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著作研究 原创地带 俞氏考证点点滴滴-上虞厂房网
查看: 6631|回复: 1
go

俞氏考证点点滴滴-上虞厂房网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8: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氏考证点点滴滴

欣赏歌曲五百年回眸








  




   (迁徙至虞)俞姓世居山东省河间地区,约在19世纪50年代,迁徙至嵊县剡溪一带落户,其后有兄弟两人又外迁,兄在百官落户定居,弟来到崧厦下桥头地方定居,繁衍生息至今。           具有悠久历史的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我国的早期历史上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一直到宋代,才大放光芒,杰出的俞姓人士满载于史书,象俞紫芝、俞尚、俞夔、以及俞鼎孙、俞经兄弟,都是才华横溢,对传统文学有贡献的人物。到了明代,“俞大猷”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雷贯耳了,他和他的“俞家军”,把为患明代沿海一带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的历史故事,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连三尺孩童都耳熟能详。这位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福建晋江人,自幼读书熟知兵法,最先,他是以平定广东的交黎有功而见知,被升为参将,并移镇淅东,开始写下了一连串光辉无比的记录—他屡破倭寇,剿灭两广群盗,并平定骚乱,结果威震边陲,“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拥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先人,俞姓的中国人真是何其荣耀! 南朝宋有俞佥。唐朝有俞文俊。武后时有出于庆丰,称为庆山,文俊上书,言阶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女皇帝,于是把文俊放到荒疏之地岭南。宋代有屯田郎中俞汝尚,武宁主簿俞君选,承议郎俞松,中书舍人俞烈文,诗人俞灏、俞琰。元代有学士俞奕会、翰林国史院编修俞述祖。明代有开国名将俞通海、抗倭名将俞大猷、山东参政俞泰。清代有小说家俞万春,著有长篇小说《荡寇记》。清末有学者俞樾,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先后主讲于苏州、上海、杭州等书院,授徒多人,著述500余卷,主要有《群经评议》、《诸子评议》、《古书疑义举例》。当代有俞平伯、俞兴德、俞正声等。
新昌俞氏和江南俞氏
江南散居着一些姓俞的人,其中大部份在浙江。而新昌又是我省俞姓人集居地之一。看了《俞氏宗谱》,知江南两处的俞氏,实出一宗。
俞氏的起源,现在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俞氏的祖先,居住在山东益都一带。到了唐末,有一个俞稠,与儿子一起,宦游到了江南。稠为睦州(今建德)刺史,长子珣,为剡邑令。那时天下大乱,稠、珣父子,遂弃官偕隐于剡东之五峰。自珣起历四世,约在公元1000年前后,有文兴、文旺兄弟俩,迁入新昌城中静安坊和明伦坊,成为新昌俞氏始祖。到1174年,新昌俞氏之盛,已经是:“连甍累楝,鳞次栉比,相与同居者殆数百家。”到了现在,俞氏居住在新昌,已有近千年历史了。他们的后代,不断分化,许多人迁出县城,扩散到各处,明伦坊派下,又分出了学东,(又分大市聚)龟溪(今董村)两大派。下面又有许多小派。真诏俞氏,即属龟溪派的还有泄下、东源、(又分盘松、磊石坑、下坞)南湖、贵门、下龟坑、黄坑、白竹、绀坑、中宅石、壁(又分山阴、蔡岙、竹家坑、莒根、嵊县、小将、芹塘)等许多派。有些到了宁海、百官、余姚、温州去另立门户。
俞珣之外,俞稠尚有三子。其中除第三子玢居官汴梁(今开封)外,第二子珫居杭州(出仕歙州刺史),第四子玗居明州(今鄞县),分别成为杭派和明派的始祖。他们两派而言,有案查的,就先后分出了徽州、镇江、括州和会稽四派。珣、珫、玗的兄弟关系,是新昌俞氏和江南俞氏同宗的主要依据。现存的宗谱,也就会提供更多的俞氏迁徙的线索,从而更增加了新昌和江南诸俞同出一宗的依据。现在看到录在谱中的一篇,作于南宋时期的“谱莹志”,其中有“先莹仅可证于绍兴之砧基”。这也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俞氏源出山东青州
俞氏在新昌是一个大族,唐朝末年定居新昌,其源出山东青州青社。唐晚期有俞稠,宦寓长安。后出任睦州(治所为今浙江建德)刺史,子珣为剡县令。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唐王朝无力控制全国政局,俞珣县令任满后,得不到新任命,看到天下大乱,前程无望,就接来父亲一起隐居剡东五峰(今新昌大明市乡五峰村 )成为新昌俞氏始祖。由此新昌俞氏族号就称“五峰”。
俞珣有兄弟四人。三个弟弟分居杭州、卞梁、明州,分称为“杭派”、“京派”、“明州派”。珣曾孙四人徙居,一往宁海马岙,一徙嵊县乌居,一徙上虞。名伯深的曾作过六合县令仍居新昌五峰。其长子文兴迁居新昌城内静安坊,次子文旺徙居新是城内明伦坊,由此分成静安,明伦二大派。明伦派繁衍后又分学宫(或称学前)龟溪等派。南宋末年做过殿御史,上表弹劾过贾似道的俞浙(见《宋史》贾似道传)就是学宫派后裔。
另一大派静安派为文兴之后。六代孙名枢,生四子:希契、希曾、希颜、希闵。希颜称西宅祖,希闵称东祖。后西宅派在城中立祠,又分世德祠派,孔安祠派;东宅派也分特恩祠派,萃和祠派。明代新昌有“一门七进士”、“父子方伯”之称,都是萃和祠派。明兵部左侍郎俞钦是特恩祠派。今日俞氏后裔,已遍及全县各区。
绍兴俞氏两支派
近偶得齐贤镇村落文化专辑《羊山拾璞》,其中《陶里俞氏之由来》一文,所云世系源流,似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因有鲁鱼在前,遂致亥豕在后,故特作本文以供辨正。先从现代著名学者、《红楼梦》研究专家俞平伯说起,众所周知,其为浙江德清人。然他的曾祖俞樾(赐进士出身,曾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作序时有言曰:“江南无二俞”。盖因其从虞东俞氏族谱中发现,“德清俞氏”源自“新昌俞氏”(十三世由新昌迁德清),而“新昌俞氏”自六世祖俞稠之后,有四子,即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四支派,除俞玢官汴州,为河南派始祖,其余三支都在江南,因有此说。 俞樾认为,唐代居山东青州俞庄是江南俞氏的鼻祖。《陶里俞氏之由来》所说益都,是为青州府的首县。俞庄五世皆进士。六世俞稠官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值黄巢乱,偕仕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于剡东五峰岭下(今新昌县属)。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明代时,崧城二十二世俞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二十五世时有俞旭二,从百官迁绍兴广宁桥(今绍兴市区)是为小族。

