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江苏省 俞粟 --- 溧水的第一位状元
查看: 6584|回复: 2
go

俞粟 --- 溧水的第一位状元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23: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周邦彦的《插竹亭记》及相关问题

■ 吴大林

  周邦彦在溧水曾作《插竹亭记》、《萧闲堂记》和《周美成会客题名》。关于这三篇文章,南宋《景定建康志》中就有记载。但长期以来,在周邦彦的著作集中都查不到这三篇文章。直到1983年3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蒋哲伦校编的《周邦彦集》中,仍将这三篇文章作为“佚文存目”收入书中。

  1984年溧水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孔镇乡发现了插竹亭《俞氏宗谱》,并从中发现了周邦彦的《插竹亭记》。后来,又从明万历及清顺治《溧水县志》中见到了这篇文章。李厚发先生曾撰写了《插竹亭记――周邦彦的一篇佚文》,介绍了这一发现,刊载于《溧水古今》第四辑上。

  周邦彦是南宋词作大家,《插竹亭记》的发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8年,溧水县第一初中校长张召中率师生在校园内炎帝庙旧址重建插竹亭。“大师王蒙,亲笔赐匾,王公充闾,欣撰联语,吴公振立、恽公建新,亲赐翰墨;邱公德仑,作亭之故事之连环图画。”并于其门口立了两块巨石,分别刻了周邦彦的《插竹亭记》和诸荣会作并书写的《重建插竹亭记》。笔者曾参观了新建的插竹亭,并听了有关新建插竹亭的故事,很受感动。现就周邦彦的《插竹亭记》及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插竹亭记》的写作时间

  《宋史》称周邦彦“知溧水县,还为国子主簿。”说明周邦彦在离开溧水后,就回到京城担任国子主簿去了。历代研究者,对周邦彦在溧水离任的时间有绍圣二年十一月、绍圣三年、绍圣四年等说法。周邦彦《插竹亭记》称:“ 绍圣三年,作插竹亭,余为题其榜,又记其异。”说明周邦彦在绍圣三年时还在溧水。据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之二十七,史改之作的《溧水县厅壁记》记载:周邦彦是“元祐八年二月到任”,而其下一任知县名叫何愈,是“绍圣三年三月到任”。这说明周邦彦的《插竹亭记》作于绍圣三年的一月至三月间。它也为为周邦彦离开溧水的时间提供了铁证。

  二、《插竹亭记》的版本

  目前发现的《插竹亭记》有两种版本。第一种是插竹亭《俞氏宗谱》本。插竹亭《俞氏宗谱》共二十八卷,俞济川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现藏孔镇乡大王埂。此谱中收有周邦彦所作《插竹亭记》。刊于《溧水古今》第四辑:

插竹亭记

  皇祐三年,俞君于美舍町疃植花,以断筱扶立之。既而花熳筱茂,掘之得根苞焉。移植先垄,又移于外圃,皆活。后数年,大者悉中榱桷。凡根株惟竹难迁,迁必以良日,并置故土,随所向背,傍设倚据,以防倾萎,犹或不生。而俞氏之筱初离燔燎,斩取其半,侨刺土中,决无可生之理,遂能滋植,盖亦异矣!俞氏世宦,巨室望也,长田其远族,中山其近属,独君美好礼而寿,有子孙耽学能世其家,其世祀殆未乏也。诗不云乎,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物之坚久晚茂,能阅众朽,莫过如此。而竹能无根而苞,其祥又可知矣。绍圣三年,作插竹亭,余为题其榜,又记其异,冀勉其子孙焉。

