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6, 44, 149, 0, '人忆刀月', 25, '', 按:《俞樾:寻根之旅》是本书作者的一篇旧文,俞樾寻根贯串了他的终生,把它作为引子放在这里,似乎兜大圈子,实则俞明震和俞樾家族世系源流是同一条新昌江,水流千里,支派纵横交叉,纷繁何如,一一把它们指归清楚了,却能让人徒生沧桑之感,欣喜之情。\r\n
引子:《俞樾:寻根之旅》 \r\n 德清俞氏——近世中国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家族,人所熟知的是研究《红楼梦》的大家、诗人俞平伯,奠基人却是他的曾祖父俞樾。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清道光庚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乙卯年被任命为河南学政,尔后闭门著述,讲学书院,终成清末一代著名大学者,以《春在堂全书》五百卷遗世。\r\n也许中国文人素来就有一种寻根情结,俞樾坦承他同样怀有“籍谈数典忘祖之惧”。因此一辈子不忘寻找自己的祖先。\r\n\r\n永嘉砖歌 \r\n俞樾23岁那年,同乡文友章紫伯送给他一块砖,即“永嘉砖”。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时在公元307—313年之间。一块砖历世一千五百余年,已是弥足珍贵的古玩了,但章紫伯持以相赠,含意不仅如此,原来砖侧面还刻有如下的文字:\r\n吴兴乌程俞道由、俞道初兄弟治作之,永嘉元年八月十日立功\r\n中国人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章紫伯雅意殷殷,不尽之意是说治作永嘉砖的俞姓兄弟,恐是你的上代祖宗也说不定。\r\n果然,触砖生情,23岁的俞樾正恨“欲稽所出嗟无从”,一块永嘉砖引发了他追宗认祖的强烈愿望,广览博搜之余,他作成长128句的七言诗歌《永嘉砖歌》,有道“只怜得姓衰宗早,世系茫茫竟难表”。又说“黄帝之将曰俞跗,遥遥华胄无从考。列子三医俞氏存,寓言十九恐非真”,确实传说而已,那当得真?俞樾转而求诸二十四史,虽则录出俞姓前人五十余人,“所嗟谱谍无一二,三桓七穆凭谁说”,德清俞氏的根柢在哪里,《永嘉砖歌》还不足以作出正面的回答,因据他所知德清祖是元代曾任提举的希贤公,明以后断了茬,所以写是写出来了,但他没有把它编入诗集。后来一想,“作之之难,弃之可惜”,又把它编在《春在堂随笔》里面,说是“以备吾家故事”云云。\r\n
吴中闻谱 \r\n结束了仕途生涯的俞樾,因兵乱不能直接回到德清原籍,只好先在苏州租屋暂住,期间,有一位候补县丞俞永泰来拜访他。两位都姓俞,谈话间很自然地又说到俞姓之“所自始”。俞永泰是徽州婺源人,说天下俞氏皆出自徽,徽有十八派,现还有十八处俞家祠堂,清明大祭,十八派都要来人居祠屋中,规定可供给三日,远道多留一二日就要自己掏钱了。言之凿凿,不容人不信。俞樾问俞永泰,有族谱否?回答有谱在徽,不曾带得。\r\n过了一段时日,这位俞永泰真把一份略谱抄来了。据这个谱,始祖为俞纵,二世俞归,三世俞贞,四世俞奇鸾,五世俞药,六世俞中、俞安、俞吉,七世俞永宗、俞永崇、俞永深、俞永源。俞永源始由宣州迁歙,他的儿子俞植,生俞昊、俞昱、俞晃、俞昌四人。昱迁浙,昌迁婺,所谓十八派,就是俞昌后裔。这样说来,迁浙的俞昱就是浙派的祖宗了。对此,俞樾还是不敢贸然肯定,但俞纵、俞归、俞药名重经史,恰是他心仪已久的。俞源既为他们后裔,俞樾也就以为“当不诬也”。按:俞纵,晋征西将军,《晋书》载,时桓彝使守兰石,韩光攻之,将败,左右劝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当以死报,吾之不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俞归,晋侍御史,《晋书·张重华传》有载,张重华谋为涼王,俞归劝告他说,先王之制,异姓不得称王。张重华遂打消了称王的念头。俞樾《永嘉砖歌》对这两位前人已有赞语:“俞纵捐躯死兰石,俞归高论屈重华”。\r\n \r\n训诂解俞 \r\n俞樾后来应邀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弟子徐花农为他造了一条小船,初名“俞舫”,俞樾自己改为“小浮梅俞”。因其苏州曲园,已有“小浮梅槛”,“此则用其本义矣”。原来俞樾这时候一边教书,一边读经,并宗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训诂之学。训诂解字释义,堪称一门古老的学问,说到这个“俞”字,据《说文》,“俞,空中木为舟也,从
从舟从
,