陶里俞氏,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称为俞亨宗后,本非俞珣支派,而为俞珫支派。俞珫(856-923)俞珣二第,唐僖宗时仕歙州刺史,为安徽派始祖,历四世俞伯英返迁归浙,成为杭州派祖。十五世俞梁致仕后由杭州迁居绍兴城里蕺山下,俞梁生三子,一子俞亨道官江苏靖江知县,后定居浙西桐庐。一子俞亨衢东迁会稽东堡(今越城区皋埠镇属),一子俞亨宗家温渎(今绍兴县华舍街道),卒葬张溇,旧有俞尚书墓。盖俞亨宗仕宗,官秘书监,赠刑部尚书。绍兴俞氏两大派,俞珫派由安徽返浙,绍兴后裔支分派别,亦赫然大族,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今居陶里以及容山、峡山、型塘等地者均是也。但其称斗门俞氏为俞亨宗后亦即俞珫后代,这就错了。准确说法应均为六世祖俞稠后。同理,陶里俞氏亦不应称俞珣后,应为俞珫后。二地同祖不同宗,应有区别,不可混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绍兴先乡贤、诗人陆游曾撰《俞氏家乘源流叙》,载于《上虞崧城俞氏家乘》。由以获知,《俞氏家乘源流》初出自俞亨宗之手,因他掌管职官档案,具备有利条件,遂“蒐葺先贤遗帙,绘影列图,集成一卷”。因此俞氏先世自俞庄以下迄于清末,记载堪称翔实可信。当然这是就大统谱而言,至于散处各地俞氏,或失修,或断代,自是无可如何了。俞稠幼子俞玗,仕明州大院判,居大晦(今鄞县),他是宁波派的始祖,不在绍兴两大支派之列。


