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临安 宣城宁国纵公將军庙
查看: 9520|回复: 2
go

宣城宁国纵公將军庙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4 21: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地址在今宁国市河沥溪老虎山西侧,祀俞纵(字君纯)。晋怀帝时(307313)河涧郡俞纵任征西大将军,随帝南征。328年苏峻作乱,宣城内史桓彝兵败,退守广德,次年派俞纵守兰石关(今在安徽泾县东南七十里),与苏峻部将韩晃相遇,俞纵寡不敌众,左右劝其退兵,俞纵曰:“吾受桓侯(指桓彝)厚恩,当以死报之。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殉难。唐晚期,宁国俞氏后裔立庙祭祀。

大门:
将领英风永在
军威杀气常腾
大殿:
保国救世威立德
卫乡安民荷神庥
又:
瑞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
津河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http://www.ng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270&page=3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2-2-4 21:37 |只看该作者

http://bbs.ngnew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6&page=6小溪口老街的古民居,是历代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和共同财富,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些老屋、老街,由于长期缺乏保护,虽然在历史、规模、影响等,比不上周庄、西递宏村、屯溪老街,但这些古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方水土之文化精髓,蕴含着的个性与魅力,其文化内涵涉及建筑、人文、历史、民俗、生态等多个领域。fficeffice" />
我们尚未有能力深入研究小溪口古民居,但浅显所见,可以发现其建筑具有特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形式与风格,有些街景、建筑很可惜毁,如果深入研究可能会发现更多精华之处。其中一定蕴含的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元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宁国,赋有史学意义、人文价值成片的古民居,也仅剩下小溪口老街了。
小溪口,是宁国人的根,宁国这个移民的城市,很多人没有“宁国根的情结”,前来者、后长者,很多都希望推倒过去的一切,建立起全国、乃至全球顶级的现代化大都市!
古民居逐渐被世人忽略和遗忘,有的因年久失修而消亡,有的自然风化和人为毁损,使得许多古建筑主体形式破败不堪,面临着被现代建筑吞噬的危险。有很多人将城市建设、发展,片面地理解为拆旧建新,建高楼、修宽路,越“洋”越好,变化越大越好!认为这就是发展了、有政绩了,殊不知啊,保护、发掘难道不是发展吗?一味地认为古民居破旧、土气、落后。在开发商的推波助澜下,“大拆大建”之风四起,刮到哪里,那里的大量古民居就会一夜间消失,新的住宅建设中崇洋现象又呈泛滥之势,城市的特色正面临着退化与消失,哪里还有乡风民俗、独特地域元素,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也就遭殃。小溪口古民居现状、未来十分令人堪忧。
小溪口,是宁国历史、文化、民俗活的博物馆,是宁国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不加以发掘、保护,那将是宁国人遗憾,宁国的后人将会给予公正的评判!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2-2-4 22:01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photos.org/viewthread.php?tid=23
旌德兰石关
十、石壁对峙说三溪


