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埭古村落'-'知俞先生' - 次坞論壇 - ChineseYU For Mobile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For Mobile

yujialin 发表于 2011-6-7 12:27

'溪埭古村落'-'知俞先生'

[align=left][color=#000000][font=宋体][font=宋体](3525, 37, 1528, 1, '[/font][font=宋体]知俞先生', 11, '溪埭古村落', 1222088186, '[align=center][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6pt]溪埭古村落[/size][/font][/b][/align][/align][align=center][align=center][b][font=宋体]作者:俞广平[/font][/b][/align][/align][align=center][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2pt]引子[/size][/font][/b][/align][/align][font=宋体][size=12pt]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之缩影,麻雀虽小,五脏惧全。古村落建筑看其陈旧残破,然一树一堤、一街一巷、一屋一椽无不诠释着我们祖先营建家园的理想与初衷。这些建筑及其传统的风貌环境,已成为地域历史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和人们解读中国传统宗族民俗文化的全息密码。[/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的溪埭古村落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它蕴含着俞氏族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承载着历代俞氏先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走进溪埭不仅让我品味古村“与山为亲、与水为善”所亢溢的那份和谐美感,更让我感受到精美绝伦的古式建筑与钟灵钝秀的山水巧妙结合所展示的永恒魅力。但同时,我也感到了一丝忧虑,因为村落的更新和保护已经成为一对不可避免矛盾,新建筑在无声无息地吞噬溪埭古村落昔日的白墙黑瓦,变得越来越没有特色……[/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巴黎,魏玛、伦敦、雅典、佛罗伦萨的经验告诉我们:一页一页叠加起来的是一部历史,而一页替代一页,或不断地在同页上擦掉重来,得到的只是一页灰色的现实。[/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谨以此文献热爱溪埭古村的人们,望关心溪埭古村的族人,群策群力,为溪埭古村明天的和谐发展而共同奋斗![/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r\n[align=center][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2pt]溪埭山水[/size][/font][/b][/align][/align][align=center][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b][/align][/align][font=宋体][size=12pt]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间,诸暨次坞俞氏第十五世祖周十公家出了人命案子,周十公为此赔上了所有的家产。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周十公的第五子俞滔(世则公)提出了分家,安顿好其他兄弟后,他带着六弟和九弟迁往东面十里外的凤凰里,到了弘治年间“溪埭”这一地名才被正式确定下来。[/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应该说世则公看中的溪埭这个地方,和溪埭的山水有关。清代光绪年间的《诸暨县志》上有篇《溪埭山水记》这样描写道:“[/size][/font][font=经典楷体简][size=12pt][font=Times New Roman]暨阳北五十里有奇为溪埭,俞氏聚族于兹埭。北有山曰三台山。山自石牛坞北来,初北伏而起,起为象鼻。再北断而起,起为万阶。高寒秀拔,上出云霄,殆不可得而升也。阶少北翥,而南为飞凤,为龙头,松桧箐篁,朝阳注射,真若五彩九苞,耀人心目。凤翼而东南向擎笏垂绅,正气岩岩,如国家有大事。大臣聚议者、即三台也。台东西肩各一峰西峰南下,如游丝之袅晴空,然止而不出。其东峰析而北,为道林诸山,直入萧邑界。南下一枝,特为俞氏开基。而峰南北,间析而东,如叠锦,如层霞,如风飘襟带,如雨映虹文,絮絮缕缕,统曰长山。长山之北曰朱坞,为俞氏分族。中长山之南曰葛坞,有俞氏之先茔在焉。少东曰茶坞。又东曰皇坟坞。有静室,而皇坟无所考。或日回队宋谢后,或治陵于此。长山东尽,特起南西向,曰独鹿山。以其与艮山离立而无所依附也。又日独山,独山之东航坞山,南为木杓山,北去壁立万仞。而独山木杓中间大桥丁桥,街衢津筏,纷纭四集……[/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山环水抱,纵横阡陌,似群龙争珠,而村址就选在龙珠之上。