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忆刀月 于 2011-3-16 13:12 编辑
桂林俞氏 中华俞氏遍布华厦,播及全球,宗支繁衍,派支林立,马来西亚诗巫有“砂罗越河间俞氏公会”,国内有中华俞氏宗亲联谊会。为区分俞氏各地支派的地标,常用其居住地的地名或名山、秀水来冠之。例“鄞县(鄞州,下同)桂林俞氏”就是以居住地的地名“桂林”冠之,因其紧邻名山四明和秀山鄞江,所以古人也称它为“四明俞氏”、“鄞江俞氏”或“黄古林俞家”,也有称鹅颈曲俞家。《鄞县桂林俞氏宗谱》载“桂林俞氏始祖俞鼎公,行百二,字廷器,世居湖州吴兴蠡山(今德清县辖)。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88-1003年),举贤才初任扬州江都丞,后升任明州录事参军,复迁浙东制置使。鼎履职后,广泛勘巡明州辖地,一日仕经鄞西广德湖(又名罂脰湖,宋宣和年间——公元1120年废湖为田)南岸,见此地土壤沃,桂木萧森;北眺水天一色、霞鹭齐飞,西望四明支脉锡山,峰峦层叠,蜿蜒不绝,南接鄞西广袤平原,土肥人秀,东有塘河直通县城,景色秀丽,遂宦居,堂号燕贻堂。 关于“桂林”地名之说,本宗22世祖文曦公在《鄞县桂林俞氏宗谱》中专题辑入“桂林释”一文。文曰:按《鄞县志.第宅考》:“桂林俞宅。县西二十里,地名桂林,吴兴俞鼎来镇浙东,卜居于此”。按《续谱》云:10世祖讳益,居四明城西之桂林。又按崔植《柏层记》云:“鄞西罂湖之南”。〈四明谈助〉:桂林俞氏,县西二十里,地名“桂林”。〈桃源乡志〉载:“桂林俞宅,在俞家宅,昔俞鼎由吴兴来镇浙东,迁居于此。”又本宗谱载:明正德间(1506-1520),宗老锄地,得石匾,镌刻不磨,题曰[桂林,”明.杨文懿有诗咏[桂林:“此地桂萧森,蔚然成茂林;以之颜其层,香泽久而深。” 俞宅沿革 千年古村俞家宅跟(含俞家门前、鹅颈曲、后新屋,下同),又称俞家宅、桂林俞宅(〈桃源乡志〉)。 北宋初,鄞县分18乡,俞家宅为; 南宋乾道五年(1169),全县分为13乡,管辖13里20村,俞家宅为桃源乡管辖; 无.延佑七年(1320),全县分为11乡55都,俞家宅跟为四十五都,属桃源乡管辖; 明.鄞县分为13里1隅,俞家宅跟为桃源乡石马里。 清.乾隆时,鄞县分13里1隅,俞家宅跟为桃源乡石马里四十五都二图; 清.宣统三年(1911)鄞县分为1区(城区宁波)18乡,俞家宅跟归属同道乡。 民时时期,1912-1918年,县内行政区域仍沿袭宣统时的“城乡自治”区城,保留一城区18乡的或划分规定。1919年,改“乡”为“区”,而区的名称不变,所辖之地亦如故。俞家宅跟归属同道区。 1930年城区称为“市区”,为宁波市辖。鄞县则在乡村设5个区,区直辖村里。桂林村(俞家宅)跟第一区; 1931年初宁波市撤销城区仍划归鄞县辖; 1932年县内行政区划又一次大变动。全县不论城乡,统一划分为10个区,也以序号为区名,全县共有乡、镇351个。桂林乡隶属第七区。 1935年,为便于管理,将全县351个乡镇归并为88个乡镇。不设区,乡镇直属于县,鹅颈曲、俞家同属古林乡; 抗战胜利后,1946年初,全县分为22个镇,49乡,分别属于第6区。鹅颈曲、俞家同属鄞西古林乡。 1946年9月根据政府决定,1947年上半年,县内乡镇数缩编为56个。鹅颈曲、俞家仍同属古林乡; 1949年5月鄞县县城解放,后县内行政区划分为5区49乡,俞家宅跟划归古林区古林乡; 1950年8月2日划鄞县城区为宁波市。为适应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的需要,鄞县行政区域划为9区104乡。俞家仍归古林乡,鹅颈曲(含后新屋)划归太平乡,但都同属古林区; 1954年鄞县行政区域分为10区93乡14镇; 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需要,县内撤销区级公所,并把93乡14镇归并为4镇,管辖58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俞家、鹅颈曲归属古林镇;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兴起,县内成立 了11个人民公社,89个大队676个耕作队,原乡镇随之消失。俞家、鹅颈曲同属卫星公社古林大队,俞家称俞家耕作队;鹅颈曲红星耕作队; 1959年鄞县建制撤销,并入宁波市,原鄞县所属公社也归入宁波市。
1961年6月,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以乡建社。同年底大公社撤销,改为小公社制,以原乡镇为一公社,以村为生产大队,俞家、鹅颈曲同属古林公社,俞家村称为俞家大队,鹅颈曲改称为红星大队。
1961年底,鄞县恢复建置。
1962年,县内行政区划为8区48公社。俞家、鹅颈曲(红星)同属古林区古林公社。
1963年,撤销古林区增设樟水区,古林公社划归望春区。俞家、鹅颈曲(红星)同属望春区古林公社。
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原来生产大队变成行政村。是年全县分为7区53乡镇。俞家大队变为俞家村,红星大队称为鹅颈曲村,同属望春区古林镇。
1992年5月,全省开展撤区、扩镇、并乡,鄞县把原52个乡镇并为23个乡镇,原8个区撤销。俞家村,鹅颈曲村,仍旧归属古林镇。
2003年鄞县撤县变区,鄞县改为宁波市鄞州区。俞家村,鹅颈曲村,仍旧归属古林镇。至今。
五 峰 一 支
据南宋德佑元年(1275)《俞氏金字谱》(金字谱由先祖南宋恭帝朝监察御史俞浙(1215—1300年)亲笔编纂,记载自唐朝武后光宅元年(684年)至南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五百九十年间俞氏家族的发展藩衍、支派分支、散处地域等情况,有序文、画像、世系图等。)载:庄公为五峰俞氏一世祖,庄公(684—763年),住山东省青州市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世系图详细记载了从五峰俞氏祖庄公起至二十世止的各代真实名讳,并分列了剡、杭、汴、明各大派的排序,其中 公为明派始祖,下有桂林始祖俞鼎名讳。我桂林俞氏始祖鼎公为庄公(一世祖)下第十世裔孙、稠公(第六世)之一支、四子 (第七世,862-934年)的后裔。即鼎公父亲仁宜公(第九世)祖父承奕公(第八世)曾祖为 公。
简述如下:
一世祖庄公,字以威,行明三,唐德宗时赠节度使。生于唐中宗嗣圣充年(684)甲申二月初五日,卒于开元二十四年(763)丙子九月二十三日,享年五十三岁,住山东省青州市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庄公生二子:颐正、祥正,墓葬青社。
二世颐正,字端祚,行谦一,生于太极元年(712)壬子三月十七日,卒于大历元年(766)丙子二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配赵氏,生二子,墓葬青社。
祥正,字端祯,行谦四,生于开元四年(716)丙辰九月初八日,卒于建中四年(783)癸亥三月初三,享年六十八岁,唐宪宗时赠御史中丞。配杨氏,生二子:允元智元,墓葬青社。