“永锡堂”为丰惠俞氏的堂号,与崧城永锡楼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过丰惠俞氏和崧厦俞氏源出一脉。俞珣传之三世,生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字季隐,行兴九,由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门外,伯潜为虞东俞氏始祖。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百官俞氏堂号“思成堂”,崧厦俞氏堂号“孝思堂”。系出五峰,阅新嵊上,而袁城式廓,合先祖后昆血脉缠绵一处
这说明了新昌、嵊县、上虞俞氏源出一脉,同时这也是崧厦俞氏的迁徙路线。由新昌至嵊县,由嵊县至上虞,再至崧厦,这些地区的俞氏源出山东青社里,俞稠(公元829-905),字惠卿,唐懿宗时进士,官睦州(今浙江建德),配妻张氏,生四子。唐末值黄巢乱,与任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于稳居新昌五峰,故史称“五峰俞氏”,俞稠生有四子: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别成为剡(新昌)、徽(徽州)、京(汴梁)、明(宁波,古称明州)四大派的始祖。 俞珣传之三世,生三子:伯深、伯潜、伯渊。伯渊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应。文应迁居嵊县游谢乡之乌坑,文应之孙俞仕,字元孫,行享十,由乌坑迁居百官,是为百官俞氏始迁祖,后俞仕之孙俞夔由百官迁崧厦,而崧厦俞氏犹为昌盛,播迁极广。
名崇三相,历宋元明,而昭代扬休,愿贤孙合子书香熏炙五云
自俞夔迁居崧厦以来,其孙俞允、俞元登进士,而俞元三子“松年、椿年、鼎年”又登进士,俞氏“一门二代五进士”为世所稀,松年为集贤殿学士、椿年为翰林院学士、鼎年为资政殿学士,后世称“三相名宗”,历宋元明清,代有闻人,成为崧厦第一望族。
“永锡楼”的位置在今天的崧厦祠堂弄口,裕丰和新华书店之间。它和俞嗣祺先生另造的“俞氏六景”一起曾是崧厦街上最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名流传唱不绝,可惜到了清末“永锡楼”却成了一间临街的店面,初建之时的风物一去不复。宋俞元父子同官学士,俞元官端明殿学士,其子俞松年官集贤殿学士,松年弟椿年官翰林院学士。俞允留京掌清华学校研究院事。不时赴行朝,蒙召对,依恋出于至诚,每欲有所陈请,口呐苦不达。比年战祸频仍,时局安危不可知,当事者不闻有所筹议,公欲言不可,欲默不忍,愤激异常时,密书遗属藏衣带中,略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青溪村在嵊州东北部下王镇境内,东临余姚,北接上虞。十八都江从村中缓缓流过,居民依山临水,清妙秀异,佳哉胜地也。越乡论坛,嵊州,论坛,越乡,嵊州信息网,嵊州信息港,嵊州天气 q村多石屋,泥墙黑瓦,风雨苍桑。溪有桥,名“万安”,寓万全、万福之意。以桥为界,有坞坑桥上、坞坑桥下之分。村尾有俞氏宗祠,旁有小庙,匾曰:“圣德如天”,乾隆间物也。据《俞氏宗谱》,清咸丰十二年,先祖俞文应鉴于村址处山坞,曾改名坞坑。村寂寂,少喧嚣,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何其融融。村背有大树林,值深秋,蓝天白云,满山红叶,爽人心肺。人生百年,谈何名利,吃饭三餐,夫复何求?

