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7, 23, 1664, 1, 'yujialin', 3, '徽州木商俞子良的商业经营', 1228406869, ' 徽州木商俞子良的商业经营 □ 何建木\r\n\r\n(原载《徽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徽州俞氏在明代刻本《新安名族志》中的排名,仅次于程、鲍、方、柯之后,名列第五,实为望族。婺源西冲俞氏乃其中之一支,始迁祖为16世俞世崇,其先世原居婺源县市,因“独爱西谷有山水之乐,无车马之喧,有田野之饶,无嚣尘之扰,遂于斯家焉”,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7)始迁至此。其后,“越九传而至德宗公,枝茂实遂而炽而昌,八世之后,人咸目蕃衍莫京矣。人文凤起,瓜瓞蝉联,前则遥遥可继,后则绳绳可续”,经过世崇在西冲的开基和俞德宗的开拓,以及从29世至39世共十代俞氏子孙的艰苦奋斗,创造了西冲俞氏从清代乾嘉年间直至民国时期长达200年的辉煌。乾隆年间,西冲俞氏子弟纷纷外出经商,叱咤商场,在金陵、常州、丹徒、镇江、如皋等地经营木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优秀的徽商子弟,秉持传统徽商的取利于义、诚信为本的优良品质,长年在江南地区,栉风沐雨,辛勤经营,在商业界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他们怀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桑梓浓情,也为家乡徽州的繁荣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西冲的历史就是婺源俞氏生息繁衍的历史,西冲俞氏的历史也就是徽商历史的一个缩影。\r\n 笔者曾通过研究西冲俞氏裔孙在民国十六年(1927)续修的《星源西冲俞氏宗谱》中的商人传记资料,写成《徽商活动与村落、家族社区的历程———以<星源西冲俞氏宗谱>为中心》一文(收录于笔者博士论文《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以婺源为中心》,复旦大学2006年),《徽州木商世家———婺源西冲俞氏》(刊于《寻根》2005年第6期),后又撰写《徽州家族社区研究的实践意义》一文(刊于《徽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对该家族社区的变迁、木商经营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讨论,认为这部家谱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可以清楚地勾勒出西冲俞氏家族社区和徽州木商的发展史,对徽州区域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但是,从民国俞氏续修族谱之后,西冲俞氏家族及其后代的经营、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也是我们必须跟踪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长时段的研究更能看出历史发展的脉络。笔者有幸结识西冲俞氏39世裔孙俞昌泰先生,俞先生为我目前从事的徽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并多次为我讲述其先辈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光辉业绩,因此我对西冲和俞氏宗族的情况也知之甚详,尤其是其父亲、民国时期成功木商俞子良先生的商业经营和家庭生活,都代表了晚近时期徽州商人的生存状态。本文拟叙述俞子良的商业经营及其家庭生活,以管窥晚近徽商群体的状况。\r\n 俞子良(1896-1989),乳名秉烛,谱名仁耀,字子良,在俞氏宗谱中排行38世,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人。西冲位于婺源县西北约二十公里处,属丘陵地带,青山耸立,绿水环绕,灰墙黛瓦,古迹众多,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施的最后归宿地。从明代末叶起,西冲俞氏连续十数代诞生诸多成功木商,堪称徽州木商世家。作为一名成功的徽州木商,俞子良代表了西冲俞氏木商的最后辉煌。\r\n 1896年,俞子良诞生于西冲。因为小时候长得壮实,大家均呼为胖烛。八岁在乡下进私塾三年,十一岁在村头八只坎的杂货店当四年学徒,十五岁起务农四年。他读书不多,但勤奋好学,尤其是家谱里记载先祖们在外的奋斗历程、经商事迹和成功诀窍,他都一一熟记在心。在当地广泛流传一句俗语“子孙要出息,苏州与无锡。”因此,他暗下决心,要像先人一样闯荡江湖,成就一番事业。