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绍兴 钱学森感念三位哲人之一:俞大维 ---DISCMANYMJ
查看: 3961|回复: 0
go

钱学森感念三位哲人之一:俞大维 ---DISCMANYMJ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9: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41, 23, 30, 1, 'yujialin',
3, '钱学森感念三位哲人之一:俞大维 ---DISCMANYMJ', 1197253909, '
这篇文章原刊于台湾《传记文学》2003年6月(第七十六卷 第六期)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八日下午,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大会,表彰研制“二弹一星”作出突超贡献的二十三位科技专家。钱学森代表受奖人致答谢词及感言如下: 今天受奖者大都是七十岁以上的第一代科学家,在座者有第二代梯队及第三代梯队,我们第一代梯队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成就交出了一张成绩单,算是对国家的期望有了一点交代。在此我要特别告诉大家,有三位先贤前辈是我们这一代人感恩与怀念,由于他们三位的远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宽宏胸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有今日的开花结果丰硕的成就呈显在国人面前。 第一位先贤是俞大维先生,他是以学者(哈佛大学数理逻辑博士及德国柏林大学弹道学专家)身分受邀从政,于一九三三年初担任国府时代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主管全国军火武器之研发与生产制造。俞氏上任后,深感中日大战,一触即发,迫在眉睫,不可避免,即从德国、瑞典及捷克等国购买武器,弹药、枪炮材料,引进有关科技,大力整顿金陵、汉阳,巩县及上海等各大兵工厂之生产方法,革除陋习,并有独到的创见与建树,其重点如下述: 第一点,他深知工业的发展,要在科技研究发展方向扎根,所以在九一八东北事件后、抗战军兴之前,即成立许多研究发展机构,如理化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精密工具研究所、光学研究所、炮兵技术处、航空兵器研究所及军用车辆研究所等,并高薪聘请德国弹道学权威克朗兹(Cranz)博士来华教导并协助工作相当时日,同时在国内延揽理化方面专才随克朗兹工作,他培育了许多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人才。 第二点,他深知军品的品质,关系到整体的战力,必须提升制造能力,建立军品规格与检验制度,于是在各兵工厂设立工具、样板工厂,加强制造能力与产品精度;由各研究机构,会同兵工署技术幕僚,订定各项军品的规格及机械产品的图样法规,并建立产品验收制度,再由验收零件成品,进而作配装半成品检验,再进而建立整套品控制度。 第三点,他深知工业管理经济效率的重要性,而督导工业,掌握效率的重点在成本会计制度的建立,兵工署首先推行军火弹药生产的成本会计制度,全国各生产工厂及大企业多纷纷仿效,在当年重庆大后方蔚为风气,对我国工业水准的提升有深远的影响和助力。 当年留学欧、美及日本等国的理工学人专家,国内各大学出身之理工科人才以参加国防科技研发及武器弹药生产工作为报国之志,并引以为荣!一九三七年中日大战爆发,俞氏奉命将全国二十多个兵工厂迁移到大后方,抗战八年期间,国军作战所需轻兵器和弹药不曾短缺;而兵工厂也培育了大批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人才。例如在场的受奖人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孙家栋,黄纬禄,以及未受奖的火箭专家徐兰如、沈正功及谢光选等人均曾在俞大维领导下的兵工厂及相关的研究机构打下了坚实的兵器设计与制造本领。 在我国导弹研发领域中,我钱学森不过是理论上及精神上领导者(Theory and Spirit Leader),而在硬体设计、工艺、实际生产制造(Hardware, Design, Technology, Practice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e)等方面都是任新民、徐兰如及谢光选这一批出身兵工厂的人,所领导的一群技术工人们的集体杰作成果。 俞大维主持兵工厂业务长达十四年之久,有“兵工之父”的美誉。他是我国近代国防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位大力开拓、耕耘、播种,灌溉、施肥的始祖园丁,我们不能忘记他。 作者: DISCMANYMJ   2006-11-7 23:55   回复此发言   2(五)半生读书       俞大维五岁启蒙,他的老师是湖南一个举人,但他瞒着老师看了许多“闲书”,如三国、红楼、西游、隋唐演义等等。家里还请了英国老师教他们姐妹兄弟学英文。十六岁进上海复旦中学,家住在英租界唐山路,他常常跟附近英国孩子一起玩耍,英语能力大大提高。从复旦中学跳班毕业时,俞大维英语科第一名。十八岁进入复旦预科,他选修了德语、经济、数学、化学等科目。后来因肺病休学,在家养病期间,他自学了微积分。两年后,他插班考入圣约翰大学三年级,必修课程中有逻辑学、社会学、国际法、哲学史等,开拓了他的视野。      一九一八年,俞大维负笈留洋,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哲学。三年一共十二门课,他统统都拿的A。他告诉同学们他的“秘密”:“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他认为平时应该认真读书,不要等考试才“临时抱佛脚”,功夫全在平时的孜孜不倦。在哈佛三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希尔顿旅行奖学金”。用这笔奖学金,他到了柏林大学,攻读德国哲学和数学,并聆听了爱因斯坦教授的“相对论”。一九二五年,俞大维写了一篇论文,题为“数学逻辑问题之探讨”,刊登在爱因斯坦主编的德国数学杂志《数学现况》上,成为在这本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几年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在《数学现况》上发表了论文,成为“第二个中国人”。后来,他俩结成好友,只要见面就谈数学,没有任何客套话。抗日战争时期,愈大维在重庆任兵工署署长,华罗庚一家逃难也到了重庆。俞大维帮他找了房子,两家人住得很近,便于时时探讨数学问题。      俞大维学成毕业,柏林大学请他留校任教,他婉言拒绝了,但他学到的知识却终身不忘。(他九十岁那年,摔了一跤,后脑勺摔破了。医生治疗后,说问题不大,但他自己不放心,叫人从书架上找了本尘封的微积分书,说:“你念一道习题,我来做做看。”结果答案完全正确,老人很得意:“我脑子没跌坏!”)一九三零年,俞大维第二次留学德国,这回专门学习军事,包括兵器制造、战役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弹道学,他用德文写了四十多本笔记。后来他回忆说:“这两年学到的比哈佛三年学的还多!”德国前参谋本部军令署署长是他的楷模,他把自己以后的生涯定位成:“做一个没有姓名的参谋官。” http://post.baidu.com/f?kz=146015492', '122.88.22.210', 0, 0, 0, 0, -1,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4:39 , Processed in 0.0779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