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查看: 5975|回复: 0
go

龙亭庙简介   [复制链接]

Rank: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9: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龙亭庙重修工程乐助褒奖方案


  

1、凡单独乐助一个大项目的,芳名给予单独树碑流芳;

  

2、多人合助一个大项目的,按乐助芳名树碑流芳;

  

3、乐助伍佰元以上的,芳名给予刻碑流芳;

  

4、乐助一佰元以上的,芳名载入功德榜流芳;

  

5、有特殊乐助的,褒奖另定。

  


  

新昌县高盤山龙亭庙管理组

  

开户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拔茅营业所

  

帐号:603374010200208358

  

联系人:俞尚林    13173956877

  


俞中阳    13732467716

  


俞卓敏    13735238778

  


俞焕苗    86828275

  







五峰山龙亭庙重修工程各项功德项目表(一)


  

序号

  

功德项目

功德金额(万元)

褒奖方案

1

坐北朝南五开间大殿翻建

200

树碑流芳

2

圣母殿翻建

80

树碑流芳

3

圣母殿神像七尊裱金、开光

50

树碑流芳

4

双塘通龙亭庙路

35

树碑流芳

5

天灯盏通龙亭庙路

25

树碑流芳

6

双塘通龙亭庙电力

12

树碑流芳

7

大青坞通龙亭庙自来水

8

树碑流芳

8

四合院、管理用房、凉亭

200

树碑流芳

9

双塘跨渠道桥

3

树碑流芳


圣母殿工程分项功德项目表(二)


  

序号

  

功德项目

功德金额(万元)

褒奖方案

1

栋樑1根

20.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2

大樑(五架樑)2根,每根

6.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3

金刚柱4根,每根

5.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4

殿内柱10根,每根

1.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5

屋顶钢网、混泥土盖瓦

5.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6

屋顶龙(螭吻)2支,每支

0.5

镌刻功德碑流芳

7

牛腿22只,每只

0.5

镌刻功德碑流芳

8

倒挂狮子2只,每只

1.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圣母殿神像及庄严品功德项目表(三)


  

序号

  

功德项目

功德金额

  

(万元)

褒奖方案

1

圣母娘娘裱金、开光

20.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2

珊瑚仙子裱金、开光

5.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3

海蚌仙子裱金、开光

5.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4

雷公裱金、开光

5.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5

电母裱金、开光

5.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6

凤神裱金、开光

5.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7

雨师裱金、开光

5.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8

红木供桌1张、裱金、揭幕

10.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9

红木功德箱1只、裱金、揭幕

2.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10

殿内鼓1只、揭幕

1.00

镌刻功德碑流芳















五峰山龙亭庙简介


据五峰俞氏宗谱,新昌县《成化》、《万历》志等有关记载证实,拔茅高盤山(暨五峰山)龙亭庙修建于宋代、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一、五峰山 (暨高盤山)的由来:

经实地考察,从地形地貌看,东起天灯盏,南至拔茅村,西至小弯头,北至五峰坑。这一圈象只玉盤(地势比周围高),盤中托起一座金山,故称“高盤山”。

唐末期间,俞氏珣公任剡邑令,避黄巢乱携父稠公隐居高盤弯,躲过劫难而幸存。后见此地如玉盤托金山,山水秀丽,山脉呈十字形,停立任何之地纵横俯视,都可见奇特的三座山,五个峰,故析为“三山(一曰中山、一曰回山,一曰山),五峰”。其实此山在任何方向展望,山的背面还隐蔽着一山二峰,横五峰,直五峰,总体九个峰,故相传有三山、五峰、九鼎之称,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在五峰之麓(暨高盤弯、又称大青坞),遂宅地筑室定居。俞氏遂“肇基五峰”。

五峰山北面山川之水流入(东起天灯盏,西至大明市)长约十里溪坑,称为“五峰坑”。坑的两侧山峦、土地中几处风水宝地均属俞氏所有,流传至今有“十里俞五峰”之称。五峰是江南俞氏的发祥地,五峰俞氏以“五峰”为号自尊,成为江南望族。对于“三山、五峰”,俞氏称为“五峰山”,异姓称“高盤山”,其实是同一座山。

二、高盤山龙亭庙与五峰俞氏有密切关联:

经查阅俞氏宗谱(宋淳熙元年)石斗文写的序文,(宋乾德二年)沈义伦写的九世祖仁俗公坦斋传,经实地考察与品悟。唐末(考黄巢乱破越州年间及珣公唐僖宗时进士,先任余杭尉后徙剡邑令年间推测)约879年,珣公避黄巢乱弃官携父稠公隐居剡东五峰之麓,筑室掩户以息(是这一带最早定居的姓氏)、耕读传家。日垦荒劳作,养家糊口。夜香一炷,书数卷,培兰育桂,门阀籍甚、俱以功名文学,显其连甍累栋鳞、次栉比同居者,殆数百家噫、俞氏之子孙盛矣。耕农者祈祷风调雨顺。见高盤山山顶有一水潭,常年不涸。迹甚奇、称白龙母所栖,因建亭奉之、岁旱祈之有应。唐末期间人烟稀少、先居为大、高盤山(暨五峰山)一直属俞氏所有,所以说,高盤山龙亭庙与五峰俞氏有密切的关联。是五峰俞氏祖先建造最早的庙宇。

