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0-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1-29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0551
- 精华
- 164
- 帖子
- 1965
  
|
'越文化和俞氏',
'越文化和俞氏
\r\n作者:知俞先生\r\n
五峰俞氏、次坞俞氏、武义俞氏、仙居俞氏代表的越文化;婺源俞氏代表的徽文化是俞氏文化的主流 \r\n越文化是五峰俞氏、次坞俞氏、武义俞氏、仙居俞氏的脊梁柱。鲁迅在1912年的《<越铎>出世辞》中曾盛赞古越文化:“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驿,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句践坚确慷慨之志” 。越文化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真正成熟还要待到南宋乾道、淳熙之后(1180年左右)。有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吕祖谦兄弟为代表的金华学派(或称婺州学派)和杨简等“甬上四子”为代表的四明学派一时并起,使越文化盛况空前。 \r\n越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余姚的王阳明。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从小接受程朱“理学”教育。他对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深信不疑,希望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所谓的“天理”。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通过王阳明把徽、越文化有机地揉合起来,把中华文化推向又一个高度。 \r\n武义俞氏家族祖上人才辈出,谈不上显贵,却出自名门,世代勤劳创业,耕读为乐,尊礼重教,急公好义,人丁兴旺,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大望族。武义俞氏的文化更是揉合了越文化、徽文化、程朱理学、王阳明学说及周易文化为一体,主张阴阳相济、刚柔有应,平衡有道,与世无争,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宽容和谐。 \r\n最典型的范例是道光年间的武义俞氏的俞国器,嘉庆贡生,十个儿子九子读书。长子中了拔贡,其次三个是庠生,五个是国学生。他上溯七代都是书家,代代出庠生,出廪生,出贡生。俞国器本身不求仕进,隐逸园林,孝敬父母,教子有方,乐度平生。武义俞氏七百年的和谐,难道不能给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一点启示吗? \r\n越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俞氏发展的一个鼎旺时期,五峰俞氏的剡派、徽(杭)派、明派、京派已经繁衍为马岙、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城、十族俞、鄞州等子派。1225年而朝廷正在为次坞俞氏轰轰烈烈地“七星联谱”;仙居俞氏已经走出九郎溪,向永康、婺州、丽水、缙云、武义、温州、义乌、龙游发展。 武义俞氏始祖俞德,开始在九龙山下的一处朱颜小村定居。 \r\n可以说俞氏的发展和越文化的发展是同时处于鼎盛时期。千年的历史积淀造成了崇尚读书、追求功名的大氛围。其精髓是“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句践坚确慷慨之志”,所以能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当国家,民族危急之际,重气节,轻生死,大义凛然,义薄云天者颇不乏其人。\r\nhttp://post.baidu.com/f?kz=237740575', '122.88.22.210', 0, 0, 0, 0, 0, -1, 0, 0, 0,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