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族谱世系 俞氏渊源 '俞姓的起源和始祖刍议---by 俞荣森'
查看: 6001|回复: 0
go

'俞姓的起源和始祖刍议---by 俞荣森'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3: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1627, 15, 610, 1, 'yujialin', 3, '俞姓的起源和始祖刍议---by 俞荣森', 1206256184, '中国的姓氏来源久远。应该出现在黄帝至周代,公元前26世纪至前11世纪的一千五百年间。周代以前的国君,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姓,经常发生变化。名字也不同于现代,详情作者将另文探讨。 \r\n
这阶段已经进入父系社会,人们知父知母,黄帝至尧、舜、禹,父母妻儿都有记载,很自然地产生了姓氏。因为父亲占据主导地位,姓氏也跟随父亲。姓氏产生初期,姓与氏不同,人们可以有姓又有氏。一般认为,先出现姓,后出现氏。姓本由母系而来,所以由“女”和“生”两字组成。上古之姓姜、姬、姒、嬴、姚,皆从女旁,应该是母系社会的痕迹。即同一姓的人来自于同一个老外婆,并不表示此时还是母系社会。史载夏禹之父为鲧,鲧之父为颛顼,颛顼之父为昌意,昌意之父为黄帝。通常称的夏禹,夏并不是的姓。《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而成书较早的《国语?晋语》则称“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大禹是黄帝的四世孙,却姓姒,并不从其先祖姓姬。直到周武王名姬发,他的子孙都叫姬某人,才是严格意义上姓的开始。 \r\n
氏开始是部落的标志,以部落的图腾、特长作为名称。如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还有神农氏、有熊氏、有邰氏等等。这些名称本来作为部落首领的称号。史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这里的得姓是指这十四个儿子建立起新的氏族分支,成为首领。夏、商、周以来贵族普遍有了封国、封地,可以世袭,氏也可以世袭。失去了封国和官职的后代仍保持氏的称号,氏就开始演变成为家族的标志。一个姓可以分出许多氏,而同一氏的后人还可以演变出不同的氏。这期间没有封地没有官职的普通百姓基本上有姓而没有氏,许多人连姓也没有。
\r\n
商周以后姓氏的使用逐渐普遍,贵族及其后裔重新确定姓氏,平民百姓也纷纷取姓,才形成现代意义的姓氏。姓氏多了,姓与氏相混淆,司马迁作史记,也常分不清哪是姓,哪是氏。干脆合在一起称为姓氏。取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以祖宗封地为姓。如齐、楚、赵、魏、鲁、晋等。2. 以祖宗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上官、帅等。3.以祖宗爵位为姓。如王、公、侯等。4.以祖宗从事的职业为姓。如巫,祝、陶、卜、商、乐、屠等姓。5. 以祖宗的图腾为姓。如云、龙、牛、马、羊、熊、鹿等。6.以祖宗居地为姓。如东门、西门、南宫、东郭等。逐渐形成今日中国汉族的姓名体系。姓氏可以表明人的血统源流,可以避免近亲婚姻;也可以以此寻宗问祖。姓氏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r\n
但是姓氏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国历史上改姓屡见不鲜,大致有四种情况 1.避祸改姓;中国古代有“灭九族”“灭十族”的酷刑。一人犯了重罪,九族或十族都要受到株连,为了逃避,逃亡改姓的方法被许多人采用。2.同一姓因异体字写法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姓。3.字形相似被混淆,索性改为常用姓。4.少数民族汉化,将原姓改为汉姓。 \r\n
俞姓由远古神医俞跗而来, 相传黄帝时有人善医术,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得了重病,黄帝请俞跗医治。俞跗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他又善于针灸脚部穴位来治病,百姓便把他叫做俞跗。司马迁《史记》,说他能“割皮解肌,洗涤五脏”。俞跗并注释了黄帝的《素问》一书。史记对远古的记载属于传说,黄帝时代还是使用石器,青铜器出现在春秋时期,铁器更迟,用石器割皮解肌虽然可能,没有锐利的刀具和麻醉方法,洗涤五脏不过是个愿望。但俞跗肯定是实有其人,可以从俞字的字形和起源得到印证。 \r\n
俞字的古代含意1.应允,俞允即同意。《尧典》帝曰:“俞”。2.平安,《吕氏春秋?知分》有“古圣人不以感私以伤神”句。3.又同愈,愈加。《国语?越语》有“辞俞卑,礼俞尊”句。4.通痊愈,《荀子?解蔽》有“而未有俞疾之福也”句。这里多数含义都可看作由痊愈康复引伸而出。
\r\n
黄帝时代姓氏系统尚在形成阶段,文字也只是一些雏形,中国文字最早形成于象形文字,后来有会意字,形声字。俞字应该属于会意字,俞字由人、一、月、刀组成。偏旁月通肉,则刀即是刀,俞字就是房子底下有人持刀,在肉上去除病灶。因此被赋予痊愈康复的意思,中医针灸学中有很多以俞字命名的穴位,如肺俞、肾俞等等,也是个佐证。跗是足背,跗又通拊,有拍打、按摩的意思。足以证明俞跗是中国针灸、推拿和外科的鼻祖。由此也可看出先有俞跗其人,后有俞字。上古就有以祖宗职业取名再变为姓的例子,俞跗后人以俞为姓合乎常理,俞跗作为俞氏始祖不应有所怀疑。 \r\n
上古还有俞儿一名,一种说法,认为他是神。《管子?小问》有:“吾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一句。后来被明人冯梦龙写入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叫做“管夷吾智辨俞儿”。另一说法,认为俞儿是一个善于辨味的人,与黄帝同时,也有说他是春秋时齐国人。虽无详细叙述,但可证明春秋时期俞已经成为姓了。 \r\n
