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著作研究 原创地带 俞金门家中的红豆树
查看: 4695|回复: 1
go

俞金门家中的红豆树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22: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俞金门家中的红豆树        我之前 在转载孙永兴先生的《新公园栗里茶室》(转载)及补白中,介绍了虞山公园那棵红豆树是从范公桥俞金门家中移植过去的。近期又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1936年俞友清所著《红豆集》收录了一幅其先曾叔祖俞金门所书《铁树吟》遗墨。此处铁树是红豆树的古代别称,所绘枝叶来看即为红豆树。俞金门作《铁树吟》时此树已种植35年。(1)
        《铁树吟》收录于《养浩诗抄卷四》(俞鸿筹抄本),作于戊申年年初(1908年),由此推算红豆树应种植于1873年左右,距今已近145年了吧。(2)(3)
    《红豆集》十二页上有友清注“忏生叔祖范公桥宅亦有一株惜未曾结实“, 写此书时红豆树仍在范公桥。(4)
       在苏州师专周振芳老师《红豆树并非每年开花》(刊于1989年12月31日出版的《大自然》1989年04期)一文中写到“市区人民公园内一株算是最年轻的。该株是抗日战争前种植,据家父童年所见,栽种时已有啤酒瓶粗细,树冠靠近屋檐,树身只不过2-3米高."。看来此树很可能就是在1936~1937左右移植的。(5)
      文后的彩照摄于2015年5月8日此棵“铁树”开花之时,出自“喜善哥的博客”。孙永兴先生作《新公园栗里茶室》时谈到此树已有花开,应该是近年开了2次吧。
       又到5月,不知今年的花儿,是否继续地开?
http://y2myeah.lofter.com/post/1cc7097b_ae3597d

常熟俞金门1.jpg (75.61 KB, 下载次数: 0)

常熟俞金门1.jpg

常熟俞金门2.jpg (45.8 KB, 下载次数: 0)

常熟俞金门2.jpg

常熟俞金门3.jpg (78.68 KB, 下载次数: 0)

常熟俞金门3.jpg

常熟俞金门4.jpg (69.93 KB, 下载次数: 0)

常熟俞金门4.jpg

常熟俞金门5.jpg (91.48 KB, 下载次数: 0)

常熟俞金门5.jpg

常熟俞金门6.jpg (197.99 KB, 下载次数: 0)

常熟俞金门6.jpg

常熟俞金门7.jpg (172.18 KB, 下载次数: 0)

常熟俞金门7.jpg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6-11-10 22:15 |只看该作者
俞友清《红豆集》缘起 - 1934年:苏州的红豆之争(转载)  