三、五峰山龙亭庙,修建于宋朝无疑:

在查考历代名人游龙亭,拜圣母的历史记载中,推测龙亭庙修建的年代。

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三记载,元至大戊申(1308)年、李拱辰(磁州淦阳人氏)任新昌尹、谒拜白龙母,并留有墨宝诗,曰:云送龙宫归海藏、雨随车辇满山来。老农预有丰年喜,饷我晨餐酒一盃。(李拱辰谒拜白龙母,离宋朝仅29年,说明龙亭庙始建已久,名声在外,才得县尹崇拜)。

我们为了修缮好龙亭庙,邀请道教圣地武当山吕道长到龙亭庙勘察指教时讲,此庙在建筑风格上看已上千年。所以说,龙亭庙修建于宋朝无疑。

明万历《新昌县》志卷十三记载,龙亭庙在高盤潭上,俗称白龙母所栖,因作亭奉之,岁旱祈之有应。元至顺中(1330)年,王纶(开州人氏)任新昌尹,将至任,舟次杨子江,梦一妪来谒,问之,曰:新昌高盤人,姓白,闻公远来故相迎。耳觉而怪之。比到任,询之,果有高盤潭,俗称白龙母所栖。因往谒拜,并留墨宝题为“圣母云栖”匾额。因而千百年来,遐迩黎庶、岁月无间、络绎祭祀。

俗传:明成化年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何鉴(新昌人氏),上京赶考时,途中就寝梦见一妪供其食,送其行。何鉴中举回乡到龙亭庙供香烛时,视而怪之,竟然白龙母与梦见一妪十分相似,兴奋之余,供敬石香案一张,有碑石鉴证。

明万历年甲午仲冬(1594)年,兵部尚书何鉴孙,锦衣卫世袭百户士阊同妻俞氏谒拜圣母,并喜捨石香炉以求子嗣,炉上镌有铭文,字迹清晰。

四、龙亭庙地理位置神奇:

龙亭庙坐落于五峰支脉西峰龙之首,三面陡坡、东接主峰高盤峰。登其上,百里内之峰峦均入望中。凌晨观日出,曙光胜东海,俯视龙亭庙,群山簇拥,香火兴旺,灵气扑人。

庙前岩石间有一处观音土,长约百米,宽约五米,白里透红,由东向西延伸圣母殿,俗传龙血土。

山顶有三潭:庙后山间有个“隐迹潭”,俗传有缘人方能饮水解渴。庙内称作“高盤潭”,位于圣母左膝前方。明万历县志卷十三记载,龙亭庙在“高盤潭上”。俗传与三透屋龙潭坑灵气相通。庙前一潭称为“白龙潭”,现为水井,深约五米,水清澈如蓝,旱年不涸。相传为“仙水”,常有香客喝几口,带回家。

庙前路边原有一棵千年古松,十里地外依稀可见树形象条龙,腾飞在空中。

停立庙前观五峰,山势巍峨。时而云雾缭绕,云海一片。顷刻秀丽山峰,兀立心旷神怡。林木深处,灵气升腾,幽芳独秀、十分神奇。

五、圣母娘娘译化一方,广普福祉,有求必应:

在庙内壁间尚嵌的碑石镌刻碑文中有“吾之龙亭在高盤山之颠,相传圣母毓龙于处,迹甚奇,复时出云降雨泽化一方,遂建亭以志其德”字样。

白龙圣母泽被一方,风调雨顺,境安民康,八方信众朝见圣母,请信、许愿,有求必应。因此庙会期间,正月新春人山人海,平日里人流不息,十四夜蚕农来求蚕花,实为灵验。七月初一是圣母娘娘圣诞节,香客聚会拜忏,祈求平安。随缘者到龙亭庙继拜圣母为“娘”,向圣母求“子”者甚多。更是良民财主、老板能人、善男信女祈求平安福寿、升官发财、学生求读、青年人择业、求婚、育子的灵气宝地,波及四乡八镇,乃至县外、省外的有缘者。二OO六年被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龙亭庙历受沧桑,屡毁屡建:

在每个沧桑时期,总有随缘者与热心人捐助修缮。对圯毁已久的庙宇在道光丙申(1836)年重修。清光绪年间修缮(均有碑石记载) 。1992年、2002年等多次修缮。由于资金短缺等因素、修缮较为简陋。近年来,屋顶漏水、椽樑霉烂,墙壁断裂倾斜,磉柱下沉、面临倒塌,已成为危房。为此,龙亭庙管理组讨论决定,计划投资600万元,对龙亭庙进行翻建重修,并报县文管委同意。现已筹集80万元,路、桥、水、电力工程已完成,圣母殿正在修建中。

千年古庙今日重修,也是五峰俞氏后裔对始建祖先有个告慰。为了使修缮工作顺利进行,所倡议,有缘者随缘乐助。龙亭庙管理组对乐助者给予树碑流芳,以示褒奖。


                              2014年9月20日

001.jpg (167.98 KB, 下载次数: 0)

001.jpg

002.jpg (113.55 KB, 下载次数: 0)

002.jpg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1:14 , Processed in 0.1873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