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宗亲新闻动态交流 中华俞氏家谱文化研讨会文字稿(繁昌)
查看: 763|回复: 2
go

中华俞氏家谱文化研讨会文字稿(繁昌)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22: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无为濡湏俞氏(星溪堂)溯源考证

安徽省无为市
俞能金


无为俞氏约两万余人,实为无为市之大姓也,分布全县境内所有乡镇。究其源,主出三支,一支为南宋时,四十九世祖(我宗派认东汉连公为第一世始祖)泰七公自安徽秋浦(今池州贵池西)迁入,人口约千人;一支为本宗支自元末明初时,六十九世祖(本支迁始祖)亨一公伯仲八人由江西饶州迁入,今人口约17000余人;一支为本宗分出(不可考),人口2000余人。其他俞氏人数很少,零散入无,且无聚集地,不可溯源。本考证只就本支无为濡俞氏(星溪堂)溯源考证。

一、
无为濡俞氏(星溪堂)简介

元末明初,亨一公伯仲八人来无为,游于芝屿绣水之间,爱无为有浩荡长江襟带东南,绵延青山环绕西北,山川峻美,实为鱼米之乡,遂卜迁无为创基立业,开拓乡镇,八公皆为无为之始祖。而今历时600余年,沿脉己至二十四世,子孙约17000余众。

亨伯仲迁无后,亨五公、亨六公(可能为前叙之分支)失考,亨七公入无为不久便迁泾川管岭,亨一、亨二、亨三、亨四、亨八五公分居无为西、东、南、北及太平湖搁鼓山。后世繁衍生息,不断扩迁至无为全境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

本宗认黄帝时俞跗为得姓始祖,东汉连公为第一世始祖。同时因连公前始祖不可考,我宗谱第三卷开卷《濡俞氏宗谱世系》云:“按俞出轩辕氏裔有讳拊者黄帝俞其言遂赐为姓春秋晋公子食采俞豆亭以为氏焉我焉代不乏人世远莫考至汉连公为一世祖起”。其意为,俞跗为得姓始祖,自黄帝后至汉连公前,得俞姓者不乏人,谁为我氏之鼻祖,因年代太远,不可考证,故我祖认汉连公为一世祖。

二、无为濡俞氏修谱情况

1、本宗谱牒开卷

本宗派俞氏宗谱第一卷开卷为“
傳家寳籙,后大书“水源木本”。目录后为小篆大印“迁肇重芳”。而后小楷书“迁肇重芳引”及引文。(见图)





第二卷开卷为龙云“聖諭”。后为历代序,序后为龙鱼字号”、“龙凤呈祥”。(见图)






第三卷开卷己述。

2、十次修谱

无为濡俞氏以亨伯仲各为始祖,自二世起于宣德七年年(1432年)第一次修谱;崇祯二年(1629年)第二次重修;雍正九年(1732年)第三次重修;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第四次重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第五次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第六次重修;光绪元年(1875年)第七次重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第八次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第九次重修;2005-2007年第十次重修。

历十次修撰,我宗派除极少数因早年战乱迁出失考外,绝大多数族人均己入谱。近年来,由于通讯及交通便利,信息通达,己有不少流落在外的宗亲认祖归宗,实乃大幸也。

3、辈序

自第四世起,濡俞氏己按辈序取名。我宗辈序排行,第一修时起修二十辈:

景廷文世
一正大名

忠国佳士
経綸

道光二十五年六修时,增二十辈:

江左由來遠
芝山立業長

同修崇
發書

2007年十修时,续谱委员会认为三十四辈中“旧”不妥,改“旧”为“祖”。为崇祖谱,保留“旧”字,用括号()标之。并续增排行十辈:

義廣
富强定興幫

4、像赞

本宗谱共敬录古先祖像赞十人:司徒俞连公、常侍俞啟公、御史俞歸公、将军俞緃公、節度使俞徹公、侍郎俞侃公樞蜜匡義公、宰相時説公、状元俞焯公、翰林学士俞元膺公。其始祖连公赞由宋文天祥撰书(见图),縱公夫人孔氏有传纪。


