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钱芳实习生丁燕丽)近日,记者从河上镇一位村民处了解到,河上镇下门村俞氏家族3年前开始修家谱,最近就要修好了,记者随即走访了河上下门。 三尺厚的家谱 下门村背山而建,完好地保留着木结构排房,古意袭人,一条清澈小渠蜿蜒流经一间间排房门口,好像一路经脉,将家家户户连接起来。正是晌午时分,村民们蹲在小渠边淘米洗汰,嬉笑闲谈,好不亲热。 几经寻访,记者找到了修缮家谱的“根据地”——村老年活动中心的两间屋子里,成员大都是年逾6旬的长者。修缮家谱的总负责人俞张兴是一位和善健谈的老人。张兴大伯告诉记者:“已经完成初稿了,这次一共补修了5世,加上底本一共33世,明朝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还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俞秀松,都是我们家族的人。” 张兴伯请人把存放在家的一份家谱用扁担挑到活动中心一间办公室里,小心翼翼地摞平码好放在桌上,八开的版本,竟然叠起足足3尺(一米)高。 老人们说,每次只要看看这些沉甸甸的家谱,心里就觉得安慰,终于有些东西可以留给后人了。 老谱新修,祖训不丢家谱已被印制成细密铅字,封面上“白燕俞氏宗谱”几个大字,下标注册号。 据张兴伯介绍,一般家谱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世系图,也就是年谱,按时间顺序记载了这个家族嫡系血脉里每代人的生卒年月。家族中每个子孙的资料除在世系图中可以找到外,在之后的世传里也可以找到有关的生卒年月、配偶、子女等更详尽的内容。此外还有行传,大致介绍此人生平,以及功过评绩等。另外,对家族里出现过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如走仕途当官的人,家谱还特别辟出一个“序文”,来歌颂他的政绩以及庆挽等内容。下门俞氏修谱主要也延续了这个路子。 “但是我们的家谱也有创新的地方。”张兴伯告诉记者,“所谓老谱新修,现代社会妇女和男人地位平等了,原来的家谱只收录男子男孙,这次修谱女儿和孙女也能上册。” 由于新谱还没有发到各房手里,村里的一些男女都姓俞的恋人常常结伴来看看双方是不是比较近的亲戚,以避免一些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俞氏家谱还保留了一些祖训。记者信手一翻,翻出一张“雍十六公家训十则”,大致意思是拖欠国家税务,抽头赌博,游手好闲不奉养父母等俞氏子孙不能参加家族祭祀。张兴伯很看重祖训,他说祖训是老祖宗多年的人生经验总结,大多数还是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有教化意义,里面记载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方法也很实在,要是丢了太可惜。 修谱背后有几道坎一谈起修谱,张兴伯打心底里叹一声“真难”。还没开始修就遇上了个坎儿,老底子的时候也修谱,每一次修谱的过程都是对原来的家谱的补充。每隔40年左右,由家里的太公(族长)把底本(也就是老谱)从每一房(大家族的一个分支)收上来,补上家族里人口变化以及一些其他信息。但这次俞家修谱却没有底本,因为各房的底本在破四旧时都被搜走了,这下修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一次,张兴伯偶然听说本区南部某村还保存着俞家前28世的底本,就马上兴冲冲地赶了去。那个村的俞姓长辈却拒绝了张兴伯的要求。原来,同是姓俞,也有不同派系和门户,那个村的俞家不想让自己一房的家谱给外人。 正在张兴伯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不姓俞的年轻人找上门来,说是他家里有一套俞氏家谱,还是他爸爸破四旧时从要被烧毁的书堆里“偷”出来的,可以以2000元的价格转让给张兴伯。张兴伯忍忍痛想要买下来,翻一翻大失所望,原来年轻人带来的家谱说的是别支俞姓的事,和他们家没多大关系。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处寻,得来全不费工夫。诸暨次坞历史文化研究会给下门俞家带来了好消息,他们有白燕俞氏家谱前28世的资料。用张兴伯的话说,这就是“头痛时的一帖良药”,张兴伯的头立马就不痛了。诸暨次坞俞氏和河上下门俞氏地域相近,本系同宗。 我们走的时候,张兴伯把我们送到了村口。一路上,不断有村民朝张兴伯打招呼,有些还亲切地招呼着“大伯,今天我们家吃夜饭。”张兴伯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修了家谱后,多了不少亲戚。也许,这就是无数次修缮家谱的起因,也是老人们如此尽心竭力的动力。 你家也有老底子的东西吗?你听说过区内其他修谱的村庄和家族吗?你觉得下门俞氏花这么大的劲修谱有意义吗?欢迎致电新闻热线82654321,谈谈你的看法和发现。 爷孙二人在看家谱。
http://xsrb.xsnet.cn/xsdaily/gb/content/2004-07/27/content_23578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