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标题: 我父俞渭川与新昌中学--俞百秋' [打印本页]
作者: yujialin 时间: 2011-1-11 01:55 标题: 我父俞渭川与新昌中学--俞百秋'
(2265, 40, 1008, 1, 'yujialin', 3, '我父俞渭川与新昌中学--俞百秋', 1214018759, 'http://www.xcedu.gov.cn/xczx/xq/show.aspx?id=281&cid=9
我父俞渭川与新昌中学
\r\n(来源:\r\n 作者:俞百秋 日期:2005-03-11) | [字体:大 中 小] |
\r\n\r\n 我父亲俞渭川,1909年出生,城关镇人,曾在新昌中学任教多年,抗战胜利后曾任新昌中学校舍复兴建设委员会主任。\r\n 新昌中学校舍于日本侵华时被日机炸毁,只留下孔圣殿和明伦堂,因此被迫先后搬迁至梅渚、万年山。当时我父亲一直在新中任教,我尚在童年,也跟随父母一起去了梅渚、万年山。抗战胜利后新昌中学搬回城关镇,因校舍已毁,暂借俞家祠堂办学。当时校长为董国梁,我父亲为训导主任,两人为莫逆之交。新昌中学当时虽为县立中学,但国民党县政府称财政困难,要停办高中,引起学潮,我父亲是支持学生的,除在校支持外,还在他主编的《沃声报》上一再发表文章支持,迫使国民党县政府收回成命。鉴于国民党县政府拒绝出钱复建校舍,无奈之下,新昌各界人士组成新昌中学校舍复兴建设委员会的民间组织,公推我父俞渭川为主任。他凭借在新昌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熟人多、影响大的优势,奔走于沪、杭、甬等地向新昌籍人士及当时仍居住在新昌本地的士绅中募捐,复建成新昌中学新校舍,即孔圣殿前的一个凹字型二层楼砖木结构建筑。\r\n 解放后我进新昌中学读书时,就是在该校舍就读,尚清楚记得该建筑物正面(南面)通道门口,东侧下方立有一奠基的石碑,写有“新昌中学校舍复兴建设委会主任俞渭川立”(大意如此)。据闻该石碑至文革十年动乱时才被拆除,红卫兵将该已遭破坏的石碑搬至正遭受迫害关在牛栏里的革命老同志俞月隐老师处(是我的亲婶婶)。后来该石碑不知去向,这是我与几个弟妹们听我婶婶生前忆及的一件事。\r\n 我父亲的校舍复建委员会为民间组织,不属学校编制,但他的募捐及筹建活动却得到董校长的支持。20世纪50年代初,我父亲与董校长均蒙受不白之冤,而后来提及复兴筹建新昌中学校舍一事时,董校长已经平反,我父亲却尚未平反,所以一般只提董校长而不敢提及我父亲。但实际上董校长只是支持我父亲俞渭川复建校舍,具体募捐及筹建事宜却为我父亲俞渭川所为。所以应该说是俞渭川募集大量款项(这其中当然也有董校长和其他人募集的),并主持监造工作建设成新校舍。\r\n 在我父多次前往上海募捐前后,常听我父母在说一个叫茂法长子(可能个子很高)和另一位先生(什么名字记不清了)。我父去上海可能是住在这位吕茂法先生或另一位先生家里,并通过他们支持协助募集大量款项。我也曾替我父多次去邮局投寄过他给上海吕茂法和其他几位先生的信。\r\n 我还看到过我父亲记的帐本,其中有收到陈锡祺、陈叔庄多少钱、多少斤谷,收到张梦旦、陈步云、高德华、高德藩多少钱、多少斤谷等记录,也有收到当时新昌医卫界著名人士梁士棻、俞成荣、张济美,吕毓祺、潘国钧、高德景等多少捐款等的记录。我还听我父母说过新昌籍著名人士徐诵明、陈宗器等老先生也都捐过钱。\r\n 当时我虽年幼,但早懂事,我和大弟百发仍清楚记得家里藏有很多新昌中学校舍复建委员会主任俞渭川的募捐空白收据(均为石印),这些收据现已年久失存,也有可能是在在抄家时与马列著作、《鲁迅全集》、《新青年》等一起被抄走了。