敬录古巢四国公:河澗國公俞廷玉公、國公俞通海公、國公俞通渊公、國公俞通源公像赞,并附列传。

敬录碧山公等五十六位近祖像赞。

敬撰俞德玉等先贤祖立传。

敬录张贞女列传、诗赞等。

5、综述

吾祖自元末迁无,六百年烟波浩瀚,发脉根深,源远流长。无为地大物博,圩田肥沃,但水网交错、港汊纵横,宜农不宜商。祖训以农为本,勿铮勿讼,无为俞氏子孙多以务农为本,诗书传家不多,更少经商。故,无为俞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鲜有大文儒,更无鸿商巨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为俞氏励志图强,大有人才井喷之势,锐不可挡。现今无为俞氏遍及华夏,涵贯士农工商,业惊四邦,功盖古今。

三、无为濡俞氏迁徙及溯源

无为濡俞氏,望出冀州河间郡,自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五世祖征西大将军俞纵公南下江南平苏峻之乱,战死兰石(今宣城泾县)并葬于斯,其子孙遂迁于此(谱称“始迁新安”),长子文公为新安派始祖。

陈隋时,十九世祖长祖公迁歙州,为歙州派。

唐时,二十五世祖懿公(旌邑谱称温良公,又讳晖,又讳植)为避黄巢之乱,与其子昱、晃、昌逃入歙州黄墩。黄乱平定后,长子昱公迁入浙江星溪,三子昌公迁入婺源长田。我祖晃公次子二祖公迁旌德。

五代时,二十九世祖猷公迁婺源,为婺源派。

五代时,三十五世祖伟公宦迁浙江,为浙江派。

北宋时,四十世祖温父公及幼子随父任居婺源长田。

北宋政和年间,四十二世祖汝明公宦任句容。

南宋时,四十五世祖端执公(行十三)迁休宁古塘,为休宁古塘派。

南宋时,五十一世祖贤一公由古塘迁钟吕(疑为今婺源县江湾钟吕村),为钟吕派。


五十二世祖齐公迁休宁宏忠垣,为休宁宏忠垣派。

元时,六十世祖重八公迁饶州,为饶州派。

明初,六十九世祖亨仲伯八公自饶州迁无为,为无为各派始祖。不久亨五公、亨六公失考,亨七公(英盛)迁泾川管岭,失联。

四、无为濡湏俞氏宗谱的相关疑考

1、二十五祖懿公之谜

懿公为诸多中华俞氏之共祖,各宗派对懿公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如五峰谱称晖公,汪口昌公宗谱称植公,旌邑谱称温良公。且各派所序世系也不同,汪口称为纵公后第十六世祖,我宗谱应为纵公后二十祖,相差四辈。具体多少称谓,多少世,因手头无相应宗谱资料,不能祥考。

按我宗明初旧谱(一修谱)记载,南北朝时有月明公居歙之黄塘,为温良公十世祖,这就与明末续谱(二修谱)不合,也不知二修时如何修订老谱的。

现谱中,懿公十世祖为南北朝时宣公,谱中未注其祖或其本人有迁徙,当仍住新安(宣州)。但新安与歙州都为古徽州,其间是否迁徙过,也未可知。但谱中记载宣公四世孙长祖公(十九世祖)迁歙州,为歙州派始祖。若宣公己迁歙州,何来长祖公之迁?

为此,我们要多地联谱,多方考证,以释其疑。

2、四十五世祖端执公与十三公之疑

谱述:四十五世祖端执(行十三迁休宁古塘)。其父沦公,隆兴元年(1163年)登榜。也就是说,端执当是隆兴年间人。

休宁古塘派为十三公子,即四十六世祖千一公,五十一世祖贤一公迁钟吕为钟吕派。五十四世祖奇七(讳姪湻祜五年以良贤对策援五经博士)。即淳佑五年,即1245年。

从四十四世至五十四世,历十世(三次迁徙),只用了82年(1163-1245)。八年一世?怎么可能!