水也”,“俞”的本义即舟。但中国文字形声通假,变化多端,一个“俞”字即可生出带“俞”字偏旁的数十字,为此,俞樾仔细辨别“渝”“喻”“愉”“窬”“逾”“羭”“揄”“嵛”“歈”“隃”“愈”“腧”“癒”等字所由变化的曲折,查考出最早带有“俞”或“俞”字偏旁的地名、人名,并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讹误,如《史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俞樾考证结果,本是有声而无义的“鬼臾区”。因此对俞跗其人断然加以否定,称“后世以俞跗为俞氏鼻祖,吾斯之未敢信”。又如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喻氏姓一条称郑公子渝弥为周司徒后,后避讳改水为口,因为喻氏。俞樾考证结果,“其字作俞,不作渝,且未尝为周司徒”。俞樾最终撰成《说俞》一卷,四千余字,载于他的《俞楼杂纂》。\r\n俞樾批评“谱牒家之不可据”,“姓苑之不足信”,事实确也如此。姓氏之学,兴起于汉,《汉书·艺文志》载《世本》15篇,据说系战国时史官所撰,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而此后,姓氏著作层出不穷,累计姓氏多至11939个,几乎每个姓都有一番来历,以国为姓,以官职为姓,以住地为姓,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甚或以技艺为姓,皇帝赐姓,避祸改姓,等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然而,俞樾在这篇文章中说德清“俞氏之出于俞弥,当不妄也”,实际上还不是那回事。\r\n\r\n崧城识谱 \r\n一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俞樾78岁时,他的不倦追寻,才算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果。原来上一年就有新昌俞氏宗谱见示,该年冬《上虞崧城俞氏家乘》续修完毕,又来杭州西泠桥畔俞楼请他老人家作序。俞樾由此才知道,德清俞氏实为新昌分源,而源头则在山东青州青社里,认俞庄为鼻祖,第五世俞致昱之子俞稠,唐末偕其子剡邑令俞珣,避乱隐居剡东五峰(地属今新昌县),遂为越州俞氏始迁祖。珣弟珫,僖宗时仕歙州刺史,是为徽派始祖;又弟玢,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是为河南始祖;又弟玗,唐昭宗时任明州大院判,是为宁波始祖。当年在苏州时俞永泰县丞所称徽派也就是以俞珫为始祖的这一派。新昌静安派传至十八世俞希贤迁德清,宗谱中十八世载有俞希契、俞希曾、俞希颜等人。俞樾看到这里,油然而生亲切之感,因为这与他所知的德清祖俞希贤“行辈相当”,终算接上茬了。确实,人口辗转迁徙,世遥不可复详,《姓纂》《姓苑》等书只能有助于研究考证,毕竟不可取代实际的宗谱。所以,面对《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俞樾内心喜悦不待言,欣然为之撰长篇序言,自称十三世木仲公后裔,他老人家可算是找到自己的列祖列宗了。\r\n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俞樾病逝于苏州故寓,即作上面这篇序文七年之后,而序文未收录在他的《春在堂全书》中。全书不全,历来是著作人的憾事,《上虞崧城俞氏家乘》历劫幸存,或可告慰先人于地下。\r\n \r\n一
青社源头 诚如俞樾在《崧城俞氏续修谱序》中所说:“俞氏世传出于黄帝之臣俞鲋,遐者唯言之矣。”而事实上从来古人大约都喜欢把祖宗追溯得十分遥远,似乎越远越好,当人们终于明白过来的时候,才开始按照谱牒记载寻踪觅迹,确定本家列祖列宗。说到这里,还应该归功于宋代的一位俞姓前人,他即俞亨宗,属山阴(今绍兴)温渎俞氏。南宋隆兴二年(1164),俞亨宗登进士,仕至秘书监兼文华阁、刑部尚书。正是在秘书监任上,他利用掌管档案的机会,辑录并梳理了俞姓世系,追认居于山东青州青社里的俞庄为一世祖,而自剡东分为并行的四大派,支分派别,了然分明。所以俞樾所看到的《上虞崧城俞氏家乘》所载世系是可靠的和翔实的。俞亨宗同出其里,他为俞氏宗谱的撰修立了头功。\r\n一世祖俞庄,字以威,生于唐光宅元年(684),卒于开元二十三年(735),享年五十三岁,居山东青州益都县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生有二子:俞颐正,俞祥正。\r\n二世祖俞祥正,字端桢,以孙俞彦辉赠御史中丞。\r\n三世祖俞智元,字忠明,仕唐节度使。\r\n四世祖俞彦辉,字光甫,登进士,仕唐御史中丞。\r\n五世祖俞致昱,字元光,是俞彦辉的次子,登进士,仕唐,历官至太子少师,中书侍郎。\r\n以上五世是剡东俞姓的源头。\r\n \r\n1—5世谱系简表 \r\n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r\n
