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0-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1-29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0551
- 精华
- 164
- 帖子
- 1965
  
|
(979, 47, 403, 0, '碧血冰刀', 20, '', 1200308523, '生活上洁身自好,不嗜烟酒。……”(俞昌泰纂修《西冲俞氏正和堂家谱》,2005年6月编印)或许,俞仁耀的一生,就足以代表大多数西冲俞氏木商的人生轨迹。 \r\n 由此可见,从乾隆初年直至民国末年长达200年间,西冲俞氏从32世到38世,均有子孙俊杰前赴后继,经营木业,并能不断把握时代商机、调整经营行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为家族和村落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俞文志(1712-1797)生活的乾隆初期直至乾隆中期时代,西冲的社会风气是“俗尚敦庞,风崇古处”,西冲的村落人文氛围是“乡风素称仁厚,自孝弟力田而外,无纷华之染,故其人率皆敦宠朴茂、笃恩义而正伦理,父兄守驯谨之行,子弟鲜佻达之习,所以数十年来,户庆仓箱,门无鼠雀,其风化使然也。”这种敦宠茂朴社会风习,得益于俞氏商人共同努力维持,其中俞本仁功不可没:“且夫乡俗之厚也,必自一二人倡之,公生当乾隆中叶,国富民殷,缙绅家竞以华靡相焜耀,而吾乡布衣粗食、日用之淡泊如故也,服田力穑,手足之胼胝如故也,博弈饮酒胝习,除子弟群相磨砺也,鼠牙雀角胝风熄,胥隶不到门前也,第以为乡风之质朴使然,不知公以身示教,潜移默化于不自知也。”之所以能够保持这种风气,也可能与当时人口尚不甚繁多有关。不过,西冲俞氏的发展速度极快,这个过程只不过数十年而已。嘉庆十八年癸酉江南乡试中式的婺源西乡桂岩举人戴骆,就亲眼目睹了这个过程:“余尝馆于绣溪,道经西谷,入其境,质朴而醇古。越今才十数年耳,簪缨照人耳目,墙屋焕然一新,烟火连甍,犬声如豹。”戴骆写作此序文时间是道光四年(1824),故西冲俞氏村落面貌大为改变的时间也应该在嘉道时期。 \r\n 俞氏木商继承了所有徽商的优良传统,在经商致富之余,不忘在家乡大兴土木、报本思源,留下了大量祠堂和民居建筑。在金陵的俞氏木商,共同回乡建造了俞氏宗祠——敦伦堂,他们“踊跃奋兴,同心协力,各乐捐输”,始建于道光丁亥年(1827),历时三年告竣,占地面积三亩多,约2300平方米。敦伦堂内建有戏台,前有节孝祠,厨房、鱼塘,有天井十九眼,其中正梁高达一米多,雕梁画栋,石板门框,整齐美观,正堂下堂的正方大石柱壁面为圆形,正堂下方戏台有四门出入,鱼塘设有涵洞,涵洞高一米多,宽约两尺,可容一人通行,长约几十米,直接通往墙外山脚。 \r\n 大多数西冲古民居的建筑形制,与婺源县其他乡村的古建筑基本相同,但其中有几幢比传统的三进住宅多出一进,而且在第四进的屋内砌筑一口精巧的鱼池,如此形制的民居建筑在婺源其他古村落屈指可数。懿行堂是远在金陵经营的大木商俞本仲(1770-1842)所建,该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其木雕风格,徽派建筑的雕刻内容大多是琴棋书画、花卉鸟兽和神话戏曲人物,而懿行堂的主人在选取雕刻主题时还选取了犁、耙等耕作工具,其意不言自明。徽商回乡之后也多广置良田,因为服田力穑才是本业,经商不过是“末业”,这种传统观念在俞氏商人的心目中依然不可动摇。木雕内容选取农具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徽州人普遍认为,无论读书做官经商,作任何事都要精耕细作,方能有所成就。 \r\n 西冲俞氏木商的终极人生理想是发家致富、光宗耀祖,因此在西冲至今还流传有种种与此理想相关的传说。石壁井传说是西冲最古老的水井,它是一口天然岩井,位于村溪中央,与远处的吴王井遥遥相对,夏日珠水涟涟,凉风嗖嗖,神清气爽,飘然若仙;冬天井水冒气,暖流如春,长虹通贯,茅塞顿开。据说喝了此水会使人开窍,金陵大木商本仁次子光治(1784-1838),生在南京,幼时并不显出多么聪明,少年回乡,就专爱饮此井水,他说:“服用石壁水,夜夜香甜睡。梦中见范蠡,谆谆陶朱说”。结果真的在他接掌木行时,独挡一面,拓宽思路,打破常规的经营手法,发了大财,因而此井被称为开窍泉。村中有志上进的青少年,纷纷效法,以至编成了一首民谣:“石壁流水滴叮当,壁水养了俞家郎。经书求学非做官,不为明堂进庙堂。”时至今日,略带传奇色彩的诸多古迹,依然静静的屹立在西冲,笑迎来往行人。 \r\n |
| | ', '59.56.55.59', 0, 0, 0, 0, 0, -1, 0, 0, 0,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