    三溪又称北乡十七都,俗称沙城,位于旌德城北19公里处。北与泾县毗连,东接蔡家桥,为旌德北大门。明初设三溪镇,沿袭至清。三溪是徽水、抱麟溪、玉溪三水汇合之地,因此得名。
    三溪四面环山。东有石壁,南有南山,西有龙首山,其形酷似长城,严如屏障;中间却坦如平地,有千亩良田;向北3.5公里与泾县浙溪交界处为古时之兰石关,其关凭借天险,扼守要冲,历来被兵家看重。早在晋咸和三年(328),俞纵与苏峻部韩晃大战于此,终因力穷殉难。宣和三年(1121)方腊部席卷衢、饶、信、歙州,趋抵兰石关,与驻守官兵有一场血战。曾国藩部为镇压太平军曾在这里扎寨营盘山。营盘山不远就是三溪古城,即古安吴城遗址。当地居民说,村庄中间一棵大树下曾出土过一罐五铢钱,刚出土时像泥一样,一见风就硬,有人推断它是两汉时期的钱币。树边还有一口镶有石圈的古井。村首有有一地方叫官仓边的,据传是古县城的粮仓。这里还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1965年、1986年两次在营盘山出土的文物看,距今约有七八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城河对面叫高溪滩,清咸丰年间工部侍郎吕贤基就家居这里。至今仍流传“上南潭、下溪潭、中间夹个高溪滩。三滩并一滩,状元出在高溪滩”的说法。史料记载:吕贤基并不是状元,而是一名进士,文官挂武帅,领兵打太平军,在安徽舒城兵败身亡。其父吕云里,三代翰林。其父吕云里曾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其子吕锦文是旌德驻军团练,专门镇压太平军,给旌德人民造成了灾难。因此,旌德人至今仍流传这样的讥讽话:“旌德人吃人,得亏吕锦文。”吕贤基、吕锦文父子俩的诗词却有唐宋遗风。吕贤基擅长楹联,其楹联写得工整大气。吕锦文在山水书画人物题跋方面很独到。窥其诗,佳句迭出。如《野望》:“征鸿相逐暮云间,日落霜云独往还。遥望梅溪飞不到,归心穿过万重山。”(吕锦文《筹笔闲吟》)
    三溪南湾石壁山,旧时是“旌阳十景”之一,也是“三溪八景”之一,曰“石壁对峙”。石壁山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居涯临水,高瞻虎视,地势极为险峻,山对面设有炮台防御,现仍有古炮台遗址可寻。传说石壁山中有十八金罗汉,当地流传几句有趣的俗语:“石壁山,石壁山,石壁山上诗题满,谁人识得李白句,送你十八金罗汉,保你子孙有官做,保你富贵万万年。”
    《旌德县志》还记载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嘉靖靖三年(1524),知县张风翀为求免派旌德养马一事,上疏朝廷,力辩得免,遂镌“钦免养马”四字于三溪南湾石壁山。旌德是山区,养马派不上用场,叫老百姓养马,真是劳命伤财的事情,知县大人能为百姓到皇帝老儿那里去请愿,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张风翀做到了,可敬可佩。建国后因修筑公路,四字被毁。
    石壁山有一条弯曲的石板路,俗称“十里南湾”,上通徽州府,下达南京、芜湖、宣州等地。原路在半山腰,险窄多泥路,有道是“天当险处难窥日,路到穷时忽见天”,行人视若巫峡。扼守要冲,易守难攻。方腊部八大王与这里官兵有过一场血战。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宁国府通判署旌德知县李默命比丘僧化缘募捐,鸠工开山凿石,沿河筑碎石山路,始变通途。清嘉庆八年(1803).碎石路被山洪冲毁,朱旺村人朱文焕后裔朱廷众捐银五千一百两,修复了石板路。又建凉亭一所,方便路人小憩。凉亭上有幅对联很有意思:“往南乎,往北乎,何须急急;为名乎,为利乎,不必忙忙。”                        
    三溪龙首山上曾有洪林寺。
    三溪官坝,系乾隆年间建的防洪堤坝,俗称“木竹埂”,长五里,至今仍然担负着防洪重任。
    三溪大桥是三溪值得骄傲的古建筑。它南脚踩在南山山麓的狮子山上,北边落到三溪老街临河一端。原名南河桥,又名乐成桥,在全县151座古桥梁中,排名第一,仅次于歙县的太平桥,被誉为皖南第二大古石桥。据《江氏宗谱》中《修五梁桥记》说:“五梁桥为吾族外南河大桥之渡口,远通徽绩,近接邻村。”明正德二年(1507),江村善士曾造五桥五梁、凉亭一所,取名通津桥,这就是三溪大桥前身。据赵应龙书写的碑文记载:“嘉靖初李公切隐念为桥。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府罗汉芳筹划建桥,历时八年。当时知旌德县事东麓卢洪春助火100石,知旌德县事凤华邵程,进士知泾县事复吾张尧文,知旌、泾县主簿盛兴徽等人分陈银两若干。”大桥竣工后,至万历八年(1580),洪水冲决八垛,三溪大桥几于坠矣。就这样又延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因大桥年久失修,桥塌难行,路人多有不便。本县江村人江榔坑宗孔决计重建,而这次重建,工程浩大,历时十年,用百万花费。建成后的大桥,计十一孔,桥长149米。后又翻修两次。
    再说说三溪老街。
    俗称南市街,南北走向。北接南湾石板路,南依徽水,正街呈“S”形,全长1.5公里。地面由石板铺就,两旁的房屋均属清末民初的徽派建筑。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元代王祯治理旌德县时,街市已成规模。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商贸繁华,店铺达200多家。较有名的有洪公成、庆大、鼎和三家杂货店;有胡鸿发布店、洪正泰药店、东来饭店等,加上仅靠徽水埠头,水运活跃,逐渐成为江南各镇的货物集散地,被比作江南的小扬州。
    当今的三溪已成旌德北乡重镇,老街随意败落,新市又悄然兴起。徽水河上新的公路桥已经架起,三仙线油面公路全线开通,古城工业园区规模加大,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出现崭新面貌。群众文化生活得到全面改善。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0:50 , Processed in 0.1002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