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版友讨论区 '关于次坞俞氏的几点思考并与知俞先生讨论'-'金蛇郎君'
查看: 86|回复: 6
go

'关于次坞俞氏的几点思考并与知俞先生讨论'-'金蛇郎君'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3: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794, 37, 367, 1, '金蛇郎君', 41, '关于次坞俞氏的几点思考并与知俞先生讨论', 1199712013, '一是于姓更分为三姓的时间应是公元906年。\r\n因为《分荆堂记》的日期是大唐天佑三年岁在丙寅春三月望。\r\n二是次坞俞氏从于改俞的时间应是公元1207年到1420年之间。\r\n原因是《廉斋公誊黄诰命手诏四道》中的最后一道记录 “定命之宝付于泾  开禧三年九月十八日”此指1207年。而在《送人材俞君性中还使序》中的日期为永乐十八年岁次庚子春二月吉旦,此指1420年。\r\n三是于谦不是次坞俞氏的同族人。原因如下:\r\n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r\n于谦在正统十三年(1448),到京师任兵部左侍郎。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时,他坚决反对迁都南京,拥立景帝,调集各路军马严守京师,升兵部尚书。保卫京师时,他亲自督战,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的进攻。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于谦说服景泰帝接英宗归来。 \r\n。。。。。。。。。\r\n于谦认为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对军队的操练,对邓茂七、叶宗留、黄萧养等农民起义则调兵镇压。为官清廉正直,从不巴结权贵,不避嫌怨,所以和权臣石亨、徐有贞及宦官曹吉祥矛盾很深。 \r\n天顺元年(1457),英宗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夺回帝位后,立即逮捕于谦,指为谋反,处死,抄家,家属充军边境。新治时追谥肃愍,万历时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r\n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r\n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r\n以上可见,在1420年,于谦还是一书生,过一年后才考上进士,再过二十多年1448年左右成了朝廷重臣,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到1457年才被处死,怎么可能在1420年前把族人的于姓改成俞姓呢?实际上,于谦并不是次坞俞氏的同族人,因为毕竟于谦是级别很高的大人物,尽管后来被杀,但不久就平反了,这样的人物难道说俞姓后人不会大书特书吗?可是我查遍家谱的名人录及其它历史资料都不见提到于谦的大名。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于改俞绝不是因于谦之事,因为于谦根本不是次坞于(俞)氏的后人。', '60.177.172.117', 0, 0, 1,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1-3-14 23:04 |只看该作者
(798, 37, 367, 0, '知俞先生', 11, '', 1199716121, '我已经初初拜读了你的文章。\r\n我基本同意你的意见和观点,要害问题已经点到。\r\n请你看一下绌作《俞氏通论》中关于“次坞俞氏”的章节。摘录如下:\r\n但长子因兄弟分离,甚感孤独,就迁到诸暨次坞镇,占籍诸暨。为何由于改姓为俞?据《暨阳俞氏宗谱》记载:九世孙贵三公任工部侍郎时,南宋孝仁帝(1168-1189),敕封其家室是尚称“于泾之家”但是到了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敕封性中公家室时,已改成“典赐宝俞姓中之室”,也就是到了俞姓中时已改为俞姓了。时间应在1428年前。\r\n另一种说法,据《暨阳次峰宗谱》(光绪戊戌年即1898年编撰)记载:“因明天顺复辟,石亨、徐有贞杀忠肃后,仇于氏在朝者,于是次坞一派逐与越治同姓俞氏”。是指兵部尚书于谦遇害,怕株连九族,合族改姓为俞。\r\n还有一种说法,反映在《三一公略迹》:“今易为俞者,因于氏显仕途者,多以忠直忤当路,子孙虑奸党倾害,故讳言三三公裔,以俞姓为族,爰追易及乎公也亦宜”。和上面的说法雷同,但有点委婉,不敢直言。\r\n于谦在1398年出生于钱塘太平里(今杭州河坊街)。于谦下面还有一弟叫于泰。