[p=20, null, left]2012-01-03 21:44:59|  分类:                           俞炳镛                           |  标签:
                                                  |举报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用易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此文刊登于2011年01期的《苏州杂志》,作者:黄恽
 唐朝诗人王维的《红豆》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不过在这里,我还是想再引用一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由于这首诗把红豆定义为人类男女相思的寄托,使得历代文人墨客对于红豆这种植物种子,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植物种子的心理,于是收藏之、把玩之、议论之、歌咏之,甚至还为此产生了争论。
  1934年底,《苏州明报》上发生了一件红豆之争。参加的人有朴学大师章太炎、古文家金松岑,苏州中学校长吴于修,常熟文学家俞友清,文学家、明报副刊《明晶》主编范烟桥(含凉生、编者),还有就是医生程思白。
  事情是医生程思白先挑起的。
  不妨先介绍一下这位医生。程思白,字叔向,安徽人,世居阊门外朱家庄南许巷8号。他的父亲是积功堂董事程于麟。程思白由岳家介绍,习医于名医侯子然门下,后又改投富郎中巷顾允若医生,三年期满,正是1934年春。程思白租赁了黄鹂坊五十五号半,原律师朱润的房子开设诊所,悬壶行医。
  有一天,程思白和友人走过明光眼镜公司,看见柜台里有常熟俞友清寄售的红豆。一看之下,非常诧异,觉得这不是把铁树子冒充了骗人吗?回家以后,就写了一篇《红豆》,投寄《苏州明报》副刊《明晶》。文章如下:
  红豆(思白)
  骚人墨客,每得红豆一二颗,莫不珍若拱璧。尝忆饭牛翁藏红豆数粒,某君求一睹而未之允,牛翁可谓吝甚。俞君友清,自谓家藏红豆颇丰,与谈红豆,必曰愿赠君若干,每多口惠而实不至者。近且寄售于明光眼镜公司。一昨偕友途经明光,偶视寄售之红豆,粒大形扁,色红而不殷,与余所藏者大异。俞君所寄售者,实非红豆,乃铁树子耳。按红豆大如黄豆,色鲜红而始终不黯。曩昔详刊于《新园林》。俞君以红豆易洋,未免过俗,更以钱树子认为红豆,辱没红豆甚矣。余藏红豆数枚,惜所存无几,各界如嗜红豆者,请来函索取,当割一二。寄语友清,勿谓我抢生意。一笑。(黄鹂坊五十五号半)
  细阅程思白的文章,会觉得他和俞友清很熟,因为俞友清为人“口惠而实不至”,更有甚者,他竟然还用铁树子冒充红豆换钱,则不但俗气而且还涉及到欺骗了。于是,为了揭穿俞友清的欺骗,他甘愿把自己收藏的红豆免费赠送。在文章中,程思白还不忘把戚饭牛的吝啬和自己的慷慨作了对比,言语之间,未免有点佻薄。
  试想,如果常熟俞友清看见,他会怎么想呢?他是否真是鄙俗而又涉嫌欺骗呢?程思白该文一出,明显可以预见,已经搅动一池春水了。
  常熟俞友清,当年常熟知名的文学家、报人,对于在明光眼镜公司寄售红豆一事,他在《红豆》一文中说:“我今年忽发奇想,把家藏的红豆,装成心形锦匣。匣分两粒四粒八粒,价也有差别,托苏州明光眼镜公司代售,也许最近期内,在上海也有寄售处,以供嗜好者的索取。”程思白在明光眼镜公司所见,正是俞友清寄售的心形锦盒装的红豆。
俞友清当年在苏州第二中学任教,也住苏州。在“敬答思白兄”之后,他对自己的红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看到金松岑也关心起红豆来,就把自己的红豆和相关照片,去拜访了金松岑。回来后,俞友清信心十足,再度给范烟桥写了信。这封信没有全文刊发,而是通过范烟桥(编者)的笔转述了内容的摘要:
  关于红豆(编者)
  昨得俞友清君来函,谓曾持所藏红豆及豆箧(荚),并周庄费公直所摄之钱牧斋故地红豆树照片,趋访老诗人金松岑先生。先生出示苏州中学校长吴于修先生复函及考证,言虞山所产,确系红豆,并非铁树子。俞君又云,此次苏省物品展览会,虞山红豆,得特等奖。主持展览会诸公,或不致莫辨真伪。希思白先生于医务之暇,至虞山一访,则此红豆问题之论战,可告一段落矣。
   确实,红豆之争,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了。俞友清的红豆得到了有力的佐证,当然也就洗清了“欺骗”的嫌疑。大家的都是红豆,程思白也无话可说了。你免费送你的,人家出售人家的,只要不是假的就行。特别是,虞山红豆,也就是俞友清持有的扁豆形的红豆,这次在苏省物品展览会上得到了特等奖,这更证明俞友清手中红豆的价值。
  至此,我上面说的章太炎还没有露面。那么,章太炎在这场红豆之争中,会发表什么意见呢?在署名含凉生(即范烟桥)的《红豆案》一文中,章太炎说:在南洋群岛时,见红豆树有数十株,蔚然成林者,红豆遍地,同行亲友拾之而归,其形如阿司匹林药片,鲜艳无比,用作戒指,入水洗濯,益增明丽。其种与虞山红豆同。王摩诘所咏“红豆生南国”殆即指此,因若非结实累累,何能“劝君多采撷”耶?
  不愧是朴学大师,章太炎从“多采撷”中指明南国红豆不像我们江南红豆那么珍贵。江南红豆,也就这么一树两树,不仅生长缓慢,而且结实艰难,哪里能够多量的采撷呢?难怪哪一家能够偶尔幸运地拥有一棵红豆树,就珍贵得不得了,一定要把自己的书屋以红豆或红豆树来命名了。
  范烟桥还对红豆作了一点小结:虞山红豆,形扁如扁豆。苏州、江阴、吴江等属之。歙县红豆,浑圆如黄豆。嵊县、广州等属之。红豆树有常绿与落叶之分,歙县之红豆为常绿树,浙江之嵊县亦有之。苏州、常熟、吴江等处之红豆,皆落叶树。尚有藤本者,亦结红豆。可知此种植物,类别虽多,而所结之红豆,实无异也。
  如今,江南各地铁树成了常见之品,红豆树则还是比较罕见。而往昔铁树甚至比红豆树还稀罕,所以明褚人获的《坚瓠集》有铁树即红豆树之说。这次红豆之争,铁树子也成为需要辨析的一个方面。我们现在都知道,铁树子虽然形与虞山红豆近似,色则远逊,铁树子红得不怎么鲜艳略带黄色,且不怎么饱满,两者其实很好区分。
  程思白的一篇《红豆》,还直接触发了俞友清对红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最终出版了一册有二百余页专谈红豆的《红豆集》(1936年常熟琴社发行)。不过,俞友清对程思白还是不无芥蒂,看《红豆集》目录,该书中收入了范烟桥谈红豆的数篇文章,却没有给程思白留一点篇幅。《红豆集》蒐集了当年文人就红豆写成的近百篇诗文,再加上俞友清自己的文章,还配上了多幅关于红豆的照片,可说是有关江南红豆的一本集大成之作。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此文刊登于2011年01期的《苏州杂志》,作者:黄恽

