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4, 44, 149, 0, 'yujialin', 3, '朱非评斗门俞氏', 1240441321, ' 斗门不乏名门望族,俞家是斗门公认的出名人最多的家族,许多俞姓名人的业绩使斗门乡人引以为荣。由俞家而又涉及到其他一些声名显赫的家族,所以我为俞家单独立一章。 明朝永乐年间,俞氏先人俞德昭从上虞松厦迁居到玉山斗门“汇头”这一地方,离今已有580多年。汇头在直落江和街河的交汇处,玉山脚下,玉山闸之南。据《俞氏宗谱》载,汇头“当万水之汇,居两山之间。潮汐往来,水咸地瘠”,可谓是人稀地薄。玉山闸开闸时,直落江水流湍急,直奔大海,但汇头之水,环绕回旋,不断打转。旧时传说有积财之相。也许俞德昭对风水之说有点执迷,偏偏选中这里,并以“玉山”为字。不数年俞德昭中举(公元1423年),人丁兴旺,芳邻数百,汇头迅速热闹起来,由于俞家的兴盛,地名也渐渐改称为“汇头俞”(图10-1)。比起其他迁居斗门的家族来,俞家是比较迟的一个,但其发展是迅速的,人丁兴旺,外出为官经商的人不断增加。关于俞家的资料,除幸存的《俞氏宗谱》外,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俞启义的《俞大光家族史》和俞大光先生修订的《俞氏宗谱增补材料》较为系统。俞启义的<<俞大光家族史》摘录如下: 俞家大约在清朝中后期成为斗门的名门富绅,有“三代翰林”之称。按家谱“元善世昌,文明大启,声振家邦”排序,从“世”、“昌”辈即有多人外出做官,家眷随迁,逐渐移居到湖南、广东和南京、北京、天津、辽东等地。到“文”、“明”字辈,家族更为兴旺。其中尤以俞文葆、明震、明颐(注1)一支更为显赫。俞文葆在湖南为官时,与湖南巡抚陈宝箴结为亲家,其女明诗嫁给宝箴之子陈三立(诗坛泰斗,号散原)。以后,陈三立的女儿陈新午又嫁给了俞文葆的嫡孙俞大维。俞家还与湖南世家、清末名臣曾国藩曾家三代联姻。俞明颐娶了曾国藩的嫡孙女曾广姗,而明颐的二女大絪又嫁给了曾国华的曾孙曾昭伦。俞大光的祖父俞文瀚、父亲俞明涣在家族中属家道中落者。 俞明震,字恪士,清末翰林。曾随台湾巡抚唐景崧到台湾任职。适逢中日甲午战争,明震在鸡笼(今基隆)受伤,写了一本《台湾八日记》。战后回大陆,清廷以他有作战经验,派他去日本考察军事教育,归国后任南京水师学堂总办,并成为维新运动热心分子。民国时,湖南军界唐生智、程潜等都是俞明颐的门生。 俞家是近代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文化薰陶的家族之一。明震的儿子大纯是清末与周树人兄弟、蔡元培(注2)等一起东渡日本留学的绍兴子弟,后来大纯又去德国留学,归国后任铁道部技正、陇海铁路局副局长。大纯的子女中,也多在欧、美留学,只有“三少爷”启威(即黄敬)在青岛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中共。明颐的子女中,两个女儿大絪、大綵留学英国,成为英国语言文学教授;儿子大维、大绂、大纲等均去美国、德国留学,也是有名的专家。大维被人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但他却转而从政从军,从负责采购兵器到领导兵工署、任交通部长、去台后任“国防部长”,其间于1946年作为南京政府代表参加了“军调三人小组(美方为马歇尔、中方为周恩来)。蒋介石何以如此重用既非国民党员又非黄埔系的俞大维呢?恐怕主要原因是俞出身世家,是蒋敬仰的曾文正公的嫡外曾孙,大维的表兄妹曾宝荪、曾约农是蒋夫人的座上常客,大维又是国际有名的弹道专家,受到美国方面的赏识。在俞大维任“国防部长”期间,蒋经国担任他的副手。1960年5月,经国的女儿孝章和大维的长子启德(杨和)在美国结婚。第二年,俞祖声出生,他既是俞大维的长孙,也是蒋经国的长外孙。 从我所到接触到的俞家资料中,俞文葆、俞文瀚和俞文英这三支经常被人关注,我据《俞氏宗谱》和《俞氏宗谱增补材料》画出这三支中相关人物的部分谱系(名字下加横线者为女性),然后再分别择要介绍。 37世 38世 39世 40世 41世 42世 大綵 明诗 大絪 大绚 小玪 大纲 启木 明颐 大纶 启运 锵声 大绂 启平 彦声 启泰 庆声 大结 启德 祖声 大维 小济 声慰 大缃 方济 声慧 俞文葆 大缜 启崇 声恺 大蕊 声恒 振飞 明观 大经 声立 声孚 大绪 启岐 声羽 声平 大慈 启岳 声元 振安 振和 瑾 珊 慈声 慧声 启威(黄敬) 正声 明震 大纯 敏声 启忠 强声 玛瑞 启信 力为 懿声 启孝 恺声 悌声 恬声 37世 38世 39世 40世 41世 42世 大坤 大恒 大桢 启敏 明涣 大光 启平 声扬 乐陶 质兰 冬生 启智 声远 俞文瀚 质莲 启定 凯欣 志芸 明晋 大猷 启义 志刚 振辉 启宜 启仁 志鸿 昭颖 文莉 大湄 国华 大纯 国金 明堂 启元 国胜 启乾 国权 俞文英 彩娥 文英 大馥 文红 文纫 启生 大有 启凤 丽琴 明显 光冬 启丰 鹤潮 鹤忠 蓓艳 明耀 大东 启荣 昉衍 琼艳 另有一资料是叶永烈的《江青传》,其中写到不少俞家的事。