据此,我认为:端执公与休宁古塘派十三公不一定是同一人。

3、六十祖重八公之谜

重八公父亲为五十九祖元膺,元至正癸巳科(1353年)进士,己是元朝末年,重八当属元末明初之人。那么下面问题就来了:

(1)、谱误:重八公迁饶州,当为饶州派始祖无疑,但转谱时,却成六十一世,莫名推后了一世。致使后世均后推一世。

(2)、重八公为元末明初之人当属无误,但其八世后,无为始祖亨伯仲诸公(即六十九世祖),谱述为元末明初迁入无为。然历八世,按四世百年为算,应二百年后,即明代中晚期时。而谱中记载,亨一公孙兴公生于至统六年(1441年),大明立国为1368年,那么兴公出生距开国时间为73年,当属明初,其祖迁入时为元末明初确实无误。

重八公为元末明初人无误,亨伯仲诸公为元末明初亦无误,中间八世何来?

我祖上曾言,我支从婺源东石村(有言徽州拐子巷,不可考)迁徙而来,我查东石村俞氏,并非晃公或说其后世重八公后裔,而是昌公后裔。

查考东石村俞氏:东石俞氏尊唐代俞昌为首祖,俞昌公二世孙从西坑水养分支江湾古汀俞(古也称俞家)到古汀俞三世孙,俞昌五世孙俞百公迁江湾钟吕村。俞氏迁居东石村时在北宋末公元1278年。石佛俞氏乃是钟吕俞氏分支。

另,我宗谱记载:五十一世祖贤一公由休宁古塘迁钟吕,为钟吕派始祖。此钟吕派与昌公脉钟吕派是否有关联?

