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老徽州 浅谈徽商之道
查看: 4022|回复: 0
go

浅谈徽商之道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0: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4092, 48, 1754, 1, '太和堂', 337, '浅谈徽商之道', 1239695193, ' http://www.tv.cn/20090318/104930.shtml\r\n网络销售中心   张  尧\r\n    不知不觉负责安徽区域已两年有余,与安徽省打交道的频次越来越多,期间也听到周围的朋友不断的聊起“徽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怀着对徽商好奇与崇敬的心理去了解这个词的意思,越来越发现其中有许多经商与做人之道值得我们后人去领悟和学习。\r\n    徽商发展在唐宋,辉煌在明清,是个富有激情与创造力的商帮。他们经营范围较大,从棉(布)、粮食到典当、文具笔墨、茶叶等。他们一般从小就外出经商、进军城市,在每一个有商机的地方,皆可看到徽州人矫健的身影与出色的业绩。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商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宗族整合势力的优势,挤垮一个个商帮,占领一座座城市,并回到本土大力兴师重教,培养后代。这其中带给我们的是锐意进取,吃苦耐劳,敢于挑战的冒险精神,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为主流的社会形态下显得十分耀眼。\r\n徽商历史代表人物较多,从红顶商人胡雪岩到今天巨人集团的史玉柱,这些都是今天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r\n

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r\n  如果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建设齐抓并举来看,明清徽商大部分人可谓自觉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徽商的物质、精神文明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具有本质的不同。\r\n徽州地区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情趣,再加上徽州人本身的聪明隽秀,重视教育(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他们可以说普遍具有一种解不开的文化情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r\n因为徽商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所以经商之余,有的借书抒怀、有的吟诗作文、有的浸淫音律、有的以画绘意,雅然情趣,乐不可言。在徽商大贾中能诗善文的几乎比比皆是。\r\n  以徽商最为集中的扬州为例,清朝文人陈去病说:\r\n  扬州的繁华昌盛,实际上是在徽商的推动下出现的,扬州可谓是徽商的殖民地。……而以徽州人为主的扬州学派,也因此得以兴盛。\r\n  这很鲜明地说明了扬州学派与扬州徽商之间的关系:徽商在促进商业发达的同时,同样也参与和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取得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r\n不仅扬州如此,在苏州经商的徽商程白庵也是如此。程氏是徽州大族,自从他们祖先晋朝太守梁忠壮公迁徙徽州以来,由于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处山区,仅靠数量极其有限的农耕田地来满足日益繁衍的人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大多出外经商谋生。\r\n  虽是士大夫之后代,但他们不避讳工商业,不以经商为耻,而是将工商业看成是与农业同等重要的行业。

“徽骆驼”与“绩溪牛”\r\n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r\n  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四面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河流交叉,风景优美。长期以来它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民情。\r\n但是,这里可耕土地非常少,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即使是耕地,也是土质非常差,“骍刚而不化”,不适于耕种。正是在这种地少人多、农耕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造就了徽商。明清以来,不少人在观察、了解、研究徽商后,都把徽商比作“徽骆驼”,这是对徽州商帮的形象概括,集中反映了徽商整体品质。\r\n以骆驼和牛来形容走出家乡四处经商的徽州商人,一方面说明的是徽商创业的艰辛,另一方面指的是徽商具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徽商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徽骆驼”还是“绩溪牛”,它们都是对徽商精神的形象概括。在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环境的优越远非明清时代所能比拟, 但其中的精神仍值得后人学习。

以众帮众的团队精神\r\n  徽商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结成的商帮团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有着共同血缘或者地缘关系的徽商,有着很强的亲缘和地缘认同意识。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外地,不期然碰见了同族人或者家乡人,徽商往往会兴奋得忘乎所以。这种固有的“乡谊观念”和“宗族意识”,形成了徽商以众帮众、相互提携的传统。\r\n  有一吴姓徽商家族,族里长辈就曾制定这样的族规:凡是族中有些子弟不能读书,并且家里又无田可耕的,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外做生意,那么族里诸位有经营经验的长辈在外要么提携他,要么在其他亲友处推荐他,好让他能有个稳定的职业,可供其糊口,千万不能让他在外游手好闲,以致衍生祸患。\r\n  徽商的观念中包含着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和带有强制性的宗族族规,这些使徽商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烈的患难与共意识。这种意识客观上成为徽商之间信息传递的动力泉源。一首绩溪民谣这样唱道:\r\n  “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去苏州。跑来拐去到上海,托亲求友寻码头。同乡肯顾爱,答应给收留”。\r\n  就拿歙县和休宁两县来说,明清时期,两县由于不少人在外经商,这些在外经商的人往往携带亲戚朋友出外共同经营。因此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一家创业成功,那么这家人不会独享,往往大家共同分享,规模大的甚至能携带千家百家,生意小的也能携带几家几十家共同致富。\r\n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相互提携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团队精神,在商场竞争中造成了一个集体优势。\r\n  正是由于徽商具有强大的团队精神,他们在挫败竞争对手后,凭自身实力往往进一步变一般经营为垄断经营,谋取高额利润。如两淮的盐业、北京的茶业、松江的布业等,差不多都是由徽商垄断的。

不做“茴香萝卜干”\r\n  明清徽州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口很多,几乎超过全地区人口的一大半。明清笔记体小说《豆棚闲话》说:徽州风俗惯例,一般人一到16岁左右就要出门学做生意。徽州还有一则民谚说:\r\n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r\n  一般人家生活贫困,小孩长到十五六岁,就要随乡族长辈出外学做生意,寻觅谋生之路。一开始他们多半是在自己的长辈或亲戚的店铺里当学徒。学徒一般历时三年,三年的学徒生活是相当辛苦的。吃苦倒是小事,关键要能圆满结束学业,否则就要被人嘲笑。\r\n    在外学徒以及日后独自做生意,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 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所以徽商无论拜师学徒还是日后独自闯荡商海,他们都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旦生意不成功,他们宁愿客死他乡,也不愿轻易回家。\r\n    徽商对商业的执着和专注,在中国商业史上可以说是相当罕见的。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明万历《休宁县志》说:休宁县百姓往往身揣资本,出外四处经商谋生。他们做生意一般讲究公平,往往以物美价廉取胜。他们在商海经营往往一直到老才罢休。经商期间,按照徽州的风俗,经营者一般每年回家探亲一次,然而那些离家远的三四年才能够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一次。探视之后又要出门继续经营生意。\r\n  虽然如此年复一年地在外操劳,黑发出门白发回,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甚至有的徽商外出,数十年而不归。\r\n  “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上面这首新安竹枝词就是徽人经商的真实写照。出门时孩儿还在襁褓中,回来时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脑中的父亲往往只是个概念而已,如今父亲回来了,他们自然不认识。\r\n  民国《歙县志》说:“我县习俗重经商。经商必然远离家门。每每离开家门,往往几年才回来一次,有时甚至长年在外不回家。刚刚结婚,丈夫就离家经商的情况,在这里比比皆是,都习以为常了。”\r\n徽商的敬业精神,表现在个人的一生无悔投入商业的行为方面,也体现了徽商家族对商业世代不懈、前赴后继的执着和追求。\r\n

', '221.226.194.79', 0, 0, 0,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5:10 , Processed in 0.2252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