叶先生的资料从访问俞瑾中得来,俞瑾是俞启威的妹妹,俞大纯的小女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 斗门的俞家同心台门坐北朝南,为五开间三进屋(图10-2、10-3),现在走的是朝东偏门。原先正门有匾,上有“文魁”两字,白底黑字。现在正门与匾均已不在。里九房俞明堂一支一直住在这里,俗称“同兴里头”。 俞明震(1860-1918) 字恪士,号觚庵,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刑部主事、江苏候补道等,晚清知名于诗界、教育界、政界。甲午中日战争时,曾协助唐景崧据守台湾,当过数天“台湾民主国内务大臣”,与唐景崧、丘逢甲共同抗击日军。事败回国,撰有《台湾八日记》一文。曾去日本考察军事教育,后任南京水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即校长)。此前,鲁迅已在该校学习。《鲁迅日记》中多处提及的“恪士师”,就是俞明震。其时“西学东渐”,俞明震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鲁迅还曾在《琐记》一文中,称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恪士师”为“新党”: 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宣统二年(1910)俞明震任甘肃提学使,次年署甘肃布政使。俞家在北京、上海、南京也都置有房产。 清末二十世紀初,上海出現了一批革命鼓吹者,领导人为章太炎、蔡元培,骨干有陈范、吳稚晖(时名吳敬恆,又名吳礁)、邹容、章士钊等人,他们除每周在张园进行演讲外,还利用报纸和小冊子,公开宣传革命,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都是脍炙人口的革命檄文,陈范掌管下的上海的《苏报》,言论逐渐转向革命。1902年,蔡元培等先后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苏报》与它们同气连枝,一起构成了清末中国新型的社会力量,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黄宗仰、张继等都为《苏报》撰稿,大量发表反清言论。5月13日,蔡元培在《苏报》上发表《敬告守旧诸君》,公开倡言革命,“居今日而欲救吾同胞,舍革命外无他术,非革命不足以破坏,非破坏不足以建设,故革命实救中国之不二法门也。” 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学生章士钊任《苏报》馆主笔。对《苏报》实施更大改革,明确提出“本报当恪守报馆为发表舆论之天职”,接连介绍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6月慈禧太后下旨“严密查拿,随时惩办”,“苏报案”发。6月26日,江苏候补道、南京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奉命从南京到达上海,协助上海道袁树勋处理查禁爱国学社、《苏报》等事宜。 俞一到上海,即去拜访陈范,陈推说出门,不见。俞通过儿子俞大纯约见了爱国学社教员、《苏报》重要撰稿人吴稚晖,透露了捕人的信号。6月29日,在清王朝的要求下,租界工部局终于发出对钱允生、陈吉甫、陈叔畴、章太炎、邹容、龙积之、陈范等七人的拘票。其实陈叔畴就是陈范,龙积之、钱允生不是《苏报》人,陈吉甫只是司账员。《苏报》的主笔章士钊与吴稚晖却不在其列。 后来章士钊回忆此事,说因与俞明震有师生之谊,所以未被列入拘捕名单。结果是陈范外逃,章太炎“志在流血”,不肯躲避,从容就捕,邹容先从后门避走,藏匿在虹口一个外国传教士处,巡捕不敢前往搜捕。邹容接到章太炎的召喚信後,第二天自行投案。俞明震作为清廷委派的办案大吏,处处留下为这些革命志士开脱的痕迹。7月6日,湖广总督端方致电袁树勋、俞明震将吴稚晖缉捕归案,显然已察觉有问题。1903年7月6日,端方密电两江总督魏光焘,说俞的儿子俞大纯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剪辫入革命军”,认为对俞明震“不可不防”,并转告袁树勋“随时留心”。7月15日,“苏报案”第一次开庭当晚,俞明震就离开上海,不再参与此案。 此后,章、邹二人以平民身份与大清政府对簿租界公堂,慷慨陈辞,痛斥清廷的腐败。这一案清政府虽胜实败,威风扫地,在舆论的压力下,1904年5月21日,章被判处三年徒刑,邹判兩年。邹在期滿之前病死狱中,年仅20岁。章太炎于1906年6月29日刑满出狱,当晚登轮赴日。陈范妻离子散,晚境凄凉,但至死不悔。 俞明震善诗,撰有《觚庵诗存》四卷。陈散原称其“近益托体简斋,句法间追钱仲文,当世颇称之”(《觚庵诗存序》)。陈诗也说:“抒少陵之忠爱,蔚简斋之神秀,蕴庄、列之高致,笼魏、晋之清谈”(《觚庵诗存跋》)。一般认为,恪士诗受陈与义、钱起影响很大,风格近于王孟韦柳一派。 辛亥革命后,俞明震任中华民国肃政厅肃政使,不久病归。晚年寓居杭州。 俞明震逝世前一年,曾回绍兴,撰有谒禹陵、泛鉴湖、登快阁之诗。去世后,鲁迅特意送去挽幛,葬杭州吉庆山。 俞大纯(?-1941) 俞大纯系俞明震之子,关于俞大纯的资料不多。 