\r\n\r\n \r\n \r\n\r\n \r\n\r\n \r\n\r\n \r\n\r\n\r\n
\r\n \r\n二
五峰发祥 \r\n俞氏前五世都在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今称青州市),新昌俞氏宗谱因称“江南俞姓皆从庄府君所出”,或称“源出青州”、“源出青社”。而俞樾干脆说:“江南无二俞”。原来自六世祖俞稠隐居剡东,他的四个儿子:俞珣、俞珫、俞玢、俞玗都登了进士,“一门四进士”自是莫大的荣耀。他们游宦外出,成为越州、歙州、汴州、明州四个地方的始祖,但一致声言剡东五峰岭下实为俞氏的发祥之地。\r\n原来,六世祖俞稠,字惠卿,俞致昱独子,登进士,曾官少师,仕浙西睦州刺史时值黄巢乱,遂弃官隐居于剡东五峰岭下,其地为今新昌县拔茅镇属。所以选中这个地方,可能还因为他的长子俞珣时任剡县令,对其地已然熟悉。宗谱中有《九世祖仁裕公坦斋传》,引仁裕公自己对于五峰岭下之称道,“仆之居是五峰之麓,掩户以息,香一炷,书数卷,但见春之桃李芬芳,蝴蝶交飞;夏之荷香馥郁,赤鲤跃池;秋之黄云卷陌,菊绽疏篱;冬之暗香微影,酝酿新诗,可玩可怿,婆娑愉怡,此外殆无容心焉。” \r\n七世祖俞珣,字国玺,登进士,初仕奉议大夫,改通议郎,仕余杭尉迁剡县令。他后来奉养老父居五峰岭下,享年八十有二。\r\n八世祖俞承志,字继芳,俞珣次子,登进士,仕龙图阁待制。\r\n九世祖俞仁裕,字宽夫,号坦斋,俞承志子,宋太宗时举茂才,仕长安州尉。\r\n十世祖俞伯深,字崇邃,俞仁裕次子,举学行,仕宋六合县令。\r\n 6—10世系简表 \r\n六世\r\n\r\n\r\n七世\r\n\r\n\r\n八世\r\n\r\n\r\n\r\n\r\n九世\r\n\r\n\r\n十世\r\n\r\n\r\n \r\n\r\n \r\n\r\n \r\n\r\n\r\n
\r\n\r\n\r\n
\r\n \r\n \r\n\r\n上文说到的俞亨宗,他是七世祖俞珫的后裔,属十六世,他的父亲十五世俞梁,宋政和初为御史中丞,宋高宗南渡时随驾到杭,遂安家于绍兴温渎(今绍兴县华舍镇)。\r\n\r\n三
新昌分派 \r\n人口繁衍,子丁兴旺,势必分析、迁移,这种情况对于新昌俞氏,从十一世起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九世俞仁裕,生三子,即俞伯渊、俞伯深、俞伯潜,其中俞伯渊率先迁移,由五峰岭迁往剡西之南山高倍麓,后为嵊县苍岩派之祖。俞伯潜则迁往上虞东门外蒿坝,后为上虞东门派之祖。俞伯深子十一世俞文旺、俞文兴则分别迁往新昌城里,文兴迁静安坊,后为静安派之祖;文旺迁明伦坊,后为明伦派之祖;俞伯深又一个儿子俞文应则迁到了剡之乌坑(即嵊县前冈)而为乌坑派之祖。\r\n鉴于本书旨在叙俞明震家世,不克旁鹜,以下单表迁乌坑的俞文应一支。\r\n十一世,俞文应,第十世俞伯深幼子,字子成。\r\n十二世,俞全奇,字义斋,为十一世俞文应次子。\r\n十三世,俞仕,字元孙,俞全奇长子,由乌坑迁上虞百官湖东。\r\n十四世,俞纯,字秉粹,俞仕次子。\r\n十五世,俞夔,字良甫,俞纯独子,宋元符间征为秘书郎,不就,由上虞湖东迁往崧城(今崧厦 ),遂为崧城之祖。\r\n\r\n11—15世系简表 \r\n十一世 \r\n\r\n十二世\r\n\r\n\r\n十三世\r\n\r\n\r\n十四世\r\n\r\n十五世\r\n \r\n\r\n\r\n \r\n\r\n \r\n\r\n \r\n\r\n\r\n前面说到俞樾,从《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中找到十三世俞俑,正是德清俞氏的祖先,俞俑字仲本,崧城谱中误为木仲,俞樾在序文结尾自署“第十三世木仲公后裔”,显然跟着错了。俞樾本人所知德清俞氏远祖俞希贤,从谱谍中他发现以“希”字作辈份字的人不少,属十八世,可惜崧城谱中俞俑以下五世失载。斗门俞氏宗谱中俞俑以下还载有十四世俞天与、十五世俞政、十六世俞叙,失载十七世或许正是德清始迁祖。\r\n\r\n四
崧城七传 \r\n自俞夔迁崧城,到他的孙子俞允、俞元,再历中兴之世,俞夔独子俞亻先,仕宋为迪功郎,而孙子俞允、俞元,前者仕宋文思院判院,后者登进士,仕宋端明殿学士,两家子女多了,又分为两派,前者称判院派,又称横街派;后者称学士派,又称直街派。且说学士派的俞元,生四子,三个儿子中进士,长子俞松年为集贤殿学士,次子椿年为翰林院学士,三子鼎年为资政殿学士,父子兄弟一门四学士,称“学士派”言之不虚。但此后四世,似风光不再,至二十二世俞仁一再次迁移,去了绍兴斗门,又有新的面貌。\r\n十六世俞亻先,字仲先,举孝廉,仕宋迪功郎,有孝子之誉。\r\n十七世俞元,字公辅,登进士,端明殿学士。俞亻先长子。\r\n十八世俞松年,仕宋集贤殿学士。俞元长子。\r\n十九世俞应孙,俞松年长子。\r\n二十世俞心四,俞应孙独子。\r\n二十一世俞炳,俞心四三子。\r\n二十二世俞仁一,俞炳长子。\r\n16—22世系简表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r\n\r\n \r\n \r\n\r\n \r\n\r\n \r\n\r\n \r\n\r\n \r\n\r\n \r\n\r\n\r\n五