他的父亲和祖父,是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但是他的曾祖父于九思在元朝担任过杭州府和绍兴府的总管(元制,最高长官),官至湖广宣慰司都元帅。但对于谦的籍贯有三种讲法,一种说他是祖籍是在蓟邱(今在北京附近)。另一种说他祖籍是河南考城(今民权县)。第三种说法于九思就是钱塘人。从于氏分布的情况来看,次坞于氏是离钱塘最近、最大的于氏。要受牵连,也是可能的。\r\n这里面我把次坞俞氏改姓的原因分为三种讲法,都已列出,而且依据都是根据历史记载.并没有把次坞俞氏改姓和于谦遇害绝对联系起来,仅仅是三种讲法的一种。\r\n研究家谱文化,往往有一种“傍名人”的劣性,依此来提高家族的门第和荣耀,因而篡改历史。我对此是深痛恶极。\r\n我一直在寻找次坞俞氏改姓的原因,因为这是次坞俞氏的最大的历史命题。但没有结果。今天你提到这个问题,并和我探讨,十分欢迎。也希望你帮我一起研究,依靠大家的力量,取得进展。', '58.247.240.171', 0, 0, 1,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1-3-14 23:07 |只看该作者
网站资料整理不容易,能把打乱的顺序重排可真得需要时间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地板
发表于 2011-3-14 23:08 |只看该作者
(802, 37, 367, 0, '金蛇郎君', 41, '知俞先生真是知我的知音呀', 1199755254, '很高兴能和你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就如遇到知音一般(的确是我的心情),谢谢你的回复。这里我还有一问题,于氏龙游一支的六世孙余瑞礼,应是余端礼。对不起,老是与你唱反调,呵呵。\r\n       1997年12月10日,南宋丞相余端禮墓發掘。1997年12月10日,南宋丞相余端禮墓發掘。位於龍遊縣靈山鄉石角村周村,該墓坐西朝東,現存墓葬佔地約48平方米。墓室為磚砌雙室墓,墓頂為花崗石板壓頂,周圍有“人”字形香糕磚平鋪墓道及散水,墓前方有排水溝,墓室右後方有後期墓葬打破痕跡。出土有紅砂岩石刻墓誌一方,詳細記載了墓主余端禮的生平,同時出土的還有較多的磚雕倣木結構建築構件。但由於早期有被盜跡象,未出土其他文物。余端禮(1135——1201)字處恭。龍遊縣靈山鄉冷水村人,南宋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曾任烏程縣令、監察御史、吏部侍郎、吏部尚書、知樞密事院等職。被稱為“南渡名宰”。死後追贈少保,郇國公,謚號“忠肅”。\r\n\r\n\r\n     另,在宋史中有记载如下: 余端礼,字处恭,衢州龙游人。第进士,知湖州乌程县。民间赋丁绢钱,率三氓出一缣,不输绢而折其估,一缣千钱,后增至五千,民不胜病。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 \r\n  召对,时孝宗志在恢复,端礼言:   谋敌决胜之道,有声有实。敌弱者先声后实,以詟其气;敌强者先实后声,以俟其机。汉武乘匈奴之困,亲行边陲,威震朔方,而漠南无王庭者,詟其气而服之,所谓先声而后实也。越谋吴则不然,外讲盟好,内修武备,阳行成以种、蠡,阴结援于齐、晋,教习之士益精,而献遗之礼益密,用能一战而霸者,伺其机而图之,所谓先实而后声也。今日之事异于汉而与越相若。愿阴设其备,而密为之谋,观变察时,则机可投矣。   古之投机者有四:有投隙之机,有捣虚之机,有乘乱之机,有承弊之机。因其内衅而击之,若匈奴困于三国之攻而宣帝出师,此投隙之机也。因其外患而伐之,若夫差牵于黄池之役而越兵入吴,此捣虚之机也。敌国不道,因其离而举之,若晋之降孙皓,此乘乱之机也。敌人势穷,蹑其后而蹙之,若高祖之追项羽,此乘弊之机也。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以此备边,安若太山,以此应敌,动如破竹,惟所欲为,无不如志。   上喜曰:“卿可谓通事体矣。”后以荐为监察御史,迁大理少卿,转太常少卿。   诏以来岁祈谷上帝,仲春躬耕籍田,令礼官讨论明道故事。端礼言:“祈谷之制,合祭天地于圜丘,前期享于太庙,视冬至郊祀之仪,此国朝故事也。若乃明道之制,则以宫中火后考室落成,故于太安殿恭谢天地,此特一时谢灾之事耳。今欲祈谷而耕籍,必合祭天地于圜丘,必前期朝享于景灵宫、太庙可也。欲如明道之制,行于殿庭不可。”诏太常、礼部集议。中书有可以义起者,端礼曰:“礼固有可义起,至于大体,则不可易。古者郊而后耕,以其于郊,故谓之郊,犹祀于明堂,故谓之明堂。如明道谢灾之制,则与祈谷异。今以郊而施之殿庭,亦将以明堂而施之坛壝乎?礼之失自端礼始,端礼死不敢奉诏。”上为之止。   权兵部侍郎兼太子詹事,进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立,召见,言:“天子之孝不与庶人同。今陛下之孝于寿皇,当如舜之于尧,行其道可也,武之于文,继其志、述其事可也。凡寿皇睿谋圣训,仁政善教,所尝施于天下者,愿与二三大臣朝夕讲求而力行之,则足以尽事亲之孝矣。”