俞大纯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有一次在南京家中制造炸药,不慎爆炸,幸未受伤。在当时,私制炸药要判杀身之罪,俞大纯赶紧躲往德国,直至几年之后才悄然回来。俞家生活阔绰,俞大纯出入总坐小汽车,只消给霞飞汽车公司挂一个电话,轿车马上便会应召而来。 吕山先生从《故耋野老》一书中发现有如下记载:“俞(明震)逝后,只有一个独子,就是俞珊的父亲俞大纯,别号慎修。全部继承了乃父的遗产。”又说“俞大纯后来长期住在上海住哈同路(今铜仁路)民厚北里。”1930年前后,俞大纯在担任交通部陇海铁路局局长时,得罪了山东新军阀刘峙,丢了官,躲到上海家中“赋闲”,家境日渐衰落。 俞大纯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女俞珊于1908年出生在日本。\r\n老三便是俞启威,生于北京,幼年随母住在南京,人称“三少爷”。在兄弟姐妹之中,唯独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政治活动。\r\n \r\n俞启威(1912-1958) 俞启威又名黄敬,是俞大纯的三公子,生于北京。他从小就与众不同,没有“少爷”架子,跟佣人、轿夫们挺讲得来。 黄敬加入共产党,最初是受大姐俞珊的影响。虽说俞珊并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与俞珊一起,参加了田汉创办的南国社。又在南国社,结识了演员宗晖。宗晖本名谢伟棨,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宗晖影响下,黄敬在上海静安寺等处参加了散发革命传单等活动,这位“三少爷”的思想逐渐倾向共产党。1930年初冬,由于姐夫赵太侔、姐姐俞珊在青岛,黄敬进入青岛大学作旁听生。翌年暑假,他成为青岛大学(1932年7月,国立青岛大学解散,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山东大学校长)物理系学生。在青岛大学,黄敬和王弢(后来改名王林)同住一屋。这位王弢,便是中共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 这时,19岁的黄敬又遇到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正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的17岁的江青(原名李云鹤)。 在赵太侔还在任山东省实验剧院院长时,江青就是赵的学生。江青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后,投奔时任青岛大学教务长的赵太侔,限于江青的学历,赵太侔只好给她在该校图书馆安排了一个图书收发员的位置。俞珊成为中国话剧界的明星后,江青朝俞珊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她常常去看望、请教俞珊。在俞珊那里,邂逅了俞珊之弟俞启威,不久就陷入了热恋并同居。江青和黄敬结合,没有办理结婚证书,也没有举行婚礼。一方面由于双方都是新潮人物,不拘泥于这些礼仪;另一方面也由于俞家是名门望族,择媳讲究门当户对,难以得到俞家父母的认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炮轰沈阳北大营,几天之内占领了中国东三省。中国各地掀起了反对日本侵略、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浪潮。黄敬和李云鹤成了学生运动中的活跃分子。中共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决定批准黄敬加入中共。不久,黄敬即担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他是赵太侔的内弟(一说内侄),没有人怀疑他是中共党员。经黄敬介绍,李云鹤于1933年2月也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来,母亲跟人搓麻将,在牌桌上听人说起老三是共产党,惊诧不已。 1933年夏天,因叛徒出卖,黄敬被捕。经过家庭多方奔走,找国民党上层关系营救,他才在当年秋后出狱,暂回上海家中治病。 1935年后,黄敬曾先后任中共北平(今北京)市委宣传部长、学委书记、市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察冀区委书记、冀中区和冀鲁豫区委书记、平原分局书记、平原军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 黄敬在延安时期与范瑾结婚。范瑾乃历史学家范文澜之妹,文革前为北京日报总编,北京市副市长,后受迫害致死。 俞正声(1945-) 俞启威长子,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1964年11月入党。