斗门肇始 \r\n崧城俞氏二十二世俞仁一始迁绍兴斗门,斗门宗谱却称二十三世俞德昭为斗门始祖,大约人以官贵,俞德昭比他的先人更多了一点荣耀。他是明永乐癸卯(1423年)举人,仕教谕。宗谱载有《玉山俞先生徙居斗门传》,称“不数年先生举于乡,家业炽昌,土产丰美,士庶闻先生之风登门而请益、感德而附居者岁不乏人,十载之间易荒僻为繁盛,是非人杰地灵之昭昭者。”情形确如此,俞德昭以后人口发展起来,人称其地为“汇头俞”,意谓俞姓人家聚族而居的地方。\r\n俞德昭生二子:俞祯、俞祥,分立门户乃为大房、二房。两房再分析,老大房派下分为大房、里九房、外九房、十八房、十九房,(三十二世时十九房一支迁嵊县浦口)。老二房派下又添振房。头绪纷纭,至俞明震父俞文葆已为三十七世,属里九房,俞明震乃为三十八世。\r\n \r\n24—29世系简表 \r\n二十四世大房俞祯至二十九世俞子楠始立里九房,共六世,世系简表如下:\r\n \r\n\r\n \r\n\r\n \r\n\r\n \r\n廿四世
廿五世
廿六世
廿七世
廿八世
廿九世\r\n\r\n | \r\n \r\n\r\n \r\n \r\n\r\n \r\n\r\n \r\n\r\n\r\n
\r\n \r\n \r\n\r\n \r\n\r\n \r\n\r\n
\r\n \r\n \r\n\r\n \r\n\r\n \r\n\r\n\r\n斗门里九房世系简表 \r\n按《斗门俞氏宗谱》,自二十九世俞子楠起立里九房,规定辈份字为:子宏宗本,元善世昌,文明大启,声振家邦,即已排至四十世,下列世系表排列至三十五世:\r\n \r\n\r\n \r\n\r\n \r\n\r\n \r\n\r\n \r\n\r\n\r\n二十九世
三十世
三十一世
三十二世
三十三世
三十四世
三十五世\r\n \r\n\r\n | \r\n \r\n \r\n\r\n \r\n\r\n \r\n\r\n\r\n \r\n说明:三十二世,俞本祥长子俞光国,按辈份字为“元”字辈,俞光国以下均从“元”字,其为“光国”,原谱刊刻如此,不知其故。三十五世俞世琦为俞明震曾祖。\r\n \r\n \r\n六
宗谱
像赞
祠堂
墓地 \r\n宗谱\r\n北宋欧阳修有言:“谱牒之作何为也?所以别亲疏、明世系、正根本也,予谓族之有谱也尚已,无谱则尊卑失序,失序则不和,不和则争斗衅起,亲亲之谊缺也。然谱贵详实,不详则诬,诬则不孝,反不若无谱之为愈也。”谱牒形制固然很多,远如《史记》列传亦可视为谱之一种,但以记载世系源流为主要形式的谱牒,当自北宋始,欧阳修辈为始作俑者。如《绍兴斗门俞氏宗谱》前四页即有,嵊县诗人周海门大书三十二字:\r\n粤稽欧苏
沿传谱谍
图承世系
传著行列\r\n记载忠孝
备详贞节
木本水源
绵延瓜瓞\r\n欧即欧阳修,苏则苏轼。三十二字对宗谱的形式和内容作了明确规定。\r\n据当代新昌俞景明先生考查,新昌俞氏宗谱最早在宋,宋、元、明三代由全族合修凡15次,即:\r\n1120年
宋宣和二年庚子
俞隆宪;\r\n1134年
宋绍兴四年甲寅
俞
陶(十六世)\r\n1174年
宋淳熙元年甲午
俞
叙(十六世)\r\n1222年
宋嘉定十五年壬午
俞希闵(十八世)\r\n1225年
宋宝庆元年乙酉
俞君鼎(十九世)\r\n1252年
宋淳祐十二年壬子
俞士荣(十九世)\r\n1267年
宋咸淳三年丁卯
俞公美(二十世)\r\n1275年
宋德祐元年乙亥
俞公浙即俞
浙(二十世)\r\n1345年
元至正五年乙酉
俞桂、俞楩(二十一世)\r\n1352年
元至正十二年壬辰
俞僧(二十世)\r\n1391年
明洪武二十四年辛未
俞熙(二十四世)俞镕(二十六世)\r\n1449年
明正统十四年己已
俞然、俞贵良(二十四世)\r\n1461年
明天顺五年辛已
俞
钦(二十六世)\r\n1529年
明嘉靖八年已丑
俞振强(二十六世)\r\n1574年
明万历二年甲戌
俞邦时、俞从善(二十七世)\r\n明清之际百余年间,人口分散,合修统谱事实上已有相当难度,于是出现各派分修谱,此后新昌各族分修详情未明。\r\n \r\n上虞崧城修谱始自明洪武十四年辛酉俞汉远纂辑,至光绪二十九年现所知凡8次,为:\r\n1381年
明洪武十四年辛酉
俞汉远
二十四世(墨本)\r\n1527年
明嘉靖六年丁亥
俞元直 (二十七世)\r\n1625年
明天启五年乙丑
俞逢明
(三十世)\r\n1661年
清顺治十八年辛丑
俞允登(三十一世)\r\n1704年