题名:

[浙江嵊县] 苍岩俞氏宗谱附外继

责任者

纂修这不详

版本

清成丰壬子二年(1852)崇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嵊县

载体形式

存一册

先祖

始   姐:(唐)俞庄,字以威,行三三,山东青社人,缅载字以威,行明三
始迁祖:(南宋)澄,字汝清,号皤孙,徙苍岩
名   人:

收藏者

浙江嵊州市图书馆


题名:

[浙江嵊县] 剡溪俞氏宗谱四卷

责任者

(清)俞信民等纂修

版本

清光绪乙酉十一年(1885)嵩本堂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嵊县

载体形式

四册

先祖

始   姐:(唐)庄府君,字以盛,行明三,居山东青州
始迁祖:(南宋)希线,字谷华,行百三,由新昌五峰龟溪迁居俞家砩
名   人:(清)敏广、(清)敏财、(清)敏逊、(清)敏化、俞月亭

收藏者

浙江嵊州市图书馆

仙岩镇位于嵊州市北部,为纪念东晋车骑将军谢玄,古时曾名游谢乡、康乐乡。仙岩镇山明水秀,剡溪两岸留下了许多舜皇、大禹的美好传说和遗踪。仙岩镇的山山水水亦有缘于名人学士,如镇西有强口村,村南有小溪,东晋王羲之、谢安等人曾于冬日来此游览;强口村西去又有谢岩,也系谢灵运游憩之地。目前,仙岩共有三处文保单位、文保点。其中,位于下王舍的马寅初墓为省级文保单位,西鲍鲍氏宗祠、岩头会稽山抗暴游击队旧址为市级文保点。下王镇位于嵊州市东北部边缘,唐宋时为游谢乡,元称十八都,明清相沿。下王是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之一,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目前,下王镇共有两处文保点,他们分别为前岗上坎台门、俞桂轩墓(俞桂轩为马寅初先生的启蒙老师,其墓碑由马寅初亲笔题写)。下王镇位于嵊州市东北部边缘,四明山主峰北面,距市区17千米。东与余姚市交界,南与黄泽、北漳镇和浦口街道接壤,西与仙岩镇毗邻,北与三界镇连接并与上虞市相邻。下王镇唐宋时为游谢乡,元称十八都,明清相沿。民国初年属游康区,民国19年(1930)称协和乡、五联乡。1949年5月属四明区,仍为协和乡、五联乡,1950年属城东区,分为协和、协平、缘溪、芦山、卮山乡。1951年属里东区。1956年调整合并为新建、民主、和平乡。1958年建立里东人民公社,以乡建立管理区。1961年撤销里东人民公社,分别建立新建、民主、和平公社。1970年民主、新建公社合并为新建公社(驻下王)。次年又恢复为合并前的建制。1981年新建公社改名为卮山公社。1985年民主乡(更名为下王)改为建制镇。1986年时设下王镇、和平乡、卮山乡。1992年和平、卮山乡并入下王镇。(摘自《嵊州市志》)

六.俞姓历史:


