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著作研究 原创地带 雅陇乡、俞镇记忆-网友'
查看: 3693|回复: 0
go

雅陇乡、俞镇记忆-网友'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2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4357, 12, 1849, 1, 'yujialin', 3, '雅陇乡、俞镇记忆-网友', 1243736475, '我要去的雅陇乡是个古镇,以前是个商埠码头,据县志记载,大溪上游的四个山区县原来水路出门都要经过这里,直到60年代这里修了水库,并且公路也发达起来,这里才逐渐萧条废弛了。大溪很有名,水面很宽,它是之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雅陇乡原来是镇,因为后来萧条了现在才改叫乡了。它多少有点悲哀,因为所有的"乡"一般都是往"镇"前进的,全省也只有它由镇改叫乡了。雅陇当年建水库,移民没有安置好,都是后靠移民,所以现在外面已经很富裕了,而库区里面依然很贫苦,主要是交通极为不便,至今还有好些分散的自然村没有通电。\r\n县里利用省里的扶贫资金正在大溪上建一座大桥,同时正在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将居住在深山山坳里的人移民到库区外面来,里面封山育林。我点名要去库区里面的雅望村,那是深藏在大山里的一个保持完好的古村落,据洪山宇说,这村在明朝的时候一门出了三尚书十进士,村落布置传说还是刘泊温帮助设计的,依照阴阳五行和八卦设计的,古建筑的建筑工艺和水平很高,比安徽歙县的古民居更有历史价值。县里已经对村庄进行保护,还在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进行旅游开发。\r\n乡里一个县里来挂职锻炼的科技副乡长俞青松陪我们坐船进入库区。其实我已经是第二次进库区了,前面一次是调查希望工程实施情况的,不过那次只到了库区最近的一个村看了一下就出来了。这俞青松当时是县团委副书记,所以算是第二次见面了。而且俞青松还和我们是大学校友,他比我们高两届,是我们学校教育学院的,所以这次我们去,他主动要求陪我们下村。\r\n挂机船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村口,现在的村口船码头已经是原来的半山腰,看来这雅望村的先祖很有先见之明,早早将村子建在了半山腰上。俞青松说,这样的选择主要还是为了不占用山下的耕地,山区耕地少。村口有三棵大樟树,这可不是这边山区一般的风水树,传说是那三位尚书大人衣锦还乡时亲手种植的。村子旁边还有一大片松树林,棵棵粗大,枝繁叶茂的,据说58年大炼钢铁,山上的树都快砍光了也没有动这片林子,主要是村里的人死活不让砍,天天有几十个老小站岗放哨,因为那是村子里的风水林。\r\n上岸去,俞青松一路和村子里的人打着招呼,村子里的人都说"青松回来了啊!"我们这才反应过来,俞青松原来就是这村子里的人。村里人问他带的什么人,他呵呵地笑着说,是省里来的大记者和果树专家。先到了俞青松的家里,现在只有他父母和奶奶还留在村子里,他弟弟和妹妹也都考上大学出去了。这回俞青松介绍我们是"大学同学,一个在报社,一个在大学教书". 俞青松的内外有别让我们感到了他的老练和成熟。\r\n山里的空气非常清新,这些天生活在这边,呼吸特别舒畅。我老家那边的空气比省城好十倍,而这里,比我老家那边还好十倍。俞青松陪着我们先去了村支部书记的家,然后又一起去了族长家。本来要是知道这是俞青松的老家,我一定会事先买些糕点吃食带上,这是乡间的礼俗,东西好贱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个礼数和心意。我执意去村里的小店买了些糕点礼品,好在现在商品流通发达,村子的小店里包装精美的东西也不少,我挑了适合老人吃的糕点,又挑最贵的酒买了两瓶。到族长家,老头正在厅上写毛笔字,听俞青松说,老头的有两个儿子在台湾,都回来过好几次了,给在家的弟弟留了不少钱,关照一定要照顾好老爷子,所以他家现在生活比较富裕。\r\n礼节性的拜访就是聊聊天,喝喝茶。