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俞麒生(三十二世)\r\n1781年
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
俞载华(三十六世)\r\n1840年
清道光二十年庚子
俞赤文(三十六世)(合蒿坝、俞村为一谱)\r\n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俞彦彬(三十七世)\r\n \r\n斗门宗谱迟至清咸丰年间起步,至光绪戊戍年间重修,现所知仅为2次,为:\r\n1854年
清咸丰四年甲寅
俞家新\r\n1898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俞廷济、俞廷澄\r\n \r\n据新昌俞景明先生称:留存至今最古的(俞氏)宗谱为宋元之交第二十世俞浙的手写本,间以泥金饰字,后世称为“金字谱”。据清道光十六年三十八世俞仕镐所撰《仿录金字谱序》称,南宋末年,二十世俞浙(又名公浙)“有志宗谱,旁搜博访,汇辑成编,派衍分明,里居俱载,以小帙书之,为宦游赍阅便本,当特慎重其事,间以泥金饰字,今故以金字谱称之。”此谱经近五十年后,字迹残坏,俞浙之孙俞瑶孙想起祖父“修谱之心重且长,即出已资重辑,字迹模糊者亦阙而不敢擅补,并附公之像于后,垂以训诫,愿子孙世守勿替”。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何年,此谱真迹流入第八世分支、徙居宁海马岙派之手。马岙派对此谱“珍重非常,年惟演戏祭祖时开匣一阅,祭毕辄藏,吾居新者罕得见此谱之真迹。”道光十五年冬,俞仕镐有事经过马岙,“敬请开阅是谱,窃于灯下仿式录草,归即誊正”,意欲使居新昌俞氏之后能想见此谱概况。历经700年沧桑,此《金字谱》居然仍在宁海马岙。1996年6月间,新昌县地方志办公室托人专程前往查阅得知,该谱仅一卷,封面以青色棉布裱褙,内页纸张较一般宗谱用纸质佳,背面衬以数层土纸,未加装订,像一本褶子,用樟木匣珍藏。此谱系手写本,其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序言四篇,包括承务郎刑[邢东野撰的《谱宗法》,祭酒郑克连撰的《图谱引》,翰林学士吴浩撰的序言,以及俞浙自撰的《重修俞氏家谱序》,均作于宋德祐元年乙亥(1275)季春,各篇都由原作者手书,字体各异,书艺高超。第二部分为图像,原有俞氏祖先东汉广陵王之子俞卿侯等像10幅,后来俞瑶孙增补俞浙像1幅,共计11幅,每幅像都有赞语。第三部分为世系图,列出自青州始祖俞庄至第二十世各派名讳。俞浙在自序中指出:“因是谱之修纂,增益至备。夫姻娅之门阀,生卒之年月,以及迁徙、坟墓之详,行将有待也。”①\r\n俗谓盛世修谱,然则上代修谱之勤谨、之郑重,除了外在的因素外,亦赖后裔子孙中有心的人。如前面说到俞浙“有志宗谱,旁搜博访,汇辑成编,派衍分明,里居俱载,以小帙书之,为宦游赍阅便本。”上虞崧城派三十一世孙俞允登也是这样的人,他在《上虞俞氏迁徙本末序》中如是说:“允登幼肄业时辄有心于谱牒,及长而事与心违,倥偬一十有余载。予父豆亭先生授予谱,三嘱允登日:宗谱乃万世根源所由赖,倘遇不测宜加谨焉。又曰:我将老矣,汝有志而为之我心则慰矣。壬辰冬十一月三日先生逝。越明年癸已建宗祠,予董其事,而智者谋勇者千,男尽乎力,女尽乎炊,及告成之日,班主位即以谱中世系是序,偕予兄天赤悉厘陈焉,则一本万殊,左昭右穆,灿然复明矣,而又以谱谍写本无多,未获家喻而户晓,必镌刻以广布之,予心尤以为慊,于是与天赤兄详加校核,尔乃不分寒暑远近,遍搜博访,考实正讹,别为项款,每一类为一卷,每一派又为一卷,凡诗文诰叙与夫名节传志有关统系者无不悉心而力求之,数年间焕然成章,遂昭大业也。兹特序次本末,使后之览者水木根源晓然易识,故不同于凡为谱叙者云尔。”\r\n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戍斗门俞氏修谱时,因各家多有困难,除公祀田余资充用部份外,又由里九房俞明堂、十八房俞明福乐助部份,本族参与修葺者不取脯修,惟外请的校对陈馥卿供膳外又有微赠,“可谓俭之至矣”。当然,限于财力物力,造成斗门俞氏戊戍重修谱的不完整性也是无可如何事也。\r\n \r\n注:\r\n①见陈百刚、潘表惠主编《新昌乡村文化研究》第104—105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r\n \r\n\r\n像赞\r\n青社第一世祖
俞
庄\r\n赞曰\r\n天挺人豪
英迈盖世
学成数奇
风云不际\r\n佑启后昆
克光门第
凤诰宠颁
继承勿替\r\n礼部侍郎贺知章撰\r\n\r\n第六世始祖
俞
稠\r\n赞曰\r\n猗与先生
一代文宗
事上不负
临下有容\r\n汙隆危孙
竹帛铭庸
享年寿考
优游于沃洲之五峰\r\n御史大夫柳玭撰\r\n \r\n第七世祖
