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著作研究 原创地带 论俞氏文化底蕴——在第五次俞氏宗亲联谊会上的学术报告 ...
查看: 4345|回复: 1
go

论俞氏文化底蕴——在第五次俞氏宗亲联谊会上的学术报告'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9: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55, 12, 44, 1, '知俞先生', 11,
'论俞氏文化底蕴——在第五次俞氏宗亲联谊会上的学术报告', 1197283294, '

俞氏的文化源

文章引用自:\r\n

徽文化、越文化一直是俞氏的主流文化。近一百多年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越文化能够自觉地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徽文化由于朱熹的攘夷思想的影响,显得迟钝逐渐落伍了。现在俞氏文化的主流已经转移到以越文化为核心,辅以世界先进理念的新的文化。俞氏最深厚的社会基础是拥有一大批中产阶级。\r\n\r\n
越文化和俞氏

五峰俞氏、次坞俞氏、武义俞氏、仙居俞氏代表的越文化;婺源俞氏代表的徽文化是俞氏文化的主流\r\n越文化是五峰俞氏、次坞俞氏、武义俞氏、仙居俞氏的脊梁柱。鲁迅在1912年的《<越铎>出世辞》中曾盛赞古越文化:“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驿,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句践坚确慷慨之志” 。越文化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但真正成熟还要待到南宋乾道、淳熙之后(1180年左右)。有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吕祖谦兄弟为代表的金华学派(或称婺州学派)和杨简等“甬上四子”为代表的四明学派一时并起,使越文化盛况空前。\r\n越文化和徽文化是相通的,相互吸收彼此的精华。吸收越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余姚的王阳明。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从小接受程朱“理学”教育。他对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深信不疑,希望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所谓的“天理”。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通过王阳明把徽、越文化有机地揉合起来,把中华文化推向又一个高度。\r\n例如,武义俞氏家族祖上人才辈出,谈不上显贵,却出自名门,世代勤劳创业,耕读为乐,尊礼重教,急公好义,人丁兴旺,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大望族。武义俞氏的文化更是揉合了越文化、徽文化、程朱理学、王阳明学说及周易文化为一体,主张阴阳相济、刚柔有应,平衡有道,与世无争,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宽容和谐。\r\n越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俞氏发展的一个鼎旺时期,五峰俞氏的剡派、徽(杭)派、明派、京派已经繁衍为马岙、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城、十族俞、鄞州等子派。1225年而朝廷正在为次坞俞氏轰轰烈烈地“七星联谱”;仙居俞氏已经走出九郎溪,向永康、婺州、丽水、缙云、武义、温州、义乌、龙游发展。武义俞氏始祖俞德,开始在九龙山下的一处朱颜小村定居。\r\n可以说俞氏的发展和越文化的发展是同时处于鼎盛时期。千年的历史积淀造成了崇尚读书、追求功名的大氛围。其精髓是“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句践坚确慷慨之志”,所以能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当国家,民族危急之际,重气节,轻生死,大义凛然,义薄雲天者颇不乏其人。\r\n

徽文化和俞氏

婺源俞氏的文化底蕴是建立在徽文化和程、朱理学的基础上。从宋朝开始,徽州便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号称“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宋代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使徽州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明清时期全国性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为徽商的称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r\n巧合的是和上述浙江俞氏的越文化也发展到最昌盛时期。到明清时趋于鼎盛。徽文化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具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成果,在全国领取风骚约有八百年之久。“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r\n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r\n朱熹是婺源人,也是婺源俞氏的开宗始祖俞昌的表兄。而朱熹的老师是理学大师程颐。朱熹的著作有70余部460多卷,创办书院27所,门生达数千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封建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r\n徽文化和越文化,一直是水乳交融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历史上,徽州自设立地方政权以来,秦代属会稽郡,郡治吴县(今苏州),至唐代属浙西道,治杭州;宋代属江南东路,治苏州;元属江浙行省,治杭州;明属南直隶江南应天府,治苏州;一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属安徽省。徽州历史上一直以新安江通往杭州的水道作为生命线,解放后因为修建新安江水电站,航道阻断,两地交往才稀疏了\r\n自古以来,婺源一直属于徽州府的管辖范畴,不仅在地理上同属黄山山脉,而且在经济、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是同为一体的。问题是,婺源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划为江西,1947年以后,经胡适的奔走努力,始又划为安徽,但刚解放又划为江西。徽文化少了婺源,就不能成为完整的徽文化,而婺源离开安徽,就象流水断源。所以,婺源如能回归安徽,是对徽文化最好的保护。', '58.247.251.115', 0, 0, 0,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1-1-9 19:20 |只看该作者
(56, 12, 44, 0, '知俞先生', 11, '论俞氏文化底蕴——在第五次俞氏宗亲联谊会上的学术报告', 1197283395, '客家文化和俞氏\r\n居住在福建、两广、南楚俞氏的客家文化是俞氏的又一文化源流。俞文俊是较早到达南方的客家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福建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而宁化、嘉应州恰恰是客家俞氏集中的区域。\r\n历史上客家人有过六次大迁移。而俞氏的大迁移是从第三次南迁开始。是在唐末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时期。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r\n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进入岭南。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逃亡广东沿海潮汕地区。\r\n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南楚俞氏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迁徙中发详。\r\n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r\n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r\n客家文化体现在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中华俞氏联谊会就是这些客家俞氏最早发起成立的。现在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南部的俞氏大都是客家人,\r\n中西交汇新的越文化是现代俞氏文化的主流\r\n但在一百多年来的,中西交汇、新旧冲突的社会文化转型、变革时期,由于越文化能够自觉地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使之融会贯通,给予越文化以新的活力。\r\n俞同奎,俞樾的侄孙,1910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化学,并获得硕士学位。是俞氏最早留学海外,并取得学位的人。诸暨俞秀松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1921年就去苏俄留学;以后的一段时期,绍兴俞大维荣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和柏林大学数理逻辑博士;绍兴俞大绂获美国依阿华大学植物病理博士;诸暨俞叔平获奥地利维也纳警察学院警察博士;诸暨俞慈民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经济学博士;奉化俞国华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这些先哲给俞氏带来西方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先进的文化同越文化的“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句践坚确慷慨之志”的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崭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越文化。\r\n而徽文化由于朱熹的攘夷思想的影响,显得迟钝、被动、停滞不前、固步自封,在独领风骚八百年以后,逐渐落伍了。徽商的衰落,浙商的崛起,就是明证。\r\n现在俞氏文化的主流已经转移到以越文化为核心,辅以世界先进的哲学、科技、金融、经济的理念的新的文化。\r\n一句话,徽文化、越文化曾经是俞氏的主流文化,是俞氏的精神力量。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解释了俞氏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r\n俞氏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俞氏发展的方向。俞氏搞政治的多,搞学问的多,搞经济,做生意的少,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500名,没有一个是姓俞的。俞氏最深厚的社会基础是拥有一大批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稳,则社会稳。历史上俞氏“造反”、“附逆”的也少。近代太平天国史里,附随“长毛”的,也没有一个姓俞的。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列的1200名汉奸中,没有姓俞的。反右斗争中,中央级右派也没有姓俞的。\r\n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俞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俞氏对的时代文化的把握息息相关的。', '58.247.251.115', 0, 0, 0, 0, -1,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13:07 , Processed in 0.1762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