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族谱世系 俞氏渊源 耕读世家——俞源
查看: 5382|回复: 0
go

耕读世家——俞源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0:32 |显示全部帖子 |倒序浏览 |打印


俞源的起源与兴起

俞源历史上棣居处州府治,是原宣平县北乡的一个重镇。现在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俞源的起源始于南宋。据谱载,南宋末期有个祖籍杭州,姓俞名德字处约的人征辟到松阳县当教谕。他往返括、婺间屡经于此,见此九龙山下风光秀丽,就有入卜居之想。后仕无几何,便脱却名利,创此安乐境,这是一说。二说俞德病逝任上,其儿俞义行棺,经宿于斯,将灵柩停放村旁的草坪上,一夜之间,竟会灵柩陷地紫藤缠绕。这个奇迹的出现,俞义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就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次日柩不果行,便置穴在此安葬父亲。他遵孝道,以后便留下守墓。久而久之,与当地姑娘成婚,就这样繁衍了后代。二种传说谁是谁非且不去说,总之都说明俞德是开创俞源的鼻祖。这里需要补述一下俞源的前身,传说南宋时期,这里原有朱、颜二姓住户,那时人烟稀少,村庄冷落。自从添了俞姓住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约一百多年后,俞姓的繁衍日臻兴旺,相反,朱、颜二姓却逐渐衰退及至消失。由此村庄就为俞姓更替,这就是俞源的由来。

俞源的创建,从南宋末期至今已逾800余年,繁衍32代。始祖俞德生义,义生至刚,至刚生仍,三代单传。至仍生涞、浪、汪三昆仲,即第五世人丁始发展。

俞源的兴起,历史上有三段黄金时期。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从五世俞涞开始,俞涞字巨川,号二泉,至正十四年元政衰乱,盗贼蜂起,他毅然揭竿而起,令四子组织民兵武装,保护郡邑,并倾己之所积,以赏卫士。这一义举,升闻处州府署,监司石末宜孙表为“义民万户”。其时刘伯温已在元政处州为官,传说因俞涞小时在丽水读书见识了刘伯温,二人是同窗好友。所以俞涞义举自然而然也得到刘伯温的赞赏。由于俞涞此举立下汗马功劳,俞源名声一跃而起,一时名闻遐迩,就有大甲邑之美誉。

俞源的兴起,深一层的原因与刘伯温不无关系。谱载刘伯温与俞涞是布衣交,这个布衣交对俞源的兴起,刘伯温则是关键人物。谱载有关刘伯温的关系,具体就有四件事:一,为俞涞子孙排辈取字,首取、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十字。二,至正十八年,为俞涞谢世作像赞,词中流露对俞涞一生淡泊名利,陷德不仕的高尚品质,喻为晋陶渊明的遗风,这个评价难能可贵。这篇文作历次葺谱沿袭,一直留存至今。三,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征召,曾上言出示过招抚榜文,命俞涞的民兵武装仍俾保障。四,吴元年(1364)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统一天下之际,他念念不忘俞涞的功绩,推荐俞涞孙俞继祖为南京锦衣卫镇抚。

由于刘伯温的关系,元末明初,俞源又引来了宋濂(浦江)、苏伯衡(金华)、章溢(龙泉)、叶琛(丽水)等江南名士来游,并都与俞涞以及四子善卫、善麟、善诜、善护结为布衣交。现在俞源不但留有他们的足迹,更可贵的留下了他们的墨宝。如宋濂为俞涞作“敬一处士墓志”,苏伯衡为俞涞祠作“孝思庵记”。还有一些诗咏词作的遗迹,可惜都毁于兵火。以后几位名士都被朱元璋征召,成为明朝开国的元勋。至于现在有人提问刘伯温是否到过俞源的问题,谱载只说是布衣交,至于到不到过没有明确的表述,依据只能是宗谱。又有人提问刘伯温等名士的撰文是否载入文献,这就无从所知。不过苏伯衡的《皆山楼记》,据说载入《四库全书》,苏平仲文集。

俞源的兴起,第二次兴盛期出现在明嘉靖、隆庆年间。这段时期是俞源科举的鼎盛时期,出了进士礼部观政俞大有,举人温州黄华关把总俞彬,贡生江西宜黄县知事俞世美,贡生山西代府审理,进阶奉议大夫俞昭,贡生江西弋阳县丞,升山东青州左卫俞款。贡生四川富顺县主簿俞赞,贡生松江府青浦知县俞应乾。此外贡生俞英、俞鸣谦、俞瑾、俞肖洛都分别当上了教谕。当时一个偏僻的山村出了十多位官员,无疑是俞氏的荣耀。所以俞氏子孙为光宗耀祖,干隆庆元年筹资大兴土木扩建宗祠,这就是现保存下来的俞氏宗祠。隆庆六年俞世美进京朝觐,时相严讷为俞氏宗祠题赠“壬林堂”三字。

