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族谱世系 俞氏渊源 求族中高人解上海滑稽戏演员——俞祥明老先生的宗族
楼主: qfwuqing
go

求族中高人解上海滑稽戏演员——俞祥明老先生的宗族 [复制链接]

Rank: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2:25 |显示全部帖子
我是俞迪先后人,同求

Rank: 2

沙发
发表于 2018-2-25 15:34 |显示全部帖子
我老爹回忆爷爷经常说自己是旌德人,查百度安徽有个宣城市旌德县,旌德县下辖俞村乡,俞村乡俞姓聚居之地,从唐末开始,后成巨族,故我们的先祖是俞村乡人无疑。

Rank: 2

板凳
发表于 2018-2-25 21:56 |显示全部帖子
我爷爷和叔公都是祥字辈,太爷爷就不知道了,我老爹都不知道他爷爷的名字。

Rank: 2

地板
发表于 2018-3-10 22:13 |显示全部帖子
我只是想知道旌德俞村的俞姓源头,若能告知万分感谢!!!

Rank: 2

5#
发表于 2018-4-16 21:49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yujialin 的帖子

谢谢!!!!!!!!!!!!!!

Rank: 2

6#
发表于 2018-10-4 10:25 |显示全部帖子
我已查实我家祖先系明初名臣俞廷玉,是蒙古南迁的改姓的蒙古人。
俞廷玉,明朝开国功臣,本名秀一,俞氏一族的"一将二相三侯",都是明朝初期的开国重臣。"这一将指的就是俞廷玉。据史书记载,俞廷玉曾在元末义军首领韩林儿手下任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后率水军投奔朱元璋,战死沙场,死后追封河间郡公。二相指的是俞廷玉的两位儿子,俞通海和俞通源,其中先是长兄俞通海为朱元璋重臣,官至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旧时的宰相),三十八岁时战死沙场,由于俞通海没有子嗣,其弟俞通源承袭官位,所以族谱上称此两位祖先为二相。在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俞通海为虢国公,谥忠烈,封俞通源为南安侯,据《明史文载》中记载,在整个洪武年间31年内朱元璋对俞氏封赐54次,除俞通源封为南安侯之外,俞氏还有另外二人封侯,所以就有了一将二相三侯这一说法。"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尼伦部首领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不花元帅玉里伯牙吾·铁木耳,为蒙古尼伦部首领,源出古老的奇渥温部(乞颜部),后为元朝的敕赠两平王(武平王、南平王)。其侄子迭儿列斤·燕铁木耳、侄子迭儿列斤·撒敦、以及侄孙侄子迭儿列斤·唐其史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
  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共生有九子一女,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侄子迭儿列斤·燕铁木儿与巴邻·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巴邻·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巴邻·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江南风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
  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红巾军起义的杀戮,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其后代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分别更姓为余氏和俞氏,其扈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氏,这在姓氏学史上通称为“铁改余氏”。
  现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4173241f95cad1c846dd933e723e6709c93d5106.jpg

Rank: 2

7#
发表于 2018-10-4 15:31 |显示全部帖子
安徽省巢湖市俞氏概况: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旧称巢县)凤凰乡俞府大村世居俞氏是明初开国功臣河间武烈郡公俞廷玉次子南安侯俞通源字百川后裔。所据宗谱系清康熙十八年始修,1948年四修,2004年五修。宗族千余人,共三百余家。现尚有宗祠存世。自清代起,我族中亦有徙往含山县、和县、南京者。其字派为: 廷通祖宗信、龙仲从再嘉、 拄国宜昌后 、文为应绍先、发祥惟善泽 、勤学本家传 、建业光昭德、存诚道义全。现已繁衍至二十六世勤字辈。
     伯祖明忠烈虢国公俞通海无子,唯余一女,许与盐商周大三。明太祖朱元璋称吴王之元年,通海公箭伤复发病危,太祖亲临金陵俞宅探视,知公以“无后”而哀。后建元洪武登即,乃收其女为义女册封金花公主,诏其婿周大三更名俞大三,今居巢大俞村、小俞村是其后也。
     另叔祖襄烈越西侯俞通渊嫡派后裔繁衍四川西昌,至第五世为弟兄二人,长曰龙、次曰虎,俞虎之后回安徽定居肥东县梁园,现有五百余人。 
     附宗谱诗一首:匿玉彰俞不留瑕, 折柳含泪走天涯,巢湖四公水师建 蒙汉自古是一家。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2:48 , Processed in 0.1096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