三世允元,字忠信,行尚五,唐代宗时仕通州通判,生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辛已年十月初三,卒于元和三年(808)戊子七月初六日,享年六十八岁,配吕氏,生一子:颜谋。
智元,字忠明,行尚九,唐德宗时仕节度使,生于天宝二一年(744)甲申八月十五日,卒于长庆二年(822)生寅十月十八日,享年七十九岁,配许氏,生二子:颜芳、颜晖。墓葬青社。
四世彦谋,字能甫,行五二,唐德宗肘仕开通元礼选举生于大历元年(766)丙午十月初五日,卒于元和元年(806)丙戌八月初三日,享年四十一岁,配吴氏,生二子,墓葬青社。
颜芳,字名甫,行五六,唐顺宗时仕中书平章,生于大历五年(770)庚戌八月十三日,卒于大和四年(830)庚戌五月十九日,享年六十一岁,配孔氏,生二子,墓葬青社。
颜晖,字光甫,行五七,唐宪宗时进士,仕御史中丞,生于大历九年(774)甲寅八月十三日,卒于开成五年(840)庚申二月廿一日,享年六十七岁,配冯氏,生二子:致尧、致昱,墓葬青社。
五世致尧,字元高,行和六,唐文宗时仕西川节度使,生于贞元十七年(801)辛已四月初五日,卒于大中十年(856)丙子五月十一日,享年五十六岁,配孟氏,生二子,墓葬青社。
致昱,字元光,行和十,唐武宗时进士,懿宗时仕至太子少师中书郎,赠太师,谥庄襄。生于贞元二十年(804)甲申八月二十三日,卒于光启二年(886)丙午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八十三岁,配吕氏,生三子,长一公居杭州,次四公迁越州,季稠五公迁湖州。
六世稠公,字惠卿,行惠六,唐懿宗时进士,仕睦州刺史(今浙江省建德县),生于大和三年(829)已酉十一月初九日,卒于天佑二年(905)乙丑十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七岁,配张氏,生四子:珣、 、玢、 。为避黄巢之乱,弃官隐居剡东五峰坑(今浙江省新昌县拔茅五峰村),为五峰派始祖。墓与长子珣合葬剡东五峰骑龙斩关,2006年列为新昌县重点文物保护,每年清明节前后,均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后裔祭祖扫墓。
七世珣,行四,唐僖宗时进士,仕剡县令(今浙江省嵊州市),为剡派之祖,生于唐大中七年(853)癸酉二月初五日,卒于后唐长兴四年(933)癸巳五月二十八日,享年八十一岁,配欧阳氏,生二子:承休、承志。墓与父合葬剡东五峰骑龙斩关。
,字国器,行五,唐僖宗时仕歙州刺史,历天章阁待制兼知庆州。生于唐大中十年(856)丙子五月初五日,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癸未二月初二日,享年六十八岁,后寓居杭州,配王氏,生二子:承逊、承拱。墓葬临安,为杭派之祖。
玢,字国华,行七,唐僖宗时仕汴梁副使(今河南省开封市)。生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己卯八月初三日,卒于后唐同光二年(924)甲申二月初一日,享年六十六岁,配张氏,生二子:承道、承美。居汴梁,为京派之祖。
,字国用,行九,唐昭宗时仕明州大院判(今浙江省宁波),后居大晦,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壬午三月初二,卒于后唐应顺元年(934)甲午三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岁,配韩氏,生四子:承资(支)、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之祖。墓葬奉化小晦大智寺山,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建亭下水库,被淹没。
八世承资,子仁翱、仁翔,生卒失传。
承奕,子仁宜。生卒失传。
九世仁翔,生子一:宾。生卒失传。
仁宜,生子一:伯鼎(注:《金字谱》世系图为鼎。
十世宾,号京宾,行伯一, 公孙。据《斑竹俞氏宗谱》载:京宾公由大晦迁居奉化斑竹园,堂号为燕贻堂,排行为百、千、万、亿、元、亨、利、贞(注:与《鄞县桂林俞氏宗谱》相同);谱中世系图中列有: —承奕—仁宜—鼎记载。
鼎,行伯二,字廷器,生于宋太宗大平兴国元年(976)正月十二日卯时,卒於皇佑五年(1053)七月初八日寿七十八岁。马岙《金线谱》世系图旁注写录事参军官衔,与《鄞县桂林俞氏宗谱》相同)。
从年令、排行、世系、官衔等佐证,鼎祖应是我族始祖鼎公无疑,宾与鼎是堂兄弟关系,因而堂名排行均相一致。这与我二十四世祖有家公(字中石)撰的《桂林俞氏宗谱》中 “族谱纪原”和三十世祖俞庚公(字介白)谨识的“俞氏宗派辨”所记述的颇相吻合。《桂林俞氏宗谱》“俞氏宗派辨”载:“俞氏子姓,多远宗晋征西大将军、河间讳纵者,谓永嘉末,从元帝南渡新安,遂居焉,为新安俞氏始祖。嗣后有迁居杭州、湖州、严州、越州、永丰者,皆自新安分派,为江南无二俞之说。”又载“鼎公,行百二,字廷器,居湖州吴兴蠡山(今德清县辖),宋真宗咸平年间(988—1003)。举贤才初任扬州江都丞,后升明州录事参军,复迁浙东制置使。鼎祖见鄞县西乡广德湖之滨有地曰“桂林”,桂木扶疏,遂宦居,堂名燕贻堂。
可是让人匪猜的是有关我《桂林俞氏宗谱》的序、跋中,鼎祖为庄公第十世孙却没有被明确引用或肯定?这是不是当年修谱者因前祖无行次世系,已远去无凭,乃以鼎祖为我桂林俞氏之始祖,以远不再追溯?又是否因我《桂林俞氏宗谱》有关始祖鼎公的上三代履历记载与《金字谱》所述不同有关。特到是《桂林俞氏宗谱》详载鼎祖生于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卒于皇佑五年(1053年),世居吴兴之蠡山,曾祖讳儿,祖讳文明,父讳彬。而《金字谱》记述鼎公的父亲为仁宜公,祖父为承奕公,曾祖为 公。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族祖徙自湖州蠡山,为五峰稠公之一支,纵祖、庄公的后裔。
1994年,曾考察蠡山。蠡山既是山名,也曾是村名,在湖州市德清县干山乡境内。山因传说“范蠡扁舟,寓居于此”得名。山上有范蠡庙;环山有:翠岭马回、石池剑跃、西施画 、陶朱石井、柳浪浮珠、松峤天梯、碧山凤翥、竹林云屋八景。吴兴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曾有大量北方人南迁定居。德清县境内俞姓有450多户,2300多人,分居在15个镇,俞家村、俞家里、俞家角、俞家坪、俞家坞、俞家塘、俞家墩、俞家埭、俞家湾、俞家庄、俞家岭、俞角里等20个村庄。近代俞姓著名人物有:俞樾、俞寰澄、俞同奎、俞平伯等。足以佐证我桂林始祖俞鼎来自德清蠡山无疑;德清县境有如此众多俞姓人口聚居,应与先祖稠公(829—905年)唐懿宗时曾任睦州刺史(今浙江省建德县)有密切关系,因而后裔滞留定居德清境内较多。
据考证,鄞县东乡俞塘岙俞氏与我桂林俞氏都奉俞鼎公为其始祖。俞正多先生将两地《宗谱》有关鼎公部份进行比较,发现有四同四异。相同处为:名讳相同;都来自湖州(吴兴)蠡山;仕途来自举贤才相一致;子孙名讳一致:子允 、允诜,孙佶、伟、伸。不同处为徙移处不同,《桂林谱》为由吴兴蠡山迁居桂林,《俞塘谱》为从宁海迁鄞城月湖;官衔有异,《桂林谱》为明州录事参军,《俞塘谱》为明州观察推官;墓地不同,《桂林谱》为鄞县西乡上陈山,《俞塘谱》为奉川曰岭之源;字、号不同,《桂林谱》为行百二,字廷器,《俞塘谱》为云一,字克和。现在时隔千余年,也难以辩白,但应为同祖、同姓。
