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0-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1-29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0551
- 精华
- 164
- 帖子
- 1965
  
|
九世祖、俞仁厚字敦夫行方八,为俞姓第九世。
生于唐天佑二年乙丑(905年)八月十二日。娶张氏,生一子伯源。五代时仕登闻鼓院判,迁居宁川(今宁海)马岙。卒于宋开宝六年癸酉(973年)二月初五日,享年六十九岁。墓回葬新昌五峰与从弟仁裕公合兆取秀桃人抱子。马岙派之祖。
九世祖、俞仁裕字宽夫行方九,为俞姓第九世。
生于唐天佑四年丁卯(907年)三月廿三日。娶仇氏,生三子伯渊、伯深、伯潜。五代时仕长安州尉。卒于宋开宝九年丙子(976年)十一月十一日,享年七十岁。墓五峰与堂兄仁厚公合兆取秀桃人抱子。
十世祖、俞伯渊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伯渊后裔情况,嵊县袁六樵有文介绍:“嵊县俞氏,苍岩派,祖俞渊(即伯渊),为俞珣曾孙,自五峰迁剡西。至北宋俞征(1154-1220年),从姚宽平方腊起义,以功除承事郎,督理西陵河道,绍熙元年(1191年)致仕,爱苍岩山水崔巍,因买隙地筑室居焉,是为苍岩俞氏始迁祖。”
“新昌俞氏”自六世祖俞稠之后,有四子,即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四支派,除俞玢官汴州,为河南派始祖,其余三支都在江南,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
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明代时,崧城二十二世俞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二十五世时有俞旭二,从百官迁绍兴广宁桥(今绍兴市区)是为小族。
上虞俞氏总的的来说分二派三大支,除上面所说有“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外,还有一个“虞东俞氏”,俞珣传之三世,生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字季隐,行兴九,由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门外,伯潜为虞东俞氏始祖。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俞夔迁居崧厦生一子俞侁,俞侁生二子,俞允,仕宋为文思院判,俞元,宋进士登端明殿学士,故后人分“院判派”和“学士派”二大支派,二派又衍出二十多个小支派!
俞珣(853-933),享年81岁。唐末,即和父亲隐居在剡东,死后与其父俞稠均葬于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为剡派始祖。
俞珫,(856-923),字国器,唐僖宗时,任歙州刺史,。他的四世孙,即十一始祖俞伯英返迁归浙,。所以俞珫是杭(徽)派始祖,
俞玢,(859-924)字国华,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生有二子,承道和承美,为京派始祖。后裔在河南开封一带定居。
俞玗(862-934),仕明州(今宁波)大院判,居大晦(今鄞县),配韩氏,有四子,承志、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的始祖。
以上四派,继而演变为马岙、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城等派。又演而为徽派、婺派、括昌、镇江等派系。子系繁衍。星罗棋布。因此有俞樾(赐进士出身,曾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作序时有言曰:“江南无二俞”。“江南无二俞”的说法,虽不尽全面,但也说明了江南俞氏大多尊六世祖俞稠为始祖。
七世祖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至宋代,钱塘人十五始祖俞梁(1067-1148),字翼宸,号云庵,始迁居绍兴城蕺山南麓筑室定居。俞梁在宋哲宗元符三年中进士,曾任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职。他活得很长,享年82岁,在当时应该是寿星了。葬于温渎(今绍兴县华舍街道)。俞梁生三子:亨衢、亨宗、亨道。
俞亨宗,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自越城蕺山徙温渎睦桥(周家桥),卒后谥文达,葬睦桥西北笠帽溇。旧有俞尚书墓。生前著有《山林思古录》、《垂轩稿》、《宏词习业》等著作。至明代俞亨宗的后裔分迁徙绍兴、上虞的陶里、型塘、斗门、容山、瓦窑头、高泽、横江、潭底等十处,后世称为“十族俞”,共奉俞亨宗为一世祖。明代时,上虞崧城二十二世俞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昭公俞仁一为斗门俞氏的始祖
