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巢湖派 '明初巢湖水师俞廷玉家族身世之迷'-'俞星星'
查看: 4286|回复: 0
go

'明初巢湖水师俞廷玉家族身世之迷'-'俞星星'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21: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314, 45, 189, 1, '俞星星', 31, '明初巢湖水师俞廷玉家族身世之迷', 1198136840, '巢湖新闻网 > 文体娱乐 正文   \r\n巢湖水师俞氏家族之谜   \r\n2007-07-30 09:00      \r\n  在巢湖市城北数里,有一俞府大村。600多年前,由此村走出的俞廷玉父子投身巢湖水师并成为中坚,出生入死地相助朱元璋东渡大江,为奠定明王朝基业而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据《明史》及《俞氏宗谱》记载,俞廷玉被册封为河间郡公;其长子俞通海先册封为豫国公,后改封为虢国公;仲子俞通源被册封为南安侯,并“赐铁券,给宝钞,于巢县盖宅(即俞府村)”;季子俞廷渊被册封为越巂侯,世守建南(即今四川省凉山、攀枝花地区)。如此一家之中,父子四人能册封“两公两侯”者,实属典籍中罕见。 \r\n\r\n  2005年初,居住于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的俞通渊后裔为寻祖问宗,相继发函至巢湖市政府与地方志办公室咨询。同年6月,又不远数千里之遥来到“俞府村”,在对宗谱所记之“誓书铁卷”细加考证。同时,又据已发现的史料,对其先祖的身世、民族、姓氏等等提出了诸多与旧说相悖的疑点。他认为,先祖本为元朝重臣之后,非汉族而属蒙古族;姓玉里伯牙吾氏,而绝非姓俞(余);以致这尘封已逾600年的一段往事,又平地陡起波澜。 \r\n\r\n巢湖水师  动勋卓著 \r\n\r\n  据《元史》载,元朝顺帝取得皇位后,生活上更加挥霍无度,政治上则极度排斥异己。于是,太师伯颜更恃宠而骄,诸王大臣莫不人人自危。兼之此时的国库已基本上耗费殆尽,黄河两岸又水患连年,以致盗贼四起,民不聊生。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聚众揭竿而反,战火四下弥蔓。1354年,已遭黜离京、且由凤阳安丰移居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的俞廷玉父子为保乡里而聚兵巢湖,八方皆闻风而至,投靠者仅战船就达千艘有余。俞氏以巢湖湖心姥山岛之南塘为水寨日夜操练,并精心研习水战与陆攻之术。元至正乙未(1355年)春,朱元璋率部攻占和州,正为受一江天堑阻挡去路而寝食不安。在此关键时刻,巢湖水师传出“归附相助”的喜讯,朱元璋喜出望外,忙对幕官李善长说:“吾欲渡江,乏舟楫。通海父子以舟楫相附,良应我机!”于是,他亲自率兵至黄墩相迎,却因走漏风声,在途中遭遇元军截杀。俞氏父子并廖永安弟兄等领巢湖水师拼死相救,与元军中丞蛮子海牙激战。敌结集巨型楼船正欲堵死马塘口时,俞、廖则率猛士攻打黄墩所围之敌,并于裕溪口与海牙恶战。敌军自恃船体庞大坚固,却忽略江河行驶进退不便,俞、廖谙熟水战之术,率水师扬长避短,以小舟穿梭于楼船左右频频击之,终致元军大败。继而,又率师猛攻元军中丞水寨,一举俘敌战船15艘,其后,又护驾送朱元璋返回和州。是年六月,朱元璋一鼓作气挥师渡江,巢湖水师倾所俘敌船全力相助,“乃克采石、取太平(今当涂县)、定金陵(今南京市)”,为明朝之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n\r\n  随后,以俞氏父子为中坚的巢湖水师勇往直前,屡建战功,元至正十八年,俞廷玉“攻取安庆阵亡”。俞通海于吴元年(1367年)三月,在“围姑苏”之战中,不幸“中流矢”身亡,仅享年38岁。俞通源戎马倥偬,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月卒于京,享年四十有四”。俞通渊于建文二年(1400年)夏四月,在征讨“靖难”中死于白沟河之役。其父子四人,除前述加封为“两公两侯”外,皆赐葬于南京雨花台,墓碑至今犹存,字迹尚清晰可见。此外,俞通源、俞廷渊尚享受钦赐“誓书铁券、父子免死”之殊荣,凭此足以证明,巢湖水师对明朝之创建,可谓功不可没。\r\n \r\n四川姜坡 惊现“铁券” \r\n\r\n  所谓“铁券”,小说与电视剧常戏称为“生死牌”或“丹书铁券”。许是艺术家们为了凸显视觉效果,遂将其“铸”成瓦状的铁牌。现据四川西昌市姜坡俞氏即俞通渊后裔述,他们从明万历四年(1577年)所编修的《俞氏宗谱》中查证悉知,所谓“铁券”者,乃御笔所赐“赦免不赦之罪”的诏书。因此系皇帝用朱笔所书,皇帝所书,自然是其中只字片言均不得更改,缘此,后人遂穿凿而称之为“丹书铁券”。