  第二种是《溧水县志》本,见于2003年县政协出版的明万历《溧水县志》点校本。

插竹亭记

  皇祐三年,俞君美于其舍植华,以断筱扶立之。既而花起筱茂,掘之得根苞焉。移植先垄,又移于圃中,皆活。后数年,大者悉中榱桷。凡根株惟竹为难迁,迁必以良日,并置故土,随所向背,旁设倚据,以防倾萎,犹或不生。而俞氏之筱初离燔燎,斩取其半,侨刺土中,决无可生之理,遂能滋植,盖亦异矣!俞氏世宦,富为乡闾之望,居中山俞姓者,莫非其族,独君美好礼而寿,有子孙耽学能世其家,其世祀殆未乏也。诗不云乎:“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物之坚久晚茂,能阅众朽,莫过于此。而竹能无根而苞,其祥又可知矣。绍圣三年,作插竹亭,余为题其榜,又记其异,冀勉其子孙焉。

  原文中缺“苞焉。移植先垄,又移于圃中,皆活。后数年,大者”等18个字。后据清顺治《溧水县志》补全。

  《溧水县志》本与《俞氏宗谱》本在文字上有两个重大的差别。

  一、是文章的开头,《俞氏宗谱》本为“俞君于美舍町疃植花”,叫人看不清插竹护花的人是谁。而《溧水县志》本作“俞君美于其舍植花”,它指出是插竹护花者名叫“俞君美”。因为文中还有“独君美好礼而寿”之句。

  还有,“町疃”指禽兽践踏的地方,所以才“以断筱扶立之”。前后文相呼应。所以《俞氏宗谱》本有优势。

  综合两种版本,我以为可改为“皇祐三年,俞君美于舍町疃植花”,比较接近于周邦彦的原作。

  二、是《俞氏宗谱》本为:“俞氏世宦,巨室望也,长田其远族,中山其近属,”而《溧水县志》本为:“俞氏世宦,富为乡闾之望,居中山俞姓者,莫非其族,”。

  这就涉及俞氏家族的历史。溧水俞氏,祖居河北省河间县。西晋“永嘉之乱”时,迁居到浙江省的新安(今淳安)长田。北宋时,俞洪携孙俞璠迁来溧水山阳乡,在今土山铺定居。明代末期,俞林从土山铺迁到今孔镇的大沟俞村。现在俞氏族人散居于溧水境内的有孔镇竹园,和凤的俞家、前西瑶,渔歌的傅家边,东屏的丰安寺等地。

  俞氏一族在宋代出了许多进士。新安长田一支在北宋神宗时因俞献可、俞希孟、俞师锡等,接连考中了十名进士。被称为“十榜传家”。而溧水一支,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出了第一位进士――俞达,官广西布政使右参之后,也相继出了多名进士。所以周邦彦称“俞氏世宦,巨室望也,长田其远族,中山其近属,”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意思。

  综合两种版本,我认为《俞氏宗谱》本更接近于周邦彦的原作。而《溧水县志》本为了回避浙江长田而专指溧水,所以将原作做了改动。

  我以为以下的《插竹亭记》更接近于周邦彦的原作:

插竹亭记

  皇祐三年,俞君美于舍町疃植花,以断筱扶立之。既而花熳筱茂,掘之得根苞焉。移植先垄,又移于外圃,皆活。后数年,大者悉中榱桷。凡根株惟竹难迁,迁必以良日,并置故土,随所向背,傍设倚据,以防倾萎,犹或不生。而俞氏之筱初离燔燎,斩取其半,侨刺土中,决无可生之理,遂能滋植,盖亦异矣!俞氏世宦,巨室望也,长田其远族,中山其近属,独君美好礼而寿,有子孙耽学能世其家,其世祀殆未乏也。诗不云乎,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物之坚久晚茂,能阅众朽,莫过如此。而竹能无根而苞,其祥又可知矣。绍圣三年,作插竹亭,余为题其榜,又记其异,冀勉其子孙焉。

