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著作研究 原创地带 '浅谈《金山卫俞氏家谱》-及《康城黄廷广记》
查看: 4699|回复: 2
go

'浅谈《金山卫俞氏家谱》-及《康城黄廷广记》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21: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5046, 5, 525, 0, 'yujialin', 3, '浅谈《金山卫俞氏家谱》-及《康城黄廷广记》(', 1255152924, '2008-12-27 11:14:34)\r\n\r\n
标签:文化  
\r\n浅谈《金山卫俞氏家谱》 及《康城黄廷广记》\r\n 《俞氏家谱》原名《俞氏春秋》,凡俞氏子弟所著之书均属其谱之内,该谱始于隋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600年间)。俞氏始祖俞太公,讳文恭,祖居东都洛阳,曾任隋廷门下省制诰司侍郎。十九年己未(公元599年)春,奉旨赴晋阳任录事参军事,旋即晋为司马、长史之职。时天下世族兴衰无常,趣事多闻。俞太公文恭令都总管俞成等能文之辈编著《俞氏春秋》,注重历代家国兴衰及前因后果。此后俞氏尽管南北迁徙,而世代修史续谱之事已入家规,故千百年来从未间断之,至清末俞氏门第中落,修史之事才日趋淡化。\r\n于明朝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年),俞氏第三十一代孙俞寅,表字宏虎,年壮仕途不振,被贬随军南下金山卫于都指挥使龙虎将军谷祥帐下作参军事。翌年合家自南京举迁于金山卫北泰街。是年乙亥(1419年),俞寅命其长子昭洪偕总管俞贞木,掌柜俞峰等十二人重编《俞氏春秋》,并遵其姨表弟谷祥将军指点,易《俞氏春秋》为《金山卫俞氏家谱》,从此纯属俞门家书。其书分科编著,有俞氏宗谱、俞氏家训、俞氏农桑、俞氏广记、天工开物、沧桑更替、德才处世、忠孝为先、崇尚中庸、兵灾战事、趋吉避凶、以战求治、文韬武略、盛衰因果、相术启卦、求仙轶事、医术草本、山海奇谈,计十八分册,诰命敕封,荣辱褒贬,三教九流,涉略博奥;诸事适度,锦图珍藏。\r\n至清朝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俞氏第三十八代孙俞重远应其外祖父西门外杨家埭鸟窝里望族黄世德传呼,并继承黄府家业,未举易姓礼仪。黄太公世德及其诰命夫人卢氏相继谢世,自此洛南亭鸟窝里始姓俞,并获《黄廷广记》29卷。书中尽载金山卫五千年来史事传闻,家国治乱兴衰,农桑渔盐,人情世故,天灾海讯,一应俱全。\r\n黄公府起自始祖黄歆,世居康城安波街尚武坊。歆自小崇文尚武,好航海。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曾任康城观星台星官,常蹲金山、王盘山观星,彻夜不归。至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公元前85年),历任星官三十余年。后黄歆奉旨率其少子玄操及家仆三十余人备带生活资费好玩之器,航海探索海域和星空。向东航行,断续九年,靠鱼猎及求助海夷度日,每见夷人总是礼让为先。九年航海,星辰定向,竟到西域,至番兜城弃船登陆而归。黄歆仅存十二随从生还。后著《天文奇观》之书三卷。时由于黄歆航海久经风霜,且年事已高,对东出西归之谜又百思不解极度恐惧,竟患重度神经官能症至终。\r\n大司农丞田寿闻黄歆有《天文奇观》三卷,遂亲率随从到康城求之,时黄歆却已作古,《天文奇观》之书也随黄歆入土而索书作罢。\r\n \r\n至宋朝乾德二年甲子(964年),黄氏第36代孙镇江防御使黄承业,北迁府第于黄浑江(今项门江)右岸洛南亭鸟窝里(今新联村六组境)。至清初黄氏第56代孙黄世德止,历经1767年,世代撰修《黄廷广记》,其书尽载地理沧桑、经济兴衰、社会风云、文韬武略、民情风俗、人物春秋、历史纵览,内容之丰富,叹为观止。\r\n自清初俞重远迁居鸟窝里后,将《黄廷广记》史料全部载入《金山卫俞氏家谱》。故其谱内容更为可观,可惜在当年破旧立新时付之一炬。有幸俞德良先生平时摘录较多史料要点,尚可供修编《春秋》之用。\r\n徐伯勤', '115.120.1.150', 0, 0, 1, 0, 0, -1, 0, 0, 0, 0, 0);
INSERT INTO `Forum_cdb_posts` (`pid`, `fid`, `tid`, `first`, `author`, `authorid`, `subject`, `dateline`, `message`, `useip`, `invisible`, `anonymous`, `usesig`, `htmlon`, `bbcodeoff`, `smileyoff`, `parseurloff`, `attachment`, `rate`, `ratetimes`, `status`) VALUES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1-5-9 21:23 |只看该作者