俞源兴起第三个兴盛期,出现在清乾隆、道光年间。这段时期俞源是改造居住环境,掀起建设家园的盛期。富户不惜血本,鸠工兴造厅堂大厦,使俞源村落的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趋向人居环境的优美。现保下来的30余座古宅民居,大多在这段时期所建。


耕读文化的本色

俞源世代以农为业,既重农也重教。读书乐田园乐,则是俞源耕读文化的本色。这个本色从第五世俞涞开始,一直在延续。俞涞保卫郡邑立下汗马功劳后,但不愿做官,以布衣终平生。谱中有关俞涞有这么一段记载:“敬一
号二泉,博学宏才,志存廉济,元末盗起有保障之功,监司表为‘义民万户’。往来诸缙绅间,太史宋公濂志其墓,苏公伯衡记其祠,刘公基赞其像,咸以处士称焉。”再看俞涞的四个儿子,长善卫,字原善号西峰,好贤礼士,不惜千金尝与宋公濂、苏公伯衡友善,钟情山水,善于诗著。他建“迎玩堂”十二间,设义田租200亩,以招待四方游玩之士。次子善麟字原瑞,号竹坡,隐居乐道,不干仕进,以布衣每与荐绅先生游,故卒后苏公伯衡志其墓。布衣诗人,十一世孙俞鏐在俞川十咏中为竹坡处士作了一首《竹坡书声》诗:天际一区扬子居,云仍奕世业儒书,阿檐不俗篱竿影,月夜可人心境虚,半壁灯光启蓬户,五常文训说籧庐,客来不必问农圃,年小行将上玉除。这是对竹坡居士白天劳作,晚上书声的写照。三子善诜,字原礼,号石山,晦迹不仕,性喜呤咏。因父亲俞涞的关系,他的儿子继祖经刘伯温举荐,为南京锦衣卫镇抚。四子善护字原吉,号皆山,读经通史,喜呤咏,雅志清修,不求闻达,当时士大夫尤加礼重,赠词章,多毁于兵火。他建“皆山楼”以游士栖息,苏公伯衡为之作《皆山楼记》。

再看他们的后代,善麟的儿子名道坚,字文固,号息兴散人,通书史善词赋,交游遍天下尝涉江湖,浮淮泗沂河洛,北游齐鲁以至燕赵,西略秦陇达干平凉,历览天下之奇闻壮观。数年后归里建“静学斋”颐养天年,请画工画肖像,以备留念。苏公伯衡为之作《静学斋》和《息兴图卷序》。善护的儿子胜宗,字文献,号团峰,隐德重于公乡。喜交游善诗赋,建“团峰亭”,以迎游客。江右解元刘子钦,状元罗伦来游后,留下赠团峰诗三首。此录状元罗伦一首:团峰风景四时兼,峰下草亭三尺檐,中有佳人不知姓,乾坤千古作清廉。善护玄孙俞札,字友闻,励志功名,遭明正统兵乱,流废学业,改学阴阳术数之枝,历览天下名山大川以壮其气。明成化15年(1479)游至绛省,凭其舅金华魏廷仪与绛府长史谢森同官王室有年的关系,拜见了谢森。谢森知友闻家世,乃浙之名郡括苍巨族俞涞之后,遂热情招待,并荐之接见贤王殿下。贤王问其江南风俗,应对节奏,循循有序。自是连日召见,讲论或赓诗吟咏,王甚爱之,欲荐其辅翼,友闻以父老恳辞,留绛二月有余而告辞,王为表心意,馈赠诸作以华其行,命谢森作《绛阳送别卷叙》,此叙一直留存至今。一介平民能与贤王对答得到贤王的喜欢,非同小事,不奇也奇,这是俞氏之荣幸。友闻机遇不愿为官,却返里以农为乐,岂不是先祖之遗风。


急公好义

俞氏先贤一代接一代,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做了很多好事。

明景泰元年岁歉,殷户伯凝输粟赈饥受冠带。俞逸输谷四百石授冠带。又七年丙子大荒,奉琦赈谷数百石,事绩上闻受到褒扬。

清乾隆年间,富户林檀、林模、君选、君泰等,慷慨捐资建桥筑路,建亭施茶,资助庙堂,其事绩遍及宣武二县,载入县志。林檀投入巨资就修砌鸟道大行岭、清风岭、寨头岭、燕山岭长数十里,授“惠及行旅”匾。其儿子大鹗、大
继父志,也为公益事业奉献一生,授“急公好义”匾。君选捐银修建“康济桥”,君泰独资造“万安桥”,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乡贤。名闻遐迩,均授冠带荣誉。