  三、关于“插竹护花,竹活且茂”的异迹

  周邦彦在《插竹亭记》中,记述了俞君美在家旁植花,以插竹护花,竹活且茂的异迹。细读《插竹亭记》,既有“记异”之笔,也有“存疑”之惑。此事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皇祐三年(1051年)。据说,这位俞君美是俞氏迁溧水后的第九代孙。他家当时居于何处?已无从考证。对于“插竹护花,竹活且茂”的异迹,也只有听其族人之口述。因此,周邦彦作此文,其用意无非是借“竹苞松茂”之即景,作俞氏先世“积德召祥”之赞颂而已。今日之人读此文,可了解周邦彦与溧水这一古迹的故事,而大可不必细究“插竹护花,竹活且茂”的真伪。

  四、插竹亭的位置

  明万历、清顺治、乾隆《溧水县志》均载:“插竹亭故址在县学东南,今废。”

  溧水儒学建于唐代,曾多次搬迁,位置共有三处:一,唐代县治东,即今城隍庙旧址东侧,即今实验小学处。二、大东门内,即今溧水宾馆处。三、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的朝元观旧址。我们不知此处指的是何时的县学。清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九,名胜志:“插竹亭故址在小东门外岗脊。”这就告诉我们,“插竹亭故址在县学东南,今废。”中的“县学”应是唐宋间的县学,它位于今实验小学处。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插竹亭的故址约在今实验小学的东南面。

  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二十:“草庵,在小东门外,旧名插竹亭。乾隆年间陈永康舍基,僧自成改建。今废。”

  这说明,至迟在明万历年时插竹亭已毁,清代乾隆间在原址建了草庵。

  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溧水工作。当时通济街南侧有个红花书场,书场旁有个小猪行。就在红花书场与小猪行的东侧有座已残破的大瓦房。就在这瓦房的门头上有用砖雕的“竹苞松茂”四字。大致在现在金潭眼镜店的位置。我认为,此处房子应与俞氏或插竹亭有一定的关系。或许这正是当年插竹亭的位置。

  有人认为,此地并无“岗脊”,其实,民国年间,修建京建公路(即后来所称的宁望公路),将这一段岗脊挖平了。使通济街向东沿伸了一段。所以插竹亭的位置也到了今通济街旁。

  五、插竹亭被毁的时间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状元曾彦(字士美,江西泰和人。历任翰林院修撰、南京翰林院侍读等职)曾作《题俞氏插竹亭》诗一首:

题俞氏插竹亭

护花曾插竹,竹盛任花衰。

不假栽培妙,何应造化私。

先茔分露种,老圃带烟移。

数亩云欺渭,千竿雨胜淇。

此君终正直,稚子更清奇。

始兆三公显,今开百世基。

每惊龙变化,快睹凤来仪。

谁识亭中趣,清风我独知。

  曾彦卒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可知这座插竹亭经过宋、元,直到明代中期的成化、弘治年间仍然存在。但明万历、清顺治《溧水县志》均载:“插竹亭,……,今废。”说明此亭在明万历之前已毁。

  六、插竹亭与溧水俞氏十进士

  提起插竹亭,人们自然会想起溧水俞氏在北宋曾出了多名进士。据《县志》记载,俞栗是崇宁四年的状元。中状元的时间在插竹亭建成十年之后。于是人们将俞栗中状元与插竹亭的兴建产生了联想,仿佛在瞑瞑中有了某种关系。有必要在此作些探讨。

  首先讲一下状元俞栗。有朋友曾对我讲,他查了有关中国状元的书,发现并没有俞栗的名字。2010年6月5日,我趁到上海参观世博会之际到嘉定一游。在嘉定文庙参观了《上海科举博物馆》,馆内有《历代状元榜》,其中的确没有俞栗的名字。

  其实,俞栗是上舍生释褐第一名,而非考进士的第一名。俞栗是太学生。在宋代,举人或太学生易粗布衣而服官服,称释褐。县志称俞栗“以上舍赐进士第一。”北宋时太学分上舍、内舍和外舍三等。崇宁元年起,各州学每三年可贡上舍生一人。根据考试成绩分舍。太学又举行上舍试。太学上舍生积分和上舍试皆列优等者在化原堂释褐,赐给袍、笏,称“两优释褐,其分数最高者一人为释褐状元。俞栗是上舍生释褐第一名,也称状元,但不在考进士的状元榜上。

