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0-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1-29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0551
- 精华
- 164
- 帖子
- 1965
  
|
宁俞是俞氏先祖?
但是俞纵之前的俞氏情况如何呢?我要借助绍兴“十族俞”俞昌泰的线索了。“十族俞”的俞昌泰先生,曾有过一篇文章。是他的堂叔俞斯昭先生、俞斯昴先生曾经提起, “十族俞”先祖为卫国的大夫宁俞,因避难改姓俞,以宁俞的名为姓。
俞家骥其人
俞斯昭、俞斯昴先生是大名鼎鼎俞家骥的公子,俞家骥字涵青,清光绪三年(1877)出生于绍兴,俞亨宗的二十四世孙。成年后,俞家骥负笈京师,入国子监求学,成绩优秀。他被分派到山西垦务总局去任文案兼提调。
进入民国以后,俞家骥开始得到重用,先后出任过山西省阳曲、榆次、临晋、大同等县的知事。所到之处,政绩斐然。1925年,他被提升为雁门道道尹。其时,阎锡山为了宣扬自己的政绩,筹划编纂《山西省政务全书》,听说俞家骥文笔很好,就在1927年调他去担任全书的总编纂。俞的才干很快就得到阎的赏识,1928年,蒋介石委任山西军阀阎锡山(时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平、津卫戍总司令,晋、冀、察、绥4个省区及平、津两市,不久即将俞调到北平,留在他的身边,成为阎的头号亲信幕僚,凡阎锡山不在北平时,所有公文来往,俞都可代阎代拆代复。俞出门时有专车,车号为002号(参谋长为003号),足见俞的地位与身价。世称民国第一幕僚。
北平成立了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黄郛(也是绍兴人)。黄知道俞的才干,硬要拉他去该委员会兼职,于是俞家骥又成为政务整理委员会的秘书长。后来政务整理委员会完全被亲日派所控制,俞家骥毅然辞职,去当北平图书馆馆长兼大陆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俞被推荐为北京浙江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1956年后,俞家骥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直到1968年因病去世,享年91岁。
俞家骥的学问很大,不但从政,而且也是古籍目录专家和历史学家,专攻西北历史和西北志史。他又是俞氏家谱的热心人,上世纪30年代,回绍请人修潭底俞氏家谱。他又执掌国家级的北平图书馆。应该对掌握宁俞的很多资料,而且对自己的儿子提起,俞斯昭和俞斯昴又把口碑传给了俞昌泰。而且应该在潭底俞氏家谱中有记载,问题是潭底俞氏家谱也散失了。修谱完成后,一部携至北京,现不知所终,一部留祖宅,毁于文革期间。
从武子俞说起
由于俞纵以上俞氏的祖先情况已是空白,所以俞昌泰所提供的俞家骥的看法,是一条研究俞氏历史的重要线索,而且是唯一的线索。对此我的研究如下:
宁俞,春秋时卫国人。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宁武子。卫文公、卫成公时大夫。卫国多昏君,但宁武子却是出类拔萃,卫成公无道为晋国所攻,失国后奔楚国、陈国。如丧家之犬。兵马为晋侯所控制。但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
据《姓氏急就篇•注》及《姓氏考略》所载,文王之子卫康叔之后有卫成公,成公封其子于宁邑(今河南修武)。宁俞的先祖是周文王姬发的第九子康叔的后裔,而康叔是周武王姬诵的九弟。
宁俞一族,九世为卫国的卿相,地位显赫,史书对宁俞是这样记载的:“俞,庄子速之子,济成公於晋难。谥曰武子”。所以史书把宁俞又称为宁武子、武子俞。“武子”是他死后的的谥号,“俞”本是他的名,但这里又象是姓了。
宁俞死后,他的儿子宁相、孙子宁殖、重孙宁喜继而为卿相。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卫献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改主卫殇公为君。宁殖死后,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献公,并以复位后让卫献公独掌国家大权为条件。宁喜犹豫再三,同意卫献公复位。这就是成语“举棋不定”的由来。公元前546年,复位后的卫献公终于对宁氏家族下毒手了,派公孙免余追杀宁喜全族和他的亲戚石恶。宁氏从此灭族。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卫国外患不断,内讧频发,国君一代不如一代。宁氏作为一国贵族,九世担任卿相执掌朝政,地位显赫达二百余年,最后也没有挽回卫国的颓势,自己也在大族权力斗争中遭遇灭族的悲剧。
但还是有漏网之鱼。宁氏家族的宁戚在齐国任大夫、宁越在赵国当谋士。 “子孙在齐者,或留北海,或迁河东”。四散逃离。漏网在陕西的宁氏改姓为“嬴”。残存在卫国的宁氏后裔从“俞,庄子速之子”和“武子俞”受到启发,改为俞姓。这大概就是俞家骥先生认为先祖为卫国的大夫宁俞,因避难改姓俞的由来。
当初卫国的封地在河南濮阳,前几年,还发掘出卫国古都的遗址。从濮阳一过黄河,就是山东了。而五峰俞氏的始祖俞庄就世居山东青州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那里是古代齐国的地疆。
关于这一段历史,可以参见河南社会科学院刘祥南教授的《春秋时期卫国宁氏家族的兴衰》一文。如果这一命题得到解决,所有汉族俞氏都可以归并为大统一宗。
2007-7-30 09:13 回复
60.12.140.* 2楼
知俞先生:
谢谢你查到了俞姓从宁姓衍生的结果.