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史记》作者是司马迁第一次记载俞跗。《史记·扁鹊传》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蹻引,案扤毒熨,一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炼精易形。
公元508年。僧佑又奉梁武帝萧衍之命,监造剡县(浙江新昌)石佛,至516年造成极精美的五丈坐佛和十丈立佛,僧佑在中国的本土艺术上创造出一种既符合宗教典型,也兼容于中原社会审美价值观的新审美造像,是了不起的创造
公元313年,俞纵随晋元帝司马睿南迁。到建康(今南京),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后俞纵在皖南泾县战死,其后代在宣城周边定居,宣城俞氏开宗。这俞纵成为俞氏历史上第一次进入江南繁衍成族的先祖。以此为代表,俞氏进入第一次大发展的阶段。
公元502年,俞药改姓为喻氏。俞药,俞纵的六世孙,是梁武帝萧衍时代的人。《南史》本传说“梁世寒门达者唯庆之与俞药”。梁武帝萧衍对俞药说“俞氏无先贤,世人云俞钱,非君子所宜改姓喻”。药曰:“当令姓自於臣”。俞药封旨改为喻姓,衍生了一个新的姓氏,成为喻氏始祖。
唐载初元年(689年)俞文俊流放岭南,桂林俞氏开宗。《旧唐书》记载,俞文俊上书直谏武则天,“则天大怒,流于岭外。后为六道使所杀”。他是俞氏最早到达岭南第一人。也是桂林俞氏的迁世祖。
公元881年五峰俞氏开宗。俞稠隐居剡东。唐后期,黄巢军攻下唐都长安,俞稠曾任睦州刺史。与任剡县令的长子俞珣开始隐居于剡东五峰岭下骑龙斩关。这隐居五峰俞酬,成为俞氏最大的一支宗派的始祖。
唐天佑三年(906),婺源俞氏开宗。俞纵十七世孙俞昌奉父亲俞植之命,从歙县黄墩迁婺东万安乡千秋里四都长田(今潋溪一带)定居。婺源俞氏由此形成。俞昌即为婺源俞氏始祖。
853-933年,在这一期间剡派俞氏开宗。唐末,俞珣(853-933)任剡县令,后和父亲隐居在剡东,死后与其父俞稠均葬于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为剡派始祖。
856-923年,在这一期间徽派俞氏开宗。唐僖宗时,俞玗(856-923)任歙州刺史唐僖宗时,为安徽派始祖。他的四世孙,即十一始祖俞伯英返迁归浙,成为杭派始祖。所以俞珫既是杭派始祖,又是徽派始祖
859-924年,在这一期间京派俞氏开宗。唐僖宗时俞玢,(859-924),任汴梁副使,生有二子,承道和承美,为京派始祖。后裔在河南开封一带定居。
862-934,在这一期间明派俞氏开宗。俞玗(862-934)曾仕明州大院判,居大晦(今鄞县),有四子,承志、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的始祖。
大唐天祐三年(公元903年)北宗开宗。。唐末,遇黄巢动乱,又遭五季之乱,居住在浙江浦江县次坞俞氏先祖于伟才恐遭奸臣所害,书写《分荆堂》,一式三份,分于三子。长子孟仁(三一公),保持原姓于,迁至萧山、诸暨交界处定居。次子仲仁,改姓余,迁至龙游定居。三子季仁,改姓俞,迁至越治定居。分为于、余、俞三姓,子孙千百万世,今后须拿出《分荆堂》记,才能认亲兄弟。至此又诞生了一支姬纲后裔的俞氏,即北宗俞氏。
宋真宗(997-1021)时九郎溪俞氏开宗。俞元,字承道,号屏山,原籍金陵,是宋真宗(997-1021)时的兵部侍郎俞标的孙子。宋熙宁间(1068-1078)授台州总领,定居仙居西乡九郎溪。俞元成为九郎溪俞氏的始祖。
公元988-1003年这一期间,明派鄞州俞氏开宗。俞玗嗣裔一支是俞鼎,宋朝咸平年间(988-1003)他任官一方,由吴兴的蠡山(今德清)迁至鄞县,定居在今俞家。俞鼎应是鄞州俞氏的迁始祖。
公元1127年以后南宋王朝建立,南宋是北宋灭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来的以汉族为主体的王朝,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其创建者为宋高宗赵构。这一阶段俞氏进入了历史第二次发展阶段
宋朝隆兴期间(约1163年以后)。《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修成。主纂者是俞亨宗,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俞氏家乘》珍贵之处,在于它祖版远在宋代,经宋、元、明、清历代续修,均有序言。诗人陆游以“同郡”的名义为家乘撰文“俞氏家乘源流叙”。清末续修时,俞樾为它作序。