授集英殿修撰、知赣州,还为吏部侍郎、权刑部尚书兼侍讲,以焕章阁直学士知建康府。召拜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   兴州帅吴挺死,端礼谓枢密赵汝愚曰:“吴氏世握蜀兵,今若复令承袭,将为后患。”汝愚是其言,合辞以奏,光宗意未决,端礼言:“汝愚所请为蜀计,为东南计。夫置大将而非其人,是无蜀也,无蜀,是无东南也。今军中请帅而迟迟不报,人将生心。”不听。后挺子曦卒以蜀叛,如端礼言。   上以疾不朝重华宫,孝宗崩,又不能发丧,人情恟然。端礼谓宰相留正曰:“公独不见唐肃宗朝群臣发哀太极殿故事乎?宜请太皇太后代行祭之礼。”于是宰执以请于太皇太后,留正惧,入临重华宫,仆地致仕而去。   太皇太后垂帘,策皇子嘉王即皇帝位,王流涕逊避。端礼奏:“太上违豫,大丧乏主,安危之机在于呼吸,太皇太后非为陛下计,乃为太上皇帝计,为宗社计。今坚持退让,不思国家之大计,是守匹夫之小节而昧天子之大孝也。”宁宗TM然收泪,不得已,侧身就御坐之半。端礼与汝愚再拜固请,宁宗乃正御坐,退行禫祭礼。   进端礼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汝愚去右丞相位,端礼代之。始,端礼与汝愚同心共政,汝愚尝曰:“士论未一,非余处恭不能任。”及韩侂胄以传道之劳,浸窃威柄,汝愚等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端礼不能遏,但长吁而已。   浙西常平黄灏以放民租窜,知婺州黄度以庇蜀吏褫职罢郡,二人皆侂胄所憾,端礼执奏,竟不免于罪。太府丞吕祖俭坐上书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除从官中书不知,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进左丞相。   端礼在相位期年,颇知拥护善类,然为侂胄所制,壹郁不惬志,称疾求退,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居顷之,判潭州,移庆元,复帅潭。薨,授少保、郇国公致仕,赠太傅,谥忠肃。子嵘,工部尚书。\n\n[ 本帖最后由 金蛇郎君 于 2008-1-8 09:32 编辑 ]', '61.153.9.15', 0, 0, 0, 0, 0,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11-3-14 23:09 |只看该作者
(801, 37, 367, 0, '仁者俞', 24, '', 1199752138, '佩服!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有理、有利、有节的讨论!', '60.190.56.1', 0, 0, 0, 0, -1,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6#
发表于 2011-3-14 23:12 |只看该作者
(850, 37, 192, 0, '金蛇郎君', 41, '喜欢这样的讨论', 1199882107, '如果每年的俞氏宗亲大会都能有多篇研究论文交流,日积月累,俞学的内容和成果就很可观了,到时可以考虑申请俞学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在想,要象做学术研究一样研究家谱,用严谨的态度去研究资料的真实性,是对祖先负责,对子孙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是对俞学的极大的贡献,值得提倡。比如说,大家可以研究俞亨宗到底是不是于姓分到越治的后人,是,什么理由,不是,又是什么理由,搞不清,也可以,留给后人去研究。这样的问题,在家谱中太多了。又如,不同俞氏宗族之间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大家共同探讨,可能更加容易。我也说一下,关于俞亨宗,次坞俞氏中记载十分详细,我怀疑真是三三公的后人,但我还要查真细的资料,现在手头资料还不足。', '61.153.9.15', 0, 0, 0, 0, -1,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7#
发表于 2011-3-14 23:13 |只看该作者
(851, 37, 192, 0, '知俞先生', 11, '', 1199927123, '俞亨宗绝不是三三公的后裔,这是铁定的。\r\n可能你没有看过五峰俞氏的宗谱,很清晰的。\r\n俞亨宗是绍兴“十族俞”的始祖。你可以看一看,我的《俞大维的祖源》就了解了。', '58.247.241.224', 0, 0, 1, 0, -1, -1, 0, 0, 0, 0, 0),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3:18 , Processed in 0.15600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