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搜索
中華俞氏宗親論壇 論壇 绍兴 俞大光院士少年时代家庭生活的自我回忆-
查看: 4525|回复: 1
go

俞大光院士少年时代家庭生活的自我回忆-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17: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少年时代家庭生活的自我回忆  
  
作者:俞大光     

1.家庭环境   

    我出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今盖县)。1931年日帝侵犯我东北。我父亲不愿呆在那里做亡国奴,携带母亲、哥哥和我迁居到长沙。他把家安置妥当后,就重新外出就业。我母亲是家庭妇女,对我们教育不多。我们一家三口在长沙居住了一段时间,结识了一些亲戚,其中来往最密者数远房姨表韩家。他家和我家租赁的住房相隔较近,而他家的青少年较多,我兄弟常和他们一起玩耍,关系十分亲近。  

在我们这伙青少年中年龄最长的是我的哥哥俞大猷,他是1932年春季插入明德中学高四班、1933年毕业后考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我们白天虽然都各自上学,但寒暑假和节假日总是常常相聚,非节假日的晚间有时也相聚,或在一起做作业,或在一起玩耍。我母亲有次回常德娘家探亲,一去三个月,就索性把我们兄弟二人寄住在韩家。我哥哥既和我们一起玩耍,也对其中少数人的学习起督导作用,例如教我们读些经典古书和做些大小楷书法练习等;在玩耍中他也常常起牵头作用,引入新的游戏内容。

我家是末落地主,有祖父留下的在长沙河西(现属望城县)的稻田12担,年収地租稻谷100.5担。父亲是机关职员,按月汇到家庭60银元。看来家庭生活应属中等;但母亲是家庭妇女,且体质较差,需雇保姆家务劳动,母亲喜打牌而牌技却不高,输多赢少,故几年下来,形成部分要靠借贷维持的状态。1937年初父亲又被解职,带回一妾一女,不久母亲病逝,妾又再生一子,因而不得不卖出田产5担以偿欠债。

父亲因长期在外,很少顾及对后代的教育;母亲则限于文化,仅能对我们兄弟的生活指点关照。因此我所得到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我的哥哥。那个时期他虽然也还在学习,但比我们懂事得多。他曾经教我读古书、练书法,如讲解过四书中的《孟子》和《论语》,还讲解过《东莱博议》,要求我理解后读诵;书法方面从临帖到独立书写,包括小楷和大楷,写好后他都给予评阅。这样逐步形成规矩:我在家除节日外,一般务正约2小时,除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主要就是读古书和练书法,有时也写些记事短文或书信。

2.家庭文体活动   

    我青少年时期在家生活过得很愉快。如上所述,亲戚中有不少年龄相差不多而又住处较近且来往较密的;还有外地(省内)亲戚因上学来借住的;也有居住较近的个别要好同学常来活动的,如我在明德的同班同学李幼标。我们这些人常常三三两两或者更多聚在一起玩。哥哥在家教中是我的老师,在文体活动中又是我们的队长。我们的文体活动花样繁多,但花费很少。这里稍详细作些介绍。

⑴外出游览  那时期除上学外我还不被家庭允许独自外出,因此外出游览参观常由哥哥率领、四五人相伴而行。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宽,游览参观甚少,地域限于市区和近郊。游览参观后,常被要求写出一篇游记,因此常带着小笔记本即时作些记录。现在还能记得一次游览到岳麓山爱晚亭休息时,记下了的亭柱上的一副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龙来。可见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⑵家庭文娱活动  那时我们青少年兴趣广泛,文娱活动的品种亦甚繁多。棋类有围棋、象棋。军棋、动物棋、五子棋等。牌类有朴克牌、骨牌、长沙纸牌等,都有多种玩法。这里不想细说。我们并不拥有这许多工具,便自行制造。制造象棋最简便,剪块马粪纸用红蓝墨水写上字即成。造军棋稍难;但也想出用绘图纸剪成长矩形再逢中折叠、然后在一面写字的办法。有时我们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玩法,便标新立异创建新的。例如哥哥利用他已获得的军事常识,曽设计一种大明军棋,双方海陆空共400个棋子,远远超出市售海陆空战棋双方共70子之数。他设计好后大伙来生产,然后对弈。