且北宋时,四十世祖温父公及幼子随父任居婺源长田。而二十六世祖昌公早在唐时就迁入长田,后世修谱是否有混,必须加以考证,以确定我宗谱之严谨。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俞氏得姓始于黄帝,远祖甚远,时代变迁,无史可考,无迹可寻,我宗以东汉连公为鼻祖,历八十余世,两千年矣。期间风云变换,朝代更替,战火浩劫,迁徙不断,加之祖国幅员广阔,山高水远,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咫尺万里,祖先修谱可谓艰辛之至,或有疏漏或有偏误亦为情理之中。而今天下太平,更是步入信息时代,万里咫尺,中华俞氏宗亲会更是广系天下俞氏宗亲于一体,这为联谱、勘谱、正谱工作带来莫大契机。这次谱牒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必将为俞氏谱牒研究开启更新、更大的领域,必将助推中华俞氏谱牒文化跃上新高度、新台阶!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20-9-24 22:38 |只看该作者
                          略述“十族俞”之迁徙-俞昌泰
      北宋末,金兵攻陷汴京,时任殿中侍御史、钱塘人俞梁(1067--1148)随同南宋高宗赵构逃到绍兴,史称“驻跸越州”。梁公“护驾”到绍兴后,于城内嶯山南麓筑舍居住,他便成为十族俞迁绍一世祖。其次子亨宗公,致仕后居温渎睦桥(后称周家桥),梁公晚年随次子居温渎,去世后葬睦桥以西约300米的一条小河边。清代,在其墓东建起俞大宗祠。亨宗公去世后,葬睦桥西北约800米箬帽溇底田穴,人称“尚书坟头”,《绍兴县志资料》有载。
查《绍兴潭底俞氏谱》,潭底俞氏一世至五世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六世至十四世,分居新昌、上虞(百官、崧厦)、嵊县、杭州、处州、宁海、徽州、新安、金华、开封、宁波、鄞县、象山、包村、余姚、绍兴、德清。十五世至二十二世,分居酒务桥(在绍兴城内)、温渎睦桥(后称周家桥)、潭底、陶里、陡亹(斗门)、膏泽、朱咸、罗坟(后称罗门,旁有“俞家舍”村)、型塘(郭家山)、横江、许墅、下方桥、桐庐、宁波。
潭底始迁祖俞泰,字浩三,行千三,庄公二十三世、梁公九世,学公长子。元末明初,自睦桥先迁附近戴家桥(后称待驾桥),再迁张溇潭底。其子孙按“(首缺二字辈)拱大,文良宗弘,应承肇启,先绪斯昌,大兴存瑞,邦家之光。”取名至“昌”字辈后,因按字辈取名是“封建宗族观念”,后世子孙便遵从“革命”思想,多以“建”、“国”、“伟”、“卫”等字取名。
从潭底谱中查到分迁别处的计有:
梁公十一世、泰公孙胜观、胜宝,迁本县白马山,改姓李。
梁公十三世良公,迁杭州。
梁公十七世宗显公迁扬州,子二;弘道、弘义,女一,适三家村唐。
梁公十八世成新公,字闻达,宗宝公子,配金氏,迁龛山永义巷东,子二;维岳、维浚。
梁公十七世宗富公,字国卿,良柏公子,配滕氏,迁本县上沙,子二:成义、成美。成义公子四;凤鸣、凤翔(迁张溇老井头)、凤圣、凤瑞。
梁公二十一世大有、大喜、大得三公均居龛(坎)山,系维浚公孙。
梁公十五世文显公,大迁公长子,配赵氏,迁江苏宿迁。子二;良德、良恩。
梁公十六世良枢公,文傑公长子,子三;宗登、宗科、宗龙,迁宿迁。
梁公十八世弘礼公,字美章,宗文公次子,配谭氏,子一;国治,迁杭州。
梁公十九世维成公,弘贤公次子,配沈氏,居萧山来山头。梁公十九世维孝公,字可宗,弘相公子,配胡氏,徙龛山。
   梁公十八世弘贵公,宗业公长子,配谭氏,子二;应俊、应孝,居吴容,子兆化居吴容。弟弘秀出家吴容土地庙。
梁公十七世宗麒公,字圣生,良圣公次子,配谭氏,子;弘贤、弘纶居安昌,子应交居安昌。
梁公十七世宗遂公,字圣华,良泰公子,配施氏,徙居塘头(瓜沥)。
梁公十八世弘耀,字万山。宗舜公长子,居苏州。
梁公十九世应马公,弘吉公三子,徙海宁袁化镇,设烟摊为业。
梁公十六世良士公,字瑞卿,文涟公长子,迁居杭州。弟良臣公,配许氏,流寓闽中。
梁公十九世维周公,弘彪公子,配张氏,子;永兴,居兴浦。
清末民初,潭底族人多外出谋生,其中以徙居北京、上海、宁波、杭州等地为最。解放后,潭底族俞氏不再续修族谱,因此亦缺失记载。

       庄公四十世、梁公二十六世、潭底俞昌泰谨记
       公元二0二0年九月四日,庚子年七月十七日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20-9-24 22:41 |只看该作者

宗谱里的洪州俞氏



我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河村俞氏后裔俞益弟。98年因重修宗谱,因追宗问祖至永康俞溪头,在当地97年新修的洪州俞氏宗谱世系篇P885页上,11世至十三世先祖的名号,其娶氏、子女、生卒均完全吻合,我们河村俞氏寻到了河村俞氏的上祖,同时洪州俞氏也认可了河村俞氏是一脉相连,是老祖宗苍老公的后裔在丽水河村盛开繁衍。因而我也较关心洪州俞氏历史,同时也关心洪州俞氏祖宗苍老公的上祖究出何方?今俞溪头古称洪州,现在洪州与俞溪头当地二名通用。

在洪州俞氏世系外纪世图,有俞天锡繁衍至苍老五代之世系图。见表(见附页)


俞天锡
生公960年北宋婺州教授

  


俞渊叟
北宋子三

      

        宋景德四年(1007)宋进士御史,同年四月十五日真宗下诏表彰俞桌,刚明有守,正直无阿,以经邦而济世。今特命兵部侍郎通议大夫,赐黄绯紫金鱼袋。

   
   
                                