得到这样的风水佑护,溪埭俞氏的发达就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事实上,这样的地理环境,正是江南农业社会发展的最好环境:山林繁密可以调节小气候,水源充沛可以保证四季农时,水路便利可以促进商业往来。[/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仅仅这样还不够,俞氏后人们还在村东堆筑了两条风水埂,西为“朱堤”,东为“金堤”。埂上枫樟参天,茂密成林,相对而屹。进出溪埭都能一眼望到,有一种以锁定乾坤的夺人之气。[/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r\n[align=center][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2pt]溪埭民居[/size][/font][/b][/align][/align][align=center][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b][/align][/align][font=宋体][size=12pt]\r\n溪埭村的的古民居集中建在一座较为平坦的山坡上。站在南面的小山上俯瞰村貌,只见整个村落三面环山,座北朝南,呈南低北高逐渐升起的之势,古民居集中在村落的中心区域,这些房子大都建于清末和民国时期。白墙黑瓦、鳞次栉比,现仍占整个村落建筑数量的60%以上,新房子基本都集中建在外围,对村落的中心区域呈包围之势。[/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位于村口的俞氏宗祠(孝思堂)的座东朝西,突破了一般家族祠堂座北朝南的定势格局。究其原因有二:一、溪埭俞氏为次坞俞氏分支,次坞在溪埭的西面,祠堂朝西为了敬祖,不忘次坞本宗。二、从风水上的考虑,祠堂南面隔溪有断层小山相挡,视野不够开阔,如果祠堂朝南,则犯了风水上的大忌。从这点不难看出溪埭俞氏先祖办事的灵活性。[/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与诸暨其他一些姓氏的祠堂相比,孝思堂显得有些朴素,并没有在祠堂的装饰上花费更多的繁文缛节,甚至连隔壁珠家坞村俞氏支祠(敬和堂)的装饰都超过了孝思堂。孝思堂始建于明代中期,由世则公家宅后的三间家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而成的。现存建筑为民国辛酉年(1933)重修,共3进,五开间。通面阔25米,通进深45米,占地1125平方米,前后三进,由门厅、中厅、后厅及侧厢等组成。门厅、中厅前槽船篷轩,雕刻较为简朴,但保存完整。中厅梁柱上原来挂满匾额楹联,如少司空,进士及第、文魁、节孝可风等。后厅为神堂,为1866年所建,原系存放溪埭俞氏历世先祖神主之处。上世纪30年代末以后孝思堂作为儒城小学的校址,一直延续了40多年,培养了大批人才。2004年,俞氏族人利用续谱剩余的15000元经费对孝思堂进行了简单的维护,使孝思堂基本维持完整的状态,但这光靠这点还远远不够,有待于俞氏后人同心协力重新进行全面整修。[/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敦厚堂位于村落中间,是俞氏支祠,为纪念世则公之曾孙臧十六公(俞氏第19世祖)而修建。二进,前为戏台,后为寝堂,为四合院回字形布局,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1906年族长俞韵琴公在此创办了“儒城小学”(后迁至孝思堂),幼年的俞秀松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开宪堂位于俞秀松故居东侧,又名清二公祠,为纪念世则公的曾祖清二公(名天与,俞氏第13世祖)而建。二进,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前为山门,上书“清二公祠”四个楷体大字,两侧厢房已全部坍塌,后为寝堂,已另作他用。[/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俞秀松故居建清光绪年间,是溪埭村较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徽派建筑,整个建筑占地面积458.77 平方米,坐北朝南,共二进。第一进为门楼,外墙东侧绘有一幅的狮子戏球图,门楼上为阁楼、下是回廊。第二进正屋三间两弄,屋架穿斗式,通面宽15.80 米,进深7.59 米,明间面阔4.5米,次间3.9 米,两侧为楼梯弄,面宽1.7米,正屋前侧有檐廊,进深1.68 米。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二开间,通面阔7.58 米,进深3.68 米。西侧厢房二楼为俞秀松小时生活居所,内有书室。1999 年整修故居,内布置陈列。正屋明间楼下为“秀松长青”图片陈列,展出俞秀松生前的各种生活用品、资料等。右侧次间原为俞炳生(秀松大伯)居室,修缮了灶台、配置了板桌、条凳、碗柜等生活角具,左侧次间原为俞忠生居室(秀松二伯),配置与右侧次间相同。左右次间、正屋楼上及厢房各间亦作原状布置。2005 年俞秀松故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次坞俞氏至今唯一一处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建筑。