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巢湖派 '俞氏家乘 初露端倪- '俞星星'
查看: 4439|回复: 0
go

'俞氏家乘 初露端倪- '俞星星'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21: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315, 45, 189, 0, '俞星星', 31, '', 1198136862, '俞氏家乘 初露端倪 \r\n  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的史籍。大凡研究姓氏族谱时,常借此而弥补谱谍之遗漏或考证所记之真伪。而对四川姜坡提出的种种疑点,我们借西昌姜坡俞氏“家乘”中的相关资料作“逆向发掘”,并从中寻出众多蛛丝马迹。 \r\n  该“家乘”称,始建于明初的四川西昌俞氏家庙之内旧有楹联在柱,柱上赫然而书“元朝宰相家声远,明代公侯世泽长”。联语中所称“宰相”,据俞氏所存之《玉里伯牙吾氏家乘》中“世家源流”节记述:“溯我姜坡俞氏宗源,实为武安城(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地区)黄羊川第七渡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姓玉里伯牙吾氏,大元诏封武平王貤赠太尉知枢密院事、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嫡派子孙。其先世飘华缨、鸣佩玉,累食元封。厥后子孙居官为相者,有燕铁木耳、有撒敦、有唐其势,元代世臣之家鲜有比其盛者。吾祖秀一公(按:即俞廷玉)系世始祖考武平王铁木耳之嫡长子,大元太师、太平王、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将录军国重事中书大丞相世袭答喇罕大都督监修国史奎章阁大学士燕铁木耳之昆弟。至顺元年三月,吾祖以廷试得赐进士……” \r\n  又四川姜坡俞氏《大宗世系谱》尚有如下记述: \r\n  始祖 ——大元诏封武平王,貤赠太尉知枢密院事,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 \r\n  二世祖——明河间郡公俞廷玉,妣黄氏。墓安庆八卦门,谥武烈。 \r\n  三世祖 ——明越巂侯俞通渊,字镜湖、又字朝理,谥襄烈,墓南京雨花台区戚家山(《宗谱》及《皇明开国功臣录》又称“聚宝山”,实乃一地异名)。  \r\n 妣计氏,法名妙贞,墓西昌城南帽盒山。 \r\n  …… \r\n  姜坡俞氏自俞通渊至今,已想传24世,族众逾千,多聚居于西昌市东门外姜坡村。 \r\n  四川西昌姜坡俞氏宗祠楹联中的“宰相”以及《大宗世系谱》所记“始祖——大元诏封武平王,貤赠太尉知枢密院事,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仅此,已为后人考证巢湖水师俞氏宗族之渊源,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线索,无疑,这一线索对解开这一谜团是大有裨益的。 \r\n古叙事诗 再解疑团 \r\n  又据姜坡俞氏历代故老相传,并见诸姜坡《家乘》并俞氏族谱者,几乎均辑录叙事诗一首。全诗为: \r\n  吾本元朝宰相家,权奸陷害走天涯。 \r\n  庐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折柳桠。 \r\n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r\n  十人今散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r\n  俞字本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r\n  细读《元史》,公元1328年,泰定帝在血雨腥风中,仅执政掌皇权五载,最后死于酒色。当年天顺帝登基,皇帝梦也未能做满一个月。继而是文宗当政,燕铁木耳因为此立下汗马功劳而独专相权。随后,便是明宗在宴席上死于“不明”,而宁宗接了皇位,仅坐了43天“龙椅”就撒手而去。