 唐朝诗人王维的《红豆》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不过在这里,我还是想再引用一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由于这首诗把红豆定义为人类男女相思的寄托,使得历代文人墨客对于红豆这种植物种子,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植物种子的心理,于是收藏之、把玩之、议论之、歌咏之,甚至还为此产生了争论。
  1934年底,《苏州明报》上发生了一件红豆之争。参加的人有朴学大师章太炎、古文家金松岑,苏州中学校长吴于修,常熟文学家俞友清,文学家、明报副刊《明晶》主编范烟桥(含凉生、编者),还有就是医生程思白。
  事情是医生程思白先挑起的。
  不妨先介绍一下这位医生。程思白,字叔向,安徽人,世居阊门外朱家庄南许巷8号。他的父亲是积功堂董事程于麟。程思白由岳家介绍,习医于名医侯子然门下,后又改投富郎中巷顾允若医生,三年期满,正是1934年春。程思白租赁了黄鹂坊五十五号半,原律师朱润的房子开设诊所,悬壶行医。
  有一天,程思白和友人走过明光眼镜公司,看见柜台里有常熟俞友清寄售的红豆。一看之下,非常诧异,觉得这不是把铁树子冒充了骗人吗?回家以后,就写了一篇《红豆》,投寄《苏州明报》副刊《明晶》。文章如下:
  红豆(思白)
  骚人墨客,每得红豆一二颗,莫不珍若拱璧。尝忆饭牛翁藏红豆数粒,某君求一睹而未之允,牛翁可谓吝甚。俞君友清,自谓家藏红豆颇丰,与谈红豆,必曰愿赠君若干,每多口惠而实不至者。近且寄售于明光眼镜公司。一昨偕友途经明光,偶视寄售之红豆,粒大形扁,色红而不殷,与余所藏者大异。俞君所寄售者,实非红豆,乃铁树子耳。按红豆大如黄豆,色鲜红而始终不黯。曩昔详刊于《新园林》。俞君以红豆易洋,未免过俗,更以钱树子认为红豆,辱没红豆甚矣。余藏红豆数枚,惜所存无几,各界如嗜红豆者,请来函索取,当割一二。寄语友清,勿谓我抢生意。一笑。(黄鹂坊五十五号半)
  细阅程思白的文章,会觉得他和俞友清很熟,因为俞友清为人“口惠而实不至”,更有甚者,他竟然还用铁树子冒充红豆换钱,则不但俗气而且还涉及到欺骗了。于是,为了揭穿俞友清的欺骗,他甘愿把自己收藏的红豆免费赠送。在文章中,程思白还不忘把戚饭牛的吝啬和自己的慷慨作了对比,言语之间,未免有点佻薄。
  试想,如果常熟俞友清看见,他会怎么想呢?他是否真是鄙俗而又涉嫌欺骗呢?程思白该文一出,明显可以预见,已经搅动一池春水了。
  常熟俞友清,当年常熟知名的文学家、报人,对于在明光眼镜公司寄售红豆一事,他在《红豆》一文中说:“我今年忽发奇想,把家藏的红豆,装成心形锦匣。匣分两粒四粒八粒,价也有差别,托苏州明光眼镜公司代售,也许最近期内,在上海也有寄售处,以供嗜好者的索取。”程思白在明光眼镜公司所见,正是俞友清寄售的心形锦盒装的红豆。