此外,据考证历史上与俞鼎同姓同名的人也有。五代后晋有俞鼎者,开运二年进士,我宗谱原注甚明,此人非我桂林俞氏始祖。又据俞鹤春宗亲所撰的《五峰俞氏‘金字谱’的创作经过与深远影响》一文中,有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龟溪十九世孙俞鼎曾纂修过《俞氏宗谱》,此俞鼎比我桂林祖俞鼎晚生二百余年,决不能牵强附会。
宗 谱 纂 修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国家民族才能兴旺发达,源远流长。宗谱萌发于商朝,兴于周朝,成熟于宋朝,繁荣在清代和民国,是各姓氏宗人寻根问祖,追踪先祖源流和了解、传承族人家世、行第、仕宦、业绩、血缘、支派的依据,基于血缘和文化的认同,而蕴涵着久长的凝聚力,更有遵祖承恩,继往开来的深远意义。
俞姓是我国最古老姓氏之一,五千多年历史文明传承中,自唐、宋以来,各支派均溯源修谱,使之俞姓千支百派绵延华夏。
我桂林俞氏自宋朝至今,共纂修宗谱15次。其中宋朝4次,明朝3次,清朝6次,民国1次,2001年1次。
《桂林俞氏宗谱》始辑于宋朝崇宁四年(1105年),由四世祖俞充纂修;而后宋庆元五年(1199年)再修,赐进士第、进敷文阁学士汪大猷为俞氏家谱作序;宋淳佑五年(1245年)续修,赐进士出身、奉国军节度使,兼侍读、拜太傅、左丞相魏国公郑清之为俞氏家谱作序;宋德佑元年(1275年)再续修,中大夫同知枢密院陈宜中为俞氏家谱作序。宋朝共修谱4次。
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十八世祖道善公续修《桂林俞氏宗谱》,赐进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奉直大夫兼修国史、经筵讲官金陵李时勉为《古堇俞氏续谱》作序,其时由于与前谱纂修时间相隔长达一百六十二年之久,且疑前宗谱已散失于战乱,毁于兵燹,致使道善公凭宗老口授记忆,记载靡详,误把九世祖讳乾为我桂林俞氏始祖;明朝正德年间(1512年),幸有戌辽族人遣其子孙持宋谱来归(注:应是宋德佑元年(1275年)宗谱),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二十二世祖文曦公再修宗谱,将宋、明两谱合一,去伪存真,尊鼎公为始祖,乾公为九世祖,赐进士第、中大夫、江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前轧礼科都给事馆怀理为《四明俞氏族谱》作序,又赐进士第、江西提刑按察司佥事叶子玉为俞氏重修宗谱作序);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十四世祖有家公再续修宗谱,钦差、巡按河南监察御史徐金星为《桂林旧谱世系图跋》作序)。明朝修谱共3次。
清朝康熙六十五年(1726年)二十八世裔孙毓甫公: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二十九裔孙醉六公;嘉庆九年(1804年)三十世裔孙介白公,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十一世裔孙西岚公;同治三年(1864年)三十一世裔孙椒;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十一世裔孙隆楣等,各纂修谱一次,清朝共六次。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十二世裔孙昌任公纂修一次。
盛世修志,三十五世裔孙舜民,在旧谱(民国谱等)因文化大革命被焚无存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钩沉辑佚,八易寒暑,于2001年完成《桂林俞氏宗谱》纂修,自责纂修粗疏、世系不全,自当委咎,望俞氏后人,深体兹意,含英吐华,发扬广大,历千世而流芳。在编修时进行了三项变革:一是将女姓载入谱中;二是将2000年前出生的男姓族人,载入谱中履历,备后裔查阅:三是为尊重历史,保留从《桃义江俞氏宗谱》所得的旧谱全部内容,均辑入卷一、卷二中,未加只字修改,计81页8万余字。(1997年腊月,幸喜在祠堂后憧西墙中发现《镇邑桃义江俞氏认族祭文碑记》,后又承族人福海、宁波天一阁博物馆邬向东先生和袁慧女士帮助下,在天一阁藏书中见到清、民国《桃义江俞氏宗谱》二套四册。镇海桃义江俞氏迁始祖文贵公(即常泓公,行仁十二),为我桂林俞氏老二房之一支。清咸丰元年(1834年)嗣孙正明兄弟前来我桂林认族,所以其宗谱卷一、卷二和20世前的世系表均抄照《桂林俞氏宗谱》,正是如获至宝。谱内详细记载了我桂林俞氏自宋起历元、明、清宗谱篡修序跋、宗法族规、仕宦科举和世系传记等内容,弥补了20世前本宗宗谱‘空白’)。卷三、卷四、卷五计574页50余万字均由我独笔而成。冒严寒、顶酷暑,日以继夜钩沉辑佚、整理爬疏,其艰辛难于言表。
本宗 行 次
《桂林俞氏宗谱》始辑于宋朝崇宁四年(1105年),其时宋谱开宗以“百、十、万、亿、元、亨、利、贞”八字为行。第一世曰百;第二世曰千;第三世曰万;第四世曰亿;第五世曰元;第六世曰亨;第七世曰利;第八世曰贞。以上世代,具有宋谱备详支派并生、卒、娶、葬各小传,甚明。自“贞”行以后谱阙,幸有八世祖讳浚,生一子讳乾,一线单传。时,金兵犯鄞,族遭兵燹。九世祖乾祖生子讳益,复起行次,得二十字,曰 “万、千、世、五、十、再、明、祖、道、弥、仁、慈、誉、孝、义、子、孙、有、秉、彝”。即第十世曰万;第十一世曰千;第十二世曰世;第十三世曰五;第十四世曰十:第十五世曰再(白坟、祖坟两派分自此始);第十六世曰明;第十七世曰祖;第十八世曰道;第十九世曰弥;第二十世曰仁;第二十一世曰慈;第二十二世曰誉;第二十三世曰孝;第二十四世曰义;第二十五世曰子;第二十六世曰孙;第二十七世曰有;第二十八世曰秉;第二十九世曰彝。至明万历朝,中石公复续二十字,曰:“雍、熙、英、俊、誉(士)、康、安、福、寿、齐、谦、恭、彰、睿、哲、禄、位、茂、朝、仪”。三十世至三十四世—雍、熙、英、俊、誉(士);三十五至三十九世—康、安、福、寿、齐;四十世至四十四世—谦、恭、彰、睿、哲;四十五世至四十九世—禄、位、茂、朝、仪。清朝乾隆戊戌年,二十九世讳经(字醉六),又编定三十字,曰 “诗、书、偕、执、礼、伦、常、斯、敦、厚,廷、献、在、家、修、本、深、枝、远、久,绍、闻、衣、德、言、介、祉、庶、可、受。”(即五十世至七十九世)。
“柏屋三间天下无,桂林十代人间少。”2001年修谱时,行次(辈代)已传到四十二世彰字辈,其时三十三世俊字辈尚有族人在世,十代共存,世所罕见。至今桂林俞氏后裔尚有37个行次可用。长此瓜瓞绵绵,世代昌隆。
人 才 辈 出
桂林俞氏 ,鄞之望族。自宋咸平年间(988—1003年),始祖鼎由吴兴蠡山迁鄞,迄今已历千年。其间生聚教训,凡四十又二代。耕读立族,忠孝传家,代有名士出焉。有宋以降,文职武功者数十计,至尚书侍郎不鲜,衣冠之盛,著于浙东。近世从学、从工、从商、从医、从宦而有声名德望者屡屡。所谓柏屋三间,福泽润广德遗披;桂林十代,流芳浸黄公故里。祖功宗德,灿然在目。宋、明、清三朝,族内出进士19人,举人十七人。先贤被辑入民国《鄞县通志》列传的有3人,即宋代俞伟、俞充,清代俞虬,俞充《宋史》有传。
