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丰洛,县东二十五里。昌六世熙载(文明)迁此,建三座百尺高楼,其一名为“丰洛”。八世谦号“丰洛居士”立“孝思堂”。九世良显、邦显皆立功承信郎;良用、起莘、发均贡入太学。十世崧为远安县丞;唐佐为承事郎。十一世彦升为开化寺铸洪钟。十二世存仁为太学上舍。十六世稳乡在淮行商。十七世子张有善德。十八世彦成、彦良因孝友而著名。二十世长瑛、长荣有隐德;长轴著《世谱纪源》。二十一世后,子姓蕃衍,不能尽述。创“知本堂”,立“赡塋局”,克世其家。 婺源新源,县北西十里。昌公九世孙景始迁于此。十二世新,有善行。十三世光,尽孝道;廷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登第。十四世胡,有才能。十五世邦,有厚德。十六世道美,才干过人。十七世恒,少年中进士,授任行省左史。十八世僖、符均因孝受表彰。十九世乾、输均为家族争光。二十世祥,考中进士,未入仕而卒;裕有善行;厉中举人;祐行医治活多人。二十一世纉,儒医,授任太医院世袭太丞。廿二世叟袭太丞,捐钱助国用。廿三世衡以耆德膺冠带。廿五世宗训年高德劭。廿六世道然富而好礼;威善谋事。廿七世彬修家谱;谋壮观乡闾;志、赐、盛俱以正直见称;达、祥、荣均有古人风。廿八世亨创“孝思祠”;庆、鐩、荫俱性行纯厚;凱、庸共倡立祀典。廿九世春、渊、舜、瑾均文才优秀;洽、灿均长寿而有德;焯、宽、济均果断而有作为;诜、淳共修族谱。三十世琰为庠生;瑗、球、爵、旦等重修家谱;满等有儒望;宾为庠生。 婺源陀川,在县北四十里。昌六世孙大(文远)由长田迁县市。八世名三一授宣抚。十世售生,授将仕郎。十一世诚授助教。十二世万五,由县市迁城南。十五世天倪考中进士,先任芜湖县尉,后淮东总领所司门。十六世同,国庠上舍。十八世元凱,国庠上舍,迁陀川;元膺,元至正十三年(1353)登进士,授翰林学士。二十四世佶,授中府教读。
婺源丰田,县南三十里。昌十世孙川于宋宣和四年(1122)始迁于此。川之子昭拜驸马,授三军节度使。昭显长子杞,授枢密院使;次子梓授江东观察使。昭侄洪拜郡马。杞之子仲节授建康路分。梓长子之才,授保义郎;次子之美官授番阳尉,迁居番阳,其裔孙淄在明正德二年(1508)考中进士,任广西佥事;梓第三子纲,授西安县尉,转承信郎;梓第四子纪,授饶州安仁酒税。川七世孙景寿,授嘉定州判。九世彦亨元未隐居,有著作;彦彬洪武间奉使山西;观有孝行,著有《乐耕图集》等。十一世原清,洪武初授营州左屯伟指挥。十二世春,贡士。十四世允,著有《鹤峰漫稿》;简科,太学生;桂授仪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