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老徽州 新安节士俞君墓志铭
查看: 5774|回复: 3
go

新安节士俞君墓志铭 [复制链接]

Rank: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09:42 |显示全部帖子

再读《墓志铭》后记:溪西俞氏出自婺源长田派。始祖昌迁居长田后,依次传茂(昌次子)、天禄(茂四子)、延俊(天禄三子),至昌五世孙顾(延俊三子),值五代后唐时期(937975年),这一支仍居长田。此后,顾独子即昌六世孙文道(即文字辈十八房中的最小一房),由长田迁居婺源古坑。接着,文道长子即昌七世孙仲显,由古坑迁居婺源古塘。又二世,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仲显孙即俞昌九世孙大府君,由古塘迁居婺源锺吕(此过程就是《墓志铭》所云:“凡三徒,不出婺源”)再五世,传至昌十四世孙齐,锺吕村迁居休宁宏冲坦(又记宏忠坦)。又五世,宋末,昌十九世孙珏(字汝明),由宏冲坦迁居休宁县溪西,是为溪西俞氏。再五世,便传至昌二十四世孙士英及瑂,事迹如《墓志铭》所叙。

Rank: 2

沙发
发表于 2015-8-14 15:55 |显示全部帖子

新安节士俞君墓志铭》作者为李祁,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人。元末进士。先授翰林,后改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正值元亡,遂隐居永新山中。洪武初年,明兵至永新,祁执刀僵立于道,明领兵之将千户俞茂(溪西俞士英之子),听说是李祁,遂用轿子将其抬回府中厚礼待之。洪武中征召旧儒,李祁仍独力拒不肯入明朝为官,自称不二心老人,年七十余乃卒俞茂重其为人,李祁没之后,俞茂刻其遗集《李云阳文集》十卷。至弘治间,其五世从孙即明朝宰相李东阳,搜辑李祁遗稿命名为《云阳集》出版,清初收入《四库全书》。《云阳集》有以上的《墓志铭》,及多篇颂掦俞茂政绩的诗文。

Rank: 2

板凳
发表于 2015-8-14 16:08 |显示全部帖子

《墓志铭》云:俞氏之先,自唐三府君而下,世有令人。有擢进士科登显仕者,有以武举得宠秩者,又有以贵戚联姻领三镇节度使者《墓志铭》写于明洪武初,所说的进士、武举、贵戚联姻应该指宋元时期事。试举例证之:昌次子茂的二子即昌之三世孙天佑,由长田迁居婺源县市,为县市派。天佑之云孙(天佑八世孙,即昌十一世孙)斌显,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武举。此即所谓以武举得宠秩者。又天佑七世孙逸(即昌十世孙),及其子川(昌十一世孙)于宣和四年(1122)由县市迁居婺源丰田,是为丰田派。几年后,正值靖康(1126-1127年)之变,郑太后流落到此,蒙受俞氏接纳善待。之后,郑太后与宋徽宗之幼女龙德公主,下嫁逸之孙即川之子昭显。昭显因此授任昭庆、保宁、保康三镇节度使。此所谓以聮姻贵戚领三镇节度使者。至于擢进士科登显仕者更多: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鹄溪俞应之进士;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钟吕俞元方进士;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汪口俞、新源俞恒同榜进士;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汪口俞士千进士;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汪口俞君选进士等等。由上所述,也能证实《墓志铭》所称“俞氏为新安世族”,并非为虚言。

Rank: 2

地板
发表于 2015-8-17 10:31 |显示全部帖子

《新安节士俞君墓志铭》及其后附的俞荣(俞茂)传,刊于《新安文献志》卷九十七,出版于明弘治十年(1497),作者是休宁人程敏政(1446-1499)。弘治十二年(1499)发生的苏州唐寅(唐伯虎)、江阴徐经(徐霞客的高祖 )科场案,其被诬受贿的主考,就是这位大人。这是题外话,就此打住。再说,文中注明:附录的俞茂传,出自《新安志》。这不由使人产生疑问。因为,现存的《新安志》作者是南宋罗愿,其中当然不可能出现明人的内容,除非是来自另一本《新安志》,否则俞茂传内容的真实性,必将受到质疑。经过查寻:固然,明代洪武元年,出版过一部《新安志》,明人朱同所编,而且在弘治十五年时仍存于世,之后散亡,至今仅存佚文。所以《新安文献志》中所说的《新安志》,可能就是这部朱同的《新安志》。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所引的俞茂传内容中,只写到洪武前授永安千户为止。而正巧在明弘治年间出版的《新安文献志》“先贤事畧(上)”中,有国朝“俞子茂(茂)”一栏,内容比所录《新安志》的简单一些,但在最后多了一段:“……守御永新正千户。茂修城池、兴庙学。刻陈定宇三传通畧,李一初文集,以示学者”,这些内容恰是洪武后俞茂到任永新千户后的作为,而这也恰是洪武元年出版的《新安志》不可能出现的内容。由此可得出结论:《新安文献志》所录的俞茂传,出自洪武元年出版的朱同《新安志》,有关的俞茂事迹也是真实可信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5:15 , Processed in 0.08086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