桂林俞氏立族千载,各代人才辈出,据现存资料整理,自一世祖俞鼎起,主要有:
一世俞鼎,字廷器,行百二,祖讳文明,父讳彬。初任扬州江都丞,迁明州录事参军,复迁浙东制置使,后以孙伟贵,封朝请大夫。
二世俞允 ,字维宝,鼎祖长子。官授大中大夫。
三世俞佶,字仲溪,允 府君长子。以子爵封通议大夫、户部侍郎。
俞伟,字仲宽,允 府君次子。熙宁六年(1070年)进士,授福建咸平府顺昌令,封太子少师。《甬上望族表》列俞伟为一望。
俞伸,字仲鸿,允 府君三子。登元佑六年(1091年)进士,授扬州泰兴丞,迁湖州乌程及江西南昌令,仕至大中大夫。
俞夔,允诜府君子。神宗元丰年进士,舒禀平辰沅寇,奏称筹画,为幕府第一,终连德令,谥忠宣。公幼少好学,家贫无书,常从邻里贷之,又无灯烛,间壁引光,照而读之。乃忽忽自叹曰:“士生于世宁与草木同腐哉”!遂奋志读书,卒成学业。
四世俞充,字公达,仲溪府君长子。嘉佑四年(1059年)进士,授著作郎,改左正言,官至通议大夫、户部侍郎,以功迁成都路转运使。元佑元年(1086年),助战有功,敕赐应纪侯王。后人在鄞南礼家桥建俞圣君庙,以志纪念。原庙“文革”时废,2003年4月重建,坐落在古林镇藕池村西首。
俞光,仲溪府君次子。恩泽授将仕郎,任宁海县主簿,迁无勾县丞。
俞袤,仲宽府君长子。登元佑八年(1093年)进士,中书舍人,直学士,修国史,仕至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俞褒 ,仲宽府君次子,授将仕郎,任镇江金坛县主簿,迁宜兴县丞,知扬州江都县事。
俞襄,仲宽府君三子。授浙江税务司,升授将仕郎,任常州宜兴县主簿。
俞观能,字大任,万四府君长子。登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授淮安府录事参军,官至御史大夫。
五世俞元吉,字天祥,亿四府君(袤)长子。以父泽授将仕郎,扬州泰兴主簿,转金坛丞,历迁添差通判嘉兴府,转朝散大夫,主管华州云台观。
俞茂系,字唐英,亿六公长子。登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任和州州判,转肇庆通判。偕弟茂先同登乾道同榜进士,授监察御史、刑部侍郎。
俞遂,字景亨,元显府君之子。授镇江府金坛县主簿,
常熟令,迁扬州府江都令。
七世俞畴,又名君畴,字我植,亨三公长子。登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初授江都丞,转秀州华亭令,迁平江府通判。(《鄞县进士录》载俞畴,庆元府鄞县人贯湖州,俞充侄曾孙嘉定四年进士。)
俞齐之,字省夫,亨四府君次子。举明经,初授淮安府桃源尉,迁建康府江宁令,升两淮盐运副使,历陛至朝奉大夫,太常青正卿。
俞道明,字承夫,亨十一公长子。登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初授福建兴化蒲田丞,历迁扬州泰兴令、广信府通判。
俞舜申,亨十公长子。登淳佑四年(1244年)进士,授婺源丞,转迁平江府常热令,迁右正言,擢监察御史。
八世俞浚,省夫公之子,七品散官
九世俞乾,字元亨,贞二十一府君浚公之子。举贤才,历升江西平江府知府。
十世俞益,字守谦,元亨府君长子。举贤才,历迁山东济南府知府,升江西道监察御史。
十一世俞篪,字和声,守谦府君之子,文林郎;
十二世俞瀹,字汝通,和声府君之子。登淳熙戊戌年(1178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江西提学使者。
十三世俞渊,字从源,汝通府君长子。授福建延平府经历。
俞兴,初名樊,字从道,汝通府君三子。登宝佑四年
进士官至御史。风骨秀异,器度方鲠,抗论贾似道,别置四川重庆,归隐。遗戒子孙弗仕伪朝。
十六世俞朗,字夫曜,再十二府君三子。六品散官。
俞帜,字夫盛,再十二府君次子。七品散官。
十八世俞石,字道端,祖重府君次子。戍瑞安所。
俞斌,祖重府君三子。戍广宁左屯卫。
俞抗,字道志,祖羽府君长子。任婺源县教谕。
俞谆,字道善,任丹阳丞
十九世俞许,斌公长子。从父戍广宁右屯卫。
俞秉枢,字弥祖,道志府君长子。祖坐户部侍郎郭桓
盗粮事,代充辽东广宁卫。
俞秉权,字弥时,道志府君三子。任瑞安卫。
俞谔,字弥晋,道端府君长子。从父戍瑞安。
二十世俞景 ,字仁盖,弥杼府君五子。从戍辽东广宁左屯卫。
二十一世俞孝,字慈衷,西峰府君长子。省祭官,授福建延平府尤溪县尉。
二十二世俞泽,字润一。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授四川佥事。
俞文曦,字懋敬,又号南湖,登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升本部员外郎中,出知云南曲靖府,升亚中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运使。著《易书翊义》等书。
俞籍,字宗道,石涯府君五子。省祭官,授福建寻筹岭巡司。
二十三世俞叔夔,字孟和,号左山,南湖府君子。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举人,授福建建宁通判,迁直隶州泰州知州。
俞士槐,字克佑,劲庵府君三子。诰赠中宪大夫。
俞友行,嘉靖年举人,授直隶淮安府宿迁县知县。
二十四世俞有家,由太学生考授淮安府赣榆县主簿。
俞世黯,字直卿,号锦堂,克佑府君六子。诰赠中宪大夫。
二十五世俞梦龙,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
二十六世俞颖阳,字君求,号乾九。明崇桢六年(1633年)癸酉科乡试解元。
俞颖滨,明崇桢六年癸酉科举人,授贵州石阡府推官,署石阡府事,赠爵中宪大夫。
俞颖湄,明崇桢十五年(1642年)壬子科举人。
俞颖泗,字心水,号静庵,渐鸿府君次子。郡庠生,
二十七世俞有煌,字赞公,邑庠生。
俞亮宸,字显臣,号显斋,静庵府君四子。呜赞生、郡庠生。
二十八世俞隆,字得玄,号再史,显斋府君长子。邑庠生,例赠文林郎。
俞毓甫,字锡樊,清康熙六十九年(1721年)曾重修《桂林俞氏宗谱》并作序,可惜谱缺难考。
俞虬,字客云,号守愚,显斋府君次子。国学生,钦旌孝子、赠武信郎,晋赠文林郎。
二十九世俞纬,字卢仲,号懒轩,守愚府君次子。由邑武生恩授卫千户。
俞经,字醉六,守愚府君长子。乾隆壬申年(1752年)恩科举人,任处州龙泉县教谕,复任金华义乌县教谕,授修职郎,著有《约园诗集》。
俞德升,乾隆戊戌年(1778年)曾重修《桂林俞氏宗谱》并作跋,可惜谱缺难考。
三十世俞庚,字介白,号郎峰,又号约园,醉六府君长子。郡庠生,例赠文林郎,诰封修职郎。
三十一世俞熙惠,字安民,号省轩,忍斋府君长子。皇恩钦赐岁受粟帛。
俞檀,字西岚,介白府君五子。道光辛已(1821年)举人,授处州云和县学训导。
俞 ,字喜荫,号石门,肖夫府君继子。郡庠生。娶古氏,钦旌孝节。
三十二世俞英 ,清乾隆壬子(1792年)岁贡。
俞宝璇,字昌任,村梦竹府君次子。曾任鄞县第二届议员。
