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标题: '追寻西湖俞庄-婆留乡人' [打印本页]
作者: yujialin 时间: 2011-4-10 12:42 标题: '追寻西湖俞庄-婆留乡人'
(2803, 50, 1223, 1, 'yujialin', 3, '追寻西湖俞庄-婆留乡人', 1215622230, '2008年3月9日到12日,孔夫子旧书网上拍卖的一种名为《觚庵诗存》的旧书,引起许多人的关注。这部共录诗四卷、合订为一册的线装旧书,从100元的起拍价开始,一路飙升到2000元以上,最终以2230元的惊人价格成交!为此,缘为书来旧书网上还有书友开帖大发议论和感慨。 (见 http://auction.kongfz.com/auction/detail.php?itemId=1865160
http://ywsl.com/bbs/bbsshow.aspx?id=47002 )
《觚庵诗存》的作者是俞明震(1860-1918),他是清浙江绍兴人,祖籍山阴斗门。俞明震字恪士,号觚庵。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进士。授刑部主事。甲午战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割台約成,“台湾民主國”成立,他出任“台湾民主国”内务大臣,与唐景崧、丘逢甲共同抗击日军。
光绪二十八年(1902),俞明震出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亦即校长。俞明震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到了现在的日本北九州的东北大学医学院(原来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这名学生叫周树人,也就是后来在文坛众所周知的鲁迅先生。《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恪士师”,就是俞明震。
俞明震晚年寓居杭州,筑庐湖上,俗称“俞庄”。然而,西湖上,如今但知有汪庄、刘庄、郭庄、蒋庄、红栎山庄的,却几乎无人知晓鲁迅的先生俞明震的俞庄在哪里。俞楼,倒是有一座,但那是晚清大儒俞曲园的来西湖时的居所,和俞恪士并无关系。
俞庄在哪里呢?它还有什么遗迹可睹、可寻吗?我的追寻,于《觚庵诗存》拍卖结束的第二天开始了。
据考,俞明震退出官场寓居西湖,是在辛亥革命后,也就是1911年之后。有一种说法称:俞的某一位学生,这时当上了高官,他送给先生一幢寓楼,而且就在西湖边,因此杭州人按当时对湖上私家园林别墅通常的叫法,称之为“俞庄”。不过,我们细察当时相关人士的文字记载,却有理由怀疑这个说法是否可靠。
理由一:陈散原(三立)在为《觚庵诗存》写的序中提到,俞明震曾在南京有居所,与陈氏寓所相邻,退隐后,“筑庐杭之南湖”,与陈仁先(曾寿)做了邻居。可见,俞庄系“筑庐”而成,并非受赠。
理由二:俞明震自己,并没有说过受人赠屋的事,倒是在他的诗作中,不止一次言及“湖楼”、“湖庄”,如:
雨后湖楼晓起 \r\n 水鸟无声风满亭,起看微月在南屏。\r\n 云山款我秋前雨,霜叶如沾暑后萤。\r\n 思逐远钟同脉脉,身经残梦但冥冥。\r\n 养心渐喜知茶味,预汲寒泉入夜瓶。\r\n \r\n 又如:
湖庄示子大伯严\r\n 分得西湖一角凉,曲房低槛待秋光。\r\n 生惭乱世能容我,静觉高荷已退香。\r\n 人意淡如山欲暝,归期愁与月相妨。\r\n 放歌同是无家客,水枕风船老此乡。
按清末民初的文人风气,习称位于湖上的私墅为“湖楼”或“湖庄”,如俞曲园、俞平伯提到孤山俞楼时,就每每这样自称。又如在阮毅成的《三句不离本“杭”》中,也常可见到同类文字。所以,笔者倾向于认为:俞庄,其实是俞明震自己择湖畔之地而筑造的退养寓所。以俞氏在晚清的官职与身份,他要建房湖上还是不难办到的。只是,“俞庄”是俗称,当年俞恪士建湖上寓居,按时尚,应当会给自己的寓所起一个风雅的名号,如“XX庐”或“XX居”之类。“俞庄”的雅号,会不会是“觚庵”?抑或还有别的大名?目前我们限于所知尚不清楚,只能假以时日、或有待识者追寻了。
俞庄的具体位置,在杭州西湖的什么地方呢?
