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著作研究 原创地带 '宁波:俞氏古华宗 先声著浙东'- 'DISCMANYMJ'
查看: 3894|回复: 0
go

'宁波:俞氏古华宗 先声著浙东'- 'DISCMANYMJ'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21: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317, 40, 191, 1, 'DISCMANYMJ', 19, '宁波:俞氏古华宗 先声著浙东', 1198144207, '古林镇北面,原有广德湖,广德湖又叫罂脰湖。湖畔旧时有一村庄,每届秋日,丹桂飘香,泌人心肺。村中居住的都为俞姓,说起俞氏,原在河北省河间郡,东晋末年(317-322),时任征西大将军的俞纵,跟随晋元帝来到新安。传宗接代到了俞昱,由新安迁到杭州。其子三人,分别居住在杭州、越州和湖州。唐代湖州、睦州刺史都是其中一子俞稠的后代。俞稠嗣裔一支是俞鼎,宋朝咸平年间(988-1003)他任官一方,由吴兴的蠡山迁至鄞县,定居在今俞家。俞家因桂参天,蔚然成林,水流充沛,土质肥沃,子孙克祖训,科弟显荣,代有闻人。人称“俞氏古华宗,先声著浙东。” \r\n    俞鼎,字廷器,举贤才后开始担任扬州江都丞,后升为明州参军,又提为浙东制置使。宋代宝元元年皇帝制诰中称赞俞鼎:“材资雄毅,器量闳深。胸襟韬略之奇,被服诗书之雅。......立非常之功,则有非常之赏。”俞氏自俞奋起后,崇尚礼仪,攻读诗书,安于农耕,族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层出不穷。据《鄞县桂林俞家探源》科第仕宦汇总,族内在宋朝共出进士15人,明清4人,在明清出举人17人。他们之中分别授官或文或武,在宋朝有32人,明朝22人,清朝5人。如俞鼎之孙俞伸中进士后,由扬州泰兴县丞、湖州乌程县令、江西南昌县令,升为中大夫,睦州郡马;俞伟,中进士后,在福建任延平府顺昌县令,政绩著称,精心养育婴儿,结果婴儿们以俞为字,建庙纪念,后被封为太子少师;俞充,进士出身,初期授职著作郎,不久改任左正言,历任通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俞袤,进士出身,从左丞事郎佥事、镇东军节度判官、除秘书有正字、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当上直学士,编修国史,后又升为中书舍人集英殿学士,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有历中书舍人、尚书、户部侍郎的俞茂系,从两淮运副使,升至朝奉大夫;太常卿的俞齐之,肇庆府通判俞茂系,平江府通判俞君畴,江西道监察御史俞益等等。 \r\n    俞氏望族先贤辑入民国《鄞县通志》的三人,他们是宋代俞伟、俞充,清代俞虬,俞充在《宋史》上列传。 \r\n    俞充(1033-1081),字公达,嘉祜四年(1059)进士。先任虞乡县令和都水丞,接着以卓著功绩升为成都路转运使。任地方官时在汴河边垦田8顷。茂州恙寇边,俞充上十策御戌,召判都水监。当时曹村因洪灾决堤,俞充急忙救护。事后,他陈述河防十多件要事,论述水利之政久拖失修,经常决堤,造成巨浸,在于因循苟且。一次。曹村决堤时,只有10多个兵士抢险,而管理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荣泽河水位上涨侵袭堤坝时,俞充当即采取措施,疏浚水道,转危为安。由于他治水有方,受到皇上嘉许,升为集贤殿修撰。都提举市易司在京城诸司库务,每年能上交赋税140万,因此理应赐钱。俞充奏明皇上,原规定罢赐,最后诏书下达,听取了他的奏折。元丰元年8月,官宰王圭计划出兵征代西夏,奏明朝廷命俞充为右正言、天章阁侍制、庆州知州和怀庆路经略安抚使。庆阳的军队恃强轻敌,几次整治后,有的肆无忌惮。俞充从严约束,处斩了5个妄盲自大的败类。对军中患病的兵丁,他非常关切,巡视扶持,慰劳并给以军饷。对病丧不能自理的,俞充出私钱周济,许多士兵都怀念他的恩惠。环州的土地与西夏犬牙交错,过去每逢庄稼收割都遭到西夏的掠夺。俞充上书后,奉晓喻率领军队保卫百姓耕植农作,使外敌不敢侵犯。一次,山夷聚集成群,企图背叛,俞充冷静分析决策,授计第二将张守相约,暂且劝使归顺,不听者采取征伐。俞充派遣守兵在塞上显示威风,夏人惧怕,争先恐后逃跑。俞充释放他们的胁从和老弱后见效,不到半月就得到稳定。俞充率领将士戎边,几次出兵讨伐西夏,边境终于保持安宁。  \r\n\r\n\r\n\r\n    清代的俞虬,字客云,号守愚。国子监生,天性笃挚。一年,父患化脓性炎症,几个脓头直攻头颈的后部。如此剧毒发作,几次刺戳,只见血,不出脓,不得见效。俞虬孝敬父亲,于是用嘴巴吮吸,也没有绝根。无可奈何之中,他根据中医的建议,偷偷地忍受剧痛,割取自己大腿上的肌肉拦和草药医治父痛。不料,他裹着伤腿被父察觉,结果没有服此肉药,没过几天,便与世长辞。俞虬豪陶大器,凄声响彻里巷。父亡后,他十分关心母亲的身体,晚上不到自己床上睡觉,陪伴老母过了数年。一次,母得急病,俞虬心急如焚走投无路。当时有一个王大山的精通医术,与俞虬是旧交。然而王大山离自家几十里路途,俞虬巴不得立刻请他来,为了服侍母亲,他急忙派人去请。第二天黎明王大山到后,立刻进药一剂,母病霍然痊愈。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病一直活到78岁。母谢世后,俞虬哀毁痛哭,三年中不闻外事。父母过后,他与兄弟三人同居,终生没有分家析产。后人奉旨在村中造了一座孝行旌表坊缅怀。俞虬之子俞经,乾隆十七年举人,在义乌、龙泉任教谕,他喜欢音乐,经常借旧题,抒发新意。曾孙俞檀,是道光元年举人,专攻经学,尤深究易经,曾任云和县训导。 \r\n    千余年来,桂林俞氏虽经沧桑变迁,仍有不少踪迹遗留在世。如旌孝牌坊,大夫第、进士第、官房、龙房、解元墙门、花园门口、文贤桥、南庄、牌楼弄等,似乎在诉说着昔日岁月的辉煌, \r\n昭示后代应继承前辈的遗嘱,发扬光大文明精神。每到族中婚娶吉庆,张灯悬联,书写“河间枝叶千年茂,桂院诗书百里香”,“高折丹桂枝,光耀前人门”的名对。', '218.74.147.172', 0, 0, 1, 0, -1, -1, 0, 1,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13:13 , Processed in 0.07932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