三十三世俞俊韩,字式琦,号雪矶,组绚府君之子。郡庠生,例赠修职郎。
俞焘,字佩馨,号琦石, 隐府君长子。国学生,例赠文林郎。
俞陈富,字诚富,英智府君四子。以军功赏五品官衔。
俞俊琛,字来三,号子珍,星航府君长子。邑庠生。
俞韩,字式琦,学名锡洪,号雪矶,组绚府君子。郡庠生,例赠文林郎。
俞俊坫,字介眉,半痴府君次子。邑庠生。
俞俊镒,字仲圭,文之府君长子。郡庠生
俞正葵,字宗阻,学名黎照,号卫斋,淡轩府君次子。邑庠生,覃恩上寿。
俞壤,字秀卿,号守清,小雪府君三子。太学生。
俞均,字秉国,号凝仙,雪衡府君次子。郡庠生。
俞堃,字静轩,继莲府君次子。大学生。
俞岩,字鲁瞻,竹斋府君三子。国学生。
俞崧,字友岳,竹斋府君四子。国学生。
俞芑,字森生,号苗森,厚堂府君次子。国学生。
俞振伟,字卓人,号竹亭,晓村府君次子。邑庠生。
俞昌,字其帮,号琪榜,又号枕仙,文光府君子,
邑庠生。
俞浪,字沧水,警泉府君子,覃恩上寿。妻钟氏,奉旨入烈妇俞坊,字汉九,号子占,云衢府君长子。妻李氏于同治元年(1862)壬戌四月十一日,“太平军”扰境,与女同日遇难尽节,钦旌节烈。
俞俊生,字列三,号棒琛,又号莪亭,旭村府君
三子。娶戚氏,钦旌节孝。
俞俊煐,学名泉,字汉照,号如渊,北庵府君长子。国学俞文祚,学名冈,字绍堂,号野亭,植庵府君长子。国学生。
俞俊义,字宗番,号允治,宇材府君子。奉例冠带。
俞春,字新枝,谷泉府君次子。国学生。
俞 ,字以景号小谷,谷泉府君六子。国学生。
俞翔,字凤辉,号云峰,卢竹府君子。国学生。
俞涣,字浩川,纲尚府君次子。奉例冠带。
俞振侃,字美成,号梅亭,晓村府君次子。奉例冠带。
俞振徕,字怀西,号月亭,画村府君子。国学生。
俞振镛,字维均,号水亭,晡村府君子。奉例冠带。
俞俊浦,字春水,巾号萼亭,旭村府君长子。国学生。
俞俊 ,字椿林,号椿亭,旭村府君次子。国子监典籍,修职佐郎。
俞俊藻,字翰卿,号笠生,斐堂府君次子。清登仕佐郎。
俞俊越,字如松,号佐亭,渔村府君长子。国学生。
俞俊瀛,字德昌,号蕙亭,旭村府君四子。国学生。
俞俊倍,字继有,瑞云府君子。国学生。
俞俊鲤,字思琴,号梧轩,载植府君次子。奉例冠带。
三十四俞楣,字云梁,号耐甫,绿湾府君长子。国学生。
俞启闳,字溃钟,号逸卿,绮石府君长子。国学生,
议敕正八品衔。
俞兆锷,字莲塘五蓉府君子。邑庠生。
俞兆铃,字和堂,号炳森,鲁瞻府君子。清授登仕佐郎。
俞兆镇,字安堂,友岳府君长子。邑庠生。
俞立谐,字钦如,号南桥,松亭府君子。邑庠生。
俞立 ,字斗元,号庚桥,月亭府君三子。贡生,
例授修职郎。
俞誉均,字维甄,继有府君次子。清登仕佐郎。
俞庚三,字士恂,号绍崇佩府君继子。邑庠生。
俞士 ,又名谐,字纪良,号方柏,祥麟府君次子,教育学硕士。曾任江西省贵溪县长、国民党知识青年党部书记长、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三十五世俞鹿年,鲤庭公长子。南京大学毕业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员、教授。
俞康民,士铨公三子,第二军医大学毕业,曾任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苏州市卫生局副局长。
俞舜民,士 公长子,浙江农业大学毕业,高级农艺师,曾任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鄞县政协副主席(正县级),宁波市第三届台联会会长等职,首届宁波市十佳人民公仆,获宁波市、鄞县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称号。
三十六世俞定海,康瑗府君次子。曾任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厅厅长。
俞梦越,鹿年公子,北京医科大学毕业,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北京医学科学院心血管专科医院主任医生。
俞红奇,允年公子,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硕士学位,上海市微电子公司高级工程师。
俞立,耕尧公长子,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硕士学位,加拿大工作。
俞慕安,晋康公子,曾任鄞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宁波市鄞州区旅游局局长等职。
俞龙章 ,康佑公长子大夏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辽宁抚顺水泥厂厂长。
俞东生舜民公次子,北京大学理学硕士毕业,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硕士、博士,美国微软公司任职。
俞青,康民公子,1988年获苏州市高考理科第一名,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美国罗切期斯特大学硕士,博士,北京中星微电子系统开发公司副总裁。
俞亚勋,嘉福公长子,甘肃大学毕业,硕士学位,甘肃省气象台站长。
三十七世福谦,字寿山,安德公长子。1927年独资创办福谦义务小学,俞氏族人子女读书不要钱,造福桑梓。是时,“塑造一方山水,创建一方文明”。
俞福海,安庆府君长子,曾任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宁波市政协秘书长,《宁波市志》主编等职。
俞梅昌,字子萍,安森府君三子,曾任宁波市内务局副局长。
俞玮,祥芳公子,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留美博士美国西雅图微软公司任职。
三十八世俞峰,福祥府君子,音乐指挥博士,我国著名青年指挥家,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北京市劳动模范等。
三十九世景琪,彭兰寿公子,河南洛阳中国拖拉机研究所研究员。
四十世启承景琪公子,留美博士。
四十一世俞驰,国富公长子,清华大学毕业,博士,北京电脑公司任职。
近代名人有待继续整理。
此外,《桃源乡志》中载录我桂林俞氏族人仕宦:明宪宗成化廿二年(1486年)丙子举人俞瑞,字廷玉,善楷篆;儒林有:俞起甲,字文开,邑庠生;俞有煌,字赞公,邑庠生;俞起俊,字文英,邑庠生;俞起杰,字长人,邑庠生;俞道川,松江县巡检,升主簿。因本宗二十世后至三十一世族谱残缺不齐,难以佐证上述族人的支派和世系的归属,深为遗惑。
古 迹 犹 存
“河间枝叶千年茂,桂院诗书百世香。”千年古村俞家宅,虽历经沦桑,累遭战乱、兵燹、天灾、人祸,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宗谱被毁无存,一些古迹、古墓、古建筑、古书、古玩、祠、寺、庙、庵等遭到破坏。惟今遗迹犹存,尚可见当年规模。
俞氏宗祠,在俞宅村鹅颈曲之东北,祀宋始祖俞鼎以下。岁以二月八日首戍日,用羊猪果品致祭。明杜校《桑沦欢》诗赞:槎湖甲第,簪缨世美,阀阅辉煌,戴宅俞宅,为此之藩篱。(《桃源乡志》)