嘉泰元年(1202),俞丰在福建创办云谷书院。这是俞氏历史上第一次创办学校。俞丰在云谷书院中,广揽客家福建文人,传播中原儒家文化。

宋理宗时宝庆年(1228七星联谱当时在朝的于、余、俞七名大臣。由新科状元余复奏请皇上“请正家牒” ,宋理宗赵昀御赐七星联谱,并绘七星图谱;亲自题词“宋光宗皇帝御赠制左丞相郇国公像赞”,吟咏传赞,以纪其盛;并且命资政殿大学士吴潜作“于氏七星图谱序”。开皇帝参与朝臣谱牒活动的先河。
宋德佑元年(1275年),俞氏《五峰俞氏宗谱》(《金字谱》)问世。这是保留到现时俞氏最古老的家谱,珍藏在宁海马岙。主编撰俞浙是五峰俞氏二十始祖。宋开庆元年进士、监察御史,敢于弹劾贾似道而闻名天下。
宋末景炎元年(1276)福清里梅俞氏开宗,当时,宋瑞宗携带官员、随从,在元军追击下入闽中定基。
宋末元初即1300-1357年的区间,武义俞源俞氏开宗。宋末俞德在松阳任教习,不幸去世,他儿子护送灵柩回杭州,途经武义,中途歇脚,紫藤缠绕灵柩,以为是天意,故娶当地民女为妻,在此开宗。但俞源俞氏以五世祖俞涞最为著名。,他四子中三个儿子的后代子孙,成为如今俞源俞氏家族的三大主要支脉,成为事实上的始祖。。
至正十二年(1352年)蒙宗开宗。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率红巾揭竿而反,红巾势大猖獗,铁木尔族族俞廷玉类祖弟兄十人,见元朝大势已去,社稷不保。携家小、宗族、扈从。逃至庐州凤锦桥,便取“玉里伯牙吾氏”之“玉”与“余”、“俞”谐音,更姓为俞。折柳为记,各散一方。俞廷玉成为蒙宗始祖。俞氏形成南宗、北宗、蒙宗三大宗。
至正十三年(1353年)巢湖俞氏开宗。俞廷玉在庐州分手后,迁居巢县。第二年俞廷玉率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等,同廖氏兄弟于巢湖团扎水寨。形成巢湖俞氏。
至正十五年(1355)俞廷玉归附朱元璋。先后在裕溪口、鲚鱼洲等战役屡建战功,以,取采石、太平,出生入死地相助朱元璋东渡大江,为推翻元朝统治奠定明王朝基业而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1367年到1389年间,俞廷玉父子四人均战死在沙场。俞通海于吴元年(1367年)三月,在“围姑苏”之战中,不幸“中流矢”身亡,仅享年38岁。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俞廷玉“攻取安庆阵亡”。俞通源戎马倥偬,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三月卒于京,享年五十七”。俞通渊于建文元年(1399年),在征讨“靖难”中死于白沟河之役,享年64岁。其父子四人,除加封为“两公两侯”外,皆赐葬于南京雨花台戚家山。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册封俞通海之女为金花公主。当时俞通海在“围姑苏”之战中箭伤,复发病危,太祖朱元璋亲临金陵俞宅探视,知以“无后”而哀。后建元洪武登基后(1368年),即收其女为义女,册封金花公主,诏其婿周大三更名俞大三,是俞氏历史上唯一的女性迁世祖。
明洪武年间(1380年前后)东粤俞氏开宗。俞寓程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一带),开创东粤俞氏基业。
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皇朱元璋赐俞通渊誓书玺印。为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阶、荣禄大夫、勋柱国,封越巂侯,岁禄二千五百石,诰授世袭。
洪武二十五年(1392)西昌姜坡俞氏开宗。俞通渊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封为越巂侯,统兵随凉国公蓝玉征讨建昌(今四川西昌)。其九世孙鼐臣、鼎臣开始在西昌东门外姜坡村落业。他们尊大元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为世祖。大明开国武烈河间郡俞廷玉为二世祖。俞通渊为三世祖。
嘉靖三十一(1551)年到嘉靖四十三(1563)年俞大猷抗倭大捷。嘉靖三十一年(1551),倭寇大肆侵扰浙东。明廷调俞大猷为参将,在陆泾坝、三板沙、莺脸湖等战役中数败倭贼。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袭击浙江台州等地,俞大猷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又进扰福建,包围兴化城。俞大猷急驰救援,剿灭了倭寇。在平海与倭寇战斗俞大猷部杀敌 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
广东的倭寇主要是由俞大猷平定的。先后调汀、漳等地军队1.4万人到广东,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海丰附近的战斗中大捷,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平定。
康熙四十一年(1701年)南楚俞氏开宗。东粤俞氏第十三代后人中的七位(黄洞房和小密房的七位后人即所谓七公公发脉)于康熙四十年前后(公元1701年前后)首先三位来到湘鄂边界的湖南湘阴县沙田围,开创了南楚俞氏基业。
乾隆四十一年(1776), 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问世。奠定了“绍派伤寒”的学术理论体系,创造了俞氏伤寒理论。成为中医理论的里程碑。直到现在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雍正十二年(1734),俞鸿图被腰斩和腰斩刑废除。俞鸿图妾与仆人串通。进行科考舞弊,事发按律判腰斩。行刑时俞鸿图上截在地上打滚。他用手指蘸上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雍正帝闻知,下令封刀,腰斩自此废除。