俞友清当年在苏州第二中学任教,也住苏州。在“敬答思白兄”之后,他对自己的红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看到金松岑也关心起红豆来,就把自己的红豆和相关照片,去拜访了金松岑。回来后,俞友清信心十足,再度给范烟桥写了信。这封信没有全文刊发,而是通过范烟桥(编者)的笔转述了内容的摘要:
  关于红豆(编者)
  昨得俞友清君来函,谓曾持所藏红豆及豆箧(荚),并周庄费公直所摄之钱牧斋故地红豆树照片,趋访老诗人金松岑先生。先生出示苏州中学校长吴于修先生复函及考证,言虞山所产,确系红豆,并非铁树子。俞君又云,此次苏省物品展览会,虞山红豆,得特等奖。主持展览会诸公,或不致莫辨真伪。希思白先生于医务之暇,至虞山一访,则此红豆问题之论战,可告一段落矣。
   确实,红豆之争,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了。俞友清的红豆得到了有力的佐证,当然也就洗清了“欺骗”的嫌疑。大家的都是红豆,程思白也无话可说了。你免费送你的,人家出售人家的,只要不是假的就行。特别是,虞山红豆,也就是俞友清持有的扁豆形的红豆,这次在苏省物品展览会上得到了特等奖,这更证明俞友清手中红豆的价值。
  至此,我上面说的章太炎还没有露面。那么,章太炎在这场红豆之争中,会发表什么意见呢?在署名含凉生(即范烟桥)的《红豆案》一文中,章太炎说:在南洋群岛时,见红豆树有数十株,蔚然成林者,红豆遍地,同行亲友拾之而归,其形如阿司匹林药片,鲜艳无比,用作戒指,入水洗濯,益增明丽。其种与虞山红豆同。王摩诘所咏“红豆生南国”殆即指此,因若非结实累累,何能“劝君多采撷”耶?
  不愧是朴学大师,章太炎从“多采撷”中指明南国红豆不像我们江南红豆那么珍贵。江南红豆,也就这么一树两树,不仅生长缓慢,而且结实艰难,哪里能够多量的采撷呢?难怪哪一家能够偶尔幸运地拥有一棵红豆树,就珍贵得不得了,一定要把自己的书屋以红豆或红豆树来命名了。
  范烟桥还对红豆作了一点小结:虞山红豆,形扁如扁豆。苏州、江阴、吴江等属之。歙县红豆,浑圆如黄豆。嵊县、广州等属之。红豆树有常绿与落叶之分,歙县之红豆为常绿树,浙江之嵊县亦有之。苏州、常熟、吴江等处之红豆,皆落叶树。尚有藤本者,亦结红豆。可知此种植物,类别虽多,而所结之红豆,实无异也。
  如今,江南各地铁树成了常见之品,红豆树则还是比较罕见。而往昔铁树甚至比红豆树还稀罕,所以明褚人获的《坚瓠集》有铁树即红豆树之说。这次红豆之争,铁树子也成为需要辨析的一个方面。我们现在都知道,铁树子虽然形与虞山红豆近似,色则远逊,铁树子红得不怎么鲜艳略带黄色,且不怎么饱满,两者其实很好区分。
  程思白的一篇《红豆》,还直接触发了俞友清对红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最终出版了一册有二百余页专谈红豆的《红豆集》(1936年常熟琴社发行)。不过,俞友清对程思白还是不无芥蒂,看《红豆集》目录,该书中收入了范烟桥谈红豆的数篇文章,却没有给程思白留一点篇幅。《红豆集》蒐集了当年文人就红豆写成的近百篇诗文,再加上俞友清自己的文章,还配上了多幅关于红豆的照片,可说是有关江南红豆的一本集大成之作。
http://blog.163.com/y2m@yeah/blog/static/62851524201181375227789/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0:59 , Processed in 0.11466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