圣女黄姑祠,在俞家宅跟,祀横街林村昭惠庙黄伯玉之女。旧在黄公林,清康熙间庙毁,奉像于控湖桥侧之永庆庵,道光七年(1827年)移建今地,旧例八月二十三日里人迎神至俞氏老祠堂,晚即复回殿。是日演戏赛会,以志庆祝。(《鄞县志》)。圣女黄姑祠俗称娘娘庙,1970年文革期间被毁,今里人自发捐资重建。
萧刚禅寺,距俞家宗祠东百余米,建于何时无考。清道光五年(1825年)永孝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善明募修。现存大殿、天王殿、厢房,后大殿1966年时拆除。(《鄞县志》)。
旌孝牌坊,为旌表故太学生俞虬而立,在俞家村门前街中段,面南临河,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夏月,由总督闽浙部堂杨连廷璋、巡抚浙江部院熊学鹏、提督浙江学政钱维城、浙江布政使司布政使素琳、宁波府知府玛朋阿、鄞县知县张友泰、县丞商皓、鄞县儒学教谕王瀛州、训导胡铭、县典吏王志等联名旌表。
大夫第,纪念二十三世祖士槐立(字克佑,劲庵府君三子。诰赠中宪大夫)。在俞家村门前街桂林桥堍,门第宏伟,面南临河。原两旁有旗杆夹,后毁。原大夫第匾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焚,2000年重立。
俞甲科第,在俞家宅后塘文曦也,子叔夔亦登科。《桃源乡志》。今俗称老爷门口,前有旗杆夹,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俞文林第,知县俞友行之宅也,俞颖滨亦官文林郎。《桃源乡志》。
俞解元门,俗称解元墙门,在鹅颈曲面西临河,为纪念明崇祯六年(1653年)癸酉科乡试解元二十六世祖颖阳(字君求,号乾九)立。《桃源乡志》。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毁。
官房墙门,位于俞家村西头,门上悬挂都运第、进士第匾额。原匾额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毁,2000年重立。
夹塘,位于俞家村西头。起自横街林村经青垫至俞家,东延伸至布政石乳桥、新庄,是原广德湖湖水与塘南明田的分界线,为古水利建设遗址。建於何时难以考证。据《鄞州水利志》载:广德湖原名罂豆湖,成湖约在齐梁之间(479—524年)。唐大历八年(773年)县令储仙舟修浚后更名广德。宋熙宁元年(1068年)县令张峋,曾筑环湖堤塘(夹塘)9134丈,堤高3尺,宽1丈8尺,放水闸9座,并植榆柳于堤上。宋政和七年(1117年),知州楼异填湖造田(《鄞县志》)。以此推算夹塘起码有一千年历史,今俞家控湖桥旁仍保留有一座放水闸。
古桥,俞家宅跟自西至东全长约一公里,塘河剖村而过,古桥横跨,流水潺潺,素有“一里十口桥”之称。计有横桥;控湖桥,又名碶桥头,起有控制广德湖湖水作用,今水斗门仍存;眺湖桥,位于原广德湖之南,紧挨圣女黄姑祠,1927年重修,桥旁古樟犹在;西津桥,位於俞家宅跟西首,一名古香桥,1886年重修;桂林桥,在俞家门前衔,1929年重修;东汇桥,位於俞家宅跟中段、龙房前,1827年俞氏十九房重修;井弄桥又名进龙桥;仙圣桥,位於俞家宅跟东首,1927年重修;凤尾桥,在东边凤尾漕旁,通往俞氏宗祠,今漕填桥拆;祠堂桥,距俞家宗祠西首50米通向鹅颈曲,1924年重修。又座落在鹅颈曲与福谦小学(即今俞家小学)的鼎新桥(一名同春桥),1923年由福骐公募损建造。
迁 徙 分 布
据1998年版《宁波市志外编》载:俞,宋代,始迁祖鼎,官浙东制置使,以孙俞伟之贵,诰封朝请大夫,太平兴国年间(988—1003)自吴兴(今浙江德清县)蠡山迁至黄古林俞家宅跟(鄞县,今鄞州区,下同)。至今己越千年,宗支繁衍计42代,枝茂叶盛,其间因贬谪、避乱、经商、务工、求学、参军、出仕等原因,族人遍布海内外。
有谱可佐证的分支的有:始祖鼎公二子:长子二世祖允 ,为桂林俞氏本宗,次子二世祖允诜迁往象山为象山支祖;二世祖允 ,生三子:长子三世祖佶住鄞城为鄞城支祖,(据《钱湖文史》总第6期俞惠定先生“俞塘俞氏宗祠”一文记述:俞佶为鼎公长孙,鳌娶鄞东万金湖下水史御史之女,于是定居下水,为俞氏下水始祖之说。)次子三世祖伟住当时称桂林的俞家宅跟,为桂林本支,三子三世祖伸迁往奉化,为奉化支祖;。俞伟次子四世祖俞褒,自俞家宅跟迁盐场乡,(即今梅墟俞家),为梅墟支祖。《甬上族望表》列顺昌循吏太子少师俞伟为一望。又《宁波市志外编》载:宋时俞褒,官将仕郎、镇江府金坛县主簿,自俞家宅跟迁盐场乡,即梅墟俞家,其裔十六世,分支至镇海俞范,十七世分支至鄞县东吴俞家。明宣德间(1426—1434),俞鼎裔孙俞勤,自梅墟俞家迁到东吴俞家,后裔有迁往杭州者,此支族望俞隐君衷一,善画。在县内迁移,(明)永乐年间(1403—1424)俞山寿同弟山静自洋山岙迁至韩岭乡俞家塘岙(尊俞鼎为其先祖);俞积功同弟积德又自韩岭俞家塘岙迁居赤堇乡白岩头村;俞继杠自梅林乡俞家山迁至下宅俞家。
桂林本支第八世浚,有沔、淳、潮、浙、濠、等贞字辈兄第三十余人,分派不同,因避战乱,迁外不一,皆四明之支祖,其后裔分布不明。近阅《鄞东朱溪俞氏宗谱》,堂名为承桂堂,称其始祖普忠公,世居罂湖桂林,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6)为避乱,从俞家宅跟迁至朱溪,系万二府君俞伟后裔之一支,可惜普忠公上代世系无考,《桂林俞氏宗谱》又无记述,再因俞姓后裔所采用行第各异,据考证普忠公行普,相对应为桂林俞氏第二十二世行誉,1946年朱溪俞氏族人百余人乘百官船,曾来桂林俞家参加俞氏祠堂“进主”活动。
2006年,江苏省淮安市桃源县崇河乡古琴堂俞氏后裔俞翔,几经转折,持《古琴堂俞氏家谱》前来我桂林俞家来认宗归族,经核对宗谱,确认为我族一分支。古琴堂俞氏第一代始祖讳承歧於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为避倭寇之乱,不得已迁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石塘乡,四十四年后,又迁桃源县石崇河乡,遂世居焉。
桂林本支八世祖浚,一线单传子乾,九世祖乾生四子:益、需、兑、比。需、兑二人居平江,比居奉化,其后裔均不详。
据《桂林俞氏宗谱》(1924年民国谱卷九,下同)记载,本宗传至十四世祖塄(十三世兴第三子),生二子:倔、傅,至十五世遂分白坟、祖坟两大派。据现存资料,两大派系族人分支流向如下:
一,白坟派祖倔,后裔分东房、西房两大支派。
1,白坟派西房:后裔三十三世俊乾,子:锦予、银予、庆予、富矛、孙康宝、康发、康佑、康彩、康赓,及弟俊兴,子:德生、莲生,孙谒康、小康、小载,迁往定海老溪头等地;三十五世德成,长子才良住上海市,次子飞龙住镇海区庄市;三十六世星海,长子鸿呜,孙豪,住集仕港,次子嵩住宁波市;三十六世信良子建东,住宁波市。
2,白坟派东房:后裔三十三世俊三、子汝光(字莲卿)、汝华(字入汉卿),迁居县城宁波湖西;俊秀,子士兆、士生、士运,住象山;俊尧,子阿金、阿木,住象山;俊贵,子士友,住象山;俊友,子士赓、士星、士法、士允、士全,住象山(士星、士法后由象山迁回住鹅颈曲);俊虎,子士隆、士华,住象山;俊森,子士更,住象山;俊芳,子士金、士发,住象山;俊芬及子住象山;俊荪,子士宏、士根,住宁波市区,住象山。永康,子昌隆、昌乾,住宁波市区;忠义住古林戴家村;三十六世安平,子剑,住宁波市区;三十五世耕尧(康怀),长子立,住加拿大,次子星,孙嘉辰,住江西省新余;三十五世永康,长子昌隆、次子昌乾,后裔不详,住宁波市;
