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标题:
《古村俞源说俞姓》
[打印本页]
作者:
yujialin
时间:
2011-5-9 21:33
标题:
《古村俞源说俞姓》
(2208, 11, 978, 1, 'yujialin', 3, '《古村俞源说俞姓》', 1213765578, '
http://club.xilu.com/yy22/msgview-893041-17.html
\r\n 在江南美丽而古老的俞源小村中,多数居民都拥有同一个古老的姓氏--俞姓。之所以说俞源古老,是因为小村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之所以说俞姓古老,是因为俞姓的起源可以至少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r\n 根据《史记·扁鹊传》中记载,曾经有一位上古良医名曰俞跗。他就是数千年来中国俞姓的始祖。\r\n 俞氏后裔俞步升:过去古代的时候,有一个杭州人姓俞的,他的父亲在松阳县,我们隔壁这个地方松阳县当官,去世了,他的儿子给他把棺椁运回到杭州去,路过这个地方,结果他发现这个地方有块放棺木的地方,认为这个地方风水非常好,他就把父亲安葬在这,自己也在这守孝,所以他在这里生儿育女,就发展到现在。\r\n 与很多古老的姓氏一样,俞姓的发源地也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但是俞姓的南迁却比其他姓氏都要早得多。武则天临朝时期,俞氏先人俞文俊上书皇帝,认为武则天以女主居阳位,违反了阴柔阳刚之规律,天地不容。俞文俊的斗胆进言激怒了目空一切的女皇帝。于是,他被发配到荒僻之地岭南。俞氏后人也随之开始了在南方一带的繁衍和发展。\r\n 台湾的俞姓就是从大陆东南沿海播迁过去的,虽然数量并不多,但台湾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俞氏后人的足迹。\r\n 俞源小村建于俞氏南迁后不久的南宋。村中格局和古旧建筑也多是从元、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r\n 整个村落一般来说,要有围着自己有绕水,背后有靠山,有了这个靠山,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这样光线非常好。\r\n 其实,“俞”字是个多音字。根据《元和姓纂》中记载,俞字的另一个读音是侴。在古代,俞和侴是两个不同的姓氏,俞姓源自北方神医俞跗,而侴姓的祖先却是江南吴国人。但由于俞、侴二字过于形似,就逐渐混二为一,通作“俞”姓了。俞源村虽位于江南,但村中的俞姓却是北方俞姓的后裔。\r\n 俞氏后裔俞步升:这个村子里面现保存的古建筑很多了,因为它在特别是明代,看来是很富裕,所以现在呢,村里面保存的有五十几栋现在都比较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特别呢,现在比较完整的有一个祠堂,俞氏宗祠。这个俞氏宗祠现在的占地面积是在我们附近市县中是难得的唯一的一座,有三千多平方米。\r\n 说起这俞氏宗祠,它们还有个富于诗意的堂号,叫做“流水堂”。“流水堂”得名于“高山流水”的典故。春秋时人俞伯牙善于鼓琴。一夜,伯牙在船头弹琴,发现岸上有个青年在偷偷赏琴,这个青年便是钟子期。伯牙每奏一曲,子期都能准确的体会其中含义。此后,“高山流水”不仅用做比喻美妙的音乐,而且也用来形容真挚的友情。各地的俞氏后人更是以“流水”为堂号,并且一直沿用至今。\r\n 其实,用“流水堂”这般儒雅的称谓做堂号,对于俞姓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从古至今还真出了不少俞姓名人。\r\n 明代、清代这两个时代的读书人很多,贡生以上的就30多人,秀才就100多人,说明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很深厚,提倡读书。\r\n 俞源人杰地灵,科举不断。据俞氏宗谱记载,明清两朝有进士、武举人、贡士、秀才共293人。\r\n 从全国范围来看,历史上曾于翰林院做过编修的俞姓先人,有元代的俞述祖和清代的俞樾;诗文作品保存至今的俞姓先人,有宋代的俞灏、俞琰,明代的俞大猷和清代的俞万春。他们为我国的传统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俞源太极星象村》 在古代文化遗产日见消隐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浙江中部的山城武义看到像俞源、郭洞这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遗址。也同样能够感受到大诗人孟浩然在一千多年前所传递给我们的清心幽境。\r\n 美丽的传说、谜一样的古村落形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前往考察研究,试图解开俞源村中诸多神奇的谜团。 △村落布局 神秘奇特\r\n 俞源村距武义县城2O公里,现有农户700多户,2000多人口,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俞姓聚居地。\r\n 俞源村四面环山,发脉自九龙山的溪流东西向横穿整个村庄,与另一条小溪会会后折向村庄的北豁口,这条溪流为村民居住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以前四周山冈上全都是苍苍郁郁的大树,位于东南部的九龙山更是森林茂密,巨形太极图就在村北豁口的田野里。站在村前的山岗从高处俯瞰,但见穿林而过的溪流在北豁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S"形溪流与周围山沿在村口勾勒出个巨大的太极图。"S"形溪流正好是一条阴阳鱼的界线。将田野分成太极两仪。溪东阴鱼古树参天,鱼眼是一池圆形小塘;溪西阳鱼则稻谷金黄,鱼眼处高山畈田,种着旱地作物。经村民用仪器测量,太极图直径为 \r\n32O米,面积达 120亩。\r\n 至于太极图的作用,人们猜测有两种功能。其一是减缓溪水流速,利于保住水土,夏则利于纳凉,冬则抵御北来寒流;其二太极图似一座无形"气坝",可以防止村里的瑞气外泄,使俞源永远浸润在瑞气之中。