早期从事电子技术工作,曾任青岛市委书记、建设部部长,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俞正声妻张志凯,乃张震寰将军(注3)之女。 俞明颐 俞明颐,明震之弟,字寿臣(一说寿丞),一直居长沙。曾随其兄俞明震赴日考察。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政府诏令停止武科科举考试。于是,新式军事学堂就成为了培养军队将佐的主要途径。湖南巡抚俞廉三决定重新开设武备学堂。抚院委派留日归国学生、湖南试用道俞明颐为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主持学堂一切事宜。后改名为湖南陆军小学堂,学堂总办仍由俞明颐担任,直到1905年学堂停办。清末湖南的近代军事教育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这些军事人才中的很大一部分(如程潜、唐生智等)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充当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1904年前后做过湖南学政。她的女儿俞大絪(曾昭抡的夫人)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儿子俞大维是国民党当局的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夫人是姑父陈散原(三立)先生的女儿。因此,俞明颐与陈散原为儿女亲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是陈散原的儿子,陈散原又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湘乡(今双峰)曾氏与义宁陈氏三世通好。 1928年俞明颐怀着“科学救国”的思想,到美国衣阿华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回国后就职于南京金陵大学。 夫人曾广珊别号“心杏老人”,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是曾国藩次子纪鸿的独生女儿。母亲郭筠(艺芳老人),时为有名诗人,广珊耳濡目染,也爱上了吟诗填词。母女兄妹唱和不绝,有《鬘华仙馆诗钞》留世。 曾广珊、俞明颐婚后,生了十三个儿女。除了三个早夭外,其余十人为:大维、大纶、大绂、大结、大纲五子,大缃、大绚、大缜、大絪、大綵五女。按俞家大排行,俞明颐之兄明震、明观已先有三子,所以俞大维排行第四。\r\n 俞大维(1897-1993) 俞大维是俞明颐的长子,曾国藩外曾孙。民国七年(1918),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德国深造,获博士学位,是知名的弹道学专家。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少将参事、参谋本部主任秘书、驻德大使馆商务专员、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军政部次长、交通部部长、美援动员委员会委员等职。1935年前后在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翻译联络,是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参加与中国共产党的谈判。去台湾后,任“驻美大使馆”顾问、“国防部”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总统府”资政。俞大维为官清廉自守,效忠蒋介石父子不敢少怠。1964年,俞大维年老多病,递交了辞呈,推荐蒋经国继任国防部长。他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认为“一中一台”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去世前皈依佛门,法名净维。台湾出版有《俞大维传》。 当年俞大维在德国读书,太太是位意大利钢琴教师,生下孩子俞启德后不几年就去世了,孩子只得由俞大维一个人带。而那时俞大维还是一个穷学生,请不起保姆,自己要读书、打工,孩子就成了个难题。要好的同学劝他再娶一个妻子,以解眼前困窘。而俞大维表示,娶妻的第一条件就是女方必须认可并抚养这个孩子。适逢这时他的表哥陈寅恪(陈三立之子,后来成为著名学者)要回国,俞大维就请他把孩子带回上海,交给他的母亲。陈寅恪一口答应,愿为好友解难。后来俞大维回国,娶陈寅恪之妹陈新午为妻。亲友们称其为“俞四嫂”。 陈三立(散原)太太是俞明颐姐姐,陈新午又是陈三立女儿,两代姻亲。陈新午比俞大维长三岁,能画能诗,极能干聪明贤淑,不参加官场应酬,但招待亲友殷勤周到。 俞启德(1923-) 俞启德是俞大维之长子,又名俞扬和,是俞大维的德国太太生的。俞扬和1923年生于德国。俞扬和幼时,由于其母亲早亡,由陈寅恪带他回中国。那时他们都穷,乘船只能买统舱。