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1, 11, 1461, 1, '知俞先生', 11, '香港俞氏初探', 1220949632, '香港俞氏初探 知俞先生 关于香港土著俞氏,其祖源的来龙去脉,到目前为止,文字资料很少,去年在婺源遇到香港来的俞氏,曾和他们聊起祖源问题,也只知道是来自广东永安(现紫金县)。加林搜索了一篇香港俞氏的帖子,原来想把这篇文章作为评注跟帖的,后来想想,网上对香港俞氏的帖子几乎没有,还是作为新帖发表较好,希望会引起海外的俞氏宗亲的关注。.\r\n对历史,有文字资料的考证,可以采用排除、对比、分析方法。对缺少文字资料的考证,往往线索也是雪泥鸿爪,只能用推理、推论的方法。相对来讲,后者的准确性、严密性差一点。\r\n对香港俞氏祖源。我采用推理、推论的方法分析。也仅仅是分析,缪误之处亦难免,目的是抛砖引玉。\r\n香港俞氏分本土俞氏和内迁俞氏二大部分组成。内迁俞氏基本是在大陆解放前后由浙江、上海、福建、广东迁移到香港的。一般不是有前官方的背景就是有资本背景,那时的香港,虽然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从其经济、文化及繁华程度都远远不如上海。这些俞氏,一些是害怕或不理解共产党的政策;一些是不愿跟随蒋介石去台湾,才来到香港落脚谋生。虽然是落毛的凤凰,但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是某些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依然活跃于香港的上层社会。\r\n还有一部分俞氏,既不想去台湾,又不想回大陆,只是把香港作为跳板,从这里向国外移民。\r\n俞大维家族的人员,解放前夕,也到香港汇集,,他母亲曾广珊1949年6月21日在香港因心脏病去世。安葬在香港簿扶林道华人基督教永久公墓。\r\n银行家俞佐庭,上海解放前夕,辞去四明银行总经理职务,先去台湾,后定居香港。\r\n曾任上海警察局长的俞叔平,在大陆解放前,携子俞力功来香港,后应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的邀请,任台大教授,讲授法律。\r\n曾任台湾文化大学副校长的俞筱钧 (1920— )女。上海市人,大陆解放前夕,中央大学毕业的她,来到香港,转道去了菲律宾,获得菲律宾大学博士学位,1972年才去了台湾。\r\n国内著名的证券家俞开龄1957年,移居香港,仍从事股票业务。\r\n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俞宗怡小姐,她的祖籍是浙江,据说是俞佐庭家族的人员。大陆解放前夕,她父母从上海来到香港。她1952年在香港出生。1974年於香港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深造,1988年毕业於哈佛大学。 1992年,俞宗怡以40岁之龄成为最年轻的甲级政务官起,在香港政府屡屡担任要职,。2006年1月24日转任公务员事务局长,2001年她获得香港最高荣誉――获颁金紫荆星章、太 平 紳 士。\r\n现在香港土著俞氏,主要发布在大埔汀角村、元朗黄泥墩村、清水湾孟公屋村、将军澳鱿鱼湾村、西贡窝尾村、坑口半见村、西贡十四乡井头村。\r\n以前他们的职业主要是从事农耕和渔业,后来在香港的经济发展中,也陆续开店铺、搞企业,跑运输,从事贸易。渐渐脱离了农耕渔。\r\n香港土著俞氏主要是从广东紫金县迁移到香港的,紫金,以前称永安。目前紫金县有俞氏大约在600人左右,分成三个支派:1,蓝塘俞千三郎世系;2,柏埔俞一挥世系;3,洋头俞万玉世系。\r\n香港俞氏是从紫金迁出,香港俞氏绝大多数是属于蓝塘俞千三郎世系。2003年,蓝塘俞氏和香港俞氏,共同集资修复了蓝塘俞屋村俞氏宗祠,祠堂,上三下三两头横,坐东向西,面积400平方米。\r\n但是紫金俞氏对自己祖源的情况很少、很简单据紫金俞金海先生认为: “俞氏望出河间(河北省),当初俞氏南迁,唐代武则天临朝的时候,当时的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突然无缘无故冒出了一座山来,于是当时正不习惯于天下为女皇所统治的人士议论纷纷,说是大祸将至的征象,其中有一位江陵人俞文俊挺身而出,上书武则天说“陛下的女主居阳位,反易则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激怒了女皇帝。