果然,十九岁时,他随胞兄秉辉到上海,先在陈家渡(北新泾)达亨昌木行当学徒三年,二十二岁就职曹家渡裕丰木行。为实现立足沪上的理想,他又应承源昌盛木行(婺源龙腾人俞子标开设)的会计职务。二十九岁时,他认准了木材生意有良好的前途,便自己出一股,与志同道合的友人、思口延村人金绍香出一股(一千银元),常州刘瑞昌与无锡张玉清合出一股,共三股,起名协泰祥木行,地点在沪西极司菲尔路(现长宁区万航渡路)中山公园后门向东约一百米处(现华阳路口)。俞子良时值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岁数也稍长,被推举为经理,从此木行内早出晚归常是他的身影。这位经常戴着礼帽、穿着整齐、诚实谦和、操着不太标准沪语的中年汉子,总是准时出现在木材同业公会(木材同行业为联络感情、便于交易不约而同的聚会场所,位于四马路青莲阁)上,有人问他何必如此辛劳,他说“祖上传下的,商场如战场,要取得丰收,那就得事事关心,处处留意,知己知彼才能胜算。”确实,他上任木行经理后,不负众望,由于经营得法,再加上大家齐心协力,木行的业务得到了空前发展。扩大了的协泰祥已不满足于单店独户、以木材为唯一品种。经过协商考察,木行派张玉清去常州南大街与李姓经理合开设协和祥棉布庄,又请刘瑞昌去康脑脱路(现康定路)主持协和木行,并参股于西康路协义木行、永隆钱庄等,俞子良则坐镇原木行。由于调度得当、信誉良好,生意蒸蒸日上。在社会动荡的当时,协泰祥在沪西木材业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它使股东各家过着衣食无忧、安稳太平的生活。十七年后(1942),因日寇的侵略,民生凋蔽,百业萧条,木行不得不关门歇业,股东各奔前程。\r\n 徽州人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而被人称为“徽骆驮”。俞子良一生任劳忍怨、忍辱负重、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确有骆驮精神,他常和后辈们讲,年轻时做帮工,在寒风凛冽的冬天,每天要上河面用红肿开裂的双手,举起那根外挂着冰瘤的竹蒿,尽管痛彻心肺,裂口处时常鲜血直流,但还得用力将木棑撑向岸边,他认为要做好一件事,没有这点吃苦精神,将会一事无成。他说,先祖33世俊礼公在金陵(今南京)创业时,就是凭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一步一个脚印,才取得良好业绩。俞子良上学没几年,因为担负会计工作,不得不在生意之余埋头苦读,乃至煤油灯下挑灯夜攻,边学边用。其求知精神,体现了徽商的优良品质。\r\n 俞子良常说:“富而不骄、俭而有礼是我祖33世俊礼公的座右铭,他理财有法,生活上反对靡丽纷华,故家业日起,但不骄傲,还以助人为乐,《西冲俞氏宗谱》载‘俊礼公记理生业,一钱尺帛穑用之,然人一旦有急,叩门如左右手’。我想在他人有难、自己有力时,应效先祖去尽力相助。”俞子良夫妇生活中克勤克俭,连落在地上的米粒都会一一捡起,但一旦助人,则是慷慨大方,毫不吝啬。俞子良身在沪上,心系桑梓。婺源乡间有欲外出谋生就业者,只要开口,无不尽力照顾,如俞双荫、俞桐欢、孙敬辉等多人,有的吸收在本行工作,有的闲散在行内把它作为谋业的基地,几日乃至成月免费吃住在木行。年轻来当学徒的,如孙开趣、王茂林、俞开创等人,都能得到妥善安排。俞子良常说:“我祖有遗训,36世祖明迢公就有提携子侄、使其各有职业之说,我辈后人,岂有拒人之理。”他们这种豁达大度之德,在婺源乡间赢得有“小孟尝”之誉。\r\n 俞子良先生贤妻潘金翠(1902-1969,婺源县中云镇孔村人),性格外向,富有主见)深深懂得处世立身需要朋友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别人有正当求助,他们都会尽力协助。俞子良的学生孙海因开设信益木行缺少资金,向他开口,他们认为创业正当,艰难必然,回想当年自己为筹创业资金,多亏亲友协助才得以有今天,现在自己的徒弟求助,理当帮忙,便倾囊相助。后来弟子发达了,也不忘恩师,师徒俩常相往来,互相扶持,成为美谈。族侄孙俞金泉在日本统治时期,为贩米夜闯铁路封锁线,途遇歹徒,遭刀斧砍成重伤,财物被抢,生命垂危,眼看妻儿惶惶然陷于茫茫之中,他们没有犹豫,立即伸出援手,鼎力相助,幸而转危为安。康复后的金泉未忘叔公、婆,常常登门探望,逢年过节还有礼品相送,即使远迁至杨浦区安国路,也常阖家来叔公婆的长宁区家中造访,他谦和地对人讲:“别说烛叔公婆有恩于我,就是论辈份和年龄也该我尊敬他们。古语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区区关心只是我应尽的本份。”俞子良去世时,不巧他不在国内,未得消息,为此常遗憾不已。现时俞金泉也已仙逝,落葬家乡西冲,谅必在黄泉路上,他俩还是忘年之交,真是“沪市交往袭世缘,冥府相伴游故园。”\r\n 提起此事,子良先生贤妻潘金翠女士也有一番议论,她常说:“人有难时,希望有人帮忙,特别此类遭遇。