  在明万历《溧水县志》选举表和清顺治《溧水县志》科贡表中,北宋进士只有俞栗、魏良臣和朱虙三人。直到清乾隆《溧水县志》卷七,选举表中才收有俞氏十进士的名单。清光绪《溧水县志》沿用了乾隆志的内容,还作了一些小调整。它们的缺点是对中进士各榜的具体时间搞不清楚。这次参考了《宋朝历科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录》,才第一次查清了俞氏十进士登第的具体时间。

  俞栗何时中状元?清光绪《溧水县志》中共有两种说法。

  一是,俞栗在崇宁间中状元,见于《宋史·俞栗传》以及《景定建康志》卷之三十二,儒学志五,《进士题名》。和明清《溧水县志》的选举志、科贡表中。有四年和五年两种说法。清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一,人物志:“俞栗,字祗若,崇宁间以上舍赐进士第一。”

  二是,俞栗在熙宁年间中状元。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九选举志:“俞栗,字祗若,熙宁间以上舍赐进士第一。”清顺治《溧水县志》卷之八,在俞栗作《十榜传家记》中自称:“俞栗,字祗若,以诗登熙宁九年(1076年)状元。”

  我们有必要相信《宋史》这样的正史;但对俞栗来说,他中状元的时间是再也不会记错的。两者之间只能取其一。

  现将俞栗作《十榜传家记》转引如下:

  俞遵,字良弼,以《诗》登天圣宋郊(宋庠,原名郊)榜进士,官武昌军节度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俞达,字良佐,以《易》登天禧王整榜进士,官至广西参政。俞瑊,字汝佩,以《书》登冯京榜进士,授广州府连州知州。俞珏,字汝璧,以《书》登冯京榜进士。授河南府知府。爵赠兵部尚书。子栗。俞仲翁,以《书》登张衡(章衡)榜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有爵赠翰林侍读学士。子逢。俞彻,字恒若,以《书》登许将榜进士,任南阳府邓州内乡县尹。俞栗,字祗若,以诗登熙宁九年状元。屡升至述古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俞逢,字颐迎,以《诗》登张滔(焦滔)榜进士。官至翰林侍读。俞宣,字聃布,以《诗》登毕渐榜进士,授刑部主事。俞乔,字自升,以《书》登何涣榜进士。授监察御史。

  我参考了《宋朝历科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录》对《十榜传家记》作了校对,将修改后的文字放在括号内。并据此制作了下列《溧水俞氏十榜名单》。

溧水俞氏十榜名单

  我发现,此名单与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九《选举志》排列的顺序是相同的。若按俞栗在崇宁四年当状元的话,俞逢和俞宣就要在俞栗之前登进士,与《十榜传家记》的排列顺序不合;如俞栗在熙宁九年当状元的话,就符合《十榜传家记》的排列顺序。另外,俞栗是俞珏之子。俞珏是皇祐元年(1049年)的进士,如俞栗在崇宁四年(1105)中状元的话,父子俩登第时间相差56年,似乎太长了一些。如俞栗在熙宁九年(1076年)中状元,父子俩登第时间相差27年,似乎接近真实。(在表中,俞仲翁与俞逢父子俩登第时间相差28年)所以,我取俞栗在熙宁九年中状元之说。

  现在我们知道,到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周邦彦(字美成)来任时,七十多年间,溧水俞氏已出了俞达、俞遵、俞瑊、俞珏、俞仲翁、俞彻、俞栗、俞逢等八位进士。这时在溧水县城居住的俞氏已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周邦彦称“绍圣三年,作插竹亭”,就不应是某家个人之行动,而应是俞氏家族的行为。插竹亭也不应该位于某人家的后花园的亭苑,而应是由俞氏出资、出地,建成后供溧水人士公共使用的一座亭子。插竹亭建成后的第二年,溧水俞宣中了进士,宣和三年(1121年)俞乔又中了进士,状元俞栗为此曾作《十榜传家记》(又作《俞氏释褐题名记》),一时传为美谈。