于是,他就被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即是广东、广西一带。因此,南方俞氏族人大多为俞文俊的后裔”。\r\n对此,我感到有点太熟悉、太牵强、太笼统、太雷同了,似乎是从那里摘抄的,可信性很差。\r\n但是俞金海先生的另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紫金俞氏后裔均从浙江、湖北一带迁至广东梅县转迁五华县,后再迁至紫金县城、蓝塘、洋头、古竹、义容、蓝塘等镇,以及香港、惠州等地”。 \r\n从时间来讲,是明朝中期的事情,是俞大猷领军抗倭的时期,于是发现紫金俞氏的迁移图和俞大猷的作战路线图非常吻合:\r\n嘉靖三十年(1551年)俞大猷为参将,在浙北陆泾坝、三板沙、莺脸湖等战役中数败倭贼,取得王江泾大捷;嘉靖四十年(1561年),浙江台州、镇海桃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r\n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奉命南征,因平定王直的战功,任湖南辰州镇军参将(今沅陵县);\r\n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大量倭寇又进扰福建,并包围兴化城。明朝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急驰救援剿灭了倭寇;\r\n同年七月,诏移南赣,合闽、广兵,镇压广东饶平张琏暴动,计擒张琏和萧雪峰,斩首1200余级,散其余党2万。擢副总兵,协守南赣、汀、漳、惠、潮诸郡;\r\n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在广东海丰附近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歼灭了广东境内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平\r\n定。\r\n同年,俞大猷改镇广东潮州。这段文字可以简化为:浙北——浙东——湖南——闽南——粤北,除了湖南和湖北有误差外,基本吻合。\r\n可以分析为,倭寇既灭,朝廷也不会养兵,俞家军完成了历史使命,就地复员,解甲归田,俞家军,泛指俞大猷训练、指挥的士兵,不一定都姓俞,但肯定有姓俞的士兵。所以有了:紫金俞氏后裔均从浙江、湖北一带迁至广东梅县转迁五华县,后再迁至紫金县城。的说法。我认为较符合历史事实。\r\n军队打仗,不可能背着家谱行军、作战,紫金俞氏的先祖,如果是行伍出生,文化肯定不高,对祖源的了解,也是凭着口碑流传,时间长了,也就模糊了。\r\n其他都会模糊,但是俞大猷三个字,是他们的精神象征,是永远不会忘怀的。是刻骨铭心的,这些反映在蓝塘俞氏宗祠的楹联上。\r\n祠堂楹联是宗族文化的反映,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祠堂楹联表现出后人重传统、溯本源、崇宗族的精神;堂联是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官位等等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分析堂联,往往可以追溯祖源。\r\n蓝塘俞屋村的俞氏宗祠的面积并不大,是在2003年重修的。楹联只有二幅。\r\n顶梁联上联:明道创奇勲,相当年,威震东夷,声姓赫赫,木本更期,奕世簪孆垂后裔;下联:今朝神令绪,想此日,建基高塅,祖德绵绵,枝茂叶荣,满堂济美接前谟。上联讲的是,俞大猷的赫赫战功,威震东夷,下联讲的是对今后生活的美好憧憬。\r\n而门联是:汉东绵世德;河涧振家风。,明确说明他们是河涧郡公俞廷玉的后裔。而俞大猷是俞敏的六世孙,俞敏是俞廷玉的四世孙,那么俞大猷是俞廷玉的十世孙。一般说,凡祠堂、宗庙的堂联、门联,反映了这支家族的基本郡望、祖源。由此分析,紫金俞氏是俞大猷的后裔的可能性很大。', '58.246.239.109', 0, 0, 1, 0, 0, -1, 0, 0, 0,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