上虞先人
上虞的俞氏分二派三大支,“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还有一个“虞东俞氏”另成一派。俞珣传之三世俞仁裕,生有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由新昌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门外,成为虞东俞氏始祖。三子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
十世祖、俞伯渊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十世祖、俞伯潜字季隐,行兴九,为俞姓第十世。
十一世祖、俞文应为俞姓十一世。(俞伯渊之子)(从五峰山迁嵊州乌坑)
十三世祖、俞仕字元孙,行享十,为俞姓第十三世。(俞仕从嵊县游谢乡乌坑迁百官湖下)(为百官俞氏始迁祖)
十四世祖、俞廷贵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贵为明州督造指挥使)生二子俞夔(明正德二十年(1517)进士)、俞稷(俞稷嘉靖二年(1523)进士)。
十四世祖、俞廷玉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玉生三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父子四人均为明朝名将,建立奇勋,功绩封侯。俞廷玉官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太祖倚为左右手,至正十八年攻安庆不克殁于阵,赐葬安庆八卦门,甲辰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
明朝开国功臣,本濠州满塘人,至元四年(1338),徙庐州路巢县为民。至正十二年,江淮兵起,彭赵以妖惑众,江淮人多应之。廷玉集义旅与其部属金花姐、李普胜等结寨联军。十四年入巢湖姥山岛团扎水寨,结廖永安弟兄等联络以御寇乱。时妖党左君弼据庐州与之有隙,廷玉等数战于庐阳不利,遭其困。十五年春,太祖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廷玉以书来曰;“俞氏父子与诸将将率舟师来归,强敌阻道未邃,诚乞发兵为援。”太祖大悦,谓幕宾李善长曰:“良应我机。”五月,太祖亲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适元中丞蛮子海牙拥兵阻河口,双刀赵普胜屯所部于黄墩阴蓄异志。太祖使李文忠来访,俞氏父子即率死士倾心共谋委身翼卫,战退蛮子兵。既抵和阳,遂以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授万户。侍驾渡江,拔采石,取太平,擢管军总管。又纵火焚败中丞水寨、楼船,蛮子海牙仅以数舟遁去。再败淮帅陈也先二十万之众于方山陆寨,定策取金陵,太祖据此开基江左。
十六年三月,定台城,克镇江,授元帅。又取丹阳,破宁国长枪军,复池州、枞阳。至正十八年四月,又克栅江营,获元将赵牛儿、伪池州元帅洪均等人船,进江南枢密院佥事,太祖倚为肱股。时太祖驻池州,双刀赵普胜引兵争之,为太祖败走。未几,普胜复扰沙子港,诸将皆不敌。九月,太祖谴廷玉领水陆大军攻之,普胜自安庆至枞阳设伏,潜横铁索于水中。十九日,廷玉督舟师至,船挂索不能行,为普胜所败,偕从官、卫士等俱殁于阵。赠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葬安庆八卦门。吴元年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妻黄氏,子三人,通海、通源、通渊。
十五世祖、俞通海(1329——1366),字碧泉,为俞姓第十五世。元代江淮行省安丰路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人,河间郡公俞廷玉长子。后至元四年(1338),随父避祸徙居庐阳巢县。
元末政化不行,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而赵普胜叛去。元兵以楼船扼马场河等口。濒湖惟一港可通,亦久涸。会天大雨,水深丈余,乃引舟出江,至和阳。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破海牙诸水寨,授万户。从渡江,克采石,取太平,徇下诸属县。海牙复以战舰截采石,而陈兆先合淮兵二十万屯方山,相犄角。通海与廖永安等击之,大败其众,海牙遁。进破兆先,取集庆路。从汤和拔镇江,迁秦淮翼元帅。偕诸将取丹阳、金坛、常州。迁行枢密院判官。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舟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