灵溪”。直到29世孙如环公,其子盛宗公、盛道公才定居“灵溪”,并绵延流长,子孙兴旺,最终“灵溪”成为“大俞”……或因光绪续谱,谴人来大俞未能得到资助,故心存介蒂,仅在谱中留个蛛丝马迹;又因“灵溪派”实在脉络繁复,至今乌坑老者得以讹传……\r\n若此推论成立,那么,大俞俞氏历史当可前推6世,约150年左右,至今应有700年的历史了。有一点可以佐证,就是50年左右树龄的银杏和香榧树倒是正好可以“挂饭包”。但若此,仍有一个问题是:大俞“祖远公”是“五峰俞氏”23世孙浪公抑或29世孙如环公?看来也就不得而知了。\r\n上述两种说法的关系是:据乌坑光绪《俞氏家谱》子字号记载,28世孙友信公与29世孙如环公及其二子盛宗、盛道的“灵溪派”,同祖15世孙元一公、14世孙天福公,均居上桥。', '60.190.56.1', 0, 0, 0, 0, 0, -1, 0, 0, 0, 0, 0),
(293, 40, 176, 1, '仁者俞', 24, '余姚大俞俞氏渊源稽考(三)', 1198119213, '大俞村名考 据前辈所传,大俞俞氏二世祖“广东”、“广禄”兄弟定居“大俞”之前,已有唐姓、高姓、竺姓人在此躬耕生息,故有唐家埠头、唐后门、竺家屋基、高爿和庵基等地名一直延袭至今。而这些原住户后来怎样衰亡?迁移到何处而去?已无考查。可以确定的是,在俞氏兄弟定居“大俞”之前,此地肯定不叫“大俞”。叫什么地名?就我所见资料,竟无从查考。但有一点几可定论,那就是周围已有仗锡(杖锡)、大兰(大岚)、梨洲的时候,还未有“大俞”之村名。\r\n黄梨洲(1610-1695)抗清时,曾率“世忠营”结寨于离大俞村东不足10里的杖锡山,到过大俞、大俞已有其名也就可以确定无疑了。《四明九题考并诗》中有以下记载:\r\n……一曰“石窗”。在大俞村,自麓至颠十里,削成石室,高五尺,深倍之,广如深而六之;中界三石,分一室而为四。谢康乐《山居赋》注云“方石四面开窗”,不知其总在一面也。其谓之窗者,凡石穴多在平地,故称之为洞,为室,此独悬空上出,有似乎窗也。……\r\n其实,早在黄梨洲到达大俞之前,明朝鄞人(今浙江宁波)沈嘉则(1518-1596)所作《四明山游记》云:\r\n辛卯( 1591 )问津石窗, 历百步阶岭,复逾小岭,鄞邑地尽。过大溪入姚江界,傍溪皆民居,是为大俞。问路一老叟,欣然有追陪意。当属笋忙,因之不强……壬辰(1592),复至大俞,挽一叟导行。……\r\n这又是一个确凿的文献记录!沈嘉则自1591年春游四窗岩迄今,已近420年。也就是说,至少在420年前,“大俞”已经叫大俞了。但另据传,大俞村名由俞大德所定。而俞大德为“安”字辈,系大俞俞氏14世孙、“五峰俞氏”41世孙,其生活年代距今也仅有150年光景。因而,此说实为讹传。\r\n当年,二世祖兄弟二人烧碳挂饭包的银杏、香榧树,树龄已有750余年。“五峰俞氏”自庄公(684-736)以下已历47世,平均以每世27-28年计,大俞祖远公、“五峰俞氏”28世孙友宾公从嵊东乌坑迁大俞始,已历20世,当有550年上下,也就是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的公元1460年前后。750余年的银杏、香榧树,从其周边环境及整齐排列在小溪边的情形看,不大可能是自然繁殖生长,应当是人工种植的。我们已无法想象在大俞二世祖到达之前的“大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大俞二世祖到达之后将饭包挂在已有200年树龄的银杏、香榧树上又是一个什么样?750年的古银杏、古香榧,见证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说明了在大俞二世祖到达之前,确有唐姓、高姓、竺姓人在此。至于在俞氏二世祖广东公、广禄公兄弟定居“大俞”之后,在以后的100来年时间里,俞氏后人是如何迅速地繁衍、反客为主的,并唐姓、高姓、竺姓人是如何迅速地销声匿迹的,也只有古银杏、古香榧能默默地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了!', '60.190.56.1', 0, 0, 0, 0, 0, -1, 0, 0, 0,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