顺便说一下,我父亲于抗战国共合作时期曾先后任新昌、上虞国民党县党部书记,浙东指挥部上校参议等职,他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一直主张国共合作,坚持抗战,任用部下大多为共产党人,如俞元亮(德丰)、陈山、俞菊生及我小叔俞渭滨等,陈思忠老师也曾受我父掩护打入浙东指挥部。曾到过延安的中共老党员石仲华,解放后中共首任县长章一萍等遭国民党政府逮捕时,均由我父出面具保营救出狱。这在近年出版的《中共新昌地下党史》、《中共上虞地下党史》和《绍兴市志》中均有详述。在解放后,我父亲当选为绍兴地区及新昌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为新昌县的重要统战对象之一,被尊为国民党左派爱国民主人士。镇反高潮时以“重大特嫌”(当时被判为潜伏大特务——浙江反共救国军政治部主任)被捕,直至1986年经县人民法院复查为错案,才得以撤销1951年的判决,恢复名誉。\r\n 我父亲一身清白,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我家祖屋(我祖父俞大章所建)在城关镇倒牌轩,被日机炸毁后一直未复建。记得复建新中校舍时,包工头其火及进士(音)作头(木匠)均曾多次找我父亲,要求承包新中校舍工程,愿同时免费为我家复建倒牌轩祖屋。我父亲表示可给他们承建校舍,但坚拒为我家免费建屋。我二叔俞渭鉴曾多次提出兄弟三人(渭川、渭鉴、渭滨)及小祖父俞大生一起应尽早复建祖屋,不够钱盖茅草房也好,但我父亲认为当时他正在募捐复建新中校舍,绝不能同时建自己祖屋,以免被人误会假公济私。致使解放后仍是一片空地,被政府收回国有。至今我家太公、祖父、小祖父以下所有子孙数十人皆无任何财产可以继承,真无产阶级也!\r\n 解放后,我父亲俞渭川发起创办私立南明中学,他邀约石永堃、张梦旦、董国梁等四个新昌教育界名人联名发起,在新昌各界人士中募集捐款,修缮破旧的北镇庙,改建为校舍。于1949年秋顺利开学,推举比他年长的石永堃为主委(校长),但具体筹办事宜,仍以我父亲俞渭川为主。张梦旦、董国梁只参与联署发起,因故未直接参与筹办和教学事宜。延聘的老师有尉可见、陈步云、张善继、俞宗杰、张廷谟等老教师。\r\n 我就是1949年秋招收的南明中学第一届学生,当时初一两个班,学生超过100人。但由于解放不久,经济尚未恢复,又刚处于历史大变革中,学生流失较多,新昌中学、知新中学也有类似情况,至1951年秋,三校的初三班合并也只70多人。我就是1951年秋合并入新昌中学的。至大约1953年,整个南明中学合并入新昌中学,后来曾担任过南明中学校长的徐缙章不久之后也曾担任过新昌中学校长。南明中学的历史虽不长,但开创了新昌教育史上首办私立中学的记录。因南明中学已成为新昌中学的一部分,故我将回忆南明中学的一段历史也写进此文。\r\n 我写此回忆,无其他目的,只想说明历史事实,以慰先人。\r\n附新昌中学复建后的校园示意图\r\n
\r\n\r\n附图说明:\r\n这是按我回忆所画的图,因相隔半个多世纪了,不一定完全正确。据我回忆: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二层楼,共12个课室,5个教师办公室(或宿舍),教室建筑面积较大,当时我们初三,由新中、南明中学、知新中学三校合并,一个班70多人,也坐得下,层高也比较高,约4米。建筑面积共约1800平方米左右。
', '122.88.26.167', 0, 0, 1, 0, 0, -1, 0, 0, 0, 0, 0),
欢迎光临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http://www.chineseyu.com/Forum/) |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