至于牌类,可用于游戏,也可用于赌博。所幸那时大伙都明白应远离赌博的道理;另外也无钱参与赌博。骨牌用于赌博称为牌九,我们称此玩法为“一翻两瞪眼”,嫌其太简单了!我们的玩法也不少,如接龙、天九、搬家、抢开(特别是接暗龙和两副牌合起来抢开更受喜爱)。扑克的玩法种类更多,曾从4人玩的500分游戏拓展并改革成为5人找朋友的新玩法,因其新奇而受到喜爱;后来打桥牌逐渐上路并成为正宗。
⑶家庭体育活动  在家庭小范围里开展体育活动是比较难的。然而青少年毕竟爱动,许多青少年聚在一起总要想方设法搞些活动。我们当时活动较多的有:

   ①乒乓球 无正规球台,只能用方桌临时拼;球网亦自行缝制。

②踢毽子 用圆形钱币和鸡毛或废旧布条自扎毽子,比连踢单次或累积计数。

另外也进行过抽徳螺(比时长)、跳远(单级急行跳或立定跳)、偶尔也跳高。

                      3.组织家庭社团   

由我哥哥发起,以我家和韩家两住宅为活动地点、以砥砺学行为宗旨、吸收自愿参加的两家青少年和经常来的青少年为成员的家庭社团,命名为“励学会”。虽属松散组织,但也要写自愿书参加,并选举干事会。很自然,我哥哥被选为干事会主席,组织领导全会活动,其内容简介如下。

⑴创办小型图书馆  収集并登记与会成员可供流通的书籍,进行分类编号,专人分工管理,制定借阅规则后,即行开办。

⑵编辑《励学》半月刊  动员与会成员供稿(可专撰,也可用学校作业的稿),腾正后编排装订成册就算出刊,不印刷,仅供成员借阅。

⑶学业竟试  根据与会成员在校年级分组进行,内容包括国文、数学与书法。命题、阅卷与评分全由我哥哥一人包揽。结果公开,无奖罚,但起到督促与激励作用。

⑷自编自导。自演自看短小剧  只演过一次讽刺独幕话剧。描述一个文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商人相互认识并会合在一起;但由于知识面窄,互不理解,相互间无共同语言,以致形成尴尬局面。

                           5.感言   

我从以上的回忆中得到的认识是:寓教于乐不失为培育青少年的一种良好方式。

一个人出生后在初期的成长中,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总是希望去理解它。有了求知欲就会发出询问,去亲身实践体验;看到一些有趣的玩法也总想参与一试。寓教于乐就是对此因势利导,使青少年走上正路,树立一些牢固的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观念。当青少年成长并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后,这些观念就会成为实现理想的重要基础。

我参与我国突破核武器技术的攻关中首先树立了一个信心:别人已经做出了核武器,我们并不缺天然资源,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做出来。其次是准备艰苦奋斗,因为别人对我们封锁,不给我们资料和设备。我们必须自力更生,从零开始,如同想下棋而没有棋子棋盘就得从设计制造开始一般。突破核武器是大家团结起来做一篇大文章,每个人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员。要团结协作好,就得相互理解,绝不可再重演上述讽刺剧中的人物。

我的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生活过得很快乐,也获得了应有的成长。这要归功于我哥哥的指导和率领。
http://tieba.baidu.com/f?kz=275872440


为俞之道,漫漫也.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0-12-26 17:53 |只看该作者
俞大光院士,中国理论电子工程学专家、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资深院士。

  1921年1月22日出生于辽宁盖县。湖南长沙人。

    1944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
    1950年9月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3年留任电机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授。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5月,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现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曾任科研处处长、设计部副主任、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副院长、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核战斗部型号总师

    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1982年后主要从事领导和组织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核战斗部的方案评审、内外协调、试验定型等。主持完成的“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主持的“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某型号飞行综合科学试验”获198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教材《电工基础》(修订本,上、中、下册)、《电路及磁路》(上、下册)等;撰有《关于“核武器系统”、“核弹头”、“核战斗部 ”的定义及其英文对应词的探讨》等论文。
为俞之道,漫漫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純文字版|中華俞氏宗親網 ( 苏ICP备09038417号 )

GMT+8, 2020-12-22 04:42 , Processed in 0.13673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ese YU VersionX1.5

© Since 2005 Chinese YU.