俞
珣\r\n赞曰\r\n先生味道之腴食古而化\r\n官阶屡迁
靖共夙夜\r\n晚除剡令
蒿目时艰\r\n追踪梅福
隐遁于五峰之间\r\n
礼部员外郎司空图撰\r\n\r\n第九世祖长安尉
俞仁裕\r\n赞曰\r\n先生之性仁且厚
先生之行敦且安\r\n号之以坦
字之以宽\r\n荡荡君子
其殆柳下之不辞乎小官\r\n太常博士李光赞撰\r\n \r\n第十一世祖乌坑始祖
俞文应\r\n赞曰\r\n规圆矩方
准平绳直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r\n秋桂连芳
春兰弄色
遗像凛然
奕世载德\r\n\r\n景陵县知县、眷弟童蒙初拜撰\r\n \r\n第十三世祖迁百官始祖 俞
仕\r\n赞曰\r\n耸耸山立
翘翘鹤举
瑞日祥云
和风甘雨\r\n抱义以行
择仁而处
辽哉远哉
殆无其侣\r\n大理评事苏舜钦撰\r\n\r\n第十五世祖崧城始祖
俞
夔\r\n赞曰\r\n其志行卓然
其识量廓然\r\n学东鲁之肥遯
终南亩以逍遥\r\n携—琴与一鹤
甘一簟而一瓢\r\n呜呼
先生之令德孔昭\r\n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撰\r\n\r\n第二十三世祖斗门始祖
俞德昭\r\n赞曰:\r\n神清若镜
目慧多采
濯秀灵峰
问奇学海\r\n贾生让年
子安愧敏
文教覃敷
芳徽宛在\r\n萍乡知县、后学袁均正撰\r\n \r\n墓地\r\n五峰始祖俞稠,生于唐大和三年,卒于天祐二年,(829—905),墓葬新昌东郊栗树墩,取秀骑龙斩关穴。\r\n七世祖俞珣,生于唐大中元年,卒于后唐长兴四年,(852—933),葬五峰。\r\n八世祖俞承志,生于唐中和三年,卒于后周广顺三年,(883—953)墓在新昌北郊外五峰,取秀盒里仙桃穴。\r\n九世祖俞仁裕,生于唐天祐四年,卒于宋开宝九年,(907—976),葬五峰大青坞,取秀仙人抱子穴。\r\n十世祖
俞伯深,生于后晋天福元年,卒于宋淳化五年,(936—994),墓在新昌东郊四都青山头,取秀黄龙鼓浪穴。\r\n十一世祖
俞文应
乌坑始祖,墓在乌坑魏村祥云庵。\r\n十三世祖
俞
仕
百官始祖,墓在百官湖东\r\n十五世祖
俞
夔
崧城始祖,墓地不详\r\n二十二世祖
俞仁一
徙居绍兴斗门,墓地不详\r\n \r\n祠堂\r\n新昌 俞大宗祠,门额题作“唐睦州刺史俞公家庙”,坐落在县城后街(今新昌城关青年路),规模宏大。民国五年(1916)以祠产充经费,族人在此办起私立五峰小学,招收俞姓子弟入学。解放后改为公立城区中心小学,即今青年路小学前身。据民国《新昌县志》记载,俞姓有祠堂48所,其中在城26所、在乡22所。\r\n在城俞姓祠堂,以元宵灯会最为出名,大宗祠内置有大批精制木架绢纱灯和明角灯具,每逢元宵佳节,各较大宗祠均张灯结彩,金碧辉煌。沃洲散人俞浚鉴在《沃洲竹枝词》中有这样的描述:“火树城中笑语哗,元宵灯火最俞家。村庄小妇成群至,两鬓匆匆灯草花。”其盛况可想见一斑。\r\n\r\n崧城 俞氏宗祠,始建于明崇桢十三年庚辰(1640),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重修,堂名孝思,楼称永锡,刻桷丹楹,美轮美奂。楼有楹联曰:\r\n系出五峰阅新嵊上而袁城式廓合先祖后昆血脉缠绵一线\r\n名崇三相历宋元明而昭代扬休愿贤孙令子书香薰炙五云\r\n按晋史,安帝时孙恩聚徒雄海上,杀会稽内史王凝之,东南震恐,帝使刘牢之东屯上虞,时吴国内史左将军袁公崧缘海城沪渎备恩,故曰崧城。这是说,崧城之名缘于守卫该地的袁崧。或袁城,或崧城,皆从袁崧来。上联说的是崧城俞氏辗转迁徙的路线,由五峰岭下至新昌(城内)、至嵊县乌坑、至上虞百官、至上虞崧城;下联所说“三相”,指十七世俞元的三个儿子:俞松年、俞椿年、俞鼎年同为“学士”,这是崧城俞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r\n永锡楼已废,旧址所在地称永锡弄,俗称祠堂弄,昔日海滨,今已为繁华街区,崧厦镇所在地。\r\n\r\n斗门 汇头俞俞氏宗祠位于大房南面,祭厅凡五楹,坐北朝南,左右两厢,天井宽广,前有大门、仪门、大门外有旗杆石。四面围墙,墙外石板铺砌道路,往东通西墙弄,经洞桥可达老街,往西临小溇,有百丈桥。解放后为农业社占据,今已无存。\r\n旧有《俞氏宗祠祭田碑》,自始祖俞德昭遗学田4亩,此后各户陆续助田29.44亩,合计33.44亩,“恐久而忘其亩或忘其人也,必勒之于石”。此碑今不知下落。\r\n \r\n本章附录\r\n宋·陆游《俞氏家乘源流叙》 \r\n古者,国有史;自卿大夫以下,家有乘。乘,犹史也。史以载国,乘以载家,分殊而义合也。《周官》小史之职,掌邦国之志,辨世系、别昭穆说者谓志劄,《春秋》《周志》《国语》《郑书》之属系世,则《帝系》《世本》之属是也。盖列国之私书,虽作于侯国,而籍则掌于王官。