二,祖坟派祖傅,生三子:升(行明三)、帜(行明十)、朗(行明十三),分大房、二房、三房,俗称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三大支。
1,祖坟派老大房祖升,传至二十一世,分东房、西房二支派。
(1)祖坟派老大房西房:后裔三十二世阿鳌,子心宝迁居本县翁姚;三十二世祖英蜚(子俊廉、俊芳)、宝衡(子俊元)、英豪(子俊兰。俊秀),英才(子俊亭)、英标(子俊德、俊茂)、英发(子俊钟、俊春)、英雯(子俊涵)及其后裔迁居余姚,为余姚支,甲子旧谱均未详述族人居住地。
(2)祖坟派老大房东房:后裔三十二世英章(子俊彦、俊彪)迁居黄古林俞家墙门;三十二世英萃(子俊发孙士镔)迁居本县石碶;祖坟派老大房东房 三十二世英生、步英、毓英等十九人俱居象山。三十五世良海,子子淳,孙俊杰,居迁上海市区;三十四世士镔,长子康圭,孙国平,重孙朝辉、浩辉,次子康华,孙国君,曾孙锋,住石碶;三十五世康土住宁波审区;康云,子建华、建波,住黄古林;林海迁居上海市;康城,子安方、安信住黄古林俞家墙门;三十六世国良,子斌,孙子扬,迁居宁波市区;三十七世福君、福平(国定子),住宁波市;
2,祖坟派老二房帜,后裔二十世祖常泓,迁往镇海桃义江,为桃义江俞氏始祖。清咸丰元年(1834年),该支后裔正明、正法前来认族,今桂林俞氏宗祠中立有认族碑记,《镇邑桃义江俞氏宗谱》现存宁波天一阁博物馆。镇海桃义江即今骆驼桥俞家畈俞家,《宁波市志外编》(1998年)载:“骆驼桥俞家畈俞家,明中叶自鄞县黄古林俞家宅跟迁入。俞范俞姓源出同宗,清乾隆初迁入。
3,祖坟派老三房祖朗,十七世祖禹传至十八世,分长(大)房、二房、小房三支派。长房祖杭,二房祖名,小房祖学。
(1)老三房长房祖杭,传至十九世又分茂祀(秉枢)、次长祀(秉机)二支派。
(1—1)茂祀支,传至二十一世长子孝(即孝祀,祖秉枢,父景茂)生高,元,宏、澄、籍五子,二十二世遂分京一、京二、京三、京四、京五5房。可惜京一房、京四房,后裔失传无考。
京二房即今鹅颈曲支,该支行四房后裔无考。 二十二房:三十二世祖英材(子俊斐,孙誉章、誉寿)、英标(子俊雯孙誉魁、誉廷)迁居浙江富阳;三十六世忠海,子放鹿,住黄古林;三十五世生官,长子安华,孙夏林、福义、福平,曾孙嘉师(福平子)次子安根,孙福涛、福海,曾孙仲宁(福涛子)斌(福海子),均居住上海市:三十七世定良,长子建明,孙世元,次子建光,均住上海;福星(良定),长子建明,孙奕驰,次子建明,孙英东、英方,住上海市;福宸(定佐)子建新、建伟,迁居宁波市市区;福茂(定华),子建治,住黄古林;三十九世世元,随父迁居香港;斯捷住上海。 二十四房:三十五世 璋,长子仁年,次子仁定,孙森(仁定子),迁居宁波市;三十六世仁杰,字安邦,子铮(福熙),迁居上海市;三十七世仁祥,子枫,住宁波市;正国,子建斌、建宏住宁波市。 二十九房:三十二世英才,子俊定、俊厚、俊和,孙誉宝,及英奎子俊峰,居迁舟山长渡岙。 文十房:三十五世纯彦(梅房)子钦生迁居天津;三十七世福根,子俞明、建明,居上海;三十六世玉生,子家元,孙坚滔,住上海市。 行七房:三十二世静山及子三人,外迁无考;三十三世祖俊琅,子启明,孙康溢,迁居江苏镇江;三十四誉潮,子康瑞、世友,出外无考;启明子康溢居镇江;三十五康潮,子生甫,孙华昌,曾孙益君,住石碶;金友,子安昌、富昌、瑞昌,外出无考;三十六世安清,子荣甫,迁居舟山;世木,子贤德,抗日战时参加三五支队,下落不明;三十六世信根,子仁龙,住江苏省宗泽;安清,子荣甫,迁居舟山;德芳,子剑波、剑军,孙水东(剑波子)住宁波市;安定,子伟钧、忠诚,孙明俊,居宁波市;三十七世永泰住横街镇,子晓钟、晓镛,迁居宁波市;福岳,子文寿,孙栋、梁,曾孙谦益,住杭州市;三十七世福华(安范长子)子建益、建银、建光、建洪,迁居梅园建岙;梅昌,子培健住宁波市;三十九世德友子朝阳、朝东,迁居香港;四十一世驰,住北京市;四十一世江平迁居宁波市:三十九世景琪住洛阳,子启承(福谦后裔)住美国。 五十一房:三十五世闺才,子照根,住上海市;三十六世安福,子瑞堂,住上海市;春林,子梅定,孙新发,迁居本县建岙;三十八世宏达,子季楠、季波,孙佳序、佳慎(季楠子),住黄古林。
京三房:三十三世俊勺(父英皋)、俊丰、俊良(父英奇)后裔分居本县石碶;三十四世誉均,字壬水及其后裔,居福建彰化;三十三世俊丙子誉镛,迁居杭州:三十四世俊良,三子泳宁,迁居上海;三十五世哲平、小平,迁居戴家村 。
京五房祖籍:生三子:士桂、士林、士槐。士桂无嗣,士林即十九房祖,士槐即二十房祖。 十九房:至三十世分孟,仲,季三房。孟房:三十二世绍梁(长子俊湘,孙士奏、士奉,次子俊槐,孙士发、士才)、声溢(三子俊松,孙士堂、士长、士良)等一族三十余人,迁居余姚五车堰,为五车堰分支;三十二世静涵、天恩一族二十余人,迁居奉贤县,为奉贤分支。三十三世无疆,子有金、百金,居浙江绍兴;俊模(子士煜)、俊楷、俊有(子士淇)、俊相(子士炳、士福、士庆)、俊椽(子士杰)及其后裔迁居松江奉贤县;三十三世俊耀,子士毂,孙才信;俊习??长子士 、孙才龙、曾孙爱华、爱国、爱荣,玄孙敏、捷;次子士珍,孙才宝;四子士瑾,孙康辅,字章才,玄孙祥芳,裕芳、仲芳、友芳,曾孙珲、州,浩明,住上海市,曾孙玮(父祥芳)住美国;三十四世士璜,子康年,孙安岱、安 ,曾孙旭东,迁居上海;后安岱(子旭刚、旭强、旭稼,孙波)迁居宁波市区;三十五世载生,住上海市;三十五世康蒸,字小香,长子信章,孙敏伟、敏光,曾孙战亮、战峰、战凯,居宁波市;康照,字亦香,子茂芳、永芳,德芳,孙峰、言,曾孙凯(字志浩),居宁波市;三十七世福源,长子国芳,孙碧波,住张家潭。仲房:三十六安嘉,子华良,长孙红,曾孙江齐,次孙军,曾孙齐威,居宁波市;梅岳,长子沧海,孙永柱,迁居苏州市;次子沧涵,长孙国平,玄孙勇金,次子协平,居宁波市;祥林,(父载生)生二子:伟平、伟和,居住上海市。季房:三十二世英源,子俊鳌、俊华、俊富,迁居浙江慈溪大西门(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三十七世建新,子德明,居上海市;福宾次子伟君,往四川;三十八世智慧,子笑添,住黄古林。 二十房:士槐祖生六子:长子世廉,次子世熊,三子世焘,四子世羔五子世煦,六子世黯。长子世廉,后裔多居俞家,三十四世根祥子永康,迁居守波市区。次子世熊,后裔迁居集仕港应家俞家墙门;三十五世瑞庆,子安甫及金荣,子友祥、友聪,住集仕港董家桥。
