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绍兴 绍兴俞氏本姓宁?
查看: 4921|回复: 0
go

绍兴俞氏本姓宁?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09: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绍兴俞氏一姓,据绍兴县公安局微机管理资料1993年统计显示,已有16789人,排在第13位,堪称县内大姓。

    据吕山先生《绍兴俞氏两支派》考证,绍兴俞氏大多数为6世祖俞稠之后,俞稠之先世,即居于山东青州益都县的俞庄(684—736)。绍兴的一些俞氏宗谱也把俞庄作为一世祖。据《绍兴潭底俞氏谱十二卷》(民国三十七年俞家骥编修,手稿。以下简称《潭底谱》)记载:潭底俞氏系俞庄15世俞梁次子俞亨宗之后。该族一直传说他们的俞姓,并非得自黄帝时医官俞跗,而是由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一姓派迁衍生而成。这个说法,有以下几方面可以印证:

    一、潭底俞氏自元末明初其始迁祖俞泰(俞庄23世)从县内睦桥(今周家桥)迁来以后,到乾隆年间即建造了俞氏宗祠。该祠堂大门两旁的楹联,上联曰:“本源自益都,宋后三迁,犹祀两州节度。”下联曰:“昭穆衍潭底,宁分一姓,须联十族宗盟。”此联为清咸丰已未恩科浙江乡试举人族人俞觐光所撰,他把祖源、迁徙经过和“宁分一姓”作了交代。“十族宗盟”指由温渎睦桥陆续迁至县内潭底、陶里、陡亹(斗门)、膏(高)泽、朱咸(珠岩)、罗坟(门)、型塘、横江、许墅、下方桥等地的族人,俗称“十族俞”。现祠堂毁坏已50多年,但楹联内容却记录在《潭底谱卷九下·楹联》内。

    二、民国时,曾任山西雁门道道尹(清代称道台),北伐成功后,历任“平津卫戍司令部”、“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秘书长和北平图书馆馆长的潭底人俞家骥,清末在归绥某官署任幕僚,其东家姚某遭冤案,他想帮东家打官司,考虑到会旷日持久,没有薪金去赡养父母,就写信与父亲商量,说自己感到为难。其父俞根声(字琴斋)接信后回复说:“昔宁武子为卫成公纳橐饘,世称其忠。俞氏,武子裔也,妆能继前人之志,吾甚悦。家有薄田足自给,勤苦吾所久历,能安之。汝无虑也。”俞家骥得到其父鼓励,在京城历时三年,终于为东家洗清沉冤。笔者手中保存有俞家骥记录此事的、由绍兴名人赵炳麟署签的《鉴湖俞琴斋先生七秩寿言》一书。解放后,俞家骥曾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之聘,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三、2007年9月,在北京的潭底俞氏族人,将俞家骥所编的《潭底谱》,以及他收藏的《俞氏宗谱》(六卷,道光三年上虞蒿坝族人编)刻成光盘后,把原谱捐赠给绍兴图书馆。在两谱制作光盘的说明中,特地提到“宁分一姓”的事。此光盘除同时捐赠给绍兴图书馆外,还在族内散发保存。

    四、笔者父亲生前曾对“宁分一姓”作了书面交代,他写道:“相传俞氏一姓,源出于春秋时代卫国大夫宁俞,史称宁武子。宁俞的一族,后人众多,分姓为俞,迁居河间郡,所以在南北朝时代,品题姓氏郡望,称为‘河间俞’,山东益都俞姓族人是从河间俞派迁衍生而成……”这个记载,笔者于2009年在先父遗物中找到。

    以上四点,足证唐代的俞庄和现在的绍兴俞氏都出自宁姓。这改姓经过,已由研究俞氏成癖的上海人俞飞鹏考查出来,并将结果发表在俞氏宗亲网上。

    据《姓氏急就篇·注》及《姓氏考略》所载,周文王之子卫康叔之后有卫成公,成公封其子于宁邑(今河南修武)。宁俞的先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子康叔的后裔,而康叔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宁俞一族,九世为卫国的卿相,地位显赫,史书对宁俞是这样记载的:“俞,庄子速之子,济成公子晋难。谥曰武子。”所以史书把宁武称为宁武子、武子俞。

    宁俞死后,他的儿子宁相、孙子宁殖、重孙宁喜继而为卿相。公元前559前,卫国的卫献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改主卫殇公为君。宁殖死后,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献公,并以复位后让宁喜独掌政事大权为条件。宁喜犹豫再三,同意卫献公复位。这就是成语“举棋不定”的由来。公元前546年,复位后的卫献公终于对宁氏宗族下毒手了,派公孙免余追杀宁喜全族和他的亲戚石恶,宁氏从此灭族。

    但还是有漏网之鱼。宁氏家族的宁戚在齐国的大夫,宁越在赵国当谋士。“子孙在齐者,或留北海,或迁河东”,四散逃离。漏网在陕西的宁氏改姓为“嬴”,残留在卫国的宁氏后裔从“俞,庄子速之子”和“武子俞”受到启发,改为俞姓。这大概就是现居住在绍兴县华舍街道张溇潭底的俞氏家庭认为先祖为卫国的大夫宁俞因避难改姓俞的由来。
    作者:俞昌泰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4:40 , Processed in 0.0898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