\r\n 有关专家将俞源古村落布局与1974年河北宣化出土的辽代砖墓星象图进行对比,发现该村布局与星象图中显示的星象一致,是按天体星象“天罡引二十八满,黄道十二宫环绕”来排列的。村口太极图便是人工设计的“双鱼宫”,属阴阳双鱼星座,为十二宫之首。其余“十一宫”分别是环绕村庄的十一座山岗,属自然生成。横贯俞源村的河流是“赤道”即子午线,村内七星塘是"北斗星宿"即北斗七星,大量古建筑群为“二十八星宿”。因此,专家们认为,俞源是按天体星象布局的村落,它所再现的是一幅完整的天体星象图,堪称东方奇观。 △传奇人物 千古传颂\r\n 刘基(1311一1375),字伯温,青田人。元末为官,三起三落,郁郁之不得志。后来受朱元樟器重,为明朝开国立下奇功,被视为张良、诸葛亮式的人物。俞源村所留下的种种谜团似乎都与这位传奇人物有关。\r\n 俞源村的发迹是从俞氏第五代俞涞开始的。俞涞(1307-1357)德才兼备,学识渊博,却不好仕途,偏爱山水,过着隐居生活。但他与文人雅士则交游不倦,交谊甚骂。当时的“江南四才子”刘基、宋濂(金华浦江人)、章溢(龙游人)、苏平仲(金华人,苏东坡的后裔)都是俞氏家族的座上嘉宾。\r\n 《俞氏宗谱》中记载有刘基为俞涞画像题词,称赞俞涞为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刘基还为俞氏家族排辈、定“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十字为俞氏第五代至第十五代的辈份字讳;刘基成为开国功臣以后,还提携俞涞的孙子俞继祖为锦衣卫镇抚。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推断,刘基与俞源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今天的俞源人还在津津乐道于刘伯温的传奇故事。\r\n 传奇之一是“七星神塘”。相传刘伯温为俞源村设计了七口水塘,分别位于村内的上莱园、大莱园、六峰堂、水碓塘边、下田、上泉、下泉。村里的老年人说这七口塘是神塘,填塘肯定要招来灾祸。1997年,村民俞步升经过大量的调查与勘察,发现七口塘按北斗七星阵排列,从而揭开了七星神塘的神秘面纱。\r\n 传奇之二是太极河。相传刘伯温大约在元至正九年( \r\n1349年),辞官归里,过俞源看望同窗好友俞涞,当时俞源旱涝不断,水灾频发,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俞涞请刘伯温想想办法,刘伯温经过仔细踏勘,认为整个村庄被四周群山环抱(有十一道山岗),有灵瑞之气,但村中的溪流太直太硬,把瑞气都漏掉了,若将村口溪流改为曲溪,设计成太极图,与十一道山岗共同形成黄道十二宫,就能把村中的瑞气留住。因而设计了太极河,并要求俞氏后代按二十八宿布局建造房子。\r\n 令人惊奇的是,从此以后,俞源村旱涝无虞,村泰民富,在明清两代不仅富甲一方,而且由于敬重教育,读书为官者甚众……\r\n 为了纪念这位曾经给俞源人带来希望和憧憬的历史伟人,凭吊他的历史功绩,村民在俞源村口茂密的古树林里修建了伯温草堂。在伯温草堂里,沏一杯茶抑或抽一袋烟,当可细细地品味发生在古村里的旧闻轶事。 △乡俗文化 粗犷朴野\r\n 俞源村的传统民间文化渊源流长,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擎台阁"、迎龙灯等大型文化活动流传至今。\r\n 每年正月十三,俞源村都要举行声势浩人的''擎台阁"活动,届时,古镇俞源大街小巷挤满了来自四方的群众,这是该村最热闹的日子,亲朋好友相聚,商人旅客云集,气氛比过年还要闹猛。\r\n 俞源台阁起源于清朝中期,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擎台阁”的目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洞主老爷的生日,洞主老爷就是那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治水英雄李冰。第二种说法是为了消灾撵祸,驱邪祈福,使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n 俞源“擎台间”的队伍庞大,分古旗队、銮驾、乐队、台阁等十个阵容,达两百四十余人。队伍从处在上水口的洞主庙出发,经俞氏饲堂至广惠庵折回,声势浩大,锣鼓喧天,配以威风凛凛的长号和神铳,显得威武雄壮、粗扩而朴野。村民们像过节一样准备了太极粥、竹筒饭、消灾馒头等富有民间文化内涵的点心,盛情款待来自四方的朋友和客人。\r\n 俞源村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传统文化节日,那就是定于农历六月二十六的圆梦节,说到圆梦,自然少不了要说一下洞主庙。\r\n 洞主庙,始建于宋朝,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现存19栋36间,面积76O0平方米。洞主庙位于九龙山麓的龙宫山下,四面环山,环境清幽,两条小溪在此汇合,然后流向村里成为俞源村的内水口。\r\n 洞主庙远近闻名的是它的圆梦文化,传说在洞主庙圆的梦十分灵验,就连民国时期的《宣平县志》也作了记载。因此,各方善男信女,虔诚而至,有的求子、有的祈福消灾、有的保佑发财。圆梦节前后,更是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圆梦者达数千人之众。庙内佛堂前八间上下厅、两边六间小厅、饭厅、以及圆梦楼三层十八间全部客满。许多人为圆一梦甚至在庙前庙后、村头至村尾席地而卧,直到东方破晓。后来,过节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文化活动,过节时,村里要演三天四夜的社戏,俞氏宗词的清式戏台可谓是最好的舞台了,社戏往往就在这儿演出。四方游客云集于此,白天看戏、晚上圆梦,好不热闹。', '122.88.27.80', 0, 0, 1, 0, 0, -1, 0, 0, 0, 0, 0),
欢迎光临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http://www.chineseyu.com/Forum/)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