到顺帝践祚后,太师伯颜恃宠而骄,宫廷内的权力之争日趋激化,遂引发了揭竿而起的所谓“红巾之乱”。至元元年(1335年),又大兴燕铁木耳宗党之狱,致使诸多无辜者惨遭杀戮,身为燕铁木耳至亲的俞廷玉弟兄,遭诽谤并被黜免离京,寓居“凤阳府安丰县”(按:今寿县境内,属元代安丰路领县,明初洪武二年废。非史与县志所称的“临淮”或“濠州”)。俞廷玉则于“至元戊寅(1353年)迁居巢县”。而“岸上分手”、“桥头折柳”与“十人”之说,是俞廷玉有九弟一妹,均系同父异母所生,名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另有一妹之婿入赘,称庚十,皆进士及第,宗谱遂记“九子十进士”。姜坡俞氏宗祠中存联曰:“光前须显十进士,裕后还期五尚书。”“五尚书”者,显然是指俞廷玉祖辈在元朝朝廷之“显赫”。至正十二年(1352年),红巾义军袭击安丰,俞廷玉等深思家族屡遭朝中的迫害,社稷腐败更难以为继,遂与众兄弟相约,聚于庐州(今合肥市)以南的凤锦桥,并深感若是兄弟常聚,其风险太大,难逃被追杀之厄运,且姓氏不改,又最易暴露身份,便取“玉里伯牙吾氏”之“玉”与“俞”谐音而隐姓,并折柳为记,以喻“同族同心,永相留(柳)念,繁衍世族,落地生根”。 \r\n  俞廷玉在与诸兄弟分手时,来巢湖时,始名“余德元”,即原本源于元朝,世代承受朝廷恩德。后因在他人盘诘其身世经历时,为避免发生意外,又改称是“河间大族俞氏之后”,名“俞廷玉”。如今,分散于四川、安徽、江苏、湖南、云南、贵州等省的同族后裔中,尚有“俞余一家”、“俞余同宗”之说。 \r\n成都晚报 又添新证 \r\n  2004年秋,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曾在央视及地方台相继热播,《成都晚报》于当年11月2日以《成吉思汗后裔隐居双流》(双流县隶属于成都市,在其东郊)为题,报道了双流县煎茶镇尖山村71岁村民余朝元在观看电视时惊呼:“成吉思汗铁木真是尖山村余姓族人的先祖。”记者余宰贵、钟辉为此而专程去余朝元老人处探秘,并在一卷绢面装帧、但已破损不堪的《余氏族谱》上,清晰看到存有“乾隆五十年”的字样。这“乾隆五十年”即1785年,表明此谱所续之年。谱内页卷首处,介绍了先祖渊源为“元之先,本胡地蒙古部下人也,与女贞国为邻……孙世袭爵,至十世孙,其势愈大,名曰铁木真……”谱中还记有“九子十进士”与“铁木鉴(‘鉴’、‘见’谐音,‘见’又与繁体字‘儿’字形近,疑为续谱传抄时,误将‘儿‘、‘见’相混)是铁木真后代”等。《成都晚报》又记,“村上老一辈的余朝仙、余朝清、余朝兴几兄弟也表示,小时家里也藏有这样的族谱”,“祠堂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该报还称,此族谱已送到成都市文化局文物处,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对族谱所记载内容考证,结论是“内容与史实基本吻合”,并确认,居住在双流的余氏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r\n  神州华夏,原本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国,几千年来,在彼此和睦相处的同时,又因婚姻、商务或灾害而频频流动,可谓司空见惯。而巢湖水师俞氏家族之身世、民族、姓氏等等之谜,尤其是其“源头”,即俞廷玉父子的祖辈,史籍中无片言只语,这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中央民族事务部门也正在对此“寻根问源”。连曾任国民政府西南边政设计委员会简任专员、自称是“蒙族亲人”的张伯伦老人,于2004年12月8日,即年已91岁高龄之际,还亲笔为西昌姜坡俞氏宗祠题写了“邑之名族,蒙古世家”八个大字。 \r\n  笔者深信,尽管此事已越600多春秋,倘能得到省内外知情者和史学界名家学者援手,这初现端倪的谜底,不用太久,定会拂去岁月的尘封而柳暗花明。 \r\n \r\n(安徽省巢湖市地方志办公室 戴家彬)', '222.215.142.230', 0, 0, 0, 0, -1,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4:57 , Processed in 0.0981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