船过红海时,适逢天气大热,小孩子才两三岁,头上生了很多虱子。到上海后,爷爷奶奶见而生畏,索性把他的头发剃光。由于剃了光头,他是个混血儿,长得像洋人,于是叫他“洋和尚”。转眼间到了读书的年龄,“洋和尚”得有个正经的中国名字才能去报名,他奶奶就说:“既然是个洋和尚,那么就叫‘扬和’吧。” 这就是俞扬和的大名的由来。 俞扬和是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毕业生。他20岁时,在美国鹿克战斗机飞行学校完成了高级飞行训练,回到中国,参加中美联合飞行大队,对日作战。战斗基地在湖南醴陵,扬和的英文好,给队友们的相互沟通带来很大方便。他参加空战三十多次,最后一次被敌机击落,跳伞受伤,为醴陵游击队抓获,以为他是日本人。想不到扬和跟他们大讲湖南话,问他们:“难道有会讲湖南话的日本人吗?”游击队员们弄清他的身份,赶忙抬他去医院治疗。可惜扬和的伤残已不能再服役,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空军,后来一直担任民航驾驶员。 1959年圣诞节,正在美国读书的蒋孝章在华盛顿俞家邂逅了俞扬和,一见钟情。1960年5月,扬和、孝章在一间小教堂悄悄结了婚,双方父母皆不在场。蒋、俞两家就这样成了亲家。1961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祖父俞大维为孙子取名“俞祖声”。祖声的出世,不仅得到祖父母的欢心,也得到外祖父蒋经国、曾外祖父蒋介石的宠爱。台北“中正纪念堂”的墙上,有一幅大照片,蒋介石坐在当中,怀里抱着的便是祖声。 蒋孝章嫁给俞扬和后,随夫长居美国,并取得了美国国籍。每年回台湾时,她只想多留点时间与家人团聚,不愿去参加社交应酬,耽误时间。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时,蒋孝章返回台湾参加丧礼。此后,未见回台湾。\r\n至于俞扬和,个性沉静内向,不喜社交,平日与华人社会来往不多。他是学工程技术的,没有担任什么实授的公职,只担任了台湾的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造船公司的顾问。他为人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只要跟他招呼,愿意同他聊天,他几乎是来者不拒。夫妻俩保持低调,尽量不在媒体上亮相。 俞扬和却时时记着父亲,发现有兴趣的新书,便立刻买下寄到台北让老父先睹为快。俞大维死前留下遗言:“余无长物可以遗子孙,惟忘身报国家而已。余去世后,遗体火化,不得举行任何弔祭或纪念仪式。骨灰由长子扬和驾机飞洒于金门海面。”1993年7月15日,扬和亲自驾机将父亲的骨灰洒到了金门外海面上,俞夫人陈新午的骨灰也一并海葬。 \r\n俞大纲(1908-1978) 《台北人物志》载:“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生在大学和研究所教授中国传统戏曲和诗词等古典艺术课程,并且透过研究出版,为台湾在相关学术领域作出贡献。而他在人生最后十余年的时光当中,更影响并提携了台北艺文圈的一群年轻人,包括《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雅音小集’创办人郭小庄、一起创办《汉声杂志》的吴美云和姚孟嘉、国立艺术学院校长邱坤良、学者王秋桂、作家施叔青等人,都因为受到他的身教与言教而得到启发。”其中“生于绍兴”的说法似待推敲。 俞大绂(1901-1993) 大维三弟,字叔佳,著名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家,农业微生物学家和农业教育家。1901年2月出生于南京,1915年入上海复旦中学,192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1928年赴美国依阿华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任金陵大学教授,一直从事植物病理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奠基人之一,在我国最早从事植物病毒病和细菌病害的研究。抗日战争开始,俞大绂转到昆明,并在清华大学农科所工作,首先发现小麦秆黑粉菌赋有生理分化性;并开创了植物抗病育种工作。 1946年任北京大学刚组建的农学院院长。解放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俞大绂先后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长、名誉校长。1956年被选为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六十年代以来,对真菌异核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为微生物遗传学开辟了新的领域。1993年5月15日卒于北京。 俞大光(1921-) 电子技术专家。