元·元真元年(1295),俞敏公第一次重修洪州俞氏宗谱,由其二儿子俞旭(生12891129日,卒135698日,1295年虚岁7岁)将谱牒稿件送至陈安可先生(同里眷生)作序。谱中写道“元贞改元乙未春正月,哉生明勿门生俞旭不以道修为惮,春尊翁所編家乘俾予序。”(见洪州俞氏宗谱1997年版262页)。“其十一世祖讳天锡,生渊廋,廋生松、柏、桌;松生火、焰;柏生炽(zhi);桌生炎、飚。火生元老、秀老,焰生大老,炎生黄老、苍老,炽生素老,飚生玄老、清老。”

在前文诸先祖里,俞天锡生公元960年,俞桌,宋景德4年(1007年)宋进士御士,同年四月十五日,宋真宗下诏表彰。至俞苍老(洪州俞氏宗谱以苍老公为第一世祖重排世系)有八个堂兄弟。

郡马公俞敏先祖作第一次洪州俞氏宗谱重修时,以旧存宗谱支图本,前者腐毁,莫究其由,就是十一世祖讳天锡至俞苍老字太原及八堂弟四叶作为《洪州俞氏》外纪形式录载。(详见序文本第262页)。并将苍老公字太原先祖为洪州俞氏宗谱第一世重新作世系图。且洪州俞氏宗谱仅记载苍老公第三子俞隆之后裔繁衍世系。

洪州俞氏是浙南一支俞氏望族,暂不提苍老公、元老、秀老居义乌、大老居仙居九郎溪俞店,黄老居四明山,就苍老公子三洪州宗谱,仅是三子俞隆后裔谱世系,而俞厚之后裔宗谱称之为球村俞氏宗谱近4-5百人,永康有4个村庄,俞氏自洪州俞氏宗谱漏落,明朝磐安县之后返回永康450人自称九郎溪俞氏,明朝也有迁广州、南京俞源附近的。仅97年修辑的洪州俞氏好宗谱俞氏分布于俞溪头及周边二十余个村庄及东阳、金华、缙云、莲都、青田等处,家谱内收纳人丁4千余。旧时,因交通不便通讯受阻,布衣农耕为本,洪州俞氏徙他乡,无数的支派几世繁衍后自行谱碟。我河村俞氏就是个例子,自行家谱五百年。

洪州俞氏为历代祖宗建祠堂,俞溪头周边尚存5座。2020年,俞溪头洪州俞氏巨资重修本村一座大祠堂。赤岩口,光绪己卯建“俞炳公祠”,岩前村1910年建“俞氏宗祠”,瑞头村1610年建“老奄基”为弘治十八年进士永昌太守俞敬守墓。还看了宗谱中记载几座湮灭了的俞氏宗祠资料,后圹书院“百三公祠”:明嘉靖乙丑1565年移至山下宝山足改称“俞氏宗祠”于13世湮灭,天表村民国廿六年(1937年)告成完“仕弥公祠”,1966年毁于火,仙岩村民国221933年,于下水口建“俞根公祠”,1975年毁于大火。

对于家谱上千流传的历代先祖,庇荫后世繁昌兴旺,心中肃然起敬,家谱中记载了历代名人资料:宋景德四年宋进士御士,同年四月十五日宋真宗下诏表彰的洪州外纪十三世祖,俞桌,刚明有守正直无阿,以经邦而济世,加封兵部侍郎通议大夫,加赐黄绯紫金鱼袋(见谱序本281页)。仙岩村祖籍析德清的清代文学家俞樾,著名诗人俞陛云,有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俞平伯(见谱序本P16页),上丁村出了当代书法名人俞兴邦,俞玄军居官要职业绩卓著,大路边俞官恩完整保存《俞氏宗谱》,使洪州俞氏宗谱各派绵延有根,功载史册。