魏晋以来,官有簿籍,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籍,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即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雅之士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属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劄,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所以人尚谱谍之学,家存谱系之书。自唐、宋、五代散佚不传,非独官无秘阁左户之藏,而士大夫能通谱谍之学者,自欧、苏二先生之外,称渺少矣。俞氏由汉魏以来,名公巨卿,代不乏人,然历世既多,徙迁靡定,或移家于八闽,或寄迹于三吴,或卜筑于新安,或定址于两浙者,皆出于唐学士坦之公之后也。今秘监太史公讳亨宗者,葺先贤遗帙,绘影列图,集成一卷,题其首曰《俞氏家乘源流》,俾余为叙。余窃慨今之为人后者,贸贸焉懵于本始,不稽其人品,不核其行事,而动辄张口高自夸诩,曰余且增光祖考,余且式廓前烈。呜呼,自非武周上圣,继述不得,称善谭何容易哉。余阅源流,其间或以直言忤权贵,或以议礼当圣衷,或以长算益庙谟,或以令仪款殊俗,或以循良抚氓吏,或以节孝垂阃仪,代有闻人,作求匪懈,宜其称俞氏望族。《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猷,毋忘厥祖,按图披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不负秘监公修葺之意也。孰谓家乘之重不与国史相匹乎?\r\n嘉定庚午岁十月既望\r\n前宝谟阁直学士同郡放翁陆游谨撰\r\n\r\n宋·张琳《俞氏家乘源流序》 \r\n按俞氏上世自山东青社里,其四世祖彦辉登进士第,为御史中丞;致尧登进士,为昭仪节度使;致昱仕唐太子少师、中书侍郎。迨六世稠为睦州刺史,与长子珣奉议大夫隐五峰。至十世伯渊、伯深、伯潜。伯渊迁剡西,伯潜迁上虞东门外。伯深生四子,曰文兴,徙静安坊;文旺,徙明伦坊;文雅徙东山;文应,徙剡之游谢乡乌坑。十三世讳仕,字元孙,自乌坑徙虞之百官。十五世夔,又自百官徙崧城。诗书礼乐,垂裕后昆,登仕版者代有伟人。予西窗先生序其谱,命予言,予即举其大略,遂为书云。\r\n宋宣和二年八月望日
兵部尚书金华张琳书\r\n\r\n明·胡杶《上虞俞氏家乘序》 \r\n先王制礼作乐以教天下后世,其所以明天常、植人纪者,亦详且备矣。然其道始于家,家有谱谍。俾人知尊祖而敬宗,亲亲而长长,孝悌之道,雍睦之行,油然生矣。推而达之,则人以之而安,国以之而治,风以之而淳,俗以之而厚。后世宗法废而故家巨族尚得叙尊卑,明疏戚,生相爱而死相服,更千百世不替者,凡以此也。余友俞尚辉先生示予族谱请序,其从兄参议公既序之矣,何容赘。然观其首序姓,次古今来闻人名氏,次杭、歙、越、婺、台、鄞诸族谱系图序,次解新昌默翁先生所解《西铭》取“民吾同胞”之义以感发其子孙者亦勤矣至矣。然予观人生之初本一身也,分而至于千百,蔓延天下,族日以蕃,叙日以远,亲尽则服尽,服尽则忘之矣,非有谱以识其本之所从出,与其支之所由分,其不至于视同姓若途人者几希。俞氏子孙观斯谱者必有指相谓曰:以是为本之所从出,则思崇公族,而敦本之义兴;以是为支之所由分,则思睦同姓,而亲亲之道立。迨夫喜相庆而忧相恤,孝弟兴于家,民俗厚于乡,天常明而人纪植矣。先王所以教天下后世之意庶于是乎在,故特书其末而识之。\r\n时\r\n宣德三年岁在戊申夏四月既望\r\n国子学录临海胡杶撰并书\r\n\r\n清·俞樾《崧城俞氏续修谱序》 俞氏世传出于黄帝之臣俞鲋,遐者难言之矣。以余考之,俞氏实为姬姓,出于郑穆公之子俞弥。俞弥之后为俞氏,其别为喻氏,俞喻一姓。《晋书·张重华传》之俞归,《隋书·经籍志》作喻归,是其证也。余作《俞楼杂纂》,有《说俞》一卷,详言之矣。魏、晋以前俞氏非无闻人,而世系莫考。天下之俞皆出于山东,所谓“江南无二俞”也。唐时有讳庄者,居山东之青州青社里,实为吾俞氏之鼻祖,传十八世而至吾德清之始迁祖希贤公,家世务农,既无宗祠,又无谱谍,希贤公以下莫得而详焉。去年有新昌俞氏以谱见示,希贤公以上乃祖可叙述。今年又有崧城俞氏以谱求序。余考其世系,自始祖讳庄者以下皆与新昌同,而谱所载至十三世讳俑者而止,其下以派别不复载。自俑以下至希贤公尚有五世不见于谱。然与吾德清俞氏同祖则固可信也。嗟乎,以一父母之子,而支分派别,遂至旷若途人。然则家可以无谱乎?谱可以不修乎?崧城者晋袁崧所筑垒也,今属绍兴上虞县,其有俞氏则自第十五世之讳夔字良甫者始,盖自第六世讳稠者,官睦州刺史,避黄巢乱居剡,是为吾俞氏南迁之始;第十三世讳仕者,始徙上虞之百官;至讳夔者又由百官而徙崧城,俞氏遂为望族。