  不知何时,溧水俞氏以插竹亭为堂号,重修的族谱时也称为溧水插竹亭《俞氏宗谱》。

  七、关于状元俞栗

  俞栗是溧水出的第一位状元,有必要多说几句。

  《宋史》中有俞栗传,传称:

  俞栗,字祗若,江宁人。崇宁四年,以上舍生赐进士第,签书镇南军判官。未赴,为辟雍博士、秘书省正字、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兼定、嘉二王记室,擢中书舍人。居三月,进给事中、殿中侍御史。毛注建议罢增石炭场,栗驳其非。除显谟阁待制、知蔡州,明日复留。逾年,竟出为襄州。还,拜给事中,上言:“学校,三代之学也。然崇宁四年以前,议者以为是,五年,则非之;大观三年以前,议者以为是,四年,则非之。岂学校固若是哉?观望者无定说尔。必使士有成才,人无异论,事之不美者不出于学校,然后为得。”言颇见行。

  蔡京再相,憾向所用士多畔己,叶梦得言栗独否,遂拜御史中丞。陈士风六弊,又发户部尚书刘炳为举子时阴事。京方倚炳为腹心,戾其意,改栗翰林学士。迁兵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德府。石公弼在襄州,以论衙前事谪言者,谓栗实倡之,罢,提举崇禧观。竟以毁绍圣法度,贬常州团练副使,安置太平州。行未至,复述古殿直学士、知江宁府,卒。

  《至正金陵新志》卷之十三也为俞栗立传:

  俞栗,字祗若,溧水人,中上舍释褐第一人。初授承事郎秘书正字,转起居舍人给事中,极论丞相蔡京,不合,出为润州,改襄阳府。鹿门寺有田千顷,牛千头,僧饶于财,无戒行,栗乃奏改禅院,赐额,分其田半为官田,岁改租万斛,以助军储。一年召赴阙,言:“官吏苟且成风,不肯予夺,公事盖虑不当,将来罪有所归。及百姓诉县不当公事,本州不与予夺,复送本县,依条施行。诉州不当公事,监司不与予夺,复送本州依条施行。且百姓冤抑,强有力者,能自诉于县诉于州诉于监司,亦不过送本县依条施行;贫穷孤弱之人,冤抑虽甚,何从申诉。窃虑上干阴阳之和。”又言:“外方最要切者监司守令,愿戒谕三省,谨择监司,俾表率州县,天下幸甚。”上嘉其言,赐对衣金带,再试给事中,除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知制诰、兵部尚书。在朝知必尽言,上每嘉纳,多所匡正。蔡京复以栗多忤意,奏出知河阳,改开德府。章屡上,责授常州团练副使,太平州安置。政和八年,复除显谟阁待制,知潭州,以母病陈乞就近便,改知建康府。到任转朝奉大夫、述古殿直学士,未几致仕。子孙后多显官。

  我们还知道如下情况。

  第一,据《至正金陵新志》卷之十三称:俞栗为进士俞珏之子,他的儿子名焯,他的弟弟名棠。在清顺治《溧水县志》卷之七有一段俞栗五世孙女的故事,也有述异的意味。现转述如下:

  俞氏,宋状元俞栗五世孙女也,居崇贤乡。父俞旭,母陈氏,生子七人。女行三,幼字庠生周辂,将适,辂夭。氏立志不贰。父母亦不能强,拨田八亩与氏守贞。勤苦纺织,积金数十,舍造神山庵桥。将终,以所拨田亦舍在庵,以延香火。享年八十余,卒葬父母侧。亡不数日,各村祭祀,有神人附人言曰:俞氏为闪电娘娘,尔各村宜俱祀焉。女故成化丁亥十月。有墓碑。