前面提到过陈散原(三立)《〈觚庵诗存〉序》中说:俞氏“筑庐杭之南湖,与陈君仁先为邻”。
“陈君仁先”,即陈曾寿(1877-1949),字仁先,别号耐寂、焦庵等,晚号苍虬,湖北蕲水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至正一品监察御使。他是宣统帝(溥仪)后婉容的师傅,工诗、能书、擅画。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山水、花卉、松石皆秀逸有致。尤工画松,一时为人所宝。辛亥革命后,陈仁先以清遗老的身份,在西湖的“南湖”北岸筑寓所,但只有一些平房而无楼屋,俗称陈庄。陈仁先作为逊清遗老,居湖上以卖书画为生。因其祖上珍藏有元代画家吴镇所绘的《苍虬图》,而名其陈庄的书斋为“苍虬阁”。
“南湖”是西湖南部的一块湖面,在西湖几块湖面中面积最小、所处最南,故亦名“小南湖”,其东接苏堤、映波桥,南濒南山路,西临花港观鱼(公园)、近杨公堤(即原西山路),北岸今亦为花港观鱼(公园)。民国初年杭县徐珂所撰《西湖游览指南》载:陈庄位于廉庄(后改蒋庄)之西,临小南湖,隔湖可望见南屏山全貌。东南望则可睹雷峰古塔。
俞明震的俞庄,与陈仁先的陈庄相邻,在小南湖西北岸上。俞明震诗作中 “起看微月在南屏”、“分得西湖一角凉”等句,都是写实之语。
\r\n\r\n 更多图文,请访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1d4b7010093lc.html
\r\n关于俞明震
俞明震(1860-1916),字恪士,号觚庵,原籍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其父俞文葆,京兆中举,寄籍宛平,又到湖南做官,是个游宦家庭。俞明震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光绪十六年(1890)中庚寅恩科进士三甲六十二名,留翰林院,后任刑部主事(主事在列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之后,大致相当于今之部长助理或办公厅主任)。 \r\n\r\n\r\n\r\n1、甲午战争时参与过台湾保卫战\r\n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新任台湾巡抚唐景崧请调俞明震赴台襄助,俞毅然奔赴前线卫国。第二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日本,台湾民众群起反对,以唐景崧为首并举俞明震为助手之一,组织义军抗击日军登台。当年农历五月初,日军在台湾岛北澳底登陆,唐景崧领兵迎击日军,激战二日。俞明震身先士卒,阵中负伤。\r\n 2、曾任江南陆师学堂总(督)办(校长)\r\n1898年,18岁的鲁迅进入该校,成为俞明震的学生。鲁迅曾在《朝华夕拾?琐记》一文中,以亲切、风趣的笔致,描述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恩师”:“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r\n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陆师学堂毕业的学生中,有包括鲁迅在内的多名学生以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名义派赴日本留学,俞明震于这年春天亲自把他们送到日本。 \r\n 3、主办《苏报》案救过章士钊\r\n1903年4月,拒俄运动发生,上海各学校学生罢课,章士钊不顾学堂总办俞明震劝阻,率陆师同学30余人赴上海,加入蔡元培等人组织的军事民教育会,任军理教习。不久被聘为上海《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革命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四兄弟中,章太炎、张继、邹容均有鼓动革命的书籍。于是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所作《三十三年落花梦》编译成《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将孙之别名“中山樵”与姓氏连在一起,于1903年9月用黄中黄的笔名刊行,国内由此书而知重孙中山。\r\n 1903年7月初,清政府查封了《苏报》,并先后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七人。章士钊因得主办此案的江苏候补道、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徇情,未予追究,侥幸得脱。于8月7日又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并继续激烈地鼓吹革命。\r\n \r\n4、收藏过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红楼梦)\r\n“戚本”《红楼梦》,为乾隆年间德清戚蓼生收藏并序,因而得名。题称“石头记”,包括戚沪本、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戚宁本。\r\n戚沪本又称戚张本。