前诸多例举,鉴见洪州俞氏悠久的历史,名人隐者辈出,展现俞氏宗谱记完整,也不枉族人称之家谱是根的论断,是以鼓励俞氏后裔继续编纂修辑俞氏宗谱的理念与责任。

公元1295年元真元年,谱世系图P2页,苍老,行百三,字太原,号冲虚,配吴氏,合葬沍浒山之原,自仙居九郎溪徙居永康横山再徙居高厚后山头。序文本大事记P1页,宋代南宋年间,永康始祖俞苍老百行三,从仙居俞家店迁居永康横山殿前。南宋绍兴廿九年1159年,百山公再从横山殿前徙居合德乡高厚(后山头)。序文本P262页第三节,苍老赘本里吴氏,家颇饶裕,与豪侠有忤,即卖产,迁永康邑北十里许横山殿前。从前三处,有关俞苍老小传里,都引证了洪州俞氏苍老公从仙迁徙永康的依据,原先为仙居俞氏。近年来洪州俞氏每逢清明都参与仙居九郎祭祀活动,我们河村俞氏也曾数次多人前往仙居参加九郎溪清明祭祖活动。

仙居九郎溪有一派俞氏大宗支,也有几百年的俞氏谱牒,底蕴深厚,因而这就牵涉到永康洪州俞氏和仙居九郎溪俞氏,渊源联系上推理问题。“仙居九郎俞氏”七个字,隐稳中,把洪州俞氏和九郎溪俞氏无形地牵联到一辙。不得不说,九郎溪与洪州两地俞氏在情感上,通过浙江俞氏宗亲活动,和逐年祭祀清明开展,如胶似漆,亲如一家。多年来,我也多次问了,洪州俞氏关心家谱的宗亲,洪州俞氏与九郎溪俞氏衔接了吗?93日夜1029时,我又和俞溪头俞永广,电话联系,核实祖宗衔接这一敏感事情。他也是回答我,洪州俞氏早了九郎溪俞氏近百年。当然,这是指家谱上那个年代,诸先祖经历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生存年号附合小传以相似,千万人与一身就省心省力了。俞永广内心确有,洪州俞氏和九郎溪俞尽好能对上号,联的上的企盼,愿望和目标多是美好的,作到实处又何是艰难?

我抄录了,洪州俞氏宗谱世系外纪(P1),世系内纪(P2)两页的世系图,2016年春分,我复印了仙居九郎溪俞氏宗谱卷之五,第一至第三世的世系图,稍整理。详见附页。

九郎溪俞氏宗谱世系,第三世俞境小传,是这么描述的:字信清,号天锡,志趋高标,学究濂洛,以明经选,拔攫授婺州教授,阐性理励宏毅士子。多所造就秩满解组。道经永康玩游其地,距城东半舍许,见两山拱秀,一水纡迴,鸿浮碧诸获满苍州,留连爱之,遂拓址而家焉。因名其地曰鸿州。生崇宁甲申七月廿九日酉时生(1104729日),卒绍兴壬午三月廿一酉时(1162321日),娶张氏,合葬郑桥永恩庵父墓右。

洪州俞氏世系图中,由俞天锡——俞渊叟——俞桌——俞炎——俞苍老,经历了五世。俞天锡婺州教授,出生960年。俞桌,宋景德四年(1107年)宋进士御士,同年四月十五日,宋真宗下诏表彰俞桌(见序文本281页),俞苍老公行百一,原籍自仙居九郎溪。俞炎次子,因与豪侠有忤,即迁永康北横山殿前,居数载恶其土瘠,再徙居合谷乡高厚。配吴氏,合葬沍浒山之原。

洪州俞氏世系图中人物,与九郎溪俞氏世系图中俞镜参照,就会明了其中多处不同与差别很难对接。

1、九郎溪俞镜号天锡出生甲申七月廿九日(1104729日),卒绍兴壬午三月廿一日(1162321日),洪州俞天锡生960年,俞天锡一子三孙,且第三个孙俞桌,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进士御士,同年四月十五日受宋真宗表彰惕黄绯紫金鱼袋。洪州俞氏早九郎溪140余年。

