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濡湏俞氏(星溪堂)溯源考证
安徽省无为市
俞能金
无为俞氏约两万余人,实为无为市之大姓也,分布全县境内所有乡镇。究其源,主出三支,一支为南宋时,四十九世祖(我宗派认东汉连公为第一世始祖)泰七公自安徽秋浦(今池州贵池西)迁入,人口约千人;一支为本宗支自元末明初时,六十九世祖(本支迁始祖)亨一公伯仲八人由江西饶州迁入,今人口约17000余人;一支为本宗分出(不可考),人口2000余人。其他俞氏人数很少,零散入无,且无聚集地,不可溯源。本考证只就本支无为濡湏俞氏(星溪堂)溯源考证。
一、
无为濡湏俞氏(星溪堂)简介
元末明初,亨一公伯仲八人来无为,游于芝屿绣水之间,爱无为有浩荡长江襟带东南,绵延青山环绕西北,山川峻美,实为鱼米之乡,遂卜迁无为创基立业,开拓乡镇,八公皆为无为之始祖。而今历时600余年,沿脉己至二十四世,子孙约17000余众。
亨伯仲迁无后,亨五公、亨六公(可能为前叙之分支)失考,亨七公入无为不久便迁泾川管岭,亨一、亨二、亨三、亨四、亨八五公分居无为西、东、南、北及太平湖搁鼓山。后世繁衍生息,不断扩迁至无为全境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
本宗认黄帝时俞跗为得姓始祖,东汉连公为第一世始祖。同时因连公前始祖不可考,我宗谱第三卷开卷《濡湏俞氏宗谱世系》云:“按俞出轩辕氏裔有讳拊者黄帝俞其言遂赐为姓春秋晋公子食采俞豆亭以为氏焉我焉代不乏人世远莫考至汉连公为一世祖起”。其意为,俞跗为得姓始祖,自黄帝后至汉连公前,得俞姓者不乏人,谁为我氏之鼻祖,因年代太远,不可考证,故我祖认汉连公为一世祖。
二、无为濡湏俞氏修谱情况
1、本宗谱牒开卷
本宗派俞氏宗谱第一卷开卷为“河澗郡
傳家寳籙”,后大书“水源木本”。目录后为小篆大印“迁肇重芳”。而后小楷书“迁肇重芳引”及引文。(见图)







第二卷开卷为龙云“聖諭”。后为历代序,序后为“龙鱼字号”、“龙凤呈祥”。(见图)
   


第三卷开卷己述。
2、十次修谱
无为濡湏俞氏以亨伯仲各为始祖,自二世起于宣德七年年(1432年)第一次修谱;崇祯二年(1629年)第二次重修;雍正九年(1732年)第三次重修;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第四次重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第五次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第六次重修;光绪元年(1875年)第七次重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第八次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第九次重修;2005-2007年第十次重修。
历十次修撰,我宗派除极少数因早年战乱迁出失考外,绝大多数族人均己入谱。近年来,由于通讯及交通便利,信息通达,己有不少流落在外的宗亲认祖归宗,实乃大幸也。
3、辈序
自第四世起,濡湏俞氏己按辈序取名。我宗辈序排行,第一修时起修二十辈:
景廷文世應
一正大名時
忠国維佳士
経綸永濟之
道光二十五年六修时,增二十辈: 江左由來遠
芝山立業長
同修崇舊典
積德發書香
2007年十修时,续谱委员会认为三十四辈中“旧”不妥,改“旧”为“祖”。为崇祖谱,保留“旧”字,用括号()标之。并续增排行十辈: 和諧道義廣
富强定興幫
4、像赞
本宗谱共敬录古先祖像赞十人:司徒俞连公、常侍俞啟公、御史俞歸公、将军俞緃公、節度使俞徹公、侍郎俞侃公樞蜜匡義公、宰相時説公、状元俞焯公、翰林学士俞元膺公。其始祖连公赞由宋文天祥撰书(见图),縱公夫人孔氏有传纪。