(5045, 5, 525, 0, 'yujialin', 3, '《金山卫春秋》概 述', 1255152762, '《金山卫春秋》概 述(2008-12-27 11:18:05)\r\n\r\n
标签:文化  
\r\n\r\n《金山卫春秋》(以下简称《春秋》)历尽艰难险阻,终于问世了。她凝聚了金山卫地方志编委会人员特别是俞德良老先生的多少心血。这部洋洋几十万言的地方志巨著,向世人展示了纵贯古今、横罗万象的翔实史料,并向后人提供了地方资治、社会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是民间修志的一大壮举。\r\n《春秋》记述的史料,上自夏禹治水派员东征,颛氏建立宁海国起,下讫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1949年),历时4050年。而本志记述的地理区划,并非仅今日的金山卫镇行政区域,而是依据古辖范畴,东起东海,西至嘉兴市,南及大洋山,北到昆山市。年代久远,地域广阔,风雨苍黄,沧海桑田。在这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诸如朝代更替,郡县变迁,君臣史事,兵灾战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春秋》均有详尽的记述。且金山卫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重镇,故时局多变,狼烟烽火,纵横奇谋,英雄辈出,《春秋》更是重彩浓墨。再加上望族兴衰、人物春秋、民情风俗、儒道佛家、处世良言、科班名录等的整理记述,补偏救弊,更为《春秋》锦上添花。以正史为主,兼容轶闻。《春秋》如实反映了金山卫的历史全貌,是一部难得的百科全书,也是一笔价值连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n历史是一面镜子,而志书是一部全方位涵盖的特殊的历史专著。在变幻莫测的社会沿革和军政风云中,她存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揭示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政者为了造福一方,必须对辖区的现状和历史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调查研究,鉴古知今,制定和实施资治方略,那么地方志是首选的研究对象。《春秋》汇集了金山卫地区(广义上的)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成功的、失败的大量历史资料,为后来的金山卫地区的父母官提供一面历史明镜。要进一步振兴金山卫,离不开历史借鉴。如果是一个睿智的父母官,一定会从《春秋》找到许多教益。正如姚昆田先生题词中说的:“熟审春秋如宝鉴,先看桑梓再窥园。”\r\n当然,《春秋》不是专供父母官使用的一部宝鉴。也是进一步提高世人历史素养,培养世人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生动的历史教材。通过《春秋》的学习,可以激发起世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强烈感情。从而激励人们确立为振兴金山卫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通过《春秋》的学习,就会了解金山卫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大智大勇,思想家的远见卓识,政治家的熊雄才略和科学家的求真创新,从而陶冶高尚的情操,增强对社会,对家乡的责任感。特别在《春秋》中还辑录处世良言,字字玑珠,掷地有声,可成为你治国、齐家、安身、立命的座右铭。总之,学习《春秋》,将使你更加睿智聪慧。\r\n大凡修志,不外于两种情形。一是官方修志,一是民间修志。在太平盛世,统治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动用大量的财力、物力、人才,编志修志。盛世修志,已成了一种历史现象,有人赞美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官方修志,不管\r\n \r\n如何标榜客观公正,免不了多少带有统治阶级的意图和观点。