老头耳朵有点背,说话得提高了嗓门,同时,他对普通话也不是太懂,都是俞青松用方言大声翻译了重复给他听。我为了简单,拿了毛笔把我和赵威的名字写在纸上。老头看了字,又看看我们两个,然后招呼我们喝茶。山里的茶加山里的水,端起茶杯,一股清香就钻进了鼻孔,我"忽忽"地吸了两下,夸赞这茶好,支书笑着说,这城里肯定喝不到。大家唠唠这几年的生活情况以及村里的种养情况,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听到感兴趣的就多问两句。我也没有录音记录什么的,我集中精力听着支书讲。在农村采访,你又照相又记录的,架子一端,总是把平时很会说的人都弄得说话结结巴巴,只有这种唠家常式的谈话闲聊,才能真正听到心里话、真心话。\r\n四十 \r\n族长一定要我们吃中饭,我说俞青松家里已经准备了。支书说,就在这里吃,青松家我马上去说,菜留着晚上吃。族长说,把仁全(村长)和青松他爸也叫过来,一起陪陪客人。\r\n菜很简单,现杀了一只鸡、一只鸭,还有熏肉和自家地里的当令蔬菜,有点"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味道。老爷子要去开我买的那两瓶酒,我拦住了。乡间的风俗,客人送的东西是不能当面拆了看的,都是等客人走了再看的。这与西方的传统正好相反。我说,"老人家平时喝什么,我们也喝什么。"老爷子乐呵呵地说,"年轻的时候呢,都是喝番薯做的土烧,现在八十有二,喝不了了,喝喝黄酒,但是现在这个黄酒啊,都兑水加酒精的,不行,所以我现在自己家里做米酒,呵呵,这个米酒啊,城里的肯定没有我这边自家做的好。"他还兴冲冲地拉我去看那两个大酒缸。我笑着说,"这么香啊,老远就闻到了,起先还不知道是什么,原来是这酒香。"原本这也算是句客套话,但是没想到老爷子更高兴了,他让儿子盛出一坛子来。\r\n吃东西我从来不挑剔,这是被父母逼出来的。小时候在家要是嫌菜不好不吃,父亲就会留着,等下顿再端给我,这本来就不想吃的东西,等冷冰冰了,就更难吃了,我要是敢耍赖皮,母亲就拿把戒尺过来,放在父亲这边的桌子上,我看着就心里发慌,赶紧乖乖地吃了。别人老说我父母和善,从来不打我,却不知道这里暗藏玄机的。\r\n喝这米酒,非常好喝。俞青松虽是小辈,但也算这里的父母官,于是他先站起来敬族长。老爷子一摆手,"饭桌上无大小之分,只有主客之分,先敬老远来的客人。"于是俞青松和支书、村长依次来敬我和赵威,我看看是小盅装酒的,也很爽气,一一干了杯。然后,我拖了赵威一起站起来,给老爷子敬酒,"我们和青松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他是我们的师兄,所以我们是晚辈,我们敬您,祝你健康长寿!"老爷子呵呵笑着一饮而尽,然后挥手叫我们坐下喝,不必多礼。不知不觉一坛子酒已经喝完了,老爷子又叫他儿子去盛。草莓用手捅捅我的肋条骨,轻声说,"这酒后劲很足的!!"这话似乎老爷子听清楚了,他呵呵笑着说,"这酒有点后劲,你们年轻人没有关系的,我年轻的时候一个人能喝三坛子呢。"我笑着双手举了大拇指。\r\n又喝下去半坛子,我的脸开始红了。老爷子也双颊红润,他看着我说,"你看来是从大户人家出来的,很懂规矩,不错啊,从进来我就在看你,现在象你这样的年轻人很少见了,我们家青松在这里算最好的,也比不上你啊。不错,不错,等会儿我给你写幅字送给你,字不好,但可以沾点寿气给你,呵呵呵呵。"饭后,老爷子乘着酒兴写一个横幅"知书达礼"送给我。老爷子睡午觉,我们就出来了。\r\n俞青松问我们想不想睡午觉,我们说没有那习惯。俞青松说,那我带你们在村里转转,两三百年下来,奇闻逸事还不少呢。我们登到了后山的高坡上,村庄就在脚下,俞青松一一指点村庄布局的玄妙:那阴阳在山脚,是个大池塘中间架一道石桥,各半边池中缀以一朵出水绽放的石莲花和一座石塔,如今被水库淹了,他自己也没有见过,还是后来看县志上记载的;五行是村庄周围的五座山头,八卦从村子的道路纵横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村中央是家族的祠堂,"破四旧"那会改成了生产队仓库,现在又恢复了。我们下到村里去看祠堂,现在还完好保存有两个古迹,一个是"南风可嘉"石牌坊,一个是保存下来的明崇祯年间制的祖堂大匾"文成堂".我看着"南风"两字心里就犯嘀咕,问这牌坊是什么来历。