2、洪州始祖俞苍老生仙居九郎溪俞家店(即九郎溪俞店),与豪侠有忤,迁永康,配吴氏,合葬沍浒山之原(今永康杨溪水库旁优美的山坳中)。而九郎溪俞境娶张氏合葬九郎溪郑桥永思奄父墓右。

3、洪州俞氏前五世:俞天锡生960年——俞渊廋北宋子三——俞桌1007宋进士御士——俞炎子二——俞苍老

九郎溪俞氏前三世俞元生1041年,卒1112年——俞炳生107年卒1156年——俞境生1104年卒1162

两条对比,真的出现时空差别与小传不同。

在此,我不仅会产生美好的幻觉,第十一世俞天锡,也许会出现在浙江省或南京以及其他地方俞氏宗谱上,且是北宋时期某地俞氏祖宗或先世的堂兄弟,仅仅是因各有其谱罢了。而俞天锡庇下玄孙(第五世),俞苍老公诸多堂兄弟均在浙江各地开枝散叶,那是一幅多么炫丽的系图画册啊。因年代久远,没有联而一之。真诚的祝愿,通过联谊,通过全国俞氏谱研,或许会迎来全国俞氏宗谱史上美丽的明天。真挚地希望或诚恳企盼,九郎溪俞氏宗谱上,有着,或出现简略地外纪部分。有着和洪州俞氏宗谱上相近或相似的外纪部分。

中华俞氏宗亲总会,这次在安徽繁昌马仁宗举行俞氏谱研会议,为全国俞氏宗谱沟筑交流平台,能参与这次中华俞氏宗亲谱研会议,我感到很荣幸。在此感谢中华俞氏总会主持人们,为俞氏作了一件漂亮的善事,同时向到会的各地俞氏宗亲说一声:你们好,你们辛苦了。我也带来永康俞溪头洪州俞氏俞永广宗亲一个愿望,经过谱研会,希望洪州俞氏俞苍老祖宗的他的几位堂兄弟大老行百一仙居九郎溪,黄老行百四居四明山,秀老行百八居义乌,元老行百五居义乌,及清老、玄老、素老,他们的后裔们枝繁叶茂,他们的后裔们也能同时发现,在俞溪头洪州俞氏祖宗苍老是你们那儿老祖的堂兄弟。祝中华俞氏宗亲总会谱研会完美成功,感谢安徽繁昌马仁宗俞宗亲付出的辛劳,谢谢到会的全体俞氏宗亲。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俞益弟

写于公元2020910日星期四






洪州俞氏世系图


     

        行百一自仙居九郎溪徙居永康黄山头再徙居高厚后山头(绍兴廿九年,1159年,见大事纪第一页)

   
   
  第一世
苍老



第二世





         




     

        行万二子四女一字一初号竹溪

    生嘉熙己亥(1239)年一月十一日

    卒大德乙巳(1305)年九月二日

   
   
  第三世




     

        字纯夫号观澜叟

    生咸淳乙丑(1265)年十月十五日

    卒泰定丁卯(1327)年四月十四日

   
   
  第四世


院君



            


     

        行云六居洪州

    生元至己丑(1289)年十一月廿九日

    卒至正丙申(1356)年九月八日

   
   
     第五世
















仙居九郎溪俞氏宗谱卷之五


     

        字汝左号东川(83岁)

    生熙宁癸丑(1073)年六月十一日

    卒绍兴丙子(1156)年五月廿二日

   
   
      
        生庆历辛巳(1041)年九月初九日(71岁)原籍金陵兵部侍郎标公之孙时熙宁间剿寇,居九郎溪,字承道号屏山

    卒政和壬辰(1112)年七月十八日

第一世






第二世




     

        字信清号天锡拔攫授婺州教授

    生崇宁甲申(1104)七月廿九日

    卒绍兴壬午(1162)年三月廿一日

    合墓郑桥永思庵墓右

    娶张

   
   
      
        字信齐号天池

    缙云上俞合墓

    缙云胡村

   
   
      
        字信心

    号碧泉

   
   
  第三世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0:27 , Processed in 0.18623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