系桐城张开模过录本,光绪年间为俞明震所得。原为八十回,上海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据以照相石印。\r\n 此本抄写工整认真,清楚有条,错讹字极少,是脂本系统中面貌颇为精良的流传本。\r\n 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十九、八十两回回目,二十二回末等缺文都已补齐,十七、十八两回已分开。凡此种种,以下诸本大同小异。此本除第七十八回“芙蓉诔”后缺回末收尾一小段外,无残短。如正文文字比之程高本所改,大都同于脂本原文;比之其他脂本,又有个别细碎异文。第十七与十八回分回之处不同于今本。\r\n 此本批语经过整理,有不少移位,如将原文眉批和侧批俱改成双行夹批或回前回后批,并删去原署的年月名号。前四十回有夹批、回前回后批。不少为独有,有一定的价值,但已不好判断是否脂批。后四十回无夹批,回前回后批疑非脂批,而是稍后的署号为“立松轩”者所批。\r\n “戚沪本”原件传闻在1921年毁于火。1975年冬,上海古籍书店整理旧库,意外发现迷失多年的该本前40回半部,现藏于上海图书馆。\r\n5、后人及弟子多有名震一时的风流人物\r\n俞明震在南京有住宅,位于头条巷,名俞园,植梅甚多。他精于诗,与妹夫陈三立、西湖邻居陈曾寿等多有唱和。1918年逝世于杭州,所作由后人辑为《觚庵诗存》行世。\r\n俞明震俞的长子俞大纯,与鲁迅同赴东瀛,后又与陈寅恪是留德同学;俞大纯长女亦即俞明震孙女俞珊,为三十年代沪上名演员;国学大师陈寅恪是俞明震的外甥……\r\n \r\n纵观俞明震一生,他热爱祖国,主张维新,有士大夫的正直与诗人的高雅,大抵属于老“新党”一流人物。虽然在辛亥革命后他远离时代,以诗酒自娱,但所作西湖诗相当出色,别是一家。\r\n 俞明震的生平阅历与交游极为丰富和复杂,但对他的了解和关注,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却与这种罕见的丰富和复杂并不相称,因此,对这位颇具“历史特殊性”的西湖俞庄主人的探寻和考察,包括与其相关的人、事特别是俞庄遗址以及遗闻逸事等等,显然会很有些意思
\r\n\r\n\r\n全部脚印 不留脚印 留下脚印: \r\n论坛模式 推荐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r\nTAG: \r\n
婆留乡人 发布于2008-06-21 12:03:29 俞庄遗址今貌\r\n
小南湖北岸·自右向左:蒋庄-.jpg\r\n\r\n
婆留乡人 发布于2008-06-21 12:48:26 俞庄遗址今貌(2)\r\n小南湖花架长廊西端入口,俞庄遗址就在这一带。长廊东头则是陈庄遗址所在。\r\n
小南湖花架长廊西端入口,俞庄遗址就在这一带.jpg\r\n\r\n
婆留乡人 发布于2008-06-21 14:04:41 关于俞明震\r\n 俞明震(1860-1916),字恪士,号觚庵,原籍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其父俞文葆,京兆中举,寄籍宛平,又到湖南做官,是个游宦家庭。俞明震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光绪十六年(1890)中庚寅恩科进士三甲六十二名,留翰林院,后任刑部主事(主事列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之后,大致相当于今之部长助理或办公厅主任)。\r\n\r\n1、甲午战争时参与过台湾保卫战\r\n\r\n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新任台湾巡抚唐景崧请调俞明震赴台襄助,俞毅然奔赴前线卫国。第二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日本,台湾民众群起反对,以唐景崧为首并举俞明震为助手之一,组织义军抗击日军登台。当年农历五月初,日军在台湾岛北澳底登陆,唐景崧领兵迎击日军,激战二日。俞明震身先士卒,阵中负伤。\r\n\r\n2、曾任江南陆师学堂总(督)办(校长)\r\n\r\n 1898年,18岁的鲁迅进入该校,成为俞明震的学生。鲁迅曾在《朝华夕拾?琐记》一文中,以亲切、风趣的笔致,描述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恩师”:“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r\n光绪二十八年(1902)陆师学堂毕业的学生中,有包括鲁迅在内的多名学生以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名义派赴日本留学,俞明震于这年春天亲自把他们送到日本。\r\n\r\n3、主办《苏报》案救过章士钊\r\n\r\n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发生,上海各学校学生罢课,章士钊不顾学堂总办俞明震劝阻,率陆师同学30余人赴上海,加入蔡元培等人组织的军事民教育会,任军理教习。不久被聘为上海《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革命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四兄弟中,章太炎、张继、邹容均有鼓动革命的书籍。