乾隆60年(1796),婺源汪口俞氏大祠堂落成。由朝议大夫俞应纶所建,占地面积1116平方米。被古建筑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俞万春创作的《荡寇志》完稿。在中国文学史上,俞万春是第一个用小说来抵制小说的作家,用《荡寇志》扫荡了《水浒》,否定招安,主张斩尽杀绝。他在洪、杨作乱二十五年前,就预感“海内升平日久,人心思乱,患气方深”。鲁迅对《荡寇志》有很高的评价。

咸丰甲寅(1854-1861年)俞氏遭太平天国摧残。1861年,侍王李世贤率兵进入浙江攻陷萧山、诸暨,到达绍兴。《越州记略》记载:“十月朔,出掠于乡,会稽为盛,山水皆至,毁屋宇,攘财贿无算,劫女子以千计。《次坞俞氏》记载,次坞散居人口一万四千余人至戊辰年(1868年),仅剩二千六百余人”。次坞溪埭村(当时几乎全部是俞姓)只剩下十八对半人口,即37人。

俞明震保卫台湾,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赴台襄助防务。甲午战争爆发后,协助唐景崧据守台。,清廷割台时他坚决反对。与台湾士绅组织民众奋起抗日,成立台湾民主共和国,以武力对抗日本的占领。选唐景崧为总统,俞明震为副总统,唐、俞致电清王朝:“台湾臣民,义不臣倭,虽为岛国,永戴圣清”。
光绪25年(1899)俞樾的巨著《春在堂全书》完稿。光绪二十六年(1900)分别在杭州西泠印社和上海源记书庄刻本。全书凡四百六十四卷,涉及历史、经学、诸子、语言、训诂、考据以及小说、笔记、诗词。


http://hi.baidu.com/%C9%CF%D3%DD%B3%A7%B7%BF%CD%F8/blog/item/a40ab534fccfe83d0b55a972.html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3:02 , Processed in 0.1363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