春秋时,郑国、楚国和贵族都有姓俞的人;著名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也发生在春秋后期。俞伯牙,楚国人,当时楚国地域以今安徽湖北一带为主,以“郢”为都,在湖北襄阳一带。他曾在晋国当官。《荀子?劝学篇》中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r\n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俞氏老祖先是俞柑,出于《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俞柑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俞柑的名气,远不值俞跗,既然同为黄帝臣子,同是名医,可能就是同一人。《周礼疏》为唐贾公彦等撰。有些版本则记载为:“黄帝臣有医官俞柎,当为俞姓之始。”《淮南子》、《韩诗外传》、《说苑》等书中均有相同记载,俞柎或作““逾跗”、“臾跗”。《说苑》云:“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这柎字与柑字非常相似,极可能是不同版本间的谬误。从俞字的来源看,俞柑如果不是俞跗之误,便是俞跗的后代。至于说因有俞柑,才有俞姓望出河间说法,也无根据。黄帝时代中国还没有分郡望,只有禹分九州之说。郡望出现最早在秦代,完善于汉代。提出望出河间,应在秦汉以后,只能说明那时河间郡居住着大批俞姓族人。
\r\n
西周时有一个俞姓的封国,详细情况尚待研究。当时的国君俞伯所使用的“俞伯尊”、‘俞伯簋”被近代考古发现。居住地名、方位、封国也是姓氏的一种来源,如齐、赵、郑、苏等。但是有关俞国尚未发现详尽的资料。春秋时代封国分为公、侯、伯几等,伯是第三等,封地很小,既然称为俞伯,俞国就是三等封国。春秋后期,周天子无法统驭天下,诸侯混战争霸。小国被大国征服、消灭。俞国可能存在的时间不会很长,俞国的贵族以俞为姓是顺理成章的。如果考古发现能够证实,古代的俞国所在地是河间郡,那么俞伯就可能是俞姓的真正始祖。
\r\n
再有一种说法是说周文王第七子姬叔魁,封地在邑燕,被秦灭亡后,跑到晋国去当官,封邑喻,去口旁而为俞姓。史载,从周文王起至秦灭周,共传37位国君。历时700多年。文王第七子与长子武王年龄相差不会超过20岁。当时还是周武王至周成王时期,秦国国君名恶来,与子飞廉助纣王,恶来被周武王杀死。飞廉归顺,飞廉以下五代都巴结周天子,甚至为周天子御马驾车。不可能有灭文王第七子封邑的事。秦国力量的强大,要过600多年以后。所以此说不能成立。 \r\n
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宁俞是俞氏先祖, 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宁姓由姬姓分出,带有贵族血统。宁俞在卫文公、成公时为大夫。成公无道为晋所败,失国奔楚、陈,卒为晋侯所执。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是批评宁俞,但宁俞机智果敢,忠心耿耿,被后世宁姓尊为得姓始祖。宁氏分姓的原因是为了避祸。宁氏九世为卫国的卿相,地位显赫。卫国多昏君,宁俞死后,他的儿子宁相、孙子宁殖、重孙宁喜继而为卿相。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得罪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政变,立卫主殇公为君。宁殖死后,卫献公派人找到宁喜,要求复位。宁喜犹豫再三后答应。公元前546年,复位后的卫献公派公孙免余追杀宁喜全族,宁氏惨遭灭族之灾。 \r\n
宁氏家族的宁戚在齐国任大夫、宁越在赵国当谋士。 “子孙在齐者,或留北海,或迁河东”。四散逃离。漏网在陕西的宁氏改姓为“嬴”。留存在卫国和齐国的宁氏后裔改为俞姓。所以宁分三姓:宁、嬴、俞。 \r\n
宁姓形成的郡望主要集中在山东:济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东平陵(故城在今山东章丘西),晋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章丘、济阳、邹平等地。 \r\n提出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清未民初绍兴“十族俞”的俞家骥。潭底俞氏自元末明初其始迁祖俞泰从温渎睦桥迁来以后,清代乾隆初年建造了俞氏宗祠,该祠堂大门口两旁的楹联,“本源自益都,宋际三迁,佑启两州节度。昭穆衍潭底,宁分一姓,好联十族宗盟”。上联说潭底俞氏源自山东益州,宋朝有过三次迁移,护佑来自两州节度使,是指一始祖俞庄和三始祖俞智元曾经担任过唐朝的节度使,下联指,谭底的宗庙次序,左昭右穆,繁衍壮大,是由宁姓分为俞姓。 \r\n
这种说法得到绍兴名士赵炳麟、俞氏民间研究专家俞昌泰的父亲、俞振声,乃至大学者俞樾在的赞同,俞樾在《上虞崧城俞氏家乘》序中也断言,“俞氏实为姬姓”。 \r\n避难改姓旧时相当普遍,宁氏改归俞姓,非常合乎情理,但是至今未有直接的文字依据。而且即使真实,也只能认为是俞氏中的一支是由宁姓改姓而来的,不能把宁姓当作全部俞氏族人的始祖。原因很简单,因为宁氏改姓之前就有俞姓存在,著名人物如俞跗、俞儿、俞伯、俞伯牙等等。这俞姓不是宁氏为了改姓才凭空造出来的,而是归依了俞姓,俞姓在当时也应是常见的姓氏。由宁姓归依的这一支俞氏族人的郡望也应该算作济南郡,而不是河间郡。\r\n\r\n百度俞吧http://tieba.baidu.com/f?kz=332820575', '122.88.26.207', 0, 0, 1,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2:42 , Processed in 0.1525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