清道光首富志俊、志侯则为公堂、育婴、助学、护林等公益事业捐献了巨资。志俊就宗祠祭祀助田120余亩。儿子开槐继又为加祭和文科助田150多亩。至民国首富作丰捐助积谷,经理育婴不辞劳瘁。民国三年宣平首建县校,他一次便捐助银洋四百元,授“热情爱国”匾。


俞源古建筑

现遗存古建筑公堂有宋建洞主庙和颜氏宗祠,明建的俞氏宗祠。民居明建的有佑启堂、声远堂后座,进士厅遗址前一座,李宅香火厅、前宅香火厅内屋,李家厅等。清建的有万春堂、声远堂、裕后堂等21座。规模大者三纵四合院,二纵四合院,中等的三合院,小的排楼二厢。古建筑大多雕梁画栋,刻工精细,内容丰富。有亭台楼阁,山水花鸟,飞禽走兽,鱼虾瓜果,家禽家畜,龙凤狮象,戏剧人物等数不尽数。墙头也配有书画和吉祥图案。有的正门横幅书“丕振家声”四字。体现了先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化风采

祠规族例摘录:

1、八不书规例:上谱八不书:死于非命不书,盗窃者不书,赌博者不书,不孝不悌者不书,犯兽行者不书,官吏犯贼罪者不书,纳妾宠婢者不书,苟合微贱者不书。

2、护林:宗祠对三处祠山订有严格护林规则,凡偷砍乱伐,轻者罚植树,重者罚演戏,严重者报官处理。设专人护养,护养辛力钱有专项田2.2亩。护林是为维护村容村貌,认为水口(丛蓬)是合境之门户,水口不茂则门户无从关锁,向山(扒台山)是合境之文峰,向山不盛则文峰无由振兴,白坟岗是来龙之祖坟,来龙兴则能庇荫后代。

3、助学:为兴文风,资助鼓励学子,祠内设有赆仪田15.4亩,凡举考文武童生佾生赴试,每人给卷钱一千文,文武生员贡监南北乡试,每人给赆仪钱二千文,京都赴试,每人给赆仪田三千文。

4、育婴:祠产中有育婴专项田33.7亩,用于本族贫苦户抚养女婴补助。凡当年每产一女婴,补助三千文。补助只限本族,这是一项杜绝溺婴、倡男女平等的举措。

5、娱乐:演戏:每年春、冬二场平安戏,由祠内开支。

龙灯:由当年所产男丁户举办,祠内每岁扎龙头补贴八千文。

台阁:由春彩会负责主办,祠内补贴一次台阁酒,凡观赏者不分男女、外村本村都免费享饮。

办学:

蒙学过去有多座私塾。读的不外乎四书五经。蒙学比较有名气如六峰书馆、家训阁。家训阁又名培英书屋,由李姓贡生李嵩萃所建。至民国沿革为现代学校,民国八年由乡堇俞鸿猷等六人发起创办集贤区第一小学,以后发展改称俞源中心小学,一直延办至今。

六峰书馆:

六峰书馆是清道光拔贡员俞凤鸣开办的蒙学。俞凤鸣行贵八十六,字岐山,号六峰,清道光二十八年曾在宣平“鳌峰书院”讲席。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至,与之蛮骂对立,被殴致死,享年60岁。有一年的夏夜,他在六峰馆一觉睡醒,袭来了徐徐凉风,有感心得,作了一道自我消遣诗《六峰馆消夏睡起》。

诗曰:何用纱
避赫曦,藤床竹席恰相宜。


窗前莫问初庚伏,枕畔还吟未了诗。


鸟被树鸣当户唤,云如人懒出山迟。


陶然自领羲皇意,蝴蝶庄周两不知。

桂林轩藏书楼:

桂林轩藏书楼在精深楼的右侧,主人是俞廷瑜,行良六十八,字握之,号渭川,咸丰廪膳生。他爱读书,广藏书,常借于人阅,武义拔贡何德润是借阅的常客。俞廷瑜中年夭寿,享年42岁。故后,何德润哀叹不已,说:“桂林轩俞渭川藏书处也,余每借阅,今俞亡矣,为之凄然。”于是作了七绝二首:

频年向此借荆州,风雨晦明读未休。

三万牙签依旧在,无人更上曝书楼。


邺架无签劳我检,曹仓不钥任人开。

只今转意当时事,花影斜阳落碧苔。

十子两家:

多子多福,是旧社会流传的一句俗话,随着社会的进化,现在已不适时了。实际多子也不一定多福,相反带来贫穷,增加社会负担。

可在俞源历史上,生有十子却有两家,一个村出了两家十子不是奇事,也是少有。一户是书香门第,道光年间的俞国器,一户是庄户人家,光绪年间的俞卓魁。两家前后时间相隔35年。