  第二,据明万历《溧水县志》,政和七年(1117年)俞栗回到故乡溧水。他到了插竹亭前,细读了周邦彦所作的《插竹亭记》,并在碑末题字:“孙男朝请郎充显谟阁待制提举江西太平观,赐紫金鱼袋栗谨题。政和七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据《景定建康志》卷之十三记载,“政和八年,俞栗以述古殿学士知府事。”当上了建康的知府,即曾当上了溧水的父母官。

  第四,据清顺治《溧水县志》卷之八记载,当年右丞相蒲宗孟曾撰《状元俞栗像赞》:

  魁名天下,释褐一人,入司文翰,出摄兵权,对衣金带,国士无双,诚显谟阁,述古殿之再造英雄。

  第五,俞栗去世后,葬于溧水。明万历《溧水县志》卷之五称:“尚书俞栗墓,西一十五里,琛山麓。”墓侧还有以俞栗命名的大塘。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二:“尚书塘,西十五里琛山北,周数十亩,渊深莫测。虽大旱亦不涸,可灌田百顷。”

  第六,为旌表俞栗,北宋时于溧水县城内敕建状元坊(今中大街状元坊处)。该坊经宋代和元代后,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修葺如新。清代曾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光绪七年(1881年)4次修葺。抗日战争爆发后毁于日军兵焚。

  宣和三年俞宣中进士后不久,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从此,溧水俞氏再也没出过一名进士。插竹亭留给人们的只是对往事的怀念了。

[p=24, null, left] http://www.lshlzx.cn/bencandy.php?fid=110&id=2101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2

沙发
发表于 2015-8-28 15:20 |只看该作者
上文对俞栗中状元的时间等问题的考证,严密周到,去伪存真,令人信服。
上文中“北宋时,俞洪携孙俞璠迁来溧水山阳乡”句似有笔误。其中 “俞洪”应为“俞汝洪”,即“俞富”,富是名,汝洪是字。据“俞氏迁派通考”,俞富一支的迁移情况如下:新安(就是徽州,并非上文所说的浙江淳安)长田派始祖为俞昌,以下依次,俞茂(俞昌次子)居长田,俞天祉(俞茂长子,俞昌孙)由长田迁大旃才,俞延德(俞天祉独子,俞昌四世孙)居大旃才,俞富(俞延德三子,俞昌五世孙),字汝洪,由大旃才迁建康,“至七世孙俞㮚官宋御史中丞”。俞㮚即是俞栗,㮚是栗的古写。
另外,上文中有关新安长田一支“十榜传家”的说法,并不确切。其实,“十榜传家”是歙县派俞氏的事,但与长田俞氏同祖同族。原来,歙县派始祖是俞晃,是长田派始祖俞昌之兄,其祖父俞沅、其父俞植由安徽宣城迁入新安歙县黃墩,是为新安俞氏之祖。俞植二子俞晃和三子俞昌分别迁歙县草市和婺源长田,成为二支俞氏。北宋端拱二年(989)和咸平二年(999),歙县俞氏先后有俞献可(兄)和俞献卿(弟)考中进士,随后近七十年内,这兄弟俩的子、孙及从孙、从曾孙,连同他俩共十人先后中进士,称“十榜传家”。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出版的《新安志》(歙人罗愿撰)中,详细描述了“十榜传家”过程,最后有 “凡俞氏登第者十人,显者甚多”的高度赞扬之语。

Rank: 2

板凳
发表于 2015-8-28 22:21 |只看该作者
下午我写了以上回复后,晚上再详读有关族谱。其上确实有“富字汝洪,由大旃才迁建康”及七世孙俞㮚之记载。但后面还有一段,实录如下:“嘉靖六年,教谕哲所梓谱载,五世祖洪迁建康,七世璠迁山阳”。这段内容与上文的“俞洪携孙俞璠迁来溧水山阳乡”基本相符。可见,俞昌五世俞富、或称俞汝洪、或称俞洪,都对,不是笔误。特此纠正。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0:39 , Processed in 0.10114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