俞青松笑着说,"南风"也可以写成男人的男,大风的风,就是现在说的同性恋,我们这里明代就出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县志上都有记载。我和草莓都说,那赶快说来听听。\r\n四十一\r\n俞青松给我们讲了这村子里发生的"南风可嘉"的故事。\r\n明季,俞家有一个子弟在旁边的县上做官,妻子生下一双儿女之后便撒手人寰。俞家这位子弟以后终身未娶,直至死都一直孤身一人。他的儿子后来中了进士,谈及身世,痛哭流涕,云全赖亚母之功。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亚母是谁,都当是那俞家子弟的小妾。直到后来这位人子高官得做,衣锦还乡,给亚母修坟,大家才知道,这亚母原来就是那俞家子弟的书童,这书童默默伺奉着那俞家子弟,起居如妻室,还将那俞家子弟的一双儿女抚育成人,为他们开蒙传教,凡一十八年余。后来在那人子高中进士那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俞家感其恩德,将其与那俞家子弟夫妻合葬,并修了这牌坊,"南风可嘉"四字据说就出自那人子之手。\r\n听了俞青松讲的故事,我和草莓都没有说什么,只是点点头。俞青松说,"人分好坏优劣,同性恋当中也是这样。现在的人好象还没有古代的人思想开通。"我微笑着点点头,"回头我去弄本县志,再仔细看看。"俞青松说他家里就有,可以送给我一本,因为前年重印旧县志的时候,他参加编修的。\r\n晚上,我们三个一起睡了俞青松家那张老床,小亭子似的,很宽敞。我们从学校生活说起,拉拉扯扯,漫无边际,俞青松说很久没有这样子了。他的老婆孩子现在都住在县城里。提到吴妈(吴洁),俞青松笑着说,认识,认识,他怎么会不认识呢。那年新生入学,我们一看名单,有个叫吴洁的,以为是个女生。你们都知道老生接新生,主要都是想看看有什么潜力可挖没有。那天报到,我和另一个同学踩三轮车,送了一趟新生回来,远远看到我同学向我们招手,说"吴洁来了,快点!"我们望过去是个背影,瘦瘦高高一个人,长发有点乱,穿一件广告杉,一条脏兮兮的牛仔裤,我们想这女的怎么这么邋遢,象个男的似的,我同学还说,别的不想了,或者开运动会还有用。结果到近前一看,呵呵,一个男的。我们听了呵呵直笑。俞青松还说,后来因为学院的马列主义老太太(通常都是指系里分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常说他的长发问题,吴洁就剃了个光头,招摇过市。老太太很光火,说要给他处分,这才把吴洁给震住了,老老实实戴了顶棒球帽过日子。\r\n第二天,我们去山上转了转,草莓给正在果园里劳作的农民讲讲树经,作了一些现场指导,我们本来还想去找找那俞家子弟的合葬墓,结果村里听说这个赵威就是赵家墩的那个赵威,就都赶上山来了,将草莓团团围住,问这问那。草莓从我的采访本上撕了两页纸,记了一下问题,然后现场开讲,从橘子园,又移师板栗园,都快吃中饭了,还是走不了。村长一看不行,说各家的女人都回家烧饭去,带了饭和茶水上来。山上桃园里的蜜桃正是成熟的季节,村民们让草莓去看看,草莓看下来,只有支书家的长的最好。支书得意地说,去年乡里组织各村领导去赵家墩学习取经,我跟他们学了整枝删果的技术,今年春上试了一试,现在你们看,就是不一样。科技真是个财神爷,难怪赵家墩靠你发财了。结果这一整天,我们都快成"孙悟空"了,转遍了雅望村的整片果树园子,到太阳下山才回了俞青松的家。就我来说,也采访到了最精彩的东西。族长老爷子早听说了这件事,晚上又请我们上家去吃饭,还特地叫人到水库里捕了鱼虾来。吃完饭,族长家又聚了很多人,还有听到消息从邻村赶来的。\r\n我跟俞青松一商量,决定干脆把县电视台找来,然后再找桃园、板栗园、橘子园、竹园各一片,让赵威边讲边录象,这样,人走了技术就留下了。俞青松跟县里领导一汇报,县里马上同意,第二天一早,县长亲自带电视台的人就赶来了,我们又在雅望村呆了一天。\r\n四十二\r\n接下来要去的是俞镇,是在两县交界处,镇上因为俞姓很多而得名,算起来也是雅望村的一个分支。那里平均海拔300多米,主要是种植高山蔬菜和食用菌,草莓在这里比较清闲一点。草莓原来本科学的是果树专业,上研究生的时候已经改生物工程了。那里基本属于温饱水平,这两年收入增加较快,主要是省道改建经过这里,把这片带起来了。\r\n从俞镇回来,我又去草莓的老家赵家墩住了三天。