敬录古巢四国公:河澗國公俞廷玉公、國公俞通海公、國公俞通渊公、國公俞通源公像赞,并附列传。
敬录碧山公等五十六位近祖像赞。
敬撰俞德玉等先贤祖立传。
敬录张贞女列传、诗赞等。
5、综述
吾祖自元末迁无,六百年烟波浩瀚,发脉根深,源远流长。无为地大物博,圩田肥沃,但水网交错、港汊纵横,宜农不宜商。祖训以农为本,勿铮勿讼,无为俞氏子孙多以务农为本,诗书传家不多,更少经商。故,无为俞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鲜有大文儒,更无鸿商巨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为俞氏励志图强,大有人才井喷之势,锐不可挡。现今无为俞氏遍及华夏,涵贯士农工商,业惊四邦,功盖古今。
三、无为濡湏俞氏迁徙及溯源
无为濡湏俞氏,望出冀州河间郡,自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五世祖征西大将军俞纵公南下江南平苏峻之乱,战死兰石(今宣城泾县)并葬于斯,其子孙遂迁于此(谱称“始迁新安”),长子文公为新安派始祖。
陈隋时,十九世祖长祖公迁歙州,为歙州派。
唐时,二十五世祖懿公(旌邑谱称温良公,又讳彥晖,又讳植)为避黄巢之乱,与其子昱、晃、昌逃入歙州黄墩。黄乱平定后,长子昱公迁入浙江星溪,三子昌公迁入婺源长田。我祖晃公次子二祖公迁旌德。
五代时,二十九世祖猷公迁婺源,为婺源派。
五代时,三十五世祖伟公宦迁浙江,为浙江派。
北宋时,四十世祖温父公及幼子随父任居婺源长田。
北宋政和年间,四十二世祖汝明公宦任句容。
南宋时,四十五世祖端执公(行十三)迁休宁古塘,为休宁古塘派。
南宋时,五十一世祖贤一公由古塘迁钟吕(疑为今婺源县江湾钟吕村),为钟吕派。
五十二世祖齐公迁休宁宏忠垣,为休宁宏忠垣派。
元时,六十世祖重八公迁饶州,为饶州派。
明初,六十九世祖亨仲伯八公自饶州迁无为,为无为各派始祖。不久亨五公、亨六公失考,亨七公(英盛)迁泾川管岭,失联。
四、无为濡湏俞氏宗谱的相关疑考
1、二十五祖懿公之谜
懿公为诸多中华俞氏之共祖,各宗派对懿公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如五峰谱称彥晖公,汪口昌公宗谱称植公,旌邑谱称温良公。且各派所序世系也不同,汪口称为纵公后第十六世祖,我宗谱应为纵公后二十祖,相差四辈。具体多少称谓,多少世,因手头无相应宗谱资料,不能祥考。
按我宗明初旧谱(一修谱)记载,南北朝时有月明公居歙之黄塘,为温良公十世祖,这就与明末续谱(二修谱)不合,也不知二修时如何修订老谱的。
现谱中,懿公十世祖为南北朝时宣公,谱中未注其祖或其本人有迁徙,当仍住新安(宣州)。但新安与歙州都为古徽州,其间是否迁徙过,也未可知。但谱中记载宣公四世孙长祖公(十九世祖)迁歙州,为歙州派始祖。若宣公己迁歙州,何来长祖公之迁?
为此,我们要多地联谱,多方考证,以释其疑。
2、四十五世祖端执公与十三公之疑
谱述:四十五世祖端执(行十三迁休宁古塘)。其父沦公,隆兴元年(1163年)登榜。也就是说,端执当是隆兴年间人。
休宁古塘派为十三公子,即四十六世祖千一公,五十一世祖贤一公迁钟吕为钟吕派。五十四世祖奇七(讳姪湻祜五年以良贤对策援五经博士)。即淳佑五年,即1245年。
从四十四世至五十四世,历十世(三次迁徙),只用了82年(1163-1245)。八年一世?怎么可能!
据此,我认为:端执公与休宁古塘派十三公不一定是同一人。
3、六十祖重八公之谜
重八公父亲为五十九祖元膺,元至正癸巳科(1353年)进士,己是元朝末年,重八当属元末明初之人。那么下面问题就来了:
(1)、谱误:重八公迁饶州,当为饶州派始祖无疑,但转谱时,却成六十一世,莫名推后了一世。致使后世均后推一世。
(2)、重八公为元末明初之人当属无误,但其八世后,无为始祖亨伯仲诸公(即六十九世祖),谱述为元末明初迁入无为。然历八世,按四世百年为算,应二百年后,即明代中晚期时。而谱中记载,亨一公孙兴公生于至统六年(1441年),大明立国为1368年,那么兴公出生距开国时间为73年,当属明初,其祖迁入时为元末明初确实无误。
重八公为元末明初人无误,亨伯仲诸公为元末明初亦无误,中间八世何来?
我祖上曾言,我支从婺源东石村(有言徽州拐子巷,不可考)迁徙而来,我查东石村俞氏,并非晃公或说其后世重八公后裔,而是昌公后裔。
查考东石村俞氏:东石俞氏尊唐代俞昌为首祖,俞昌公二世孙从西坑水养嶵分支江湾古汀俞(古也称俞家)到古汀俞三世孙,俞昌五世孙俞百公迁江湾钟吕村。俞氏迁居东石村时在北宋末公元1278年。石佛俞氏乃是钟吕俞氏分支。
另,我宗谱记载:五十一世祖贤一公由休宁古塘迁钟吕,为钟吕派始祖。此钟吕派与昌公脉钟吕派是否有关联?
且北宋时,四十世祖温父公及幼子随父任居婺源长田。而二十六世祖昌公早在唐时就迁入长田,后世修谱是否有混,必须加以考证,以确定我宗谱之严谨。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俞氏得姓始于黄帝,远祖甚远,时代变迁,无史可考,无迹可寻,我宗以东汉连公为鼻祖,历八十余世,两千年矣。期间风云变换,朝代更替,战火浩劫,迁徙不断,加之祖国幅员广阔,山高水远,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咫尺万里,祖先修谱可谓艰辛之至,或有疏漏或有偏误亦为情理之中。而今天下太平,更是步入信息时代,万里咫尺,中华俞氏宗亲会更是广系天下俞氏宗亲于一体,这为联谱、勘谱、正谱工作带来莫大契机。这次谱牒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必将为俞氏谱牒研究开启更新、更大的领域,必将助推中华俞氏谱牒文化跃上新高度、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