但民间修志就不同了,她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客观的视角,审视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考证,然后再存录。所以它更具人民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春秋》是在《金山卫俞氏家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俞氏家谱》是俞氏家族自隋朝开皇年间(589年)始拟,历代先人的传世之作。俞氏第五十一代传人俞德良老先生无私奉献传家之宝,在此基础上扩编成现今的《春秋》,可以说是华夏少有,世界罕见的民间修志的典范,更加体现了志书的客观、公正、求真的史料价值。而且不花国家一分钱,所以说,是民间修志的一大壮举。\r\n感谢金山卫地方志编委会人员作了一件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大好事。\r\n上述片言,寥寥数语,以表庆贺。                               张更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职教研究学会会员,上海市故事家协会会员,金山区少儿文学协会副会长,金山区故事协会副会长(前),中学高级教师 \r\n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b24be0100bu9x.html', '115.120.1.150', 0, 0, 1,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1-5-9 21:24 |只看该作者
(5044, 17, 542, 0, 'yujialin', 3, '几位老上海人编《金山卫春秋》的故事', 1255152542, '(2008-12-27 11:33:13)\r\n\r\n
标签:文化  
\r\n几位老上海人编《金山卫春秋》的故事\r\n    看民间传说解历史之谜——几位老上海人编撰《金山卫春秋》的幕后故事\r\n    由于战乱和其他因素,很多珍贵片刻散失在历史长河中,给后人带来遗憾。然而,一个业余民间编史小组凭着历史责任感,在金山卫的乡野坊间搜寻着被遗忘的过去。金山卫镇的“民间史家”们数十年笔耕不止,搜罗金山卫地区4000年的文明史,一部史无前例的82万字民间史志《金山卫春秋》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聊起成书过程,主笔俞德良不胜感慨。\r\n       成书坎坷命运多舛\r\n       主笔俞德良现年73岁,是《俞氏家谱》第51代传人,世代居住在金山卫当地。早在1953年,18岁的俞德良从《俞氏家谱》、《黄廷广记》等祖传家谱中摘录史料,决心编修一部史书反映金山卫历史。历经10载,20万字的简史文稿初步写成。由于此时遭遇文化浩劫,俞德良只得含着泪把古书家谱付之一炬。但已编成的简史文稿,他还是暗暗藏了下来。\r\n       直到1989年,年过半百的俞德良和时任报纸编辑的乡邻徐伯勤重操旧业,两人以幸存的《简史》为蓝本,查旧典,访遗址遗孤,搜集诸多材料。苦于出版经费难筹,两人还要到处恳请资助。然而赞助商的破产,宣告出版梦想化作泡影。\r\n        一生心血以资后人\r\n        面对挫折,俞德良和徐伯勤商定,化整为零先出单行本投石问路。镇退休干部黎家余读到单行本后,对修志之事大力支持,《金山卫地方志》编委会由此成立,黎家余主持编撰工作。\r\n        从1993年起,这个民间编史小组利用业余时间,陆续编写《金山卫万寿寺小志》等8册书稿,出版总量超过2万册。老人们通过步行、搭车、邮寄等方式,免费赠送给各地图书馆及社会各界人士。\r\n        2000年4月,眼看百万余言的史料行将定稿,主编徐伯勤家遭遇行窃,部分史稿被小偷当废纸变卖。当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俞德良几度顶风冒雨地将撰写的草稿送到徐家,徐伯勤再逐字逐句地润色。遭此打击,徐伯勤一病不起,次年2月黯然离世。\r\n        寒暑几度,数易其稿,这部82万言的地方史书终于在2007年初脱稿完成,书名定为《金山卫春秋》。“整本书出版,是对老徐的安慰。”俞德良老人操着一口金山方言,略带遗憾地说。\r\n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b24be0100bua5.html', '115.120.1.150', 0, 0, 1,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13:20 , Processed in 0.08478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