于是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所作《三十三年落花梦》编译成《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将孙之别名“中山樵”与姓氏连在一起,于1903年9月用黄中黄的笔名刊行,国内由此书而知重孙中山。\r\n\r\n 1903年7月初,清政府查封了《苏报》,并先后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七人。章士钊因得主办此案的江苏候补道、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徇情,未予追究,侥幸得脱。于8月7日又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并继续激烈地鼓吹革命。\r\n\r\n4、收藏过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红楼梦)\r\n\r\n “戚本”《红楼梦》,为乾隆年间德清戚蓼生收藏并序,因而得名。题称“石头记”,包括戚沪本、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戚宁本。\r\n 戚沪本又称戚张本。系桐城张开模过录本,光绪年间为俞明震所得。原为八十回,上海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据以照相石印。\r\n 此本抄写工整认真,清楚有条,错讹字极少,是脂本系统中面貌颇为精良的流传本。\r\n “戚沪本”原件传闻在1921年毁于火。1975年冬,上海古籍书店整理旧库,意外发现迷失多年的该本前40回半部,现藏于上海图书馆。\r\n\r\n5、后人及弟子多有名震一时的风流人物\r\n\r\n 俞明震在南京有住宅,位于头条巷,名俞园,植梅甚多。他精于诗,与妹夫陈三立、西湖邻居陈曾寿等多有唱和。1918年逝世于杭州,所作由后人辑为《觚庵诗存》行世。\r\n 俞明震的长子俞大纯,与鲁迅同赴东瀛,后又与陈寅恪是留德同学;俞大纯长女亦即俞明震孙女俞珊,为三十年代沪上名演员;国学大师陈寅恪是俞明震的外甥……\r\n 纵观俞明震一生,他热爱祖国,主张维新,有士大夫的正直与诗人的高雅,大抵属于老“新党”一流人物。虽然在辛亥革命后他远离时代,以诗酒自娱,但所作西湖诗相当出色,别是一家。\r\n 俞明震的生平阅历与交游极为丰富和复杂,但对他的了解和关注,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却与这种罕见的丰富和复杂并不相称,因此,对这位颇具“历史特殊性”的西湖俞庄主人的探寻和考察,包括与其相关的人、事特别是俞庄遗址以及遗闻逸事等等,显然会很有些意思。\r\n\r\n[ 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08-7-3 08:55 编辑 ]\r\n
婆留乡人 发布于2008-06-21 14:35:23 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书影\r\n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戚本石头记书影\r\n\r\n[ 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08-6-21 14:55 编辑 ]\r\n
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戚本头记01.jpg\r\n
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戚本石头记02.jpg\r\n
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戚本石03.jpg\r\n\r\n
婆留乡人 发布于2008-06-29 15:56:54 追寻西湖俞庄(二)\r\n \r\n \r\n 追寻西湖俞庄(二)\r\n\r\n 历代名人私家园墅,在西湖山水名胜大观中是一道别具神采的风景。\r\n 西湖成为人们有意识欣赏的风光游览胜地的历史,一般认为始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唐长庆(821-824)初年。西湖沿岸开始有少量的私家别墅和园林出现,则要迟至晚唐、五代的吴越国时期, 且当初仅限于王家苑囿。 现在地处西湖东岸、中国美术学院对面的钱王祠(表忠观), 明嘉靖(1522-1566)以前, 原是佛门的灵芝寺。灵芝寺的前身,则是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的苑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这座苑囿的花木丛中,长出一株硕大的灵芝“仙草”,钱弘俶遂舍苑为寺,径名之为灵芝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闽浙督抚胡宗宪以灵芝寺址,重建原先位于钱塘江北岸、龙山塬南的吴越钱氏祀祠表忠观(北宋始建,原建筑在元朝已毁,观址也在元末重建杭州南城墙时被摒于城外)。清以后,西湖东岸的后表忠观通称“钱王祠”。\r\n\r\n
