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44, 81, 1, '知俞先生', 11, '先哲俞万春', 1197364940, '先哲俞万春\r\n俞万春(1794——1849年),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为陶里支后裔,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秀才)。《荡寇志》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年),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二十二年,穷一半人生的经历。\r\n建国以来《水浒传》主题研究最为主流的观点是"农民起义"说,《荡寇志》这部小说长期遭受意识形态歧视,一直列为反动禁书。\r\n在中国文学史上,俞万春是第一个用小说来抵制小说的作家,用《荡寇志》扫荡了《水浒》。他文笔流畅,语言优美,俞万春本身是军人,所以描写军事得心应手,对战役处理水平之高,不但比《水浒》高出许多,甚至比集军事策略之大成的《三国》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其人物塑造难望水浒三国之项背。\r\n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荡寇志》说:“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贯中)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 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历史的标本,它能够让我们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思想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r\n施耐庵与俞万春同为中国古代封建文人,所接受的都是封建传统教育,都有很深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烙印。但由于两人所处的环境及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对农民战争的看法不尽相同。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历来实行剿、抚两手策略,俞万春施耐庵与不同,他不同意对造反者用“抚”的手段,他认为造反是最大逆不道的罪行,非斩草除根不足以惩戒效尤,如果开了造反-招安-封官的先例,就会有人群起效仿,后果不堪设想。\r\n俞万春的预见是正确的,他死后第二年,就爆发了洪、杨太平天国大动乱。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下南京,清政府官员们逃至苏州,把《荡寇志》版片也带去,就在苏州大量印行。接着,广州的官员也“急以袖珍板刻播是书于乡邑间,以资功惩”。稍后,咸丰七年又另有一个重刻本。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把《荡寇志》予以毁版。太平天国失败后,同治十年(1871),《荡寇志》又有了大字覆刻本。\r\n俞万春是维护正统法制的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渴望社会稳定,民众和谐,反对动乱,反对极端暴力,反对杀人越货的恐怖主义。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在《荡寇志》中,《水浒》中的“造反”人物全部被杀尽灭绝,没有一个能逃过“恢恢天网”。体现了“尊王灭寇”的宗旨。以后的俞万春在杭州悬壶济世,以酒一壶,铁笛一枝,分系牛角,游行于西湖之上,自号为“黄牛道人”。著有典集 《骑射论》、《释医学辩证》、《净土事相》。\r\n《荡寇志》的现实社会意义是:如果有人胆敢用武力挑战社会,制造动乱,甚至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安定团结,煽动农民或农民工造反,那么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正义制裁。《荡寇志》以“防乱于未乱,杜斯世之乱萌之先”,是中国第一部法制教育的小说。\r\n《荡寇志》的贡献,使清朝的知识分子和士绅极少有人参与“太平天国”。客观上加快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和明朝李自成的“农民运动”不同的是,当时有象牛金星、宋献策、李岩这样的知识分子、士绅阶级纷纷参与。而“太平天国”根本得不到知识分子和士绅阶级的参与、支持。尽管气势很大,但一到江南就陷入困境,虽然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兵数万北伐,经安徽、河南、山西,过太行山攻入直隶,但遭到全军覆没。没有像李自成那样“一呼百应”。\r\n俞万春作为社会下层人士,在洪、杨作乱二十五年前,就预感“海内升平日久,人心思乱,患气方深”。一部《荡寇志》,是预防犯罪的警示,使多少良家子弟,不至于误入歧途。也是俞氏死不附逆性格的体现。', '58.247.248.189', 0, 0, 0, 0, -1, -1, 0, 0, 0,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