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0-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1-29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0551
- 精华
- 164
- 帖子
- 1965
  
|
(56, 12, 44, 0, '知俞先生', 11, '论俞氏文化底蕴——在第五次俞氏宗亲联谊会上的学术报告', 1197283395, '客家文化和俞氏\r\n居住在福建、两广、南楚俞氏的客家文化是俞氏的又一文化源流。俞文俊是较早到达南方的客家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福建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而宁化、嘉应州恰恰是客家俞氏集中的区域。\r\n历史上客家人有过六次大迁移。而俞氏的大迁移是从第三次南迁开始。是在唐末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时期。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r\n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进入岭南。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逃亡广东沿海潮汕地区。\r\n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南楚俞氏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迁徙中发详。\r\n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r\n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r\n客家文化体现在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中华俞氏联谊会就是这些客家俞氏最早发起成立的。现在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南部的俞氏大都是客家人,\r\n中西交汇新的越文化是现代俞氏文化的主流\r\n但在一百多年来的,中西交汇、新旧冲突的社会文化转型、变革时期,由于越文化能够自觉地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使之融会贯通,给予越文化以新的活力。\r\n俞同奎,俞樾的侄孙,1910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化学,并获得硕士学位。是俞氏最早留学海外,并取得学位的人。诸暨俞秀松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1921年就去苏俄留学;以后的一段时期,绍兴俞大维荣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和柏林大学数理逻辑博士;绍兴俞大绂获美国依阿华大学植物病理博士;诸暨俞叔平获奥地利维也纳警察学院警察博士;诸暨俞慈民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经济学博士;奉化俞国华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这些先哲给俞氏带来西方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先进的文化同越文化的“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句践坚确慷慨之志”的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崭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越文化。\r\n而徽文化由于朱熹的攘夷思想的影响,显得迟钝、被动、停滞不前、固步自封,在独领风骚八百年以后,逐渐落伍了。徽商的衰落,浙商的崛起,就是明证。\r\n现在俞氏文化的主流已经转移到以越文化为核心,辅以世界先进的哲学、科技、金融、经济的理念的新的文化。\r\n一句话,徽文化、越文化曾经是俞氏的主流文化,是俞氏的精神力量。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解释了俞氏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r\n俞氏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俞氏发展的方向。俞氏搞政治的多,搞学问的多,搞经济,做生意的少,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500名,没有一个是姓俞的。俞氏最深厚的社会基础是拥有一大批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稳,则社会稳。历史上俞氏“造反”、“附逆”的也少。近代太平天国史里,附随“长毛”的,也没有一个姓俞的。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列的1200名汉奸中,没有姓俞的。反右斗争中,中央级右派也没有姓俞的。\r\n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俞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俞氏对的时代文化的把握息息相关的。', '58.247.251.115', 0, 0, 0, 0, -1, -1, 0, 0, 0,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