因为这两天县上电视台开始放草莓的讲课录象了,四个专题,一天一个,所以,来找的人就少了。按照我的经验,等片子放完,慕名而来的人将更多。我的调研已经差不多了,草莓听我一说也想赶紧走人,要不又要被围住走不了了。看看日历,也已经八月了,草莓走之前还要收拾一下东西什么的。于是我们回了省城。\r\n草莓高教新村的房子还没有装修,没有空调,他就住到了我那里。那边现在也就是他原来单身宿舍的那点东西。草莓给了我一套钥匙,他在上海的时候要我帮他看房子。草莓的房子还没有买下来,要下半年才能买,所以他现在还算是在职去读博士生的。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呵呵地对他说,"还记得小时候看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吗?那个恶霸胡汉山有句名言,现在用在你身上挺合适。"草莓说,"那电影我还是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过六一儿童节,偷偷跑去附中看的,我们贫困山区的人哪有你那么命好的。" "你小子现在早脱贫致富奔了小康了。还哭穷。呵呵" "别贫,你说,胡汉山的名言是什么?" "逃的了和尚逃不了庙!呵呵呵呵。"草莓也"呵呵"的乐了一阵,"是呀,我要是蜗牛就好了,驮着房子走人,那多爽。看你们早就房子到手,我才拿到手,这世界真的很不公平啊。" "那还有很多人没有房子住呢!"沉默了一会儿,草莓忽然问,"你真的不准备结婚了?" "怎么了?"我问,"这个问题好象是最难回答的,比什么你爱不爱我、我爱不爱你这些,难回答多了。" "上次五一节你回来说的你回家遇到的事情,我们还笑话你半天,这次没想到我也遇上了。这趟回家让我矛盾死了,说实话,其实我很想做出点名堂来的,但往我们自己这边想想,还是不要这样显山露水好,忽然好象多了很多压力,我这和尚也不知道怎么就背上了一女子了。" "呵呵,看看《易经》去,易有三层意思,第一就是变易,一切总是不停在变化;第二就是简易,我更喜欢理解为容易,你跟着世道时势变幻着自己的外在形态,一切都变得容易些;第三不易,不变的意思,变来变去,万变归一,其实什么都回到原初没有可以变的。" "呵呵,你又来了,欺负我没有文化啊!" "哈哈,谁没有文化啊?我可不是博士,博士都叫没有文化了,那我还是买块豆腐把自己砸死算了。哈哈哈哈。" "呵呵,说不过你,呵呵。跟你说正经的,我听过一段顺口溜,叫什么风度随着财富变,幽默随着风土变,信条随着书本变,原则随着时势变,还蛮有道理的。象你吧,小时候你家里叫你背那些古文,你开始不懂或者不太懂,随着年纪大起来,经历丰富起来,那些背过的东西就在你心里慢慢发酵了,这是性情、文化、智慧的教育,也算是人文教育。我现在发现我的学生,人文的底子都太差了,我至少进到大学里,遇到你这样的,还知道赶紧亡羊补牢,他们现在就知道捧着个席慕容什么的,我有一次贩卖了一下你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你们最崇拜的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整个抄辛弃疾的,你们自己看看去。呵呵,还真把他们唬得一楞一楞的。科学的知识教育要靠理解,但人文特别是语文的教育要在背诵,现在学文的学理工的好象都不太行,悟性很高,但是缺少根基。现在[url=http://www.gayboy.cn/]同志[/url]网站上,你就可以看到,那些年轻一点,人文方面的修养真的太差,我看是没有什么希望有什么真正的解放了。" "呵呵,其实就是多知道一些前人的东西,历史的发展往往是螺旋结构的,你会发现很多相似点。如果早点知道有那雅望村的南风可嘉,我想你我也就坦然多了。人文的底子厚一点就容易学会宽容,就是既宽容别人也宽容自己,既自己笑也让别人笑,既自己思考也让别人思考。"\r\nhttp://www.gayboy.cn/Literature/Essays/508KF883DBB556DIF.html', '124.203.129.53', 0, 0, 1,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2:58 , Processed in 0.15934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