惜此“铁券”在俞氏各宗谱中皆记之甚略,以致后人扑朔迷离,所释亦大相径庭。为弥补正史之阙如与正视听,现将“铁卷”全文录(原文无标点,成稿后另加)之于后: \r\n\r\n  大明太祖高皇帝赐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r\n\r\n  阶荣禄大夫勋柱国安南侯俞通源誓书铁券 \r\n\r\n  朕观历代,有父及子、兄及其弟皆为佐运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不多见。朕起自淮右,驻驿和阳,尔兄通海以所部舟师从人来附,东渡大江,如履平地,及克采石,定金陵,继而两平敌国,勋绩著焉。何大功将集,遽然先逝?朕悯其劳,追封为豫国公。尔实其亲弟,因世其官,以平章镇守江淮,从征东原,多见功效。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为报尔用,是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虞,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於戏!勤劳以立事功,恭俭以保禄位,尚其日慎一日,则富贵永延于世矣! \r\n\r\n  所幸400多年前所撰的《俞氏宗谱》有记、有释,让后人走出了知识的盲区。又据姜坡俞氏《世家源流》记述:清朝定鼎之后,第十二代祖俞惟良,时任明昭毅将军、世袭建昌都指挥职。值此“改朝换代”之际,遂“具辞申免(所任之职),世祖皇帝钦查我祖铁券,知系明初勋臣之后,仍命授原职。” \r\n\r\n通渊后人 寻祖问宗 \r\n\r\n  “盛世修志,旺族续谱”,此乃历代之惯例。为此,四川姜坡俞氏通渊之后裔曾频频来函,询问巢湖水师并俞氏宗族先祖俞廷玉及通海、通源后裔之今况。  \r\n\r\n  据《清康熙·巢县志》中“河间郡公俞廷玉”条所记:“其先(当为来巢湖水师之前),凤阳临淮人。(至)元戊寅年(1353年)迁居巢县。壬辰(1352年)天下扰乱,招集义旅。甲午(1354年),同廖氏兄弟及男通海、通源、通渊等于巢湖团扎水寨。次年(于)和州归附,寻于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侍驾渡江,取采石、太平,……(1379年)攻取安庆阵亡,赠龙虎上将、上护国同知枢密院事,封河间郡公。”龙凤十二年(1366年),俞通海在与敌军交战中两度重伤。次年秋,他思乡心切,曾抱病携独生女由金陵回巢湖探亲。归途于裕溪口受风阻,遂将女许给一青年盐商周大三。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都金陵,称吴元年。是年,俞通海箭伤转危,朱元璋在亲临探视时,察其“死难瞑目”,知他是为“无后”而悲,便于次年称帝后敕封其女为“金花公主”,赐婚给周大三并将周姓改俞而入赘,以续俞氏之宗。“金花公主”后裔一直以“长房”身份,聚居于俞府村之东南20余公里处的烔炀镇大、小俞村,现该处后人仍常年供奉俞廷玉父子四人画像,每逢年节均顶礼膜拜。 \r\n\r\n  俞通源一脉,至今已越600年,均聚居在俞府村,宗谱已相继四续,宗祠今又新建,族众达四五百户,相传26世。“昔日旧俞府,今朝成小康村”,村中房屋道路多统一规划,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此外,含山、和县、肥东等县及南京市城乡亦有其后裔聚居,据初步统计,共2000余人,彼此间常有交往。 \r\n\r\n  关于巢湖水师遗址,仍存于八百里巢湖湖心姥山岛一侧。1989年,原巢湖市方志部门新编之《巢湖志》(黄山书社出版发行)记曰:“古船塘遗址在(姥)山之南侧,旧称南塘,是天然避风港,元末时,俞通海等率水师结寨姥山时修建,船塘全用石头垒成,历500多年(应为600多年)风推流击,依然可见。”现水师遗址,在旅游部门精心治理下,已成为巢湖姥山风景区中一大旅游亮点。', '222.215.142.230', 0, 0, 0, 0, -1, -1, 0, 0, 0, 0, 0);
INSERT INTO `Forum_cdb_posts` (`pid`, `fid`, `tid`, `first`, `author`, `authorid`, `subject`, `dateline`, `message`, `useip`, `invisible`, `anonymous`, `usesig`, `htmlon`, `bbcodeoff`, `smileyoff`, `parseurloff`, `attachment`, `rate`, `ratetimes`, `status`) VALUES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4:57 , Processed in 0.09679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