1944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53年被留校,任电机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后,历任二机部九所(院)(西南工程物理研究院,后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设计部副主任、电工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副院长、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院科学顾问和专家委员会成员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长于电工基本理论的教学。1962年后主要从事领导和组织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核战斗部的总体设计;参与主持的“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某型号飞行综合科学试验”获198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教材《电工基础》(修订本,上、中、下册)、《电路及磁路》(上、下册)等。 俞明堂(1851-1932)和俞大纯(1883-?) 俞明堂晚年在斗门经营“同兴银楼”,据老一辈人说,在斗门颇有发言权,属乡绅之列,人称“堂店王”。街坊友邻若有纠纷产生,俞明堂常出面调解。矛盾双方都买他的面子,事情往往迎刃而解。有一次,小偷从后山挖洞进同兴银楼偷东西,被俞明堂抓获,一看,是熟悉的。俞明堂好言相劝,了解到他有实际困难,反而资助他,为他保密。从此他不再偷东西。傅天则先生说,黄寿衮去京赴考缺乏盘缠,曾向人借款,遭拒绝,俞明堂得知这一情况,亲自送款给黄寿衮。黄后来中举荣归故里,办酒庆祝,特邀俞明堂上座致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俞明堂大度。俞明堂过世后,用十三只大船出丧,绕“图”三圈。 俞明堂第二个儿子俞大纯,生于1883年,字光润。与俞明震独子同名,又是同时代人。 我看到吕山先生收集的有关俞大纯的资料有:一、在绍兴鲁迅纪念馆收藏有一份《绍兴同乡公函》,是1903年1月底(阴历正月初),鲁迅与陶成章、许寿裳等绍兴籍留日学生在东京牛込区清风亭召开绍兴同乡恳亲会联名发出的,劝导故乡人民出国留学,吸取外国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其他可资借鉴的东西。这封公函之后有27名绍兴籍留日学生的署名,周树人、陶成章、经亨颐、俞大纯等皆名列其中。《公函》下列“姓氏表”,在俞大纯名下填有“俞大纯,(字)省羞,山阴,陡门镇,成城学校。”二、浙江大学吕顺长《清末浙江与日本》一书载,俞大纯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军国民教育会”,该组织系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团体,后来全体参加了反清的光复会组织。三、据《辛亥革命在浙江》一书,俞大纯归国后在绍兴东浦热诚小学任教。期间与徐锡麟多有接触。四、在绍兴大通学堂展出的“光复会党人录”中,俞大纯也名列其中,名下“字慎修”。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有一注释:“俞大纯,字慎修、省羞。”从这些记载中所说的俞大纯,尽管有字光润、字省羞、字慎修(注4)的不同,俞大纯是斗门人不会错的。如果斗门只有一个俞大纯,那他就是俞明堂之子。至于俞明震之子,有人认为可能就是斗门的俞大纯,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足以否定这一说法的理由。 注释 (1) 明震、明颐都是俞文葆之子。 (2) 吕山先生指出:蔡元培不在其中。 (3) 张震寰将军(1915-1994),福建闽侯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宿北、鲁南、孟良崮等战役。解放后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主任,1961年晋升为少将。参加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等试验和“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组织领导工作。 (4) 当时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时期,一人多字是可以理解的。 http://www.88066417.com/display.asp?id=914 ', '122.88.24.153', 0, 0, 1, 0, 0, -1, 0, 0, 0,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