[/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新洋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为当时溪埭村的富户俞祥礼(俞涤平祖父)所建。整座建筑中西合璧,特别是其门楼,圆拱尖顶,带有欧式建筑风格的特征,整个建筑300余平方米,四合院落,与前面的绳祖居墙门联成前后两座宅子,颇有特色。[/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耕读传家宅建于1932年,位于新洋房北面,仅隔一条横路。该建筑是溪埭村现存保存最完好的民国建筑之一,整座建筑占地400余平方米,四面围合,正屋厢房檐廊较窄,但棚轩、门窗、梁拱,均有雕刻,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建筑入口大门上置有一方条石,上镌“耕读传家”四个楷体大字,为当时诸暨县长王超凡(浙江永嘉人,1932—1933年任诸暨县县长)所题写。[/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而位于耕读传家宅北面的“连井三幢”是溪埭建筑面积最大的古民居。整座建筑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共有大小8个天井组成。虽然该建筑的前厅、中厅及东厢已毁,但从遗留下来的建筑布局不难看出整个建筑的规模,该建筑由门厅、前厅、中厅、后厅及东、西两厢共同组成,而东、西两厢又作为主楼,隔出东西相对称的六个天井,这种大天井套小天井的格局,在诸暨其他古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可谓溪埭村的“千柱屋”。[/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溪埭村还有一幢保存完好的民国走马楼,其建筑规模格局、建造时间与耕读传家宅相当,只是二楼围廊四面通体相连,可以走通,这种形式在诸暨其他古民居中是不多见的,据说当年该建筑的主人还从国外进口了彩色玻璃、袋装洋灰,作为该建筑的装修之用,这在当时是极为奢侈的一件事情。[/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另外溪大古民居门罩上的题额也值得一提,从 “居仁由义”、“绳其祖武”、“耕读传家”、“居仁由义”、[/size][/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size=12pt]茶芬桂馥”、“三训遗绪”、“诒厥孙谋”、“螽斯衍庆”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俞氏先人的生活理想与信念追求。只是在时间的推移与颜色的褪却,我们已经把它们遗忘在一边,不再关心。[/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r\n[align=center][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2pt]现状的担忧[/size][/font][/b][/align][/align][align=center][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b][/align][/align][font=宋体][size=12pt]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诸暨保留下来的古村镇已经不超过十处,随着斯宅古建筑群、岭北高道地古建筑群、五泄藏绿古村、璜山溪北古村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不仅要试问一下,作为俞秀松的故乡溪埭古村为什么迟迟得不到人们的关注与保护?独木难成林,溪埭古村承载着俞氏500多年的历史文化的信息,仅仅靠保护俞秀松故居一幢古建筑是不够的,因为历史环境与氛围是古村落的灵魂,失去了这个根基,历史建筑必将成为文化的“孤岛”。[/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因此我们绝对不可以走“一页替代一页”的道路。做到历史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和谐,实现历史遗存保护和村落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老话题,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更新的新命题,也是现代化农村更新的新命题,愿我们俞氏后人能明白这一点,群策群力,为溪埭古村的明天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r\n[font=宋体][size=12pt] [/size][/font]\r\n[align=right][align=right][b][font=宋体][size=14pt]第三十三世孙:俞广平谨识[/size][/font][/b][/align][/align][b][font=宋体][size=14pt]2008年5月1日[/size][/font][/b]', '58.247.216.166', 0, 0, 1, 0, 0, -1, 0, 0, 0, 0, 0),[/font][/font][/color][/align]
页: [1]

Powered by Chinese YU Archiver X1.5   ©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