三子世焘,三十五世玉章,子安定,住古林戴家村;兆章,子定良、定海,孙志辉,住集士港卖面桥。 四子世羔,其三十世后裔雍相,迁居浙江新昌大市聚下裘,聚居成族,为新昌下裘支;三十三世后裔俊美、俊仁、俊昌、俊身、俊心、俊朝、俊瑞等俱住新昌下裘村;另有一支三十五世松谋,子祥寿,孙大毛、小毛、昧毛迁居宁波市市区竺家弄。 五子世煦,后裔迁居天津等地经商,无考。全华子洪文住黄古林 六子世黯,族称锦祀太公。其后裔至二十七世分彩祀(亮载)、芝祀(亮工)、乐祀(亮弼)、亮宸(镐祀)四支(房)。 彩祀:(亮载)三十三世陈富,以军功赏五品官衔,外放无考;三十五世仁官、金官住集仕港。仁官子红勇,住宁波市市区;仁祥子福永住宁波市区;三十五世文土长子甫定迁居东乡雅应 ;芝祀(亮工):三十二世秀全,子春海,居徽州宁国府:三十二世守之,子俊福,居浙江平湖;三十五康伦,字友伦,长子申元,孙晓晨,玄孙尧东,住宁波,次子祥元,住黄古林,祥元子晨光住上海市;三十三世铭珊,长子士达,孙益军、志军,曾孙琦,次子士英,三子士杰,孙笑刚,居宁波市区;三十四世士裔,字绍祖,子晓春,居安徽淮南市;三十四世士明,字绍良,子愈之,孙思行,迁居古林镇;三十五世国万(玉棠长子)子华、磊,迁居南京市;三十六世林祥居宁波市区;三十六世定海,子涛,居河北石家庄市;燕海、世海,迁居上海市;三十六世慕安,子鑫,居住宁波市江东;三十七世富章,长子海波,次子恩波(字伯冲),孙明翱,住黄古林;三十四世继庭,长子松年,孙国栋、国梁、国泰、国安,曾孙正达、峥益,住上海市:次子鹤年,孙安平,三子兆年,四子福年;桂庭,子岳平、康平,孙园,居宁波市;鲤庭长子鹿年,孙梦越居住北京市;鲤庭次子顺年,孙梦雷住五乡镇,梦君住望春桥长乐;三十五世康华,长子安邦,次子安定,三子安国,孙凯,玄孙文涛,住上海市;允年,子红奇住上海市;三十五世国万,子华、磊,孙秋麟(磊子)住南京市;国民子红卫住望春桥;三十六世林祥,子烨,住宁波市江东;华兴,子福元,孙杰,住黄古林;散三,子铁勇,住宁波市;安骏,乳名乌狗,子源,居宁波市。 乐祀(亮弼):后裔迁居本县白岳童家横,三十二世英叶子任富迁居杭州。 镐祀:三十四世士铨及次子尧民,孙苏宁、晨霖,四子康乐,孙周明、周洪,曾孙林林,五子康京,孙欣,六子红民,均住上海市区;长子天民,孙捷,住贵州省贵阳市;三子康民,孙青,住江苏省苏州市;三十四世士 (字方柏)及其次子凯民,孙其伟居美国,长子舜民,长孙寅生、三孙红生居宁波市江东,次孙东生居美国;三十五世嘉仁,子杰、炜 ,孙洋、一路,住宁波市区;嘉福,子亚勋、小忠,迁往甘肃省;三十五世康宁,字卫国,子非,居杭州市;世康第五子惠定,住宁波市;三十八世园、超、佳、辉、佳叠等,均住石碶芦蓬头;天琢住杭州市区;三十六世安柽,字馨香,住杭州市;三十五世大明、小明居住杭州市;渭康,子纪泰、永泰、祥泰,住石碶;三十五世瑞庆,长子安鑫,孙泓,住蚌埠市,三子安铧、四子安锷、五子安彬,六子安炯,均住杭州市;三十七世芝光,子建平,孙齐杰,迁居邱隘镇;三十六世红卫(根华子)住宁波市;
(1—2)次长祀(秉机)支,二十世景蓁(秉机第三子)生四子:智、温、恭、逊,即智、温、恭、逊四房。 智房:三十五世康尧,子文昌,孙纯伟,迁居台湾;三十五世景康,子申祥,孙挺,曾孙弘天,迁居上海;润康,子昌祥,孙永琪居姚黄 ;蒂康,子国栋、卫栋,居宁波市区;康琮,子文根,迁居上海市;康梯,子财桂,孙福寿、福成,迁居杭州市区;三十四世嗣发,长子煊昭,孙亮,曾孙贤超,住江北区庄桥镇,次子煊伦,孙宁,三子煊庭,孙天杰,四子煊臣,均住江北区慈城镇;三十五世康镇,子懋祥,孙克敏、克勤,住上海市;三十六世孝庭住宁波市;安光,子福德,孙宝方、建方,曾孙嘉伟,迁居上海市区;三十六世安良(文卿),子志均,迁居武汉;安煌,子寅泰,孙寅泰,曾孙之欣,住上海市吴淞;三十七世福海,子粟丰、学丰,孙云程,住宁波市区;三十七世金良,子军,住宁波市区;适君,住宁波市区;三十六世撷青,又名逸卿,子永相、永成、永明,孙适君、作为、滔、伟,曾孙敏捷,住宁波市区;孝庭,住宁波市区;汀舫,子国栋、国椿、国荣,孙斐、刚、吉祥,曾孙程(父刚),住上海市;安稼,子福琮,迁居湖州;安全(父康年)子志宏,孙猛飞,曾孙嘉诚,住广州市;安华,子波杰,住黄古林;文卿,子志钓,迁居武汉;三十七世福高(父安泰),子路卡,住上海市;志俭,子凌云,住黄古林;志国,子旭东,住布政薛家;根年,子晓辉,迁居舟山。 温房:二十九世起智、子捷,迁居象山;三十三世俊发迁居上海市;三十四世士恒,字闰甫,子财华,居上海市;士怀,字瑞甫,子根华,孙龙泉,住石碶镇;三十五世坚铭,子雷艇,迁居浙江临安市;坚华,住金华市;锡恩,子春波,住宁波市;益恩,子盛晨,住宁波市;国民,字康民,住宁波市;国定,子伟,住黄古林;财华,住上海;根华,子龙泉,住石碶塘西;三十七世福祥,居宁波市区,长子峰,孙极,住北京市,次子斌,孙潞,居宁波市区;福海(父安昌)子春光,迁居杭州市。
恭房:传至三十世后裔失传,无考(桂林俞氏甲子(1924年)谱中已无恭房记载)。 逊房:后裔集居后新屋(属鹅颈曲村,今己拆迁至古林庙后同春小区),三十四世士能,字祖安,居宁波市区;三十五世康宰,子企望,居杭州市;三十六世谦明,长子小龙,次子方龙住宁波市;三十六世永明(子其康),明智,文明(子潮炯)居宁波市区。
(2)祖坟派老三房二房祖名,传至三十二世英相(外五房)、荣宗(里四房)等,迁居本县横街毛山头,此前失传,为毛山头支,其后裔流向难以考证。
(3)祖坟派老三房小房祖学,传至二十一世纪,又分大房、二房、三房、小房四支派(据甲子谱载)大房:三十二世英琛,子长安,外迁无考。二房:三十四世庆堂,长子财光,孙宁,次子明光,孙俊,迁居宁波市区。三房:后裔三十二世英孝,子德华、德茂,旅居舟浦;聚和子惯经,生和子寄耕、阿六,均客居上海。 小房:三十二世英荣,子聚宝,居湖州;三十五世松宝(字松年),长子安钧,次子培钧孙一品,三子国钧、四子可均孙盛等居杭州市;松甫居嘉兴;松青,子建国,孙兆年,居杭州市;松定居居宁波市区;康佑,字德清,长子世龙章,孙建平,重孙侃,住安徽芜湖市,次子鹤龄,孙万平、千子、百和,重孙子文、子颖,均住杭州市;康祚,子凤山,住杭州市。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俞氏族人因经商、务工、参军、求学、仕途等,迁徒外地及出国众多,不胜枚举,除上述外,尚有遗漏待补。
因国家建设需要,2005年始,后新屋和鹅颈曲大部份宗亲迁居古林镇庙后,另建新村名曰同春小区。
千 禧 年 记
2000年是二十一世纪第一年,按宗谱记载,也是俞家建村1000周年,对桂林俞氏后裔来说,千禧年又逢建村1000周年,更是双喜临门喜上加喜。
为庆祝千禧年的到来,1999年10月我从美国探亲回来后不久,应邀帮助俞家村策划千禧年纪念庆典活动。在新任村党支部书记俞福军、村长俞粮建和社长俞福华等的重视和带领下,以本村族人为主筹集资金20余万元,新建千禧牌坊一座,东侧建有千禧亭、俞闻亭。千禧亭内竖立刻有“千禧碑”、“桂林俞氏考源”、“统宗行次”石碑两块,西侧植桂花树79棵,每一棵桂花表示一个行次,重展桂林风采。时任宁波市政协副主席毛翼虎先生,宁波市文化局长周时奋先生等为千禧年活动撰写碑文、楹联。宁波市著名书法家曹厚德先生为千禧牌坊正背面撰写了“桂林俞家”和“宋朝请大夫俞鼎故里”。牌坊两侧石柱上的对联正面朝南铸刻毛翼虎先生撰写的“传家忠孝逢千喜 荫后人才永兆年”和周时奋先生的“桂荫诗书让人则 百屋徂豆传天伦” 楹联,朝北两侧石柱上铸刻“河间枝叶千年茂 桂院诗书百世香”和族人方柏长辈特地从美国寄来欢庆建村千禧年对联:“婴湖家声传忠孝 千禧余庆长流芳”。千禧年庆典搞得十分闹热,新建的桂林公园张灯结彩,牌楼、亭阁彩灯高挂,建村千禧年领导小组特地请来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演了5天5夜戏,千人观摩,千人共乐,热烈庆祝。“建村千禧年”领导小组设计了一张彩色《千禧年贺卡》,内有文有图,十分精美,赠送给俞氏族人,留作纪念。
鄞县桂林俞氏卅六世孙 俞寅生 谨识 2009年5月初稿2011年2月重订
联系手机:13957885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