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宗亲新闻动态交流 安徽省定远县炉桥镇俞氏续修宗谱
查看: 7045|回复: 1
go

安徽省定远县炉桥镇俞氏续修宗谱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21: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俞氏宗谱续谱
安 徽 省 定 远 县 炉 桥 镇 俞 氏 续 修 宗 谱

                               通             告

       安徽省定远县炉桥镇俞氏乃明、清两朝末迁之望族。按俞氏皇明年谱稽之,始祖俞德兴于江苏句容县琅琊乡龙潭湾束发从军,随明太祖经纶攻战,拓土开疆,数十年勤功不怠。洪武二十七年以衰老归兵部,特封明威将军都指挥签事。逝后长子俞纲世袭本爵居中都,次子俞纪不求闻达志在林泉,永乐二年迁定远县千秋乡北炉镇,士食旧德农服先畴。
       自二世祖俞纪由凤阳迁炉桥,聚族南街迄民国九年五百余载,族姓日益繁衍,子孙散处四方;近则双涧集、三河尖、霍邱县、六安州、正阳关、临淮关、合肥、寿州、怀远、定远;远则南京、上海、天津、苏州、盐城、宝应、广德、郎溪等地,无不有俞氏之生殖地。
       炉桥俞氏第五次续修宗谱于民国九年〈1920〉。今有十八世孙俞修好、俞修胜,十九世孙俞扬年,二十世孙俞智,二十一世孙俞康胜发起第六次续修。凡由炉桥镇迁徙他地及近九十年间侨居外处者,请速与炉桥俞氏续修宗谱理事会联系。

         特 此 通 告


                                                  二         00九年十一月十日

                                           联系人: 俞玉年    15212002913
                                               俞康胜    15955031798
http://tieba.baidu.com/f?kz=678912755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6-1-22 19:37 |只看该作者
从《琅琊榜》说句容境内的琅琊界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让许多人对“琅琊”产生了兴趣。

       也许大家已经知道琅琊是个地名,但鲜有人知道,在句容,就有琅琊郡、琅琊城、琅琊乡,琅琊界。琅琊界作为村名,至今还在使用。

       琅琊邑乃春秋时齐国所置,秦朝又设了琅琊县,往后曾有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治所临沂。

      公元291年~306年,爆发了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八王之乱衰弱之际陆续入侵中原,中原地区沦丧于胡人之手,史称“五胡乱华”,有的也称之为“永嘉之乱”。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迫使士族和百姓大量南迁,为逃避战乱,门阀士族带领家眷、民户流徙到江南一带,这是有史以来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据谭其骧先生《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研究估算:“当时共迁徙人口达90万,而侨置于今江苏省境内有26万人。”这就是说,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官员等90多万人都被带过了长江。

其中,祖籍山东临沂的琅琊王氏是最重要的一支。

      琅琊王氏非比一般士族,302年—307年,琅琊王氏的王旷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王旷就是王羲之的亲生父亲。司马睿把首都定在南京,就是王旷等人的建议。

       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琊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相关的人,真正是“王与马,共天下”。

     “晋室南迁”后,为安置大批流亡的移民士族,东晋政权制定了“侨寄法”。为安置山东瑯琊国移民,在南京城郊以东置瑯琊郡,琅琊乡,建琅琊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琅琊乡在县治西北五十里,晋琅琊王筑城屯兵于引,故名。

       琅琊乡范围,既在今句容市北部,宝华镇西北及黄梅街道东北一带。

       1994版《句容县志》载: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句容琅琊乡、江乘金陵乡立为怀德县,安置琅琊国人。又载:“东晋琅琊王(元帝)筑城屯兵于此。元帝太兴3年(320年),建立怀德县,安置瑯琊国人。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为瑯琊太守,分江乘县为实土,治所在金城(今瑯琊界西北一带)。南朝宋改南瑯琊郡,郡界为瑯琊界。陈,改瑯琊乡,沿用至清末。现为黄梅镇周家边大队(今黄梅街道新塘行政村)的自然村名。”

      如今句容宝华镇的鲍亭、黄墅、杨柳泉,下蜀(原亭子)的华山,黄梅街道的罗家庄、涧西、新塘、赤岗村,都是琅琊乡管辖的范围。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江苏省颁布县组织法,琅琊乡名才消失。

      古时县句容境内有六城,东汉建县城,晋建琅琊城,以后又建竹里城、甲城、南城、北城。琅琊城在今东阳镇,东阳镇原属句容,1955年12月,东阳才划归南京市管辖,隶属于栖霞区。

      “江乘南岸蒲州津有琅琊城,即句容琅琊乡相接地”。(清《乾隆句容县志》卷四)

     “琅琊城在县北(今江苏句容)六十里琅琊乡,晋元帝以琅琊王过江,国人随而居之因城焉。一曰即金城。”  (摘自:衡正安《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

      桓温是东晋杰出军事家,《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据史料考证,“晋室南迁”后,琅琊王氏王羲之家族生活在现江苏句容。

      因对故乡思念的缘故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所以,晋室渡江后,直至南朝,王羲之家族的籍贯,虽然称“琅琊临沂”,却是指侨置江南句容的“琅琊临沂”,而非北方现在山东的“琅琊临沂”。北方的“瑯琊临沂”是他们的祖籍。(摘自:衡正安《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

       千百年的变迁,“琅琊界”可能是那段历史得以保留下来的唯一地名,有幸成了那段历史的实体见证。

       南朝齐诗人江孝嗣与谢眺留诗二首:



北戍琅琊城

江孝嗣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和江丞北戍琅琊城
谢眺
春朝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http://bbs.jurong.cn/thread-1269114-1-1.html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8:03 , Processed in 0.09193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