俞昌泰 QQ768658502
2007-9-19 17:12 回复
60.12.140.* 3楼
绍兴俞氏本姓宁
俞昌泰
绍兴俞氏一姓,据绍兴县公安局微机管理资料1993年统计显示,已有16789人,在全县503个姓中,排在第13位,堪称县内大姓。
据吕山先生《绍兴俞氏两支派》考证,绍兴俞氏大多数为俞稠之后,俞稠之先世,即居于山东青州益都县的俞庄(684—736)。绍兴的一些俞氏宗谱也把俞庄作为一世祖。据《绍兴潭底俞氏谱十二卷》(俞家骥编,抄本)记载:潭底俞氏系俞庄15世俞梁次子俞亨宗之后。该族一直传说他们的俞姓,并非得自黄帝时医官俞跗,而是由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史称宁武子)一姓派迁衍生而成。这个说法,有以下几方面可以印证:
一、潭底俞氏自元末明初其始迁祖俞泰(俞庄23世)从温渎睦桥迁来以后,到清代乾隆初年即建造了俞氏宗祠,该祠堂大门口两旁的楹联,上联说:“本源自益都,宋际三迁,佑启两州节度。”下联说:“昭穆衍潭底,宁分一姓,好联十族宗盟。”该联把“宁分一姓”说得明明白白。现祠堂虽毁圮50多年,但楹联内容却有人记录下来,并保存在笔者手里。
二、民国时,曾任山西雁门道道尹,北伐成功后,历任“平津卫戍总司部”、“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秘书长的潭底人俞家骥,清末在归绥某官署任幕僚,其东家姚某遭冤案,他想帮东家打官司,考虑到时间会很长,没有奉禄去赡养父母,就写信与父亲商量,说自己感到为难。其父俞振声(字琴斋)接信后回复说:“昔宁武子为卫成公纳橐饘,世称其忠。俞氏,武子之裔也。汝能继前人之志,吾甚悦。家有薄田足自给,勤苦吾所久历,能安之。汝无虑也。“俞家骥得到其父鼓励,在京城历时三年,终于为东家洗清沉冤。笔者手中保存着俞家骥记录此事的文字资料。建国后,俞家骥任中央文史馆馆员,《近现代政要身边的绍兴师爷》(何信恩撰)对他作了简要介绍。
三、目前,在北京的潭底俞氏族人,已将俞家骥所编的《绍兴潭底俞氏谱十二卷》,以及他收藏的《俞氏宗谱》(六卷,道光三年编),刻制成光盘,将在族内散发。在两谱制作说明中也提到“宁分一姓”的事。
四、笔者父亲生前曾对“宁分一姓”作了书面交代,他写道:“相传俞氏一姓,源出于春秋时代卫国大夫宁俞,史称宁武子,宁俞的一族,后人众多,分姓为俞,迁居河间郡,所以在南北朝时代,品题姓氏郡望,称为‘河间俞氏’,山东益都县俞姓氏族是从河间俞氏派迁衍生而成……”这个记载,笔者于今年年初从父亲遗物中找到。
以上四点,足证唐代的俞庄和现在的绍兴俞氏都出自宁姓,这种情况在我国姓氏衍变中极为普通。但这个说法还没有在其他书籍或某家谱中看到过,需要进一步证实。
2007-9-19 17:30 回复
116.204.8.* 4楼
绍兴俞氏宗亲们,有谁知道宁俞是我祖先的,请赐教.俞昌泰
2008-11-22 09:56 回复
117.90.135.* 5楼
俞昌泰老人,我是江苏仪征市一支300余人之俞姓后裔,祖辈是从徽州迁徙江苏的,我支排辈是:"自士长廷定,万福相忠朝",'自'字辈前面为应,文等
http://tieba.baidu.com/f?kz=2377422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