\r\n01·咸淳志·灵芝寺条书影02·可.jpg\r\n\r\n·《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九:“太平兴国元年建,本吴越王故苑,芝生其间,舍以为寺,遂号‘灵芝’。 \r\n\r\n
\r\n02·1915年(民国4年)的钱王祠(表忠观)内景、外景。黄炎培摄。其时俞庄可能刚刚建成不久.jpg\r\n\r\n·钱王祠(民国初年摄)\r\n\r\n 为数寥寥无几的吴越王苑囿,随着钱氏纳土归宋而消亡或转为他用。终北宋之世,西湖沿岸除了零星寺庵和民居,并无私家园墅,山水之间,常年冷清空寂,以至宋真宗、仁宗两朝以“梅妻鹤子”著称的诗人林逋(和靖),不过是在离今杭州市区仅几里地的西湖孤山茅庐衡门依山临水而居,“二十年足迹不入城市”,便被公认为是远离尘世、清高孤傲的隐居楷范了。\r\n\r\n 直到宋室南渡以杭州为行在所之后,西湖岸上,才陆续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私家园墅,最多的时候甚至将西湖“合围”。这些园墅的主人,大多为皇亲国戚或当朝显贵,是大权在握炙手可热的“衮衮诸公”之辈——前者如翠芳园(亦名屏山园,在今西湖南岸雷峰塔所在的夕照山到小南湖南岸)、集芳园(在今西湖北岸的玛瑙寺到新新饭店一带。巨奸贾似道据此而辟后乐园、半闲堂);后者如循王张俊的真珠园(也在今夕照山麓)、鄜王刘光世的玉壶园(在今西湖东岸的湖滨公园),内侍卢允升的卢园(在今西湖丁家山的刘庄,即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的前身)、陈源的小隐园(初名安适园,今杭州花圃北侧金沙涧之滨),等等。\r\n\r\n
\r\n03·雪中小隐园(2003年重建).JPG\r\n[attach]2407121[/attach]\r\n·雪中的小隐园(2003年重建)\r\n\r\n 元以后,据湖山之胜的西湖园墅主人,逐渐为能诗善赋的退休官员和官场失意或无意仕途却相当有文学成就的墨客骚人所取代,至清末民初则又添若干财大气粗的富室巨贾。诸如元朝的虞集、杨瑀、张雨、白珽,明朝的刘亨、高濂、莫维贤、李流芳、张汝琳(张岱祖父),清朝的李渔、洪昇、厉鹗、俞樾、彭玉麟,由清入民国的高云麟、刘学洵、廉泉、刘锦藻,等等,皆为当时即负盛誉,后世多以艺文著述或财富而名于世的人物。\r\n\r\n 俞庄所在的今花港观鱼公园绿地,在西湖上堪称独领风骚之区。\r\n\r\n 早先,这大片绿地是西湖南高峰余脉右台山、八盘岭、眠牛山向东缓缓延伸进入湖面的一处半岛,这同位于它东面的现在仍大致保持半岛状态的夕照山和它北面的丁家山都有些相似。随着历史上西湖不断发生的淤积和疏浚,以及人们在这里时断、时续的种植、营造等,这处半岛的面积逐渐在扩大,经北宋苏东坡浚湖筑苏堤、明朝杨孟瑛浚湖筑杨堤并在东侧和北侧与之相连,这才形成其东苏堤、西杨堤,南、北两面与西湖烟波(即小南湖和西里湖)相接的绿洲地形、地貌。西湖上,具有这种地理环境特征的绿洲,唯此一处,因而颇具“个性”自不待言。\r\n\r\n 南宋定都杭州之后,在这块绿洲东侧近苏堤部位,辟建有奉祀本地自上古以还历代地方先贤的旌德祠。祠内外广植花木,布设亭台,是一时聚集人气极旺的游观览赏之地。而在同时期成名的西湖十景中,与旌德祠绿洲相毗接的名胜东有苏堤春晓,北有花港观鱼,相望于其东偏南不远处的有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西面遥遥相望的则是双(两)峰插云中的南高峰。旌德祠绿洲形胜大观,竟占了西湖十景名胜的一半。清康熙三十八年,圣祖玄烨品题“花港观鱼”的御碑,更是被建亭奉立在绿洲的东北隅一座明代佛寺旧址,亭旁凿池养红鱼供人观赏,从此成了“钦定”的该胜景所在地。难怪,俞庄主人的芳邻、陈庄庄主陈苍虬(曾寿)曾经悠然自得地说: “西湖十景, 我住的地方已占有其四了。” (陈文桂 《读姑爹〈杂忆〉笔记之一》,见《小屋文学》电子版http://cozygraphics.com/cozy/du_zayi_gui.htm 。不过,陈曾寿似乎未曾觉察,在他与诗友俞明震相邻而“住的地方”,还有遥遥相望的双峰插云一景中的南高峰翠峦叠嶂。\r\n\r\n
\r\nabbr_77c55717ccc72d38110afde3507f29aa.jpg\r\n\r\n·陈庄濒临小南湖,陈曾寿的儿孙辈曾在庄门前的湖船中以雷峰塔和净慈寺为背景留影。(约摄于1919年秋。文喈收藏。图稿来源:“小屋文学,转贴自:http://cozygraphics.com/cozy/du_zayi_gui.htm)\r\n\r\n
\r\n07·从苏堤映波桥北堍透过小南湖和俞庄、陈庄遗址远远望见南高峰.jpg\r\n\r\n·从苏堤映波桥北堍透过小南湖和俞庄、陈庄遗址,能望见南高峰\r\n\r\n[ 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08-6-30 11:51 编辑 ]http://blog.hangzhou.com.cn/index.php/99242/viewspace-124263.html', '122.88.27.197', 0, 0, 1, 0, 0, -1, 0, 0, 0, 0, 0
欢迎光临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http://www.chineseyu.com/Forum/) |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