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0-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1-29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0553
- 精华
- 164
- 帖子
- 1965
  
|
(4001, 12, 1706, 1, 'yujialin',
3, '忆俞葆成先生',
1234442198, ' | 孙宗让 牟 琴 | \r\n
俞葆成先生,从小教界退休后连续担任市民盟联络委员会委员,因年事已高才退出。他热心“三胞”联谊,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工作非常出色,被评为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政协工作积极分子”和杭州市“对台工作积极分子”。俞老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领会深刻,抓住时机,努力做好海外侨胞、台湾同胞的联谊工作。\r\n 近年来,俞葆成先生积劳成疾,经常在病痛中度过,2004年11月17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八十有八。\r\n 上世纪80年代,天目山麓就能看到从台湾引进的松林,它是从新加坡寄来的种子繁衍而成,靠俞葆成老人的努力,这批松林才能在临安林场落户。\r\n 俞老通过新加坡邮路与台湾“行政院”退休官员程万里先生接上头,款待了一批又一批来大陆旅游、探亲的新交故知,如侨居美国担任美国国家矿物局工程师的徐淮博士,他为故乡临安县陶土矿质量做了各种分析,使该矿获益颇丰。皮介行,他是台湾新闻界唯一采访中共十三大的记者,大会闭幕后来到杭州,不住宾馆而住在俞老家,俞宅虽不宽敞但很温馨、亲切,更有一层说不清、道不尽的缘份。早在1986年,皮先生的父亲在台身患重症,曾修书俞老要他寄中药,尽管嘱买的中药寄到之日,皮老先生已仙逝,但此情此景永铭心间,此后皮老太太来杭定要住在他家,后来皮介行又来杭州采访,也都住在俞家。皮介行第一次莅杭恰逢大雪纷飞,他有生以来未见过雪飘,俞老不仅在室内生起火炉,还从头到脚为皮先生添置衣服鞋帽。\r\n 1992年春节刚过,临安文化馆、於潜区文化分馆和浙江省政协俱乐部举办“余烈先生书画展”,余烈先生委托他的学生俞葆成全权承办。俞老为此信电频繁,跑东跑西同有关单位联系,在展览期内,还要一一介绍“四大代表”余烈的情况和画展内容,事后又将录像、照片、剪报等整理成册,由皮介行带到台湾亲交业师余老,这一切都倾注了他无限的挚情。次年,余烈老偕夫人首次返乡探亲、祭祖和旅游,省、市、县有关领导热忱接见,俞氏伉俪全程陪伴,十分欢愉。余烈先生早年就有建於潜文化陈列馆的愿望,只因抗战发生未果。通过这次考察,他从多年积蓄中拿出三万美元,俞葆成先生承业师之记,选择岝萼公园建成一座江南园林式博物馆,此时俞老年已八秩,精神抖擞,各方奔波终见其成,许多后生者赏叹不已。1995年9月26日,余老的女儿余一璋代表乃父出席於潜博物馆开幕式,在捐赠仪式暨开馆典礼上,省、市、县有关领导参加,市盟的贺礼为郭仲选书张学理的《忆仙姿》。\r\n俞老十分关心余烈与骆耕漠的友谊,这二位小学同学,虽然所走的道路截然不同,但都有一腔爱国爱乡的赤子情。通过俞葆成给骆老寄去余老的资料,骆老勾起往事的回忆,他虽患眼疾,仍请人写信:“我对往年学友没有忘怀,对余烈学友当前的情景是理解的。”又说:“他对家乡如此思念不忘,很受感动,请代问好。”这封信到达俞老手中十分激动,后原件转给余老,他感动非常。\r\n俞老的乡友、台湾作家施卓人和夫君、诗人蒋治平于耄耋之年渡海省亲,在离别家乡半世纪后,看到故里老宅前的古井和山水如画的美景,享受亲朋好友久别后的欢聚,其乐融融,这次浙赣行更加深了他们爱国爱乡之情,愿意为两岸文化交流多作努力。\r\n 俞老还款待了台湾大学张勤毛教授,程万里来杭也住在俞家,还带来与余烈合编的《于潜县志》等书;台湾地产商、美食家邵伯亨偕夫人来杭旅游,俞老为他们邀请客人40多位,还陪同一起到梦梁楼品尝南宋名菜;陪同郭振亚女士夜游阮公墩;浙江旅台同乡会负责人孙尚志多次来杭探望俞老……俞老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台胞,单住在他家的就不下30余人次,通过这种形式的牵线搭桥,俞老为海峡两岸的沟通和联系可谓出了大力。 |
|
| http://www.hangzhou.gov.cn/szx/zxtx/2005-03/T240305.shtml', '122.88.25.57', 0, 0, 1, 0, 0, -1, 0, 0, 0,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