以世系准之,其讳仕者与吾派之讳俑者行辈相当,其讳夔者则尚长于吾希贤公二辈矣。当时支派未远,希贤公与其十八世之讳松年、椿年诸公犹兄弟行,安知不书问往来、冠娶相告乎?吾得以途人视之乎?崧城俞氏之谱创始于前明,至国朝顺治间续修于天赤嗣祺二公,又续于叔祥、友金二公。自道光二十年赤文公增修之后,六十年来莫之编辑,于是有东生、郁斋、谔廷诸君聚而谋曰是不可缓,遍告族人,设局采访,期以必成,而乞余一言为之先马。嗟乎,余方自愧家世寒微,谱谍缺如,有籍谈数典忘祖之惧,恶足序此谱哉。惟念吾高祖明远公有丈夫子六,其第六子吾曾祖也,明远公极爱之曰:“此儿之后必兴吾宗。”乃迟至二百年之后,始稍稍有闻于世。感祖德之深远,惜吾之德薄不足以承之。今崧城俞氏积厚流光,远出衰宗之上,此谱也成,人人缅怀遗泽,景仰先型,争自磨励,以自显荣,崧城俞氏之兴未有艾矣,吾以此谱卜之也。\r\n时\r\n光绪二十五年仲冬\r\n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原任河南全省学政
第十三世木仲公后裔德清俞樾谨撰\r\n\r\n清·俞家新、家灿《斗门俞氏修谱序》 \r\n族之有谱,所以纪世系、沿苗裔、序昭穆、辨亲疏,深寓尊祖敬宗之意,非以为观美具也。盖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虽盈千亿,而其始则原于一脉,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苟其无谱,则人莫识其本源,虽有尊祖敬宗之意,将何所施乎?然而谱亦殊未易言也,先不有人以作之,则上世所由来尽归荒渺;后不有人以述之,则中叶之兴废又属游移,此孝子慈孙所由辗转难安不能已于修葺者也。我俞氏由唐迄今,世历千有余年,支分派别,尤不可无谱以纪世系。缘查斗门一族,自五峰发祥,支分老大房、老二房,其老大房派下又分大房、里九、外九、十八、十九五房,其老二房派下又分振房。家新昔在族人废簏中,获有旧草谱一本,阅之,宗支仅止大房、里九、十八、十九等房有载,然亦未能齐备颠末。其老二房之振房所列支派,十仅留一,甚至大房之外九房概未开载。至今历年愈远,支派益繁,各号世数生卒年月,前人既未纪录,斯时何从稽考?兼之国初鼎革兵燹之余,厥后又遭火灾,族中祖主多为煨烬,此真欲追述而无由者矣;即有祖主留遗,或则名讳未详,或则世数无查。今家新与堂弟家灿,一览之余不胜浩叹,以为若不修续则愈远愈迷,俾后世子孙上忘所自,下忽所亲,秦越相视,殊于祖宗一气之理有乖,因不揣愚昧,遍询宗老,得以阙疑传信。谨将斗门本宗支派闻见所及者详续于后,以备观考。虽继述前人非吾所敢,聊以纪一族之系属,以俟后之贤子贤孙续修而继述之,庶不致废弃云。是为序。\r\n时\r\n大清咸丰六年丙辰\r\n家新\r\n家灿\r\n \r\n明·葛元礼《玉山俞先生徙居斗门传》 \r\n自古山川灵秀赖人才之荟萃,如有贺监而后鉴湖名,有右军而后兰渚显,有蔡中郎而后柯亭闻于东越,信乎人杰则地灵焉。山阴斗门之汇头,当万水之汇,居两山之间,潮汐往来,波涛出没,水咸地瘠,择居者谓非乐土而弃之。而玉山俞先生独由崧城携眷于此卜居,具材兴工,构厦筑室,高闬闳而厚墙垣,阅八月而告成,颜其堂曰“贻谷”,集亲朋而落之。后学元礼执爵而进曰:\r\n先生之处于兹也,其为山之秀乎?曰:然;其为水之媚乎?曰:然;其为泉甘而土肥、风清而俗厚乎?曰:然。而座客闻之咸窃笑,为予之过(故)问而先生之谬爱也。乃不数年而先生举于乡,家业炽昌,土产丰美,士庶闻先生之风,登门而请益、感德而附居者,岁不乏人。十载之间,易荒僻为繁盛,是非人杰地灵之昭昭哉?岁丁已秋仲,元礼自都归里,拜先生于贻谷堂,宾朋满座、英才列门墙者,指不胜屈。哲嗣敏庵公祯、慎庵公祥,亭亭玉立,不异太丘之二方;而宅之左右前后芳邻几百十户。予不禁喟然叹曰:有是哉,畴昔落成之日,予之问先生者,疑先生也。而今山果秀,川果媚,水土果甘肥,风俗果醇美,是遵何道而斡旋造化若是之速?今而后,不若鉴曲、兰渚、柯亭之蔚为名胜耶?先生撝谦不自承,遂酌酒醉宿于堂之东轩,醒而传其事如此。\r\n \r\n山阴后学葛元礼顿首拜撰\r\n ', '121.229.28.107', 0, 0, 0, 0, 0, -1, 0, 0, 0, 0, 0);INSERT INTO `Forum_cdb_posts` (`pid`, `fid`, `tid`,`first`, `author`, `authorid`, `subject`, `dateline`, `message`, `useip`,`invisible`, `anonymous`, `usesig`, `htmlon`, `bbcodeoff`, `smileyoff`,`parseurloff`, `attachment`, `rate`, `ratetimes`, `status`) VALU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