俞国器是嘉庆贡生,十子九子读书。长子中了拔贡,其次三个是庠生,五个是国学生,可说满门书生。俞国器上溯七代都是书香,代代出庠生,出廪生,出贡生,是俞源当时的世代书家。俞国器不求仕进,隐逸园林,孝敬父母,教子义方,乐度平生。他六秩寿诞,一位至亲为他作寿序,其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读百氏之书,祗凛束身圭壁,竟忘情于朝路,息隐于园林,高韦布之素风,蓬蒿不掩,绍高曾之俭德,几牖留铭,其孝也。”

俞卓魁,文盲,是个务农大户,耕田200余亩。十个儿子也都不识字,因都种田,人称锄头旺人家。俞卓魁前期家穷,靠俭朴勤劳,从租田到置田,由于劳力优势,不断扩大经营。且十子合着不分家,生产工具齐全,光大水牛就养有十多头,是村里首屈一指的农业大户。俞卓魁善于持家,严于律己,家教有义方,内外事事躬亲,虽不大富也是上户人家。他为人处事宽怀大方,也时有助人为乐。他一生趣事多多,留有美谈。

俞源拔贡俞锦云与他是小伙伴,很了解他的处世人生。俞卓魁年届古稀,为之作序,其中写道:“20余年间连举十子,二人年方古稀,而十儿十媳,众孙更抱,周原
,夏屋渠渠,吁;亦盛矣哉。”又写道:“侧闻省垣议修通志,采风者必将取而详报焉。”

二位修志老人:

俞源历史上有两位修志老人,一位是明嘉靖贡生俞昭,参与处州府志的编纂。另一位是清道光拔贡俞宗焕,参加主编宣平县志。

俞昭,明嘉靖岁贡,字德辉,号雪峰,俞源十二世孙。俞昭27岁入泮,28岁补廪,36岁出贡,46岁出任山西代府审理,正进阶奉议大夫,任上14载。嘉靖23年告退林下,时年60岁。

据记载,嘉靖23年,正值处州修纂府志。俞昭回归故里,即接处州太守李冕遣吏发来邀请书,请他编纂处州府志。李冕论撰括之人物,称俞昭是词林山斗。邀请书大意是:“修纂府志有赖缙绅先生和大雅君子。今避席请教,特遣小吏除道以清光,有望泛晚景之余波,伏冀不靳,宠临共图,睹金板之告成。”

俞昭千里跋涉,回归故里,未及喘息,应邀不辞,奉献毕生余热。

俞宗焕,清道光拔贡。字尧章,号松云,俞源19世孙。俞宗焕20岁入泮,26岁科试补廪,42岁朝考中式拔贡。他的家庭,父亲白身,祖父职员,三代唯有他取得功名。他中式拔贡后,擢开化县教谕十余载,57岁告退回乡。清道光20年,宣平届临县志编修,知县汤金知人善任,邀请俞宗焕为修志主编,并负责纂修的全面工作。

据记载,道光20年修纂的宣平县志共有18卷,首卷现分藏北京、北大、上海图书馆和县志办。俞宗焕才华品行兼优,时为县之文秀,颇受仕林看重。俞源的史迹能在县志上多处亮相,这大概与俞宗焕可能有密切的关系。俞宗焕参加主编宣平县志,是他晚年余辉的光照。

俞宗焕壮年时期就曾为村里办了一件好事。嘉庆二十三年,由他发起里人倡捐重建俞源广惠观,费尽心机,历时五载而告竣。广惠观在村口凤凰山下,地处要道,环境清幽,施茶供水,是行旅和农夫歇息之处所,也是喜琴乐棋者休闲之地。他为重建后的广惠观作碑记,载宣平县志。记曰:……嘉庆戊寅,诸首事募捐重建,鸠工庀材,经营辛勤,阅五年而告竣。画栋雕梁,丹楹刻桷,神像庄严,特开生面。前有厅,后有堂,两庑有楼,丙舍寅阶,无乎不具是观也。可以放鹤,可以留云,可以招隐望仙,可以藏春买夏。而且芸窗可以讲学,竹榻可以横经,则凤凰之上,将与鹅湖鹿洞而并传。其所以惠及后人者,较前为广也。因仍顾其额曰广惠。


四顶桂冠

俞源历史上明清二朝出过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共293人。现在俞源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1998年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选列俞源村,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这四顶桂冠来之不易,就是有上述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有赖于先贤的积德与创造。许多文物虽然遭到文革的破坏,但大部分还能一直保存至今,这就是今天俞源历史发展之见证,名村名不虚传的缘由。






俞松发整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7:07 , Processed in 0.10292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