我们在昌泰小时(1935)就碰到过入屋的强盗,他们翻箱倒柜之余,还拳打脚踢,刀斧威胁,相邻的刘瑞昌先生,为此手臂挨了一刀,鲜血冒溢,染红了衣衫,使他从此精神上受了创伤;同时打他爹耳光,并用铁针刺的方式来逼迫交出财物,直闹了约两个时辰,天色渐明,忽然听得屋外人声鼎沸,加上室内大哭小叫的干扰,无形中我们似乎得到了外援,才使贼人总算收场,渡过劫难。抗战胜利前两年(1943)夏,曹家渡五角场地区,据说有两个日本兵被杀,敌伪当即将该处封锁,条条道路围得水泄不通,我和孩子们共有五人遭困,在此境况下,最要命的是粮食匮乏,人们既不能到店里去买,也无人将任何东西上门来卖,伪政权那管百姓死活,听讲因此饿死了一百多人。我们家因平时储存有乡下带来的亁菜、咸肉之类食品,得以苟延残喘,勉强度日。幸而他爹未被圈进,可以在外活动。经花钱买通几名当值的警察,将几个孩子先后接出,才得以佼幸脱离危险。等到封锁解除,已是秋风萧瑟,两鬓见霜。这样的事并非仅有,在沦陷区里司空见惯经常发生,我们都感到上海呆不下去了,于是想起还没有被日寇侵占的故地,那片生养自己的红土地(江西婺源),他爹决定去乡间安排。次年即带金泰、爱美回乡,一切都还顺利,哪知在回沪途经江苏宜兴张渚遇抢,时值隆冬,与婺源人读屋泉的孙敬辉、孙嘉良一起,连外衣都被剥去,好在路有亲友相帮,才免于冻死。1944年底全家除阳泰留守外,都平安移居婺源西冲。自协泰祥开张已来,总有人到木行捣乱。他们威胁恐吓、敲诈勒索,夜间趁着月黑风高,进行翻墙挖洞是常事。为保木行营业款不流失,每天得将款子转到相对安全的曹家渡(今静安区康福里51号)家中去。可就这样还常会在路中冒出劫匪,大人们的办法是雇黄包车带上孩子,说是去看戏,将钱放在孩子衣服的夹层里,此刻孩子们帮了大人的忙。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但社会混乱,政府腐败、警匪难分、流氓地痞多如牛毛。一夜北风起,路有冻死骨,穿蓝色号衣的普善山庄收尸工人,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此多灾多难世界,一般老百姓要活下去,没有别人帮衬,是很难想象的。出门在外,应该互相帮助,最好抱合成团。”正是本着这种为人处世原则,在战乱时期,俞子良能够在木材行业取得一定成就,铸就徽商的最后辉煌。\r\n 俞子良洁身自好,并遵守传统道德规范。生活上特爱清洁,每晨梳洗一次,几近一小时,他对乡下的清泉,易遭污染很不习惯,看到上海用自来水的原理,在他事业巅峰时曾经透露过自己的思想:一旦有能力,要效法祖先为村里做善事,出资在山间建一水库,用水管接连各家来造福村民。但由于日寇侵略,木材生意一落千丈;屋漏偏遭连夜雨,解放后,又受乡下有田十一亩三分所累(当时人口有俞子良夫妇、金泰、阳泰、昌泰、荣泰、鑫泰(殇)、添泰(殇)、发弟、爱美、顺仪、阿和共计十二人,人均不到一亩),景况已大不如前,这个理想因客观条件变化,只能付诸东流。有人曾有不平之意,乐天的俞子良却调侃说,每一朝代都有人得失,若我的失去能换来对大家有利的话,那么也是天意,值得。\r\n 抗日胜利后,俞子良继续前业,独资开设协泰祥良记木行。然而究竟是年老气衰,精力有限,不能与往昔同日而语,但还是兢兢业业,奉公守法经营着自己的木行。1956年公私合营后,他的工资是行业同类人员中最少的,但他并不介意,将财产看作身外之物,终日自在地生活,从不耿耿于怀,乐观豁达的性格使他活到九十三岁。翻阅《西冲俞氏宗谱》,他比所有在册之人都活得更长寿。\r\n 俞子良尊崇长辈,饮水思源,不忘祖宗,更念故乡,婺源话是他的第一母语,人虽在上海,但家内交流全是乡音。孩子们与他同回乡下时,必带着去各个祖先坟地一一跪拜。红土壤,清水源,祖宗地,好家园,这片令人迷恋的土地,他认为是自己安全的港湾、最后的归宿,难怪他生前频频要求子女在他身后务必将他送归故里。正当日寇侵略时,他不惜重金,将母、兄寄存在上海徽宁思恭堂的灵柩千里迢迢盘送还乡,他说33世祖俊礼公客死金陵后,灵柩也是这样被其子(34世俞本仁、俞本仲,亦为大木商)护送回乡的,由此足见其孝心可嘉。\r\n 俞子良于1989年元月亡故,同其贤妻潘金翠的骨灰,由子女送回家乡,葬在西冲村冲头源翠竹坡。俞子良生前曾留有口头诗一首:“俞氏家族好遗风,秉烛有志时不逢。仁义道德传子孙,大事小事告家翁。”纵观俞子良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浮财,但其五个子女均小有成就,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也足以告慰俞氏先祖。\r\n 如今,俞子良的孙辈、曾孙辈,也多数在上海、杭州、湖州等地,勤劳工作,不少人继续经营商业,绵延着其先祖的经商事业。纵观俞子良先生从婺源来到上海经商并最终落地定居,时逾百年、世历四代,其子孙辈却依然不忘桑梓乡邦,拳拳报祖之心,令人敬佩,而这一点,恰恰正是所有徽州人的共同特点,也是徽州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所在。 http://amoiman.ycool.com/post